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就业劳动者健康状况思考
2021-01-16赵颖华
□文/赵颖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提要]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非正规就业逐渐兴起,并且非正规就业群体也呈多元化发展。基于此,本文对非正规就业,社会支持以及劳动者健康状况进行文献研究,得出非正规就业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影响方向不定,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引言
就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达900万人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就业压力仍旧较大,因此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稳定及促进就业尤为重要。并且,为缓解就业压力,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实施灵活就业激励计划。另外,两会期间,有委员呼吁尽快破除灵活就业社保的政策障碍问题,例如,可否通过社区对灵活就业青年实行社会化管理?另外,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康中国战略”,这更加表明人民健康状况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因此,受国家政策鼓励,在未来一年甚至几年里,非正规就业者将大幅增加。但是目前很多非正规就业者面临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工资收入和社会经济地位低等问题,这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而健康如同教育一样,也属于一种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影响劳动时间和工作效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总产出。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非正规就业相关研究。在劳动力供给相关研究中,主要包括女性、毕业生以及农民工等群体。吴燕华、李金昌、刘波(2018)研究得出非正规就业为女性在家庭照料和就业与收入之间提供了一种平衡。钟云华、朱家德(2019)在研究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时指出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拥有较少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其收入低于从事正规就业的大学生。并且,蒋承、王天娇(2020)利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分析得出在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群体中,劳动力市场歧视对于较低收入者来讲更为严重。
在非正规就业流动人口的研究中,主要包括流动人口职业流动意愿、城市融入、居留意愿以及整体家庭迁移等方面。陆万军、张彬斌(2018)通过就业的部门特征和员工社会福利角度分析,得出就业的非正规性以及员工社会保险覆盖率低是造成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低的重要因素。韩叙、夏显力(2019)则引入原始社会资本和新型社会资本分析非正规就业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问题。
关于非正规就业者社会保障研究,庄渝霞(2017)提出在选择非正规就业的女性中,其生育医疗待遇将被弱化,因此,应完善生育医疗政策,打破因就业类型的不同对生育医疗产生的限制。任海霞(2016)则从宏观角度出发,提出解决非正规就业者社会保障问题的具体措施。
(二)劳动者健康状况相关研究。在与劳动者健康状况有关的研究中,主要涉及最低工资政策、工作时间、收入以及收入差距和医疗保险等方面。段志民(2020)利用2020~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研究得出最低工资政策对低收入者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张抗私、刘翠花、丁述磊(2018)通过利用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得出工作时间对劳动者自评健康以及心理健康都存在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且存在群体异质性。另外,顾永红、向德平(2014)分别考察了高、中、低三个不同收入群体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
(三)非正规就业与健康相关研究。非正规就业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首先,梁伟军、胡世文、谢若扬(2019)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当前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体面劳动水平、职业安全、健康保护整体偏低,并且体面劳动对该群体健康以及职业安全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次,丁述磊、刘翠花(2016)研究得出非正规就业对居民健康产生负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异质性。
(四)非正规就业市场中社会支持相关研究。在与非正规就业社会支持的文献中,主要涉及大学生、女性福利权益保护的赋权性以及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研究,刘喆(2012)运用访谈法,通过“体面就业”角度,对14位选择灵活就业的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提出了构建大学生群体非正规就业社会支持体系。张银、唐斌尧(2011)通过主观、客观两方面,探究女性在非正规就业中福利权益受损的原因,同时利用赋权理论,提出建立社会支持实践模式,提高女性职业发展能力。另外,何文举、殷志云(2007)从市场、政策支持以及社会支持体系三个方面,研究了农民工群体非正规就业支持系统的构建。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非正规就业、居民健康状况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探讨非正规就业对劳动者健康状况,非正规就业市场中社会支持所发挥的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结合以往研究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政策导向,提出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进一步完善非正规就业领域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结论
(一)非正规就业会对劳动者健康状况产生影响。非正规就业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既有正向影响,也有负向影响。其中,由于非正规就业者工作时间、地点的灵活性,受教育程度以及个人偏好等原因,非正规就业对劳动者健康产生正向影响。但是,由于年龄较大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等因素,不论是心理还是身体健康,非正规就业对该群体产生的负向影响都高于正向影响;同时,由于行业的因素,尤其是处于低技能行业的劳动者,非正规就业对其负面影响更大。
(二)社会支持程度的提高将有利于缓解非正规就业对劳动者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Malecki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从他人处获得的支持性行为,该行为有利于个体适应性的提高。已有研究也探讨了社会支持系统体系与模式的构建,强调了社会支持对就业群体的重要性。因此,通过文献研究,本文认为在非正规就业选择对劳动者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中,社会支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通过社会支持程度的强弱,可以有效调节影响方向的正负。该研究结论可为相关政策建议提供参考。
四、对策建议
(一)明确非正规就业市场定位。非正规就业是在零工经济、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产生,由于其就业领域交互且发展迅速,导致非正规就业市场定位不清晰。例如,目前,由于将劳务派遣以及非全日制用工等纳入正规就业体系,因此对于初创及小微企业来说这将增加企业用工成本,同时也不利于非正规就业者的职业发展,这将对劳动者健康状况,尤其是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因此,就政府和企业而言,对非正规就业首先应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二)适当调整就业政策。鉴于目前零工经济及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斜杠青年”在非正规就业者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由于这类劳动者追求灵活自由的工作模式,因此对政府而言,应适当调整就业政策,保障非正规就业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利益。
(三)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完善非正规就业相关法律制度。目前,我国社保体系比较偏向于正规就业劳动者,灵活就业劳动者大部分以个人身份参保,这意味着非正规就业者参保成本高,这将降低该类劳动者自身社会支持程度,从而对其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应结合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需求,适当合理改革社保体系,比如为非正规就业者提供每年体检。目前,在法律上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的保护仍旧较弱,因此应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状况,更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该类劳动者权益,提高该类就业群体的社会支持程度,从而有效调节负向影响,促进劳动力市场均衡发展。
五、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通过社会融入程度和社会地位衡量劳动者社会支持程度,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引入非正规就业选择与社会支持的交互项,量化研究该就业群体社会支持程度在非正规就业对劳动者健康状况影响中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