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探索

2021-01-16万绪林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育人

万绪林,邓 敏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成都 610000)

引言

所谓养成教育,指的是学校与教育工作者共同培养学生,使其养成正确的语言、思维以及行为习惯。我国高职院校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便是促进学生群体全面发展的集中表现。学生习惯属于自发的行为和动作,在一定周期渐渐生成,对于学生个体有着消极和积极两个维度的影响,消极行为习惯会约束学生进步与发展,而积极行为习惯则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客观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事物。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提高对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真正发挥养成教育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行为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在某种程度上,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德育工作层面提出的要求具有一致性,均强调规矩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高职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三观”树立的黄金时期,伴随国家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国内高职院校在重视知识讲授与服务社会功能发挥的基础上,仍然承担着推动学生思想品行健康发展的责任。弱化与简化德育工作,虚化德育工作过程,均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大忌。德育无法被智育、美育以及法治教育替代,虽然法律法规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基于人才培育视角而言,将法律法规作为育人边界无法满足教育事业及学生未来发展需要。从整体出发建设高职德育工作体系,积极面对德育问题,是当前养成教育被高职院校重视和关注的契机,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同时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亦是高职思政工作的现实要求。高职德育工作涵盖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教育,德育工作与高职院校育人目标有效落实正相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更是高职德育工作实施的主要载体。

(二)行为养成教育是高职健康发展的需要

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为我国职教改革及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培育出契合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人才,是时代发展对于高职的必然要求。我国高职院校与基础教育有所差异,有着职业教育的属性,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均是高职育人质量的集中表现。但是,现阶段高职教育体系仍存在诸多弊端,教育理念陈旧、教学内容落后、育人工作缺乏针对性,以及学生综合素养良莠不齐等问题,亟须制定系统化、科学化的制度来解决高职院校整体发展中面临的困难,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则可有效解决该问题[1]。诚然,高职院校仍需贯彻落实人文素质教育,学生优良的素质对其顺利就业具有积极影响,可在家长与用人单位中增强学校知名度与影响力,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不仅是生源的有效保障,更是其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然而,迈进高职大门的学生,往往在初等教育中处在落后地位,以往我国中小学阶段教育由于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导致其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处于落后地位的学生身上便有所表现。教育工作者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这不仅是正确的育人观念,更是高职院校发展进步的现实要求。若高职院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趋于制度化发展,必然对院校发展有所益处。基于社会认知维度而言,社会中多数人均将高职院校置于专科学校地位,认为其是社会普通劳动人士的培养场所,迈进高职院校便标志着已经远离精英。从长远角度而言,只有高职学生养成教育实现长足发展,高职院校才可不断壮大。

二、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忽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高职院校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和发展,是出于自身发展考虑,是经济发展情况与学生就业形势决定的。我国高职院校始终以培养掌握丰富理论知识与具有较强实操水平,并面向基层、生产、服务与管理的一线岗位工作的技能型、实用性以及技术性人才为办学目的,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学校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便是高职更为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而这亦由学校办学属性决定,高职院校归属高等教育范畴,应与普通本科学校相同,肩负高等教育所必须承担的育人职责,即培育专业化人才,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但是就高职院校教育现状而言,其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普遍忽视美育工作与德育工作。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校欠缺专门针对美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的课程设置,导致在以职业技能培育为基准的专业技能课与专业基础课程面前,美育工作和德育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因高职院校过于偏重学生技能培养,所以学校与教师往往十分关注学生成绩,导致无论在各项制度建设,还是教学管理层面均以学生课程学习为基准,这在较大限度上忽视了学生行为习惯培育[2]。

(二)养成教育手段单一,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但是高职学生自身能力与素养差异化程度普遍较高,且整体水平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相比偏低。这主要是因为高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手段单一化,或将关于语言美、心灵美以及行为美的审美理念与理论知识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当中,往往以政治理论以及思想品德等基础课程为载体。又或者借助部分人文选修课程,渗透提升学生艺术鉴赏力的知识。但是,这两种模式并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也难以关注到课堂中每名学生的表现,从而引导其实现个性化发展。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以专业技能型人才培育为核心目标,注重学生个体专业化发展,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内容普遍倾向于学生个体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由于健康积极的生活习惯可确保高职学生有序学习,同时优秀的学习习惯亦是学生习得新知的关键条件。因这两个层面的教学内容较为清晰,高职可借助拟定的配套奖惩机制加以完善。但是对于生活与学习以外的健康心理品质、道德品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等层面的养成,却存在关注度不足的问题。

(三)养成教育实效性低,难以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所谓养成教育实效性,指的是实施的目的性与实施的可行性。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属于系统化的育人过程,若想实现育人目标,教师应从学生入学阶段开始,基于学生们的生活、学习与就业有意识地进行养成教育,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并未有效完成此项工作。首先,养成教育难以满足高职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将重心置于课堂培养层面,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增强学生职业技能,但针对学生学习以外的校园生活则鲜少关注。比如,学生公寓作为学生课余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伴随高职后勤管理社会化发展,多数高职学生公寓均交由专门物业公司管理,与以往相比,公寓管理越发规范,但亦呈现出诸多问题。而最显著的便是辅导员对于学生课下生活关注度不足,过于依赖物业管理者,而物业管理者存在职业素养良莠不齐的问题,其工作重心在于服务在学生生活,而非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所以,高职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层面普遍处于半真空状态,从而养成各种不良习惯。其次,养成教育脱离学生专业发展。我国高职专业设置较为繁杂,且普遍与社会服务密切关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每一专业均具备专属特色,这便对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开展提出多样化要求,如艺术类专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倾向美育工作,积极引导学生们认知并发现美,从而在美育过程中实现自我养成,而非艺术专业则要注重学生们职业素养培育,但现如今高职养成教育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三、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创新性策略

(一)明确养成教育目标,注重人文素养教育

高职院校唯有充分认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价值,才可在具体教育管理工作中开展养成教育。对于培育应用型与高质量人才的高职而言,应明确德才兼备对于学生未来发展进步的核心意义。高职院校唯有培育出拥有优秀德行的学生,才可以使他们掌握高超技能服务、回报社会。因此,教师应在传授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养成优秀综合素养,唯有高职院校领导层与教师深刻认知德育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才可在校园内营造养成教育环境,助力学生真正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行。基于高职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应坚持“教书”“育人”的深度结合,正确认知学校的作用并非单纯在于学生知识与职业技能培养,更应坚定育人为本以及德育为先的育人观念,教育工作者应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以自身言行感染学生,将德育及养成教育融入学生生活每个角落,从而使学生们在文化知识学习与技能锻炼过程中,自觉提高个体道德素养[3]。另外,高职院校应注重人文素养教育,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渗透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优秀民族精神,将养成教育从以往的被动化实施化为主动化践行,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二)构建大思政新格局,营造优质育人环境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专业基础课、技术类课程教育有所不同,不仅需要教师进行理论讲解,更要潜移默化影响、培养学生。因此,应构建大思政新格局,强化两课教学,加强高职思政工作者与思政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两课教学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始终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两课教学承担着面向学生实施政治教育,以及培养学生“三观”,促进学生优秀行为习惯养成折重要任务,然而对增强学生各项专业技能的教学硬件设备设施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领域所投入的经费并不多。并且两课教学当中不可或缺的步骤便是实践教学,但却受到思政教师个体与学校经费的限制。所以,高职院校应增加实践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呼吁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积极践行两课教学,引导学生们坚定正确政治立场、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从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大思政新格局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大思政格局构建中,学校应组织思政教师与思政工作者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基准,开展深度交流,明确自身在养成教育中所采取的教育模式,以及所选择教育内容的不足,并在养成教育中及时调整。此外,学校应就养成教育面向教育工作者展开专业化培训,拓展教师眼界,强化其工作积极性,推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有序进行。

(三)创新养成教育模式,注重行为养成教育

改善学生消极行为习惯,现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主要关注的课题,学校可借助养成教育模式创新,面向学生开展习惯养成教育,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最大程度地发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功能。此教学法对学生明确“三观”具有积极影响,高职院校面向学生实施教育时,需制定具备多样化特征的育人标准,并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层次化教学,助力学生明确自身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同时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质,调动高职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使其发展成为契合社会及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养人才[4]。其次,重点强调学校规章制度与纪律,规范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唯有高职院校重视知行合一,才可真正确保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顺利进行。所以,高职院校应以学生的认知程度为基准,对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与纪律加以更新和完善,同时定期实施行为习惯宣传及教育工作,在无形之中转变学生的传统思想观念。最后,通过完善的考评机制确保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充分落实。为保障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获得理想效果,高职院校应积极完善考评机制,并要求相关教师以每学期为一个周期,针对学生的实际表现实施综合性评价,而学生亦应展开互评和自评。而若想确保师生安全,考评工作要采取匿名形式,如此也能增强考评结果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因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群体具有较大影响,所以学校和教师应与学生家长密切联系,每周或者每个月辅导员应与学生家长开展至少一次的有效交流,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消极行为倾向,同时采取针对性举措加以解决,以此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发展的关键性人才资源,若想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学校与教师应明晰行为习惯对于学生带来的各种影响,着眼于优秀行为习惯,积极实施养成教育,同时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扭转高职学生现阶段存在的诸多消极行为习惯,进而推动学生群体全面发展,最终实现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