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矿山的建设及发展
2021-01-16徐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徐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一、引言
矿产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生产、消费、贸易流通矿产品的量均位居世界第一[1]。矿业发展不仅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起到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还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然而,随着矿产资源消耗持续增加,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污染防治压力急剧增大,矿业经济亟需转变发展模式,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指导下,低碳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将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缩小排放作为目标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技术更新、产品升级、管理创新、制度改革等多种方法,最大程度地降低“碳”排放,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和可持续发展,在获取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达成平衡。
绿色矿山是指矿山企业将“绿色、低碳、可持续”理念贯穿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科学、有序、合理地开采、生产和管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承担起节约资源、节能减排、修复土地、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最终建成开采适度、利用有效、生产科学、管理适度、居住和谐、发展持续的矿山,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等多重效益。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可持续发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推动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建设绿色矿山的意义
(一)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确保矿产资源供给和安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全面建设绿色矿山,既要科学合理、节约集约、高效高质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又要对矿产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进行持续的治理与修复[2],从而有效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目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追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从速度转向质量,进入到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只有建设绿色矿山,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挖掘和培育矿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动力,不断增加初级矿产品的附加值,推动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开发利用[3],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化和最大化,才能顺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高质量要求。
(三)推动矿业企业的变革
绿色矿山是对传统矿山发展模式的颠覆和挑战,不仅仅局限于矿业产业结构的大调整,还是推动矿业企业的一次大变革。建设绿色矿山要求矿产企业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重视科技投入、专业培养、管理创新、环境保护、人文关怀,促使矿山企业将高效利用资源、保护治理环境、促进人地和谐的社会责任转化为企业发展的使命担当,从而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4]。
三、我国绿色矿山的建设情况
(一)绿色矿山建设历程
我国绿色矿山的建设经历了理论设计、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等过程,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2007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以“落实科学发展,推进绿色矿业”为主题,首次提出“绿色矿业”理念。2009年,《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发布实施,明确指出要发展绿色矿业,并提出用十年时间基本建立绿色矿山格局。2010年,《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详细指导绿色矿山的建设工作。2011年至2014年,原国土资源部进行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建设,共分4批选出了661家单位。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提高绿色矿山的建设进程。2017年,《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出台,六个国家部门共同指明了绿色矿山建设的三大目标,标志着我国已全面开启绿色矿山建设步伐。2018年10月1日,《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规范》正式实施,这也是国内外针对绿色矿山建设的首个国家级标准。自2019年开始,我国关于绿色矿山的遴选工作也在陆续展开。
(二)绿色矿山建设现状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绿色矿山快速建设发展,标准体系日益完善,建设试点取得一定成效,遴选工作逐步开展,基本建立绿色矿山格局。
1.标准体系日益完善
2010年,原国土资源部明确了绿色矿山建设九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从办矿资质、管理方式、资源利用、技术水平、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要求。随后,国家陆续颁布了《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规范》《非金属矿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了绿色矿山的建设标准和具体要求。根据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各省市陆续制定和出台地方绿色矿山的建设标准、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至此,我国绿色矿山标准体系逐渐建立并日益完善,从制度层面有力地保障了绿色矿山的合规性。
2.建设试点取得成效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在前两批试点单位里,有187家单位顺利通过评估,基本完成绿色矿山的建设要求,通过率约为85%。其中,涌现出了山东黄金集团、大同煤矿集团等优秀代表,探索并总结出一系列建设绿色矿山的经验方法,为我国绿色矿山的整体推进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3.遴选工作逐步开展
为鼓励并督促矿山企业建设绿色矿山、履行相应义务,自然资源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绿色矿山。绿色矿山的遴选工作从国家到县层层联动,由第三方进行评估,全过程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自然资源部组织指导整体工作,发布了详细的评价指标和第三方评估的工作要求。2019年共有953家矿山纳入名录,2020年共有301家矿山通过遴选纳入名录。截止目前,我国已纳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的矿山数量已达 1254家。绿色矿山遴选是国家对绿色矿山企业发展成果的认可,也是对矿山企业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标志着我国绿色矿产建设评估从定性向半定量、可操作方向发展。
(三)绿色矿山建设存在的问题
1.绿色矿山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
目前,我国拥有近6万座矿山[5],但作为国家级试点建设的绿色矿山仅有661家,入选全国绿色矿产名录的仅有1254家,占全国矿山的比例非常小。同时,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在行业和地区的分布上存在不均衡:从行业上看,煤炭行业企业216家占比33%,石油行业仅有13家;从地区上看,尽管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更丰富,但绿色矿山建设仍以东部、中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为主[6]。
2.缺乏政策落地支撑和配套措施
尽管我国陆续颁布了绿色矿山建设的规划、实施意见、建设规范等文件,明确了绿色矿山的建设标准和要求,但部分地区在制定的支持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时,一味地照搬中央文件[7],未能出台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匹配的支撑方案和配套措施,例如申报流程复杂、宣传引导不到位、缺少激励政策等,导致矿山企业在建设绿色矿山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3.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技术创新是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队伍是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的支柱力量。然而,我国众多矿山企业存在着技术不足和人才缺失的双重短板:一是设备陈旧老化,沿用传统的开采开发方式,造成大量矿产资源浪费;二是受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矿山企业转型困难,矿区环境破坏比较严重,难以修复治理矿区环境,自身建设绿色矿山的能力与动力不足;三是矿山企业管理者经营理念滞后,建设绿色矿山、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不足;四是专业人才匮乏,无法支持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限制绿色矿山的发展。
四、我国绿色矿山的发展建议
(一)科学规划绿色矿山建设
我国应对标现有的绿色矿山发展现状和新时期绿色矿山的发展要求,对绿色矿山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和科学规划[8],提高绿色矿山的建设速度,促进矿山企业的调整转型。同时,在对绿色矿山进行试点先行和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按照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建设模式和评估标准,推动绿色矿山示范区建设与发展,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地开展绿色矿山建设。
(二)提供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
全国各级逐步形成“横向协调、纵向联动”的绿色矿山建设模式,以中央印发的方案为基础,自上而下层层落实和分解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各级政府要联合自然资源管理局、生态环境局、发改委、财政局等多个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具体研究当地的绿色矿山建设方案,提供必要的财政资金保障,建立健全绿色矿山建设的配套服务制度,对成效突出的绿色矿山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进行宣传和激励,提高矿山企业投入建设绿色矿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引导矿山企业转型、发展低碳经济。
(三)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矿山企业要牢固树立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的理念,主动建设绿色矿山,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注重员工专业技能培训,转变经营模式,开发绿色新型产品,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营造和谐良好的绿色矿山文化环境。同时,矿山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不断进行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应用、改造、升级和更新换代,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持续加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能力,建设安全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生态化的绿色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