基于微课的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021-01-16甘慧娟
王 洋,甘慧娟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0)
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是医学教育的核心环节,中医模拟临床教学是提高诊治能力的主渠道。然而,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学生动手机会减少,临床操作能力成为学生教育的薄弱一环[1]。在全社会法治意识和人民群众对医药卫生需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中医临床模拟教学如何对传统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学生的临床实操时间,是一项系统而重要的工程。
1 研究背景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以中医诊断思维培养作为教学核心,是中医诊断学课程的延伸,它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素质等几方面,强调以中医应诊能力和临床思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方向,在基于课堂真实氛围的环境下,努力培养学生的中医诊断基本技能和辨证思维。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模拟教学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学生的学习缺少主观能动性,缺乏本位思考,不善于收集、整理和运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大部分学生按照规定的时间进入实训室,却过分依赖课上训练时间,课外缺乏主动操作意识;考试虽然将技能操作考试作为重点,但跳不出终结性评价的框架,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难以提高[2]。近年来兴起的微课、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任课教师可在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将课程的重点、难点与新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视频内容。对于课堂上的一般知识点,学生可利用课外时间观看视频,而课堂时间则可用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交流和知识内化吸收上,课堂就可以成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场所。线上和线下教学相互补充和衔接,能够较好地构建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信息输入、输出与反馈整改机制,通过扩展学习途径,可以提高学习效率[3]。
2 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情况
本课题以我院中医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5+3”一体化)共计121人为研究对象,初步构建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中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该教学模型主要由课前预习、课堂激活、课后巩固和教学评价反馈四大模块组成(见图1)。(1)课前预习模块: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任课教师布置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指引下完成对微视频的学习和小测试。(2)课堂激活模块:主要是通过课堂活动设计,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模拟医患交互,完成各种技能的操作训练,并进行分组讨论,总结训练过程中技术关键点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进行纠正和评价。(3)课后巩固模块:利用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在日常生活中联系四诊,多看多做,并及时记录,在网络教学讨论模块中与任课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发挥形成性评价应有的作用[4]。(4)教学评价反馈模块: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章节测试、填写调查问卷、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等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教师根据平台系统中显示的学生观看视频进度、学生测评成绩、回帖讨论热度和课堂交流中的小组讨论活跃程度、临床技能考试成绩等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可见,通过教学资源的设计,配合实训课程的网络无纸化考核试题库,以学生参与性、能动性及教学反馈效果为主并进行分析总结,构建应用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新模式,能提升教学效果,为模拟教学的深化改革提供思路[5]。
图1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课堂教学示意图
3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将本校2017级五年制中医专业121名学生运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60名)和对照组(61名)。在入学成绩、年龄及性别结构等方面比较,两组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2 方法
3.2.1 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中医诊断模拟实训课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以主题内容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微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根据教学大纲内容进行授课,分别为中医诊断临床见习初训、望诊训练、舌诊训练、问诊训练、脉诊训练、辨证模拟训练、四诊综合、病历书写8个部分。实验组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使学生的预习更有目的性;讲述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堂分组训练;教学总结、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问卷调查。
3.2.2 教学效果评估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试由中医诊断教研室教研负责人统一命题,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对考试成绩进行评估,并制定学生评价体系,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总结。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4 结果
4.1 教学过程评价
实验组课堂气氛相对活跃,互动性强,学生有预习的基础,上课注意力相对集中,在练习舌诊、脉诊、病历书写的时候,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使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后师生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流比例高(实验组68%,对照组19%)。
4.2 满意度调查
实验组学生认为使用本组教学方法后,在学习兴趣、课堂活跃性、专业热爱度、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师生互动性及合作性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另外仅针对实验组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视频课程学习内容的满意率为93.1%,其中非常满意的占50.2%;对视频课程教学效果的综合满意程度为85.2%,68.4%的学生认为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新的方法可以更深入地掌握知识点;74.2%的学生认为视频课程学习能够帮助理解知识与加深记忆。
表1 两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n(%)]
4.3 两组学生成绩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各项成绩比较(±s,分)
表2 两组学生各项成绩比较(±s,分)
组别n 病历书写实验组对照组P 60 61舌诊82.83±7.58 72.47±9.10 0.000脉诊83.03±9.32 74.97±10.25 0.002辨证80.00±7.66 72.13±10.10 0.001 80.33±7.50 71.23±10.64 0.000总成绩81.30±5.31 72.33±9.06 0.000
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测试舌诊、脉诊、辨证和病历书写4个部分,每部分各100分,总成绩组成为:舌诊成绩×20%+脉诊成绩×20%+辨证成绩×20%+病历书写成绩×40%,其中不及格为成绩小于60分,一般为60~75分,良好为76~85分,优秀为85分以上。数据显示,实验组在舌诊、脉诊、辨证和病历书写成绩及总成绩上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法可明显提升学生的期末各项考核成绩。
5 讨论
5.1 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为医学院校专业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风格与方式也较之前呈现出自主性、移动性、随时性等新特点。本研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中医诊断模拟教学实训中,更好地将线上与线下、整体性与碎片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教师知识传导等有机结合,实现了从“灌输式教学”到“自主式学习”的转变,基本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及师生情感交流需求,丰富了现有的教学途径。
5.2 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
由调查情况来看,实验组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都明显提高,说明实验组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操作技能,并且保持一定热度,特别是把中医学中某些宏观、抽象的内容在课堂教学时充分展现,学生课后时间也得以充分运用,通过设立的“教师在线”页面,学生与教师可不受时空限制而直接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更好地实现了教学互动。
5.3 混合式教学模式必须与传统教学各取所长,因地制宜
此外,我们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方面目前学生年级较低,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由于一些病例信息展现出来的证型非常相似,学生很难透过现象认识到疾病的病机和本质[6];另一方面执行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掌握并能清晰表述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鉴别诊断等基本内容,必须拥有较强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否则无法提高课堂质量。同时,可以适当增加模拟临床实景的情景剧,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很好地培养其辨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其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7-8]。当然,以微课混合式教学法为主的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各有优劣,混合式教学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与应用各种教学法,才能真正体现现代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特点[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