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瑾诗词的伦理解读

2021-01-16王友良康萃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秋瑾妇女诗词

王友良,康萃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秋瑾(1875—1907),初名闺瑾,字竞雄,号旦吾,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秋瑾出生于世代官宦的书香门第,幼年在塾师有“过目成诵”之誉,加之秉性聪慧,十几岁即能吟咏,“偶成小诗,清丽可诵”[1]117。1896年,在随父宦居湖南湘潭期间,经曾国藩长孙曾广钧介绍,20岁的秋瑾被许配给湘乡荷叶富商王黻承的次子王子芳为妻,后跟随丈夫北上进京。在新思想、新文化以及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先进人士的影响下,秋瑾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视野也日渐开阔起来。1904年,秋瑾典质簪珥,离家别子,只身东渡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她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结交革命好友,组织了妇女团体“共爱会”,加入了光复会和同盟会,后被推为浙江分会主盟人和评议部议员。1906年,秋瑾回国后,先在湖州南浔镇浔溪女学任教,后奔赴上海进行革命活动,并开始筹创《中国女报》,开展民主革命与妇女解放运动。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人组建光复军起义,徐锡麟不幸殉国,秋瑾为了保存浙江数千义军的革命实力,从容被捕。1907年7月,秋瑾英勇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年仅33岁。

秋瑾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近代女诗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生活于文化转型时期的秋瑾,以旧时代最后一位女文学家和新时代第一位女文学家的姿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诗词的成就与她短暂但辉煌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她将对时境的悲愤、对国家坚贞不渝的爱和对理想的追求都融入到了文学作品中,既柔情旖旎又豪迈凌厉。她诗词中的豪气、奔放、激进继承了东坡、稼轩之文风,犹如公孙大娘舞剑,光芒夺目,不可迫视。

在近代女性作家中,秋瑾的诗词属于产量较多的,但由于寻求救国之道,为革命事业奔跑,其诗词流失者甚。她留下来的诗词虽然仅100来首,但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推崇。自1907年秋瑾牺牲后,学界对秋瑾诗词的研究一直绵延至今,涌现出众多成绩斐然的学术成果。如秋瑾之女王灿芝所编的《秋瑾女侠遗稿》(上海中华书局,1929),就辑录了秋瑾诗篇一百一十一首、词三十八阙、歌三首、断句十一句、杂文八篇、译文一篇,它是了解和研究秋瑾不可或缺的史料。又如郭延礼的《秋瑾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和夏晓红的《金天翮 吕碧城 秋瑾 何震(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两本书也收集了秋瑾的诗词作品,且根据体裁对秋瑾的作品进行了划分与系统考察。这两本书内容丰富、色彩鲜明,是了解秋瑾的思想发展和文学创作全貌的重要选本。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将秋瑾的诗文与其思想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方面主要以沈祖安的《拼将头颅换凯歌——从秋瑾诗文看她的革命思想》(《杭州大学学报》,1979)、刘红星的《从作品中解读秋瑾妇女解放思想的最高层次——追求自由》(《时代文学》,2008)和龙文祥的《从秋瑾诗文看其妇女解放思想》(《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为代表。依据秋瑾的革命诗篇探寻其革命思想的成因,解析其妇女解放思想形成的根源,是秋瑾诗词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秋瑾的诗词物象硬朗,内涵深厚,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笔者出于对秋瑾的崇敬与对其文学作品的喜爱,以伦理学视角介入其诗词作品,感悟那个时代的风云激荡与革命先烈的万丈豪情。

一、凸显家国情怀的政治伦理底蕴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在于她自身所拥有的精神特质。家国同构、天下一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理念的核心,个体与国家的“伦理同一性”将作为个体的“人”与作为实体而存在的“国家”之间所内蕴的“伦理精神”关联起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中,捍卫自己的民族,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置身于政治伦理的视野中,爱国是指公民基于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志愿维护并服务于国家利益,在国家危难时愿意牺牲个人生活甚至生命的一种忠诚,秋瑾就是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个理念。在秋瑾的诗词作品中,绝大多数作品充满着浓烈的爱国情感,成为她当时宣传革命的一种武器。她将爱国激情落实在行动上,将革命与文学真正地结合在一起,以实际的革命行动激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早在中法战争之际,秋瑾就曾目睹外国列强对我中华儿女的霸凌,到庚子事变后,秋瑾对帝国主义和清朝政府的憎恨以及对祖国的担忧比以前更强烈了。为了寻求治国之道,秋瑾孑身航海,东渡日本留学,重兴“共爱会”、登台演讲、创办《白话》报,传播革命理念,直至1907年不幸被捕牺牲,这一时期是秋瑾政治热情、革命激情最高涨的时期,此时的秋瑾是一位具有真挚情感的爱国主义者,是一名坚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为了革命,不惜“卢梭文笔波兰血,拼将头颅换凯歌”。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她这一阶段的作品可以说是篇篇都是革命者献身革命的铮铮誓言,表现着她与反动势力势不两立的坚强意志以及献身革命而至死不渝的忠贞精神。

秋瑾赴日留学期间,日本正值明治时代,其富国强兵、文明兴化,已经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霸权道路。与此同时,隔海相望的满清政府却是内忧外患,国内百姓民不聊生,国外更有列强虎视眈眈。在这种国情下,秋瑾悲愤不已,写下了很多爱国诗篇,诗词中频繁出现“轩辕”“忧国”“破碎江山”“祖国沉沦”等词。如《感时》中所写:

炼石无方乞女娲,白驹过隙感韶华。瓜分惨祸依眉睫,呼告徒劳费齿牙。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一腔热血愁回首,肠断难为五月花。[2]130

这首诗创作于1904至1905年间,此时秋瑾侨居日本。当时的日本和俄国为了瓜分中国,争夺地盘,在中国东北地区爆发了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无耻地宣布“中立”,放弃东北领土的主权。秋瑾虽然飘泊异国,却时刻关怀着祖国的命运,她借“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来发出对祖国危亡的感叹,只恨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救国无术,想呼唤民众,但应者寥寥,到最后不免发出“一腔热血愁回首,肠断难为五月花”的哀伤。此诗乃感伤时事而作,虽国已蒙难,内心充满忧虑,但通篇读下来,仍能感受到到诗人坚定的爱国壮志与积极昂扬的斗志。又如《感愤》:

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抟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国破方知人种贱,义高不碍客囊贫。经营恨未酬同志,把剑悲歌涕泪横。[2]148

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瑾面对革命失利的局面和严峻的斗争形势,心情极其沉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人感叹中原大地浩瀚无涯,但如今却面临着国土沉沦的境遇,她急于救国却无力回天。颔联引用“抟沙兴楚”“博浪击秦”的典故表明自己兴复中华的愿望与救国无术的遗憾。国家沉沦,国民备受欺凌,革命同志以匡时救国为己任,出生入死,义无反顾。只是反清救国事业困难重重,斗争到现在也没有好消息报告给同志们,让人不禁把剑悲歌,涕泪纵横。全诗直白自然,以变化有序的情感节奏将秋瑾无畏的胆略和力挽乾坤、收复国土、献身革命的爱国情感蕴于古典严谨的律诗中。

秋瑾的诗词极具浪漫主义风格,流宕着浓烈的慷慨激昂之气,它们与满腔爱国之情交融一体,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一抹亮色。如《鹧鸪天》所写: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2]184

这首词作于1905年,当时的满清政府已岌岌可危,秋瑾有感于当时时政,写下此词。开篇道明自己的出国原因及理想,表现了秋瑾积极寻求革命同志,不惜以身殉国的英雄气概。龙泉宝剑夜夜鸣叫,更是展示出一位爱国女英雄热血沸腾的感情与报国之志。这一情怀在其它诗词中也有体现。如: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2]132

此诗作于1905年秋瑾第二次离日归国途中。见到日俄两国争占我国领土,秋瑾内心极其悲愤,全诗所写,皆饱含着诗人关心祖国,力图以行动来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忍看”“肯使”“拼将”“须把”等词充分表现了诗人不惜牺牲生命,用鲜血来力挽乾坤的崇高志向,让人不禁联想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她不畏牺牲的豪情壮志较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

1905年,日本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陈天华蹈海殉国,秋瑾愤然回国。回国后的秋瑾将革命作为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她的诗词也更加雄健磅礴,充满着战斗性与鼓舞性。“不惧仇人气焰高,频顷赤血救同胞,诲人思潮灿花舌,化作钱塘十丈涛。……好将十万头颅血,一洗腥膻祖国尘。”[2]139在这首诗中,秋瑾以钦敬的心情对蒋鹿珊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进行了赞美,同时又宣告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反清起义势在必行。自维新变法后,不少人受到了西方科学民主以及民权思想的影响,国内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他们虽来自不同阶级,派别不一,但革命、起义等活动在全国各地都朝着共同的民族使命而展开。民族的深重灾难使秋瑾有着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她将对革命理想的热切追求与献身祖国的爱国激情融入诗词中,以磅礴雄壮的气势、高昂悲壮的基调,表现着革命志士不屈不饶的战斗豪情与力挽狂澜的伟大气魄。

二、展现豪侠英雄的社会伦理品格

依据宋希仁先生的看法,“社会伦理”是以社会伦理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为核心,以人的自由为目的的关于社会和谐秩序及其实现条件的社会公正的理论[3]。近代中国,面临国破家亡的境遇,不少英雄志士挺身而出,意在构建拯救时弊的社会伦理思想体系。先秦时期,诸侯割据,列强争霸,武力成为统治阶级巩固权力的重要手段,“尚武”成为当时社会伦理价值的主流,也由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侠文化。礼崩乐坏的环境对原有的社会秩序、社会阶级的冲击,使得原有军队中的世袭武士流散各地,成为最初的“游侠”。他们主张平等,反对侵略战争,为社会正义而战。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中,“侠”不像“士”阶层那样处于中心位置,他们通常游离于社会边缘,而其存在与作为,常暗示着正统统治的无力与失序。因此,春秋至两汉时期游侠兴起,但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又逐渐消散,直到晚清民族危亡之际,游侠思想又得以复兴。别林斯基说,诗人比任何人都更应该是自己时代的产儿。秋瑾以凌厉豪迈的笔风,在诗词中塑造了一个个英勇无畏的豪侠形象,展现着她在激昂动荡时代里的仗剑侠义情怀。

秋瑾自幼追随舅父和表哥学习剑法、拳术与骑马,且十分热爱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尤其是戚继光、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的书籍。所以,在她心中从小就埋下了反抗尚武、重侠重义的种子。进京后,看到八国联军的野蛮行径和封建地主阶级的软弱无能,秋瑾义愤填膺,将自己的满腔热血融入作品中,“革命”“尚武”成为她这一时期的诗词主题。阅读秋瑾的作品,能直观地感受到她那欲化身刀剑奋勇杀敌的豪侠精神。如《剑歌》:

若耶之水赤廑铁,铸出霜锋凛冰雪。欧冶炉中造化工,应与世间凡剑别。夜夜灵光射斗牛,英风豪气动诸侯。也曾渴饮楼兰血,几度功铭上将楼。何期一旦落君手?右手把剑左把酒。酒酣耳热起舞时,夭矫如见龙蛇走。肯因乞米向胡奴?谁识英雄困道途?名刺怀中半磨灭,长歌居处食无鱼。热肠古道宜多毁,英雄末路徒尔尔。走遍天涯知者稀,手持长剑为知己。归来寂寞闭重轩,灯下摩挲认血痕。君不见孟尝门下三千客,弹铗由来解报恩![2]61

此诗创作于秋瑾居京时期,是她前期作品中思想性较高的一篇。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阐述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发出救国无术的感慨。诗歌前四句通过名水、名铁、名炉讲述宝剑的非凡,后半部分以宝剑为寄托、知己,表达自己的伟大理想与远大志向。在诗词中经过千百年文人的刻画,刀剑已成为侠客们建立功勋的寄托与高尚品质的象征。侠之大者,以追求道德行为和伦理精神上的正义为宗旨。秋瑾诗词中的刀剑意象常代表其伟大的革命斗志与革命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秋瑾清醒地看到了民主革命的萌芽,其诗句中常体现出自己的政治倾向:主张民主革命。

“除却干将与莫邪,世界伊谁开黑暗,斩尽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职。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2]63“主人赠我金错刀,我今得此心雄豪。赤铁主义当今日,百万头颅等一毛。沐日浴月百宝光,轻生七尺何昂藏?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赖武装。……宝刀侠骨孰与俦?平生了了旧恩仇。莫嫌尺铁非英物,救国奇功来尔收。”[2]67“干将”和“莫邪”是宝剑的代名词,秋瑾希望借助宝刀劈开黑暗的笼罩,澄清神州。秋瑾所提倡的拯救祖国,不是口头与精神的反抗,而是要付出实践的“赤铁主义”。

刀剑作为侠客们的标配,不仅是因为其外在的威力,更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掌握命运、实现人生理想的精神依托。秋瑾通过“刀”“剑”等物的构想,抒发内心的英雄豪气,在诗词中多次引“太阿”“巨阕”“湛卢”“干将”“莫邪”等名剑的典故,幻想自己化身豪侠,执宝剑、立战功,重建巍巍中华之雄姿,再现泱泱大国的壮丽。对侠义精神的推崇与身为中华儿女的民族使命感,使她坚信宝刀出匣终将斩破混沌,迎来光明。如《日本铃木文学士宝刀歌》:

宝刀如雪光如电,精铁熔成经百炼。出匣铿然怒欲飞,夜深疑共蛟龙战。入手风雷绕腕生,眩睛射面色营营。山中猛虎闻应遁,海上长鲸见亦惊。……昔闻我国名昆吾,叱咤军前建壮图。摩挲肘后有吕氏,佩之须作王肱股。古人之物余未见,未免今生有遗憾。何幸获见此宝刀,顿使庸庸起壮胆。万里乘风事壮游,如君奇节谁与俦?更欲为君进祝语:他年执此取封侯。[2]124

除此诗外,具有同样豪情的还有《宝剑歌》:“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饥时欲啖仇人头,渴时欲饮匈奴血。侠骨崚嶒傲九州,不信太刚刚则折。血染斑斑已化碧,汉王诛暴由三尺。五胡乱晋南北分,衣冠文弱难辞责。”[2]64该诗不禁让人想起南宋岳飞的诗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秋瑾虽身为女子,但诗里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其诗的豪情与大气不输岳飞。她的诗歌尽显侠义者的豪迈桀骜,“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撒去犹能换碧涛”[2]133。“千金买刀”“貂裘换酒”“鲜血化碧”历来是文人豪士之趣谈,秋瑾在这里引用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和周朝“苌弘化碧”的典故,顿时一个轻视金钱、杀身成仁的豪侠形象跃然于纸上。

三、呼唤平等独立的女性伦理精神

女性伦理学是建构在女性主义视角上审视古今的伦理理论,主要内容是在伦理领域中呼唤女性及女性主义意识,讨论女性的道德体验,重塑女性的道德形象与道德发展,唤回女性应有的利益、价值与地位,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社会的伦理发展[4]。自母系氏族解体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私有制的产生,妇女在生殖和生产领域的特殊地位开始滑落且逐渐丧失,男子在物质生产和家庭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自此,两性作为不同的历史主体所经历的是一段长达数千年的畸形发展史。在公共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妇女的地位日益边缘化、屈从化。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流传了数千年的“男尊女卑”观念早已取得了不怒自威的至上性、不言自明的合理性与不可移易的永恒性[5]。“缠足”“贞洁牌坊”“三妻四妾”等恶习千百年来摧残着无数妇女的身体,麻痹着她们的心灵,限制了她们的活动范围。出身资产阶级的秋瑾亲眼目睹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婚姻对妇女的迫害,由于极度厌恶封建礼教的束缚,因此,她写过较多的倡导女性敢于跳出封建制度泥坑的诗句,向“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发起挑战。

第一,提倡男女平等,批判封建陋习。作为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秋瑾深知封建陋习对妇女的迫害罄竹难书。她认为,妇女要想获得解放,首先要团结起来,勇敢地将自身的解放诉求于社会实践;其次在思想上要改变男女身份等级之别的观念,勇于对封建陋习说不,反对封建制度对妇女的迫害。秋瑾在少女时期,就常写诗痛斥封建礼教,为女性抱不平,这一时期的诗歌能明显地看到一位闺阁小姐对封建礼教的不满以及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马家妇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2]93此诗作于秋瑾少女时代,通过对女英雄秦良玉、沈云英英勇事迹的歌颂来倡导男女平等,号召妇女摆脱对男子的直接依赖,努力提高自身地位,勇担救国救民的使命。

留学日本前,秋瑾带头放了足,因为她认为欲兴女学、振女权,又必先自放足始。如她在《满江红》所宣传的:

自由香,常思爇;家国恨,何时雪?劝吾侪今日,各宜努力。振拔须思安种类,繁华莫但夸衣玦。算弓鞋、三寸太无力,宜改革。[2]188

这首词不仅是秋瑾女权思想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号召推翻封建统治、倡导妇女解放的词作。她在词中不仅倡导妇女应团结起来共同反对纲常伦理,而且对缠足这种封建陋习提出批判。缠足限制了妇女的自由,危害着女性的身体健康,摧残着妇女的精神,因此,妇女要站起来,首先应放足,走出家门,参与到民族解放运动中去[6]。她用浓墨酣笔控诉了封建纲常伦理对妇女的压迫与摧残,将数千年被女性同胞视为金科玉律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看作是荼毒女性的邪说,鼓励广大女性奋发图强,改革束缚女性的封建陋习,争取自身的发展和解放,重振女界之威风。与秋瑾同时代的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唐群英也对缠足陋习提出批判,“奉劝姐妹们,再勿把足缠。放足行千里,自强正女权”[7]72。缠足的积年恶习使得女性的个体自主意识在萌芽阶段被悄然扼杀,只有改变身体上对妇女摧残的陋习,才能让妇女的精神意识得到唤醒。

第二,主张女权革命与政治革命相结合。秋瑾深知,要使广大妇女从闺房中觉醒和行动起来,需要一个能够表达妇女愿望和团结她们进行斗争的阵地,于是,在她的努力下,《中国女报》创立起来。正如它的宗旨所说:“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接团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学会之基础。”[8]10秋瑾在上面刊登了众多白话文作品,主张女权革命与政治革命相结合,《勉女权歌》便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内容如下:

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愿安作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曙光新放文明侯,独立占头筹。愿奴隶根除,智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2]200

秋瑾热切希望广大女性勇于站起来,不仅要从思想上、精神上摆脱男性附庸的角色,还要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女权革命中来,革除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她所主张的男女平等并非仅仅只是权利的平等,同时也是义务的平等。她认为,女子应承担和男子同等的国民责任,共同挽救祖国的危亡,担负起拯救祖国危亡的神圣职责,成为革命战争中建功立业的中坚力量,投身到时代革命的激流中去,成为新时代具有革命色彩的女国民。她在《赠语溪女士徐寄尘和原韵二首》中写道:“欲从大地拯危局,先向同胞说爱群。今日舞台新世界,国民责任总应分。”[2]143从该诗中可以直观地看到,秋瑾认为妇女要得到解放,必须把妇女群众组织团结起来,一起联合抗争,拯救祖国危亡。秋瑾将妇女的解放与政治革命紧密结合的思想,为后来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新篇章。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的先驱向警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了中国妇女问题,认为“真正觉悟的中国妇女,必然要一面参加政治改革运动,一面参加妇女解放运动”[9]139,从而将妇女解放与全人类解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对秋瑾妇女解放思想的超越,同时也代表着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想得到了升华。

秋瑾的诗歌在近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其豪迈文风跳出了传统女性作家感风伤月的小圈子。她以炽热的爱国情感、豁达激昂的诗词以及勇于抗争的革命精神为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带来了星星之火,为女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的文学作品充斥着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由于时代的局限,其个别章句虽有激进、不成熟之处,但瑕不掩瑜。她用犀利笔锋写出了时代的风云变化,推动着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秋瑾妇女诗词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作品集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新形式下如何让秋瑾文化成为学校活动的精髓
当代妇女的工作
诗词之页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