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秀山花灯文化基因的识别与演艺产品转换研究— 以《记住一盏灯》节目开发为例

2021-01-16刘虹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高森黔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环球市场 2021年9期
关键词:秀山唱词花灯

刘虹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高森 黔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秀山花灯的表演是从每年的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表演场地基本是在院坝、堂屋进行,其最有特色的是在表演部分的“门斗转”。土家族的房门是六合门,跳灯人在进入堂屋前都要经过六合门,那么随之,跳灯人与六合门九产生人与道具的联系,利用六合门的“S”形,跳灯人从一门出在从相邻的一门进,循环往复,形式多样,令人目不暇接。还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跳团团”以及“飞蛾扑水”,前者是2人跳,后者是4人跳。可见,秀山花灯的“歌舞”部分,极具特色,为我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即养料。

一、问题的提出

梳理秀山县志中所记载近50年以来的秀山花灯作为民俗活动进行的表演作品: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类,花灯歌舞类、花灯剧组舞与纯舞类、花灯戏。通过演绎作品的分类和归纳得出演绎作品的时间规律、并结合秀山花灯文化基因分析出20世纪90年代之后作品的衰落的原因。

花灯歌舞类:1958年有《欢送劳模上北京》《观灯》《秀山是个好地方》;1959年《捡茶子》《闯彩门》;1973年县举办的中学生花灯歌舞节目表演;1975年花灯歌舞节目《送春联》《送草鞋》;1976年花灯歌舞节目《我们也要作贡献》《新站长》《观灯》;1983年花灯歌舞剧《洞房花烛夜》,同年《带血的百鸟图》《鼓场恨歌》《放风筝》《摇响悲愤的铜铃》(为注明形式);1984年剧团编导的花灯歌舞《一把菜籽》,《放风筝》;1989年歌舞《黄杨扁担》,歌舞类节目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70和80年代。

花灯剧:1963年《李双双》、1965年《革命自有后来人》;1968年的大型花灯剧《兰寄子搬砖》;1982年创作了花灯剧《花灯与灯哥》花灯剧类节目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和80年代。

组舞与纯舞类:1965年《铜鼓颂》(组歌舞)1965年《打秧青》《姑嫂散桐子》(舞蹈)、1983年同年,花灯舞蹈《盘花》;1987年群舞《黄杨扁担》群舞;1989年同年花灯歌舞《追灯》。舞蹈类的作品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和80年代。

花灯戏类:1965年《琼花》《花管家》《收租院》;1966年小花灯戏《打神龛》《咱队民兵个个强》《文化室》;1967年花灯戏《艳阳天》;1968年花灯戏《搜山》《路遇》《送柴》;1974年花灯大戏《刘三姐》《海岛女民兵》;1982年花灯小戏《送请帖》;1992年花灯戏《洞房花烛夜》,花灯类的作品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70、90年代。

秀山花灯的表演形式不仅仅只有几类,还有关于合唱类以及表演唱类,由于作品较少,就未能进行详细的统计,本文想详细的从花灯舞蹈类、花灯歌舞类以及花灯戏类的演出活动进行仔细的梳理,并得出现如今花灯表演活动为何衰落的原因。从以创作的这三类作品来看主要集中20世纪60、70和80年代,而进入21世纪却鲜有优秀作品出现。依据前期成果的研究,笔者认为秀山花灯近些年来衰败的原因是对于文化基因①的遗忘以及作为民俗活动大众对于文化基因内涵的理解不够。没有自觉的运用文化基因的分析进行更好的创作。

二、秀山花灯文化基因

任何一部秀山花灯的演绎作品从呈现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剖析后,都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朴素自然的思想观念、教化人伦的特殊作用以及和谐共处的为人处事方式。从秀山花灯的演绎作品中来看,秀山花灯的文化基因是依然是深在骨髓。首先从唱词中可以看到反应孝道、祈福一种朴素的思想观,从最本真的思想观念中体现了中华儿女的善良、单纯,同时也起到了教化人伦以及和谐的思想观念。如讲“孝道”的唱词中唱道“正月是新年哪,郎到后花园哪,情呀姐情妹劝呀劝情郎,劝郎你要孝,人孝天知道,父哇母年老心欢笑。”孝道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也是华夏子女从小耳濡目染的优秀品质,它已经成为非常朴素自然的思想观念,刻印在人们日常的思想观念中,代代相传、经久不息。

祈福的唱词更是在秀山花灯唱词中占据了主要的部分,如:祈求富裕的开财门则需要在接灯仪式中让主家开启大门,花灯人要唱“开财门”,唱词中这样唱到““春季之财呀门春哪季的开,春哪季的财门我呀我来开呀,我呀我来开。左边之开呀起金哪鸡的叫,右哪边的开起凤呀凤凰来呀,凤呀凤凰来。金鸡之叫呀吔凤哪凰的来,金哪银的财宝滚呀滚进来呀,滚呀滚进来。”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都渴望通过神的庇佑将生活越过越富裕。如果花灯班子来到主家,主家有年长的老人,还要唱“送寿月”,祈福老人延年益寿,长命富贵。“一送寿月一千岁嘛,戴金花嘛戴银花,恭喜你哪洪福大,贺喜你哪寿月长,八岁里高上嘛进学堂,读诗书你高中举,恭喜贺喜嘛嗬呀呀嗬咿,道喜你嘛寿月长,长命富贵万万年。”

从以上唱词中都朴素的自然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基因,是传习了数千年的优良文化,同时起到了教化育人的作用,也证明了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三、《记住一盏灯》契合了秀山花灯的文化基因:我是怎样运用文化基因,秀山花灯是如何在记住一盏灯中体现

《记住一盏灯》是一部以秀山花灯为原素材的舞台演绎的剧本创作,是集秀山花灯歌、舞、韵、白为一体、以打击乐、琴弦乐为伴奏的综合的舞台艺术创作。此部剧本吸收秀山花灯独有的演出习俗、表演形式、音乐、舞蹈、唱词、小戏灯艺术元素,通过《天赐热土》《酉水灯韵》《边城恋歌》《千灯争辉》《悠悠唱灯情》《再回白粉墙》《传灯》七个章节,再现远古时期土著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神灵的祭祀场景,表达出了人类祈求平安幸福、美好生活这一永恒主题。

《天赐热土》着重对秀山花灯中民族习俗进行舞台表达,焚香化纸祭祀“金花小姐”和“银花二娘”灯灯神;以唱调《启灯调》启灯仪式为开端,充分展现土家人对花灯的虔诚与热爱。在这部作品中依然深刻的挖掘秀山花灯朴素自然的思想观,透射出内在文化基因。

《悠悠唱灯情》是讲述每一种艺术的发展和辉煌,都凝聚着一代代老艺术家毕生的心血和精力,这种对艺术传承者的歌颂与怀念是土家人民质朴善良的精神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艺术受到冲击,急切需要新的传承人担起历史重任。每一门艺术都需要传承与创新,但是传承与创新的内核就是通过正能力的普世价值观教化与人,让优秀的艺术作品代代。

《再回白粉墙》是讲述的白粉墙的故事,白粉墙作为秀山花灯的兴盛地,也是著名花灯调《黄杨扁担》的故乡,是秀山人民文化乡愁的渊源所在。本作品是表达对花灯艺术的崇敬之情,对白粉墙人造就特色独具并千载流传花灯艺术的致敬。

《记住这盏灯》主要以这是一盏永世不息的灯,是照亮土家人生命之火的灯,是散播光明和温暖的灯,是指引民族寻根与乡愁记忆的灯,更是照亮民族繁荣与辉煌的灯!

“灯是灯,灯是灯,灯从何处起,灯从何处兴,站起听来坐起听,跳灯之人说原因”。这是一盏流传百年的灯,从它诞生的那刻起,就与秀山结下了不解的情缘,秀山人爱灯,爱到骨头里,秀山人跳灯,跳出了几代人的记忆!从启灯的庄严,到跳灯的癫狂以及收灯的虔诚,足以窥见秀山人将秀山花灯作为生命的象征!

四、结语

秀山花灯的创作高峰时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90年代,进入21世纪新创的产品逐渐递减,也并未出现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可见,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对该民俗活动具有毁灭性的打击。本文试着从作品的结构和内容出发对秀山花灯进行剧本的再创造,让秀山花灯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融合新时代的审美特色,焕发一种新的光辉!

注释

①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广新局:《秀山花灯大全》(下册),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年版,第 152-153 页。

猜你喜欢

秀山唱词花灯
看花灯
唱词(外一首)
北仍村的味道(外一首)
挂花灯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做花灯
赏花灯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雪花
王秀山:协会的根本是做好行业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