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研究
2021-01-16耿文静东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耿文静 东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事业单位的职责是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增进社会福利,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而人力资源管理是推动事业单位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当前,很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只有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及掌握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将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以及开发,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全过程管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对员工的招聘、选拔、培训、奖励、晋升、社会保险等。人力资源管理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要合理调整人事结构。单位通过考核和培训等措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发挥出员工的价值,为实现单位的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一)招聘方式不合理
在事业单位的运营管理中,一般要借助招聘来优化和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储备,然而,招聘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与招聘的方式息息相关。现阶段,很多单位都会通过行政化手段来招聘,例如,举办考核和选调等,这种招聘方式具有一定的弊端,大部分都是面向学历较高的学生以及高水平人才,虽然这些人群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能够满足单位的人才需要,然而,针对群体很少,不能第一时间为单位注入新活力。同时在人才的招聘中,依旧将资历作为关键考核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人员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这与现阶段社会发展形势和需求是不匹配的,缺少一定的合理性,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激励体系不够健全
现阶段,事业单位的薪酬激励制度都是固定的,缺乏创新,这样就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一方面,激励机制不具备一定的公开性,员工不能及时了解奖惩情况,这就会导致员工出现错误的认知,降低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单位的薪酬水平有限,企业的薪酬水平远远高于事业单位的薪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员的流动性,对于员工来说,没有一定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没有制定完善的奖惩体系,管理工作不到位。当员工工作存在不足时,无法实现对员工的有效监管,并且对员工的行为不能起到规范作用。
(三)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体系不协调
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绩效考核和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薪酬要结合绩效考核结果来决定,但是,在单位中却出现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比如,绩效好的员工,在薪酬上无法体现,绩效差的员工,也不会因为绩效低而影响薪酬,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员工的主动性,导致绩效考核体系与薪酬体系发展“同质化”的问题。
(四)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健全
如果要实现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就要意识到人才的关键作用,并且要具有一定的人才储备。然而,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在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针对高水平的人才吸引力较弱;很多内部员工不具备工作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出培养的效果;并且员工缺乏责任意识,对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水平造成严重影响。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招聘模式
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管理者要意识到招聘的重要性,对招聘模式进行完善和改进。一方面,要根据现阶段人力资源情况和单位的战略目标,来拟定科学与可行的资源方案;之后再让人力资源专家为单位的招聘工作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同时制定有关的岗位计划书;另一方面,丰富招聘渠道。在招聘过程中,除了高校之外,还要挑选这方面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借助多元化的招聘手段来吸引人才,为事业单位储备充足的人才,从而不断满足单位的人才需求。最后,管理者要制定科学的管理计划,充分研究当前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比如,很多学校会扩大招收学生数量,防止人才短缺,推动管理计划的开展。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特殊情况,很多地区的机构正处于发展时期,所以,管理者要对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坚持以国家发展为理念,通过对计划的调整,从而解决各种问题,充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健全和优化奖惩制度
制定绩效管理制度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进一步达成工作的各项指标,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然而,绩效管理需要通过有关的奖惩制度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公正和透明的原则,这样才能规范员工的行为。同时,不光要在经济和荣誉方面肯定员工,还要以精神方面作为着手点,尊重员工的想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奖惩体系的价值和效果,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确保工作的质量。除此之外,管理者要制定良好的监督制度,通过一些强制性的要求,保证员工可以按照单位的制度来执行,管理者要严格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每项机制全面落实,提高工作的效率。
(三)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体系
1.优化绩效管理模式
如果要更好的开展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工作,就要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管理者要不断优化和完善绩效管理模式。首先,要以考核指标为着手点,根据每个职位和工作特性来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同时管理者要让员工及时了解考核指标,确保其公正性;其次,从绩效考核实施方面着手,改变为动态管理过程,对员工完成指标情况、工作的积极性以及表现进行测评,这样就能确保考核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1]。
2.构建薪酬分配系统
在薪酬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借助经济信息,来衡量员工的作用和价值,把员工的价值和薪酬相联系,不光可以维护员工的利益,也能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单位管理者要借助有关工具来衡量所有员工的价值,以此为前提来制定科学的薪酬分配系统,进一步实现对员工的维护和规范。与此同时,设置系统时,要根据实际岗位的情况来决定基础薪酬,保障员工的权益。例如,针对兼职员工,薪酬分配时要注意不能对其进行过多的成本投入,不然员工流失肯定会影响单位的利益。除此之外,薪酬还要和绩效管理相匹配,根据实际绩效考核结果来制定员工的薪酬,在薪酬制度合理的前提下,才能提高薪资的满意度,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也不会造成人员的流失[2]。
(四)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现阶段,事业单位只有储备较多的高水平、优秀的人才,才能保证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管理者要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制定科学的培训制度,构建一支综合型的人才队伍。一方面,要结合每个职位的特点和技能,制定合理的岗前培训方案,在招聘完毕后,有关人员可以尽快了解有关岗位要求,以及所需的业务技能,尽快投入到岗位中来;另一方面,为员工拟定合理的岗位发展目标,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和岗位特点开展有关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使员工可以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和成长,聘请专业人士为员工讲解业务知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员工的价值,为事业单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总之,基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情况,事业单位要积极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且,要意识到单位发展中的问题和缺陷。结合单位发展的具体情况,运用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完善和提升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同时,管理者要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薪酬分配系统、完善招聘模式等,拟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知识生产力积累为原则,切实提升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和业务水平,从而推动单位的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