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研究
2021-11-10邹建国言捷智张利军
邹建国,言捷智,张利军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有力解决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对人才需求错位对接的重大举措。随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万众创新”与“大众创新”的浪潮,创新引领已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如何培养符合现阶段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人才是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如何客观科学地衡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本文尝试从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以及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综合评价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深化高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案。
一、文献回顾
自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以来,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已然成为国内学者研究创新创业问题的热点。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创新创业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两个向度。关于创新创业评价内容的研究,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维度来衡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明等[1]183-184以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的投入能力、实施能力、实现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基础,从理论上解释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评价指标;吴婷等[2]21-24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创新知识能力、网络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创新创业品质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模型;胡剑峰等[3]123-127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条件和创新创业能力效果两个方面,挖掘、遴选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兰国晖等[4]94-99在综合考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思维优化能力、学习消化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及科研创造能力等四个方面构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齐书宇等[5]68-74确定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管理能力4个一级指标,有效评价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季永波等[6]187-189借鉴国内外相关创新创业理论,从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品质和创新创业的构思构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张金邦等[7]29-31采用多元智能理论,从创业品格、创业学习、创业支持和创业环境等方面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陈莹[8]137-140以九江学院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张鑫等[9]57-61从学习与创新能力、决策与执行能力、识别与获取能力三个层面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MFCE法对合肥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其他学者也分别从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愿、创新创业技能、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素质、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成果、学以致用能力、应变协作能力、组织实践能力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10-18]构建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关于创新创业评价方法,学者们主要采用了层次分析法[1,2,5,6,10,12,13,14]、灰色关联模型[4]94-99、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9]57-61、粗糙集理论和可托理论[11]23-28、因子分析法[13,17]、AHP-熵权法[16]124-128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19]190-192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关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中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量化分析对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缺乏从地方本科院校视角来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相关研究。本文在借鉴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模型,从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以及创新创业实践等四个方面综合评价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客观上来看,创新创业投入、意识、思维、素质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既要注重科学性与客观性,又要注重普遍性与可操作性。基于这一基本原则,本文最终从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以及创新创业实践四个方面选取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包涵目标层、一级指标层和二级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旨在评价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一级指标层主要包括创新创业环境(B1)、创新创业意识(B2)、创新创业知识(B3)以及创新创业实践(B4)四个方面;在二级指标层中,运用基础环境(C11)、金融环境(C12)、人文环境(C13)以及产业环境(C14)来衡量创新创业环境(B1),运用创新创业欲望(C21)、创新创业兴趣(C22)、创新创业动机(C23)及创新创业精神(C24)来衡量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B2),运用基础知识能力(C31)、专业知识能力(C32)、其他知识能力(C33)及创新知识能力(C34)来考察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能力(B3),运用模拟训练经历(C41)、技能培训经历(C42)、社会实践经历(C43)以及竞赛获奖成果(C44)来衡量创新创业实践(B4)。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般说来,受主观因素的干扰,采用主观赋权法得出的权重结果难以使人信服。本文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数据的分析,选用客观赋权法的熵权法来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20]1457-1466。
1.标准化。由于评价体系存在正向和逆向指标,需对样本矩阵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假定研究区有m个评价对象包括了n个评价指标,定义X为生态安全样本矩阵,表达为:
(三)灰色关联模型的建立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受制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综合的灰色系统。在将各评价指标的关联系数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到各评价对象的灰色关联度,如果灰色关联度越大,则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1.评价指标数值标准化:
灰色关联度的大小能够反映各评价对象创新创业能力的高低。若存在m个评价对象,n个评价指标,则可构建灰色关联度比较数列以反映各评价对象的创新创业能力。关联度越大,其创新创业能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三、实证分析
兼顾院校所处区域以及院校基本类型,本文选择A(理工院校)、B(工科院校)、C(师范院校)、D(财经院校)、E(医科院校)等五所湖南省属地方本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对其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的16个二级评价指标均属于定性指标,因此,本文综合考量授课老师和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实践的评价以及学生对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环境的测评,来量化湖南地方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整理的各评价指标量化的原始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评价指标量化原始数据
(一)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表2即可得出参考数列为{90,92,88,86,88,86,92,85,88,86,87,92,90,88,92,90},将处理后的原始数据根据熵权法的步骤即可计算出相应的熵值、变异系数及其权重,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熵值法得出的数据及其权重
(二)灰色关联模型实证分析
由于构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之前,对表2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数列矩阵R*如下。
由上可知,院校A的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灰色关联度为0.1545,处于五所地方本科院校的最高水平;其次是院校B,其灰色关联度为0.1416;院校D与院校C的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致相当,其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1313和0.1262;医科类院校E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五所高校中处于最低水平,其灰色关联度值为0.0964。
(三)结论分析
第一,在统计问卷调查的原始数据后,我们发现,偏理科类院校大学生(如院校A和院校B)的创新创业欲望、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动机、创新创业精神以及社会实践经历强于偏文科类的院校。另一方面,偏文科类院校的学生(如财经类院校D和师范类院校C)在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和其他知识能力上相较于偏理科类院校学生占优势。
第二,从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各项评价指标权重来看,创新创业欲望、创新创业知识、竞赛获奖成果以及模拟训练经历的权重相对较大,表明这些指标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较大,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中更要关注这些因素。
第三,根据求得的五所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灰色关联度可知,理工院校A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好,工科院校B、财经院校D和师范院校C紧随其后,医科院校E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相对较弱。由此可见,偏理科类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相对较强,偏文科类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相对较弱。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受到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应该从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创新创业意识、构建扎实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以及提供创新创业机会等方面出发,完善创新创业配套政策,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平台。
首先,完善创新创业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地方政府要与地方本科院校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联合金融机构出台创业贷款利息减免政策,对那些有市场前景的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和资金支持,切实为学生创业提供多元融资渠道;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信息发布、项目跟踪、资源信息共享、法律咨询等“一条龙”式的服务。
其次,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案的设计时,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在课外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再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扎实的创新创业知识框架。地方本科院校要构建以通识课程为基础、专业课程为主体、选修课程为辅助的“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适度增加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总量,减少一定比例的专业课程,增设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探索创新创业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平台充足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结构。
最后,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地方本科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与社会资源优势,把学生“走出去”与成功企业家“请进来”相结合,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模拟演练、专题讲座、专业见习以及毕业实习等环节的实践教学,聘请校外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来校担任兼职教授或者创业导师,强化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的创新创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