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式、多元化”考核模式在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2021-01-16王凯利刘媛媛任家银
王凯利,王 虎,唐 蓓,刘 莉,刘媛媛,任家银,游 梦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医学影像科,四川 成都 610041)
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相关意见,其中特别提出加强学习过程管理的必行性。文中指出,应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并增加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占比。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1]。
传统考核模式即结果性考核,是指在本门课程结束后通过试卷形式进行考核评分,并基于此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内容多为教材内的理论知识,评价内容及形式较为单一,很难真实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医学类等应用实践学科,评价结果说服力较低[2]。过程性考核强调智力的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和开发性,提倡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从而有效规避了结果性考核的弊端[3]。全程式考核是指考核工作伴随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在关注期末结果性考核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全程跟踪、及时反馈每一个学习环节、每一个学习节点的学习情况,包括课上与课下、个体与集体等[4-6]。
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是一门口腔临床医学与口腔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7]。口腔医学生需掌握影像学知识辅助日常诊断性读片,以帮助判断疾病性质,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8-9]。此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对口腔各临床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0-11]。本研究研究对象为口腔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学生,其培养目标不仅是要获得临床影像诊断能力,还需培养其相关科研能力,包括文献阅读与科研思维等。本研究根据学科特点,以口腔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学生2个方向的培养目标为驱动,培养应用型人才,制定了全程式考核改革模式,并首次在日常教学中实践。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8年12月选取本院口腔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学生30名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1.2.1全程式考核模式框架 本课程教学安排在大三上学期,教学时间为4周,考试时间安排在第5、6周。全程式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两部分,分值比例各占50%。过程性考核包括理论课结束后的随堂测试和小班实验课的课堂表现两部分。结果性考核包括文献汇报和期末读片两部分。考核时间轴及分值占比见图1。
图1 考核时间轴及分值占比
1.2.2过程性考核
1.2.2.1理论课随堂测试 理论课共16学时,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提前准备课堂考核题,每周4学时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考核采用微信扫码的形式,答题时间为5 min。考核覆盖大纲要求所有内容,题型包括理论知识记忆、读片能力、病例综合分析等。随堂测试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和检查,使教学环节更紧凑,重点更明确,改善以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12],同时,兼有课堂签到的效果。
1.2.2.2实验课课堂表现 本课程实验课不仅包括以往的读片内容,还融合了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特点,采取小班教学模式,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将30名学生平均分为3组,分别由3名教师和3名助教负责,对当周理论课中的一个重点知识进行深度分析。课前1周通过QQ群发布预习内容、思考题、参考资料等。课堂上采取主动答题及教师点名回答相结合的互动方式,由教师沿教学思路引导提问,并采取互相找错、互相补充的方式,从而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通过这种形式,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课上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到课情况)、课前准备情况(思考题准备、文字表达逻辑性等)、表达能力(语言表达逻辑性、通畅性、内容深度等)、参与度(发言的主动性、讨论的热烈性)、贡献度(发言的创意性、能否引起新的讨论议题)5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1.2.3结果性考核
1.2.3.1文献汇报 文献汇报部分要求学生选择1篇近5年与口腔影像学相关的英文文献,通过幻灯片形式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选择此文献的理由,文献内容讲解及对文献的评价。文献汇报分成2组,各由2名教授作为评委,要求学生提前上交文献原文,评委提前阅读文献。根据文献选题(新颖与否)、阅读能力(分析整理文献信息、客观评价文献)、语言表达能力(表达准确、语速、时间控制)、幻灯片制作(层次性、逻辑性、美观性)4个方面进行评分,每项各占10分,共计40分。评委可根据学生汇报内容进行提问、点评及指导。
1.2.3.2读片考核 卷面考核取消了理论考核部分,采用读片考核方式检验学生的知识应用与临床实践能力,考核重点是正常影像学解剖及常见疾病的诊断,涵盖各类常用口腔颌面部影像学检查方法。
1.2.4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此次考核方式改革的评价,30名学生中27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占90%。
2 结 果
2.1过程性考核
2.1.1随堂测试成绩 30名学生平均随堂测试考试成绩(93±6)分,出勤率达100%。
2.1.2实验课课堂表现成绩 30名学生平均实验课课堂表现成绩(8.40±1.17)分,其中第1、2、3、4次平均实验课课堂表现成绩分别为(8.00±1.00)、(9.00±1.00)、(7.00±1.32)、(8.87±1.15)分。
2.2结果性考核
2.2.1文献汇报 30名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在选题及文献阅读方面得分较高,具备较好的文献查阅评估及阅读能力,能较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实验方法与结论,个别学生还能通过查阅大量辅助资料对文献优、缺点进行评价。在语言表达及幻灯片制作方面,部分学生表达能力及幻灯片制作能力仍有待于提高。见图2。
图2 文献汇报得分情况
2.2.2读片考核 30名学生读片考核成绩差距较大,最低51分,最高84分,平均(65±11)分。见图3。
图3 读片考核成绩
2.3学生反馈 此次考核模式改革得到学生的肯定,部分学生还给出自己的建议。70.37%的学生表示分值比例合理。88.89%的学生对随堂测验的必要性给予肯定,32.14%的学生认为不太或不能反映知识掌握情况,表明测试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仍有待于提高。大部分学生认为文献汇报有必要且有收获。62.96%的学生认为应保留部分期末理论考试内容。部分学生建议提前公布文献阅读评分标准,并减少文献阅读分数的占比。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结果(n=27)
3 讨 论
本次考核模式的改革采用“全程式、多元化”的形式,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采用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评价方法。考核的内容兼顾诊断能力与科研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诸的努力和进步。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此次成绩的分值占比合理,并肯定随堂测试及文献汇报的必要性与教学价值。
在随堂测试时根据答题情况可实时获知学生知识掌握欠佳的部分。如通过分析第3次随堂测试的结果,大部分学生的成绩比较理想,出错的知识点集中在骨髓炎的影像学表现。在实验课上针对此知识点及时进行巩固学习。
本研究30名学生实验课课堂表现成绩显示,第2次实验课课堂表现成绩最好,第3次实验课课堂表现成绩较差。究其原因,第2次课程内容是牙外伤及根尖周病内容,这部分疾病发病率较高,临床较常见,影像学检查以数字化牙片为主,内容更易掌握。第3次课堂内容为颞下颌关节强直及骨髓炎,该2种疾病临床发病率较低,影像学检查包括全景片、头影测量正侧位片、锥体束CT、螺旋CT,影像学表现较复杂,内容较多,为影像诊断教学中的难点。提示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课前予以相应指导。总之,此次教学改革,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均能按时出席,并对课前问题给予充分准备,语言表达逻辑性较强,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部分学生能深入查阅文献,提纲挈领地总结问题,回答问题,表现优异。
文献汇报是本院首次尝试的考核方式,70.37%(19/27)的学生表示有必要采取这种考核方式,且55.56%(15/27)的学生表示收获很大,认为此考核方式新颖,不仅加强了自己对科研方面的重视,也锻炼了自己的表现能力,评委的点评更是让其获益匪浅。虽然这种考核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结合考试成绩和调查问卷分析未能提前给出评分标准,未能就学生的准备给出明确的指引,大部分学生只关注了文献的阅读,对语言表达和幻灯片制作方面有所忽视。
本研究结果显示,30名学生读片考核成绩欠佳,平均(65±11)分。究其原因,部分学生反映文献汇报部分占分比例略高,而读片考核部分占分比例较低,读片考核未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另外,试题采用的是五年制本科期末考试的读片部分,覆盖面广,未针对此次教学改革体现融合式教学特色的读片题目。此次考试改革还尝试取消了理论考试部分,此举仅得到了37.04%(10/27)学生的认可,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保留理论考试,表示理论考试能督促其重视理论知识,记忆重点知识。在下次的课程中将进一步完善文献汇报模式,提前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调整文献汇报分数占比。同时,针对参加教改的班级单独准备期末考试试卷,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读片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体现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考核内容。
总之,全程式考核在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将会吸取经验,进一步完善考核内容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