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1-01-16刘京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

刘京军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思政部,济南 250014)

引言

在课程思政发展过程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并通过专业课与思政课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学校协同育人特点,发展学生多样化能力。当前结合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工作在深入改革和发展中,仍然存在和面临不同的困境,这对发挥育人主体的能动性产生了不利影响,不利于更好地将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教育资源挖掘出来。

一、基于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理念

基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理念在推进和实施的过程中,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相关内容,对传统独立的和碎片化的专业教学模式与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两者整合的方式,挖掘各自的课程资源,并通过发挥思政元素的作用,增强育人效果,进而有效打破以往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单一的困境,推动人才培养效率的全面提高。最先使用“协同育人”一词的是赫尔曼,这种1+1>2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效用最大化的效应,实现对人才的全面培养管理,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工作相结合,对于人才培养来说不仅是创新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也是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长效化和体系化的实现机制,为学生丰富主体协同、平台系统方面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取更多与课程思政有关的知识内容,进而落实人才培养要求,帮助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1]。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现状

第一,协同育人体系不够完整。受独立化和碎片化思想理念的影响,以课程思政为指导的协同育人教学工作效果并不乐观,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还缺乏一定的协同育人步调,同时,高校忽略对协同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专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育人点,思政教师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很少有机会参与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未能结合协同育人的相关优势和特点,促进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的融合发展。另外,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是相互平行的协同关系,进而就需要通过完善的协同育人体系,探求协同育人的交叉点,调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但由于这种体系的缺失,进而使协同育人工作难以满足不同教师主体的利益诉求,而且不同主体之间针对教学工作还出现利益诉求博弈等问题,这对推动协同育人工作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合理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是必要的,进而才能调动更多的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参与其中。第二,缺少合理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在长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针对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工作,依然存在各个主体和平台协同配合度不高的问题,还缺少合理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专业教师主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讲授与实践,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情感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理念的培养以及思政教育知识的渗透,进而造成思政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没有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充分带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中[2]。同时,思政教师在教学期间,主要负责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一定的实践课程,并且实践课程所占思政课教学比例较少,进而造成思政实践课程出现碎片化和非系统化状态,这对实现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目标,以及合理规划专业理论课程与思政实践课程教学的融合方面产生制约,两者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也无从谈起。第三,两个主体教师群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在协同育人工作发展中,需要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多个空间领域,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比如课堂、网络、实践平台等,还要通过多个空间领域加强教师队伍之间的沟通,从目前情况来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在全面带领学生走进网络、走进实践平台等方面存在不足,还是以课程场域为主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而影响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通过实践平台和网络进行有效互动,也很难突出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导致两大育人主体由于场地和空间的限制,难以实现协同合作和全面发展。第四,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不完善。为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还需要建立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进而才能满足两大教育主体的教育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从课程思政基本属性出发,调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在建立协同育人保障机制时,以制度和顶层内容设计激发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积极性方面存在不足,没有通过创建奖励或鼓励机制等方式,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融合发展,进而对推动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产生不利影响,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方面积极性不高,缺乏对协同育人工作的正确态度[3]。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是必要的,进而才能达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也能解决以往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单一的问题。同时,思政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工作提出新要求,要力图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大思政育人的环境和氛围。而且专业教师在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中,也可以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强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将各部分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进而达到最优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和省市陆续出台一系列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并明确加强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有机结合,是推动协同育人工作全面发展的行动指南,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而且通过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也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专业素养,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内化于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让学生在思想指导和实践中,提升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另外,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是符合时代教育特点的有效方法,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能够通过协调沟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业和思想方面的引领,在主抓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同时,给予学生思想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关心[4]。

四、基于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策略

(一)构建完整的协同育人体系

首先,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要在党委领导下,实现专业课程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并制定全程、全员的协同育人目标,积极对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多元主体需求进行分析,尽可能地满足各种育人的需求和权利的需求,进而才能实现完整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其次,要让各部门积极配合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工作,明确协同育人工作中,行政部门、学工部门、教务部门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且保持一种主动自觉配合意识,推动协同育人工作体系的有效构建。同时,加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资源的有机融合,从而在讲解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以思想政治意识为主的专业知识,达到两者协同育人目标。最后,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工作,可以通过开辟多元空间领域的方式,发挥社团、社区、社会实践在协同育人方面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开辟第二课堂的方式,在第二课堂中进行协同育人,并将更多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分享给学生。

(二)合理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

协同育人工作离不开协同育人阵地,多样化的协同育人阵地,对提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规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转变单一的教育现状,通过共创教学实践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室,实现协同的过程控制。同时,创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采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多元化评价方式。一方面,在合理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协同育人工作要求,多开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向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时,适当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比如,与专业教学有关的思政专题演讲、思政教育知识竞赛等,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并且能够将学生带入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协同育人工作中[5]。同时,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可以创建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并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定期向学生传授课程思政知识,还可以结合专业课程为学生组织专题实践活动,让学生针对某一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有效的协调和合作学习,突出网络实践教学的立体育人作用。另一方面,在合理规划理论实践课程中,学校还可以从课程思政的基本属性出发,合理设计学术平台、学生社团、实践基地等内容,并通过学术平台、实践基地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的融合发展,而且在实践基地中开展协同育人工作,也能强化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认知,通过实践基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之间的沟通

在协同育人背景下,不同教育主体的教育需求和权利诉求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学校积极引导教师队伍之间进行沟通和相互学习,并且让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在协同育人方面达到理念共识,坚持一致的指导方向和目标方向,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素养的全面培养。学校可以定期组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学习活动,引导专业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学习,还要积极与思政课的专业教师之间进行互动和沟通,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知识内化为自身良好的理念信仰,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同时,为强化教师队伍之间的沟通,高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在专题学习研讨活动中,让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队伍探索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内容,并分析如何以专业知识传授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价值观方面的引领,进而合理达到各个教师主体之间有效沟通、相互学习的目标。另外,学校还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要求思政课教师积极了解学习对各个专业的教学情况和教育内容,并根据专业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协同育人工作,还可以通过定期的理论学习和培训指导,强化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而全面参与到课程思政的教学工作中,强化协同育人工作效果。

(四)建立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

为达到分工明确、职责明确的协同育人目标,还需要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根据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现状,建立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并通过规定责任、明确分工、强化考核等方式,保证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在教学期间分工明确,规范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可以采用制度约束的方式,全面规范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行为,使协同育人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提升协同育人工作的针对性[6]。另外,由于专业课教师并没有与思政教育有关的教学任务,为完成相关课程教育目标,则专业课教师会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时就需要通过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加强思想教育内容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融通,合理挖掘与专业教学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进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作用,保证协同育人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建立协同育人工作的保障机制,也可以潜移默化地让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并根据全方位育人工作要求,提升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在考察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效果时,学校可以构建融合教育的考评机制,并采用全过程监督的方式,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过程评价,进而发挥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结束语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工作,必须做好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体系,以协同育人体系为引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要合理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教育课程、加强教师队伍之间沟通、建立协同育人工作的保障机制,进而全面发挥协同育人作用。而且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创新工作,也能实现对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教育,达到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的目标。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