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育
2021-01-16马云霞
李 冉 马云霞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2020年,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重大疫情,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举国同心、众志成城、同心战“疫”,取得了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重大成果。广大青年大学生在这场疫情防控中,尊重科学、恪守法纪、勤奋学习,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和敢担当、有担当的精神风彩。进入后疫情时代,需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育,教育引导其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深刻认知自身责任,积极主动为社会服务,自觉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而不懈奋斗。
一、后疫情时代及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内涵
(一)后疫情时代的内涵
后疫情时代是指“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从突击式向常态化转变,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回归正常状态的阶段。”[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中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我们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奋力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2]这进一步表明,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我国已经进入了常态化的疫情防控阶段,即进入了后疫情时代。
经历了疫情的考验后,人们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认同,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入后疫情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制度的力量和优势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国家建设的主力军,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育担当意识,从而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夯实基础、贡献力量。
(二)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内涵
担当,意为“承担”、“担负”,常和“责任”一词连用。可见,担当与责任密不可分,但是两者又不相同。责任侧重于外界对责任主体的要求,而担当则是责任主体自身在心理上接受、情感上认同责任,并自发、自愿地承担责任。担当比责任的层次更高,由“责任”到“担当”体现了由“别人要我做”到“我要去做”的转变和升华,担当充分表现了责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担当是一种实践活动和行为,担当行为的产生离不开担当意识,担当意识简单理解就是责任主体自觉接受并自发承担责任的意识。担当强调行为,担当意识则突出责任主体对责任的情感认同和实践意识。而担当的使命也随时代而变化,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响应时代的号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些担当行为的产生都需要大学生具有高度的担当意识。具体而言,后疫情时代要加强培育大学生以下五个方面的担当意识。
第一,崇高的理想信念。“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3]青年大学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更好担当起时代使命。中国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后疫情时代需要青年大学生旗帜鲜明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以理想为指引,以信念做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终身。
第二,鲜明的爱国意识。“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4]爱国应包含热爱祖国的真切情感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爱国意识是对祖国有强烈的责任感,自觉为保卫祖国,维护国家独立,为促进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意识。青年大学生要担当起时代使命,爱国意识必不可少。青年大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才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在国家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才能积极主动担当起自身对于国家的责任和使命,才能将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国梦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第三,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责任是担当的内容,大学生只有明确自己的责任,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才能进一步增强担当意识。大学生既肩负对自身的责任,也肩负对他人、社会的责任。疫情防控战役充分表明只有社会共同利益得到维护,个人利益才有保障。青年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自身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担当更大责任。
第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发展、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个方面不断创新,科技创新尤为重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反映出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全国各行各业应对各种突发危机的能力,也更加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5]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攻克“卡脖子”核心技术等都急需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更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不断锻炼创新能力,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创新主力军。
第五,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面对全球治理困境、为谋求共同发展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扩散,充分证明了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全世界人民只有携手互助才能战胜疫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6]青年是推动未来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青年大学生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世界眼光看清国际局势,成为具有全球意识和人类情怀的新型人才,才能回应时代的召唤。
二、疫情期间大学生责任担当的表现及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广大青年大学生积极学习抗疫“逆行”者们勇于担当、负重前行的坚毅和魄力,勤于学习、恪守法纪、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能不畏艰险,承担起自身责任,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为抗疫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刻苦学习,为战“疫”夯实硬核本领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也是其应担当的首要责任。疫情期间大学生不能返校,只能进行居家线上学习。居家线上学习与学校课堂学习有很大区别,缺乏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及时的课堂互动,大学生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对于部分自制力不足的学生而言,居家学习面临挑战。但是,在党中央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踏实学习网课,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扎实学好自身专业知识。疫情期间大学生除了通过线上学习知识外,还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关注国家在疫情期间的最新政策和指示,了解国际动态,加强时政学习。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新技能,发展自身兴趣爱好,加强体育锻炼,调整自身身心状态,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做好自身防护,这也是对国家做贡献的一种表现。在此期间大学生停课不停学,更加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升自身实力,也是为未来国家建设,早日实现民族复兴夯实硬核本领,做好接力奋斗的准备。
(二)恪守网络法纪和道德,助力中国网络舆论战“疫”
疫情初期,居家隔离虽然限制了青年大学生的物理活动空间,但却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通过网络等渠道,多方辨别、确认疫情信息,逐步获得了对疫情的正确认识,从自身做起,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并积极向家中长者辟谣,介绍科学的防控知识和技巧,带头做“遵守规则”“自觉防疫”的防控人。部分外媒对中国疫情进行不实报道,将新型冠状病毒称作“武汉病毒”“中国病毒”,称“中国为世界带来了灾难”,竭力污名化中国。面对这些不实言论和越发严重的反华情绪,怀揣赤子之心的广大留学生群体,坚信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在“海外舆论战场”上积极发声,自发组织志愿团队,制作关于科普新冠肺炎病毒和中国抗疫真实情况的视频,并广泛传播,让中国在抗疫的网络战场上发出响亮声音,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抗疫行动,守护国家形象。
大学生们在网络空间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听党话、跟党走。在各大网络平台,大学生发表正确言论,积极传播正能量,创作抗疫宣传作品,为抗疫人员加油,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促成了正向的网络舆论,维护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助力我国网络舆论战“疫”取得胜利。
(三)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壮大人民群众战“疫”力量
疫情防控期间,青年大学生们不惧挑战,积极加入抗疫队伍。医学生们争先加入抗疫医疗队,冲在抗疫最前线。返乡大学生也争做志愿者在村口值班,排查劝导外出村民,做好基层防控工作。在社区做志愿者的大学生,积极为社区群众服务,例如买菜,取快递等。居家的大学生也以自己的方式为防疫做贡献,他们及时了解准确的疫情状况和科学防护知识,向亲戚家人普及新冠病毒的科学知识,防止有关谣言在家庭传播。各地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线上志愿家教的活动。如,由江苏共青团发起的“最美逆行者子女守护计划”,28所高校的3736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为1280名孩子提供公益家教服务。
疫情防控中,广大青年大学生积极加入到抗疫志愿者战线,为抗疫注入新鲜血液,壮大了人民群众的抗疫力量。大学生们的无畏无惧和刚毅果敢,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向人们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也能不怕苦、不怕累,有毅力锻造敢于担当的勇气和魄力,有能力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三、后疫情时代培育大学生担当意识的着力点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添了更多机遇和挑战,疫情防控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和优势,也为进一步培育大学生担当意识提供了契机。后疫情时代,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着重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培育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意识、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创新创造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锤炼坚强意志,提升自身本领,自觉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一)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塑造青年大学生共同的社会发展愿景和价值取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价值基石。后疫情时代提升大学生担当意识,需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是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勇于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事实证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政治力量,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首先就要保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广大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次,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大力挖掘疫情防控中的教育资源,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我国取得的抗疫成果,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与认同,进一步促进其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大学生立志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是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方面,要对大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建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坚定“四个自信”,脚踏实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高校还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不懈追求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指明了共产主义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在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新时代大学生就是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追求远大理想不懈奋斗。
(二)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意识
爱国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后疫情时代提升大学生担当意识,就要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的要求和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强烈报国意识,将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融为一体,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敢于奋斗、勇于实践,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7]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自觉维护与其他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与宗教,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二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新时代爱国主义,树立强烈的报国意识。爱国不仅仅是人们对祖国深厚的情感,也需要理性的认知和实际的行动。一方面,高校可通过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促使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国救民,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强国富民。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新时代爱国典型,讲好新时代爱国故事,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用深厚的情感、理性的认识带动其立足当下,努力增强自身本领,深入社会实践,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带头做党的领导的拥护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维护者和践行者。
(三)注重大学生“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教育,培育担当社会责任意识
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跟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有效协调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后疫情时代,加强大学生担当意识,就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践行为人民服务,践行集体主义原则,勇于沿着道德阶梯不断攀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担当社会责任。
一是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为人民服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要求。在疫情防控中,党和国家全力护佑每一个生命个体,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小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的外国留学生到来华的外国人员,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都得到了呵护。后疫情时代,高校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对广大党员和先进人物的要求,也是对所有中国人民的广泛要求。为人民服务既高尚又普通,一心为公、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先公后私、爱岗敬业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也是为人民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能够为他人、为国家、为社会着想的人,当代大学生只要对社会、对他人尽心、尽力、尽职就是在践行为人民服务,就能为现代化国家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历来称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疫情防控战役中,各条战线的抗疫英雄,舍生忘死,舍小家为大家,也生动诠释了集体主义精神是汇聚抗疫伟力的制胜法宝。后疫情时代,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始终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如,通过加强寝室文化建设,促进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养成;组织开展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小组实地调研、冬令营夏令营等活动,促进大学生作为集体的一份子深入社会实践,在集体活动中,深刻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内在联系,增强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四)重视大学生底线思维能力培养,培育创新创造意识
底线思维强调凡事要善于从底线出发,防患于未然。它并不是消极防范的思维,也不是一味的“守底”“保底”思维,而是强调要致力于防范和化解风险,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积极掌握主动权,不断逼近顶线,获取更大、更好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求知欲强,乐于探索,对外界事物充满一探究竟的冲动,具有浓厚的参与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这恰恰是大学生的可贵之处。后疫情时代,加强大学生担当意识,就是要强化其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未来危机和挑战随时会出现,前进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要学会居安思危,要加紧学习,勇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首先要通过大学生底线思维能力培养,增强其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8]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深刻揭示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未来,也必将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当前为更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增强忧患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而不断奋斗,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其次,要大力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创造的强烈意识,为担当做好充分准备。当前,国家想要把握发展主动权,只有专注创新。习总书记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9]在疫情防控战役中,我国在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个方面坚持开拓创新,尊重科学,推动取得抗疫成果。后疫情时代,要将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让创新人才在国家建设中发挥领军作用。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责任感。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就是改革创新的主力军,积极创新是其应担当的责任,大学生要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教师也要多运用启发式教学,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其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此外,高校也应多提供更多创新平台。如,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职业创新技能大赛等,使大学生在鼓励创新的氛围中,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增强创新信心。
(五)强调大学生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培养,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世界眼光是能够从全局和大局出发,以国际视野观察世界大势把握时代变化。“人类情怀是对整个人类的关爱之情及对人类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和谐相处的认同和向往之情,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直接心理动因。”[10]伴随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后疫情时代加强培育大学生担当意识,就是要培养大学生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提升国际视野,引导大学生认知和理解世界本就是一个整体,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日趋加深,人类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才能携手应对全球性问题,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是要培养大学生全球意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在人类重大的危机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关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变化,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并自觉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联系。要学会在立足国情、立足民族的基础上,用世界眼光批判性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要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病毒无国界,疫情是全球共同挑战,只有世界人民携起手来,才能共度难关。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发展也离不开世界,要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高度契合,帮助大学生提高站位,开拓眼界,与国同梦,与世界同梦。
二是要培养大学生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中国自古就有“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思想基础。培养大学生人类情怀,就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中国的人类情怀不仅蕴含于传统思想中,还体现在“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上。如,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11],充分展现了中国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这为培养大学生人类情怀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教育内容。后疫情时代要大力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育人,使大学生既有家国情怀也有人类情怀,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摒弃狭隘民族主义。以更加开放、包容、平等的心态看待世界,树立远大理想,在为中国梦奋斗的同时,也致力于为世界做出贡献。
总之,后疫情时代进一步培育大学生担当意识,要充分考虑疫情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聚焦中国梦的实现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筑牢大学生精神根基,使其在坚定理想信念的支撑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创新创造,自觉担当起时代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