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探索主题出版大众化的创新路径
——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为例

2021-01-16吴立红丛喜权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用典大众化中国化

吴立红 丛喜权

(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中宣部办公厅下发的《 2021年主题出版明确六方面选题重点通知》指出:“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版传播向纵深发展。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围绕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判断、重大战略、重大部署,推出一批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的理论专著。鼓励‘大家写小书’,推出一批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浅出表达的大众化读物。”[1]近年来,主题出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落地生根的首要政治任务,为推进主题出版大众化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推出了《习近平用典》《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等一系列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化作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发展到新阶段。新时代人民群众期待既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又具有通俗性趣味性,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深入浅出”的主题出版作品。本文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以《习近平用典》《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为例,分析总结出版经验,探索主题出版大众化的创新路径。

一、提升策划的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是主题出版大众化创新的前提

主题出版大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策划是保障出版质量的首要环节。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主题出版不断探索通俗化的有效路径。但也要看到主题出版大众化还存在 “浅入浅出”的问题,通俗性主题出版物的深度、学术性还有待于提高。主题出版的大众化和学术性并不矛盾,要做到大众化首先要有专业性理论为支撑,因为在只有在“深入”基础上达到的“浅出”才能保证其科学性。所以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深入诠释和理解的需要,就要求出版单位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版的首要政治任务,挖掘各种出版资源,进行创造性的选题设计、论证和完善。《习近平用典》《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等主题出版大众化作品,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取决于两点:一是策划的站位高,即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高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出版大众化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来思考,使策划选题富有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使命感;二是策划的角度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出版大众化放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角度来设计,使策划选题富有理论深度和文化内涵。

1.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传承性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文化土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我党历届领导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接力式继承和弘扬。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同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的重要性,并自主践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作出了开创性贡献。邓小平、胡锦涛和江泽民继承和发扬了我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传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审时度势分析各个时期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不断发现新问题作出新决策,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出了新的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是新时代我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2.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统文化底蕴

习近平是我党历史上又一位深谙熟知中华历史文化,又善于将其运用于治国理政的领导人。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历经了千百年的传承,已作为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基因,内化积淀为民族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民族精神。生活在这片文化土壤中的中国人,不可避免地要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习近平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领导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不可缺少的思想源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我国艰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建设重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党的创新理论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和内涵,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的结合发展到新阶段。

《习近平用典》《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主题出版大众化作品的成功在于,强化策划的学理意识,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紧扣党的创新理论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找准理论与大众之间的文化对接点,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可见,策划通俗化群众性要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基础之上,才能突破“深入不足”的瓶颈。

二、强化内容的通俗性梯度性是主题出版大众化创新的核心

内容的通俗化是主题出版大众化的关键,既要做到主题出版大众化内容的通俗性、生动性和鲜活性,同时,又要把握好出版内容的丰富性、层次性和梯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绝不仅仅是在语言层面的引经据典,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变化莫测的国际国内形势,针对错综复杂的治国治党治军现实问题,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表达形式、思想资源、思维方式和人格党性修养等各个方面资源,实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型发展。为此,组织一支既有学术性专业化基础,又善于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解读党的创新理论的作者队伍非常关键。《习近平用典》从立项开始就多方调集力量,组建深度融合的编辑团队,从解读文本进行典故遴选编辑,到邀请国家博物馆研究人员参与核校,实现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典故背景、丰富内容和深刻意蕴的准确解读和生动阐释。《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思想解读人均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如北京大学郭建宁教授、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等。郭建宁教授为了承担好习近平用典的理论阐释人职责,自费到陕西延川,习近平同志下过乡的梁家河大队,亲身追溯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作之源和群众基础。正是因为有了由思想解读人、经典释义人组成的上能接天线,下能接地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编辑作者队伍,才实现了从语言表达、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人格党性修养等层面的立体式呈现,打造出让人民群众感到暖心贴心、有温度、有梯度的大众化作品。

1.从语言层面彰显新思想的独特风格

语言是一切文化传承的载体,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要素,语言艺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建构及进程推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善于用典,借古喻今,熟练借用成语典故、历史故事阐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能够为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和高度认可。《习近平用典》编辑团队搜集了习近平总书记著述及重要讲话、文章中典故,以简练、精确的语言呈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中华传统文化内蕴。《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每一专题都从习近平引用的中华经典诗句入手,如从“为民”篇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仁政”篇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立德”篇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到“修身”篇的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俗文俚语以及诗词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的切入点和门径。

2.从思想层面探寻新思想的文化源头

人类文化活动是在继承以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造的,任何新思想都是在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产生发展起来的。如民本思想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政治哲学而转化为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智慧,深深积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我党历届领导人积极吸取这一历史智慧,重视人心的向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汲取中华民本思想,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推进和发展。《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各个专题都是通过探寻习近平为民、仁政、立德、家风、孝道、修身、笃行、学习、廉政、人才、信念、天下等思想的传统文化源头,实现了“新思想在经典中绽放,经典在新思想中得到传承。”[2]

3.从思维层面凝练新思想的辩证智慧

《习近平用典》编排体例从敬民篇、为政篇、立德篇、修身篇、笃行篇、劝学篇,最后以辩证篇结尾,体现了思想到思维的提升。辩证思维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习近平批判继承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形成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全局思维、底线思维;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的辩证思维,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4.从境界层面获取党性修养的精神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伦理色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将个人修养与家国天下兴亡紧密联系起来,为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十分注重“ 实意做事,真心求学”。“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无比真挚、民族自强的爱国情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独立自主、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人民至上、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重视实践、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好学深思、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构成习近平党性修养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用典》《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主题出版大众化作品的成功关键在于内容的打造,如同在党的创新理论和人民大众之间搭建了一座通俗化的桥梁,能够让人们入耳入眼;又如同为人民群众深入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精髓架设的一个阶梯,做到入脑入心。出版内容从语言到思想,从思维到人格党性修养,再到实践笃行,达到层层递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提升传播热度和推广力度是主题出版大众化创新的保障

主题出版大众化创新,不仅体现在策划内容的创新,还体现在出版载体与形式的创新。近年来,主题出版探索传统与现代联动的融媒体形式创新,充分利用传统与现代媒介载体资源,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了“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形成了资源集聚效应和多媒介传播发散效应,扩大了主题出版大众化的影响面和传播力。

1.运用融媒体技术提升主题出版大众化传播的热度

《习近平用典》的出版单位人民日报社采用“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模式”通过消息、通讯、特写、言论,微博、微信、视频、动漫等多种形式形态呈现给读者。融媒体助力主题出版大众化,使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如虎添翼。《习近平用典》自首发后,就被50余家权威媒体报道,首印30万册就预售完毕。还创下在北京新华书店系统内上架18天销售5 689册,高居政治类图书榜首的佳绩。图书出版以来又加印数十次发行量突破了170万册[3]。继《习近平用典》出版之后,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通过视听说、声光电等形式,多方位、立体式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如何用典,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文字版,成为主题出版大众化创造性运用融媒体技术的又一成功范例,在国内掀起了一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俗化大众化热潮。

2.运用融媒体技术增强主题出版大众化作品的对外推广力度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日益增大,主题出版读物走出去已经成为常态。《习近平用典》第一辑已被译成英、法、俄、日、葡等14种文字。《习近平用典》第二辑已输出俄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等版权,成为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的窗口[4]。《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文版已发行超过270万册,先后输出英文、韩文、日文和阿尔巴尼亚语版权,输出了12个语种[5]。为国外读者有效理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国际影响力。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出版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策划—内容—传播联动才是主题出版大众化的创新路径。强化学理意识,提升出版策划的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是主题出版大众化创新的前提;组织出版编辑队伍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强化出版内容的通俗性、梯度性是主题出版大众化创新的核心;运用融媒体技术,助推传播热度和推广力度是主题出版大众化创新的保障。当前为配合《习近平治国理政》三卷的出版,以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做实的学习要求,期待主题出版会有更多大众化的精品力作问世。

猜你喜欢

用典大众化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习近平用典
漫谈诗词“用典”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