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思考

2021-10-11夏丛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质效信息化人员

□文/夏丛芳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江苏·南京)

[提要]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高校也致力于“智慧校园”建设,财务、教务、资产、科研等信息化快速发展和完善,内部审计作为其中的一个模块,也面临信息化建设,以满足现行审计工作的要求。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清晰、信息化人才缺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涌现与发展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部关于推进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教财[2017]10号)提出“健全内部审计数据采集机制、推进数字化审计方式、完善内部审计管理系统、逐步开展学校信息系统审计、创新审计业务组织模式”,对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提出了要求,审计业务要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审计方式、审计管理等方方面面逐步由传统模式转向信息化方向,以更好地把握信息化环境带来的机遇,应对信息化环境带来的挑战,提升审计质效,以更好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然而,由于审计信息化的基础相对薄弱,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相对滞后,如何推进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

(一)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含义。信息化是近年来产生的一种新的生产力,主要是利用智能化工具代替传统的手工,以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为基础,整合数据,提取人们所需,辅助人们进行决策判断等,为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服务于社会。

结合《教育部关于推进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基于信息化的含义,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以提高内部审计质效为目标,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抽样审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采集数据、整合数据,通过建立审计模型对数据进行宏观分析,获取数据之间的关系,识别其中的风险和异常,预判发展趋势,对被审计事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实施全面有重点的审计。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意义。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免疫系统”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信息化环境下,顺应时代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提升审计质效,是促进审计监督能力提升、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手段,有着其战略性的高度及意义。

1、高校内部审计只有信息化才能够适应新时代审计对象的信息化。财务信息化近几年发展较快,数据从以往的纸质载体转为财务软件电子载体。基于此,审计只有信息化才能适应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获取审计基本数据并进行分析。

2、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实现可以有效提升审计资料获取的全面性与及时性。单纯依赖被审计单位主动报送资料,难免会存在故意拖拉或漏报、假报的行为,影响审计质量与效率。审计实现信息化后,借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新的技术手段能够直接获取审计需要资料,规避信息单一或造假的行为,并能借助审计资料间相互融通来佐证其真实性的目的,确保获取的信息真实完整,提升审计质效。

3、高校审计信息化能够突破传统审计的局限性。从宏观上对审计事项进行分析,识别风险点,实现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下还能够有效提升审计效率和效果,实现审计关口前移,促进全过程跟踪审计,减少人为因素的控制,缓解高校审计人员与工作量不能配比的压力。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面对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发展,传统的审计方法并不能胜任从先进的财务系统中检测出审计线索,而是需要通过信息化的审计方式来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整合,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高校可以建设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利用或嵌入信息化的技术,从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审计结论及后续跟踪等几个方面构建完整的审计业务流程,实现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审计作业和审计管理,提升内部审计质效。近年来,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一直在发展,但整体建设相对滞后,对内部审计的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

(一)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程度普遍较低。内部审计在国家审计及社会审计的发展程度面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主要是其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近几年才被放到台面上加强发展,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高校的边缘性部门,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曾是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其发展更是受到一定的限制。某省教育厅曾组织高校采购一项审计软件,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仅未能充分体现信息化,反而增加审计人员工作量,导致软件闲置浪费,并未实际发挥作用;购买的审计软件与高校实际情况也不能很好的契合,审计人员仍然要花大量时间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审计业务还是依赖于office软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并未充分利用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等信息化手段,导致精力不能集中于对审计资料的深层次分析,工作效率和质量会大打折扣。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方向不明晰。高校近年来致力于“智慧校园”的建设,而信息化建设本身是一项周期长、涉及面广的工程,财务、科研、资产、教务、一卡通等信息化建设在市场中已经过长时间发展逐步完善起来,但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由于发展较晚,一直处于设想或调研阶段,信息化发展方向不明晰。一些开始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高校往往寄希望于购买审计软件以加快发展,但采购软件都较为独立,未能融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软件的实际操作并不能满足于初期设想,更多的是成为一个资料存储系统,模块设置复杂、业务流程不清晰、分析功能不健全,不仅未能减轻审计人员工作量,反而增加审计人员资料上传等重复劳动,做了大量的无用功,未能真正实现信息化、未能提高审计质效,最终实践中形成了“理想丰满,现实较骨感”的现象。

(三)审计人员信息化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的人才基础,而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较少,专业配备上也是以财务审计及工程类为主,信息化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实践中,配套的信息化知识培训也较少,这对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软实力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建议

2020年,《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7号),提出单位要加强党组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工作机制,并提出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效率。信息化的发展大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面对快速信息化的经济社会,审计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够应对,否则,信息化发展滞后的审计无法胜任新时代的审计工作。因此,在党的领导下,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促进审计工作的改革创新、提升审计质效十分必要。基于前文对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分析,建议高校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如图1所示,并提出以下建议,以促进信息化发展。(图1)

图1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框架图

(一)搭建高校内部数据共享平台,多方位开通数据采集端口,完善数据采集方式。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审计业务的基础是数据和资料,那么数据和资料的获取则是业务开展的前提。利用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机会,搭建高校共享数据平台,整合高校财务、教务、科研、资产等信息化建设资源,将经济数据、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等数据化存储于数据中心池中,便于调用及查阅;辅助以提升系统兼容性、增加数据端接口、开通审计部门访问权限、开通被审计单位上传资料端口等方式来充分利用数据中心平台,完善数据采集方式,确保数据的真实、完整性,实现数据获取的畅通及便捷性,这样可以大大简化内部审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简单操作或软件自动化直接获取所需资料,有效提升审计效率。

(二)建立标准化审计业务流程,嵌入常用审计方法及案例。审计系统需要具备三项基础功能:一是建立标准化审计管理业务流程,实现审计计划、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后续跟踪、归档整理等环节信息化管理,固化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嵌入常用审计方式方法,设置问题库、审计案例库及法律法规库,便于审计人员参考和学习;三是设置标准化字段审计底稿及报告模板,项目实施过程中,底稿能够提取相关信息半自动化生成,以减少重复劳动。标准化的审计业务流程能够促进审计效率的提高,结合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大大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把精力集中于分析等更重要的事项上。

(三)引入数据分析模型,实现风险识别和预警。标准化的审计流程、畅通的数据获取渠道是审计的基础工作,数据分析及风险识别和预警是审计的关键点。目前,常用审计方法主要有询问、检查、观察、计算、分析、穿行测试等,而这些分析事项主要依赖于审计人员手工实现,工作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引入数据分析模型,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来对数据进行自动化分析,实现风险识别和预警,辅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重点,能够大大提升审计质效。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创新审计方法,设定模型,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数据之间的关联,识别风险并及时预警,如三公经费设定比例标准,系统能够自动统计三公经费占比,自动识别是否超出标准;同一类型费用自动横向比对,如果跳跃度较大,作为预警项目提醒审计人员关注;标准化的附件材料能自动扫描查阅其填写是否完备,必要时可以设定审批人,自动识别审批人与设定人不一致的情形;自动识别大额支出,调取问题库相关问题作为预警项目提醒审计人员关注等。

(四)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审计队伍信息化能力。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同样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实现离不开人才基础,因此信息化的建设不仅仅要花力量在硬件设施上,还要花精力在内部审计人员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上,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财务、审计、工程等专业知识,还要提升信息化能力、利用信息化技术来识别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引进信息化人才、复合型人才,重视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等方式,如邀请专家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参加实践项目以审代训等来提升审计队伍整体的信息化能力,打好审计信息化的软实力基础。

(五)畅通信息化沟通渠道,内外数据相结合。让数据多跑腿的前提是畅通了数据通行的道路,建立便捷的信息化沟通渠道,畅通信息化沟通机制,让更多账内、账外信息能够全面及时到达审计人员身边,便于审计人员获取充分相关的审计信息,从而有助于审计人员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审计重点,有效节约审计时间;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与学校“OA”系统相融合,方便审计资料的提交、审计信息的提供、审计项目的进度公示及审批、审计意见反馈、后续审计跟踪等工作,促进一键式功能的实现,让信息沟通更快捷更顺畅,减少跑腿过程,有利于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结论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起步比其他业务信息化晚,导致其发展现状滞后于其他业务,但鉴于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成熟,大数据、云计算及区块链技术等新兴技术为审计信息化提供了技术基础,鉴于此基础,可以从数据平台、数据采集、风险识别、数据分析、问题预警、队伍建设、信息沟通等方面来加速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并在审计信息系统中嵌入常规审计思路、审计方法、问题库及法律法规库等,丰富审计信息系统,确保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真正实现,以解放审计人员于繁杂的基础劳动中,便于其集中精力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审计质效,实现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高校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质效信息化人员
苏州吴中区创新七项举措 提升执法质效
从上诉案件流转周期看改革质效
坚持“四个三” 提升乡镇人代会质效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拓宽信访渠道 提升监督质效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信息化
第十一部分 会计组织机构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