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视角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隐性衔接翻译研究
2021-01-16刘安旅
吴 爱,刘安旅
(三明学院 海外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汉语中很多表达内隐、含蓄,需要传递的信息存在于语境、语义链或其他非言语因素中,需要解码者调动认知背景去揣测其中真正的含义。隐性衔接就是其中的一种,属于语篇衔接的范畴,即在篇章或小句之间依靠语篇的逻辑语义关系或者语境实现语义连贯。如何使中国文化能够完整的被外国人所接纳,即最大程度传递信息的“信”,并达到信息的“效”,是对外翻译传播中需要探讨的问题,而对于其中蕴含的隐性衔接的翻译更是一个难点问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21个语种、24个版本发行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突破625万册,是中国领导人话语对外翻译传播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从传译的成功模式、翻译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而对于隐性衔接的讨论少有提及。因此,本文从外宣翻译视角入手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隐性衔接的翻译策略。
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隐性衔接及翻译
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进行语料排查发现,隐性衔接语篇主要出现在典籍、四字格语及少数主题类语篇中。
(一)典籍类隐性衔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语言风格亲民,善于引经据典,所用典籍内涵丰富,是隐性衔接的主要来源之一。如:
例1 非一则不能成两,非两则不能成一。[1](P303)
译文:One cannot be taken as two, while only two can achieve unity.[2](P331)
此句出自南宋蔡沈《洪范皇极·内篇》。原文:“非一则不能成两,非两则不能致一。”原文中两个小句间省略了表增补的逻辑连接词“并且”和表因果的逻辑连接词“如果”,只使用因果连接词“则”表示“就”的意思。对于这句话,汉语读者通过认知背景与语义联想能自然的匹配出适合的语义,即“则”表因果关系的语义“就”的语境凸显出来。习近平同志把这句话用于指导统战工作中,意为统一战线是多样性和一致性的,二者中缺了任何一个都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为了保持原文的“风骨”,体现此句的风格,既贴合原文,又忠于国外受众的语言习惯,译者在翻译中直译了“一”和“二”。但在表达句子逻辑关系时,做了很大调整,把两个小句之间的并列关系改为转折关系,用while引导,并且省略小句间因果关系,直接表达话语意图。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英文语篇冗长,句型复杂,使句子更贴近中国文化,并且实现句意完整,语义连贯。
据统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缺少增补类逻辑连接词的隐性衔接最多,例1则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典籍类隐性衔接。
例2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1](P319)
译文:Our ancestors warned that neither grief nor joy must go to excess, and that all human feelings are subject to the constraints of propriety and morality.[2](P348)
例2前句出自《论语·八佾》,孔子评价《关雎》时说:“《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并且)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后句出自《诗经》毛诗序,意为:“(虽然)于情理之中(而)发生,(但)因道德礼仪(而)终止。”
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引用古语对当前艺术创作工作提出的要求。因这两句来自不同典籍,所以译者在小句之间增加了连接词and,把两个典籍处理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对“乐而不淫,(并且)哀而不伤”中隐藏的增补衔接在英文中显化由“neither……nor”连接“乐和哀”;而对“(虽然)发乎情,(但是)止乎礼义”翻译时,译文只翻译了后半句,以体现艺术的目的,并且避免连接词although的使用,更能贴近原文的语言风格。
(二)四字格类隐性衔接
四字格最早出现于《诗经》中,泛指由四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具有结构简单但韵律性强、内涵丰富且富有可创性等特征。目前学界对它没有确切的定义,对其翻译也缺少指导性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频繁使用四字格语,是“习式风格”的一大特色。这些词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句意的表达与承接几乎不受衔接词的约束,是隐性衔接的经典语料,但也给翻译造成了一定困难。
例3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1](P396)
译文:We must clearly identify, in accordance with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items for which officials at all levels are to be held accountable throughout their lifetime. In doing so, we will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objectivity and fairness, rational conclusions, and balance between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Any official responsible for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must be held accountable.[2](P431)
例3指出了领导干部在环境保护中应承担的职责。五个连续的四字格语层层递进,句意的解码与连贯必须依靠读者的认知能力。在中文语言解码中可以把这些职责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遵守法律规定;二是处事的原则与权利;三是责任的追究。而在外宣翻译中,缺乏相关的文化语境知识,外国读者很难能理解,所以译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诠释。由于五个四字格之中和之间均使用了隐性衔接,且造词法各异,所以译者在翻译时所采用的方法和连接词均不相同。从整个句意逻辑表达来看,第一层面,把“依法依规”以插入语的形式列于句中,有一定的强调作用,并且在第一句末与“终身”呼应。第二层面,使用衔接词in doing so承接上句,并用and表达了接下来需要坚持的三个原则。第三层面,为了贴近原文,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使用连接词,简单的表达了“追究”的内涵。整个句子的翻译,既注重内容的完整性,也注意形式上的贴合,简单、明确。
(三)主题类隐性衔接
中文与英文虽然分属于高语境语言和低语境语言,但在主题表达上是共通的,都是通过主题句和对主题句多维度的阐释来表述文章中心。政治文体更是如此,需要更直接、更立场鲜明地表达观点。不同的是,中文受长期文化积淀的影响,句子之间的连贯与衔接通常依靠语义联想实现,缺乏明确的连接词。在外宣翻译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中文的结构逻辑,也要表达出隐含的衔接关系,既贴合中文的“原貌”,又贴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使其“换新颜”。
例4还比如,有的干部脱岗离岗了,不向组织汇报,借口说有些是私事,应该有“自由空间”。我在地方工作时,逢年过节都得值班,生怕出了什么事。很多地方和部门的负责同志一到节假日就不见了,到外地去休假了。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怎么放得下心?一旦有个什么事怎么办?当领导干部就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节假日尤其要自觉坚守岗位。[1](P153)
译文:Another problem is that some officials do not report their absence from posts to the Party organization without good reason, and argue that everyone has some personal affairs to attend to and therefore is entitled to some free time. When I worked in local offices, I always stayed on duty in the office during holidays and festivals, for fear that something unexpected might happen. On holidays, leaders in some departments in various places leave their posts to go on vacation elsewhere. How can officials in some departments be so neglectful, taking holidays in faraway places? What would happen should an emergency occur in the places under their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should have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tay on duty during holidays.[2](P166)
在政治类文体中,主题类隐性衔接比较少见,为了突出主题,句子之间经常出现重复、替代以及回指等衔接手段。例4中,六个小句之间没有衔接词,也没有其他衔接手段,唯一重复的词语只有“岗”和“假”,但小句间和小句内均有隐性衔接应用。整个语篇紧扣主题“领导干部要有责任感,节假日要自觉坚守岗位”,小句之间靠词汇间的语义联想与读者的认知背景完成语篇连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认知背景(“坚守岗位”是责任感的表现)把“脱岗离岗”(没有责任感)、“值班”(有责任感)和“休假”(没有责任感)与“责任感”联系起来。而“怎么放得下心”和“有事怎么办”是“到外地去休假”后的顺序反映,也是“责任感”的体现方式。译者在翻译时,为了贴近原文,小句之间也没有使用连接词,而是依靠主题完成隐性衔接的语篇连贯。
例4小句内的隐性衔接使用较为显著。如第一句“脱岗离岗”“不向组织汇报”为时间上的顺序关系,但按照正常手续应该是先汇报,再离岗。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增强有效语言的输入,避免重复,词组“report……from……”很好的合并了句意。同时,“是私事”为“不汇报”的原因,也是“自由空间”的原因,为了贴合中文使整个句子表达更加完整,前一个原因翻译成表示增补关系的and,后一个用表示因果关系的and therefore来表述整个句子的逻辑关系。第二句中,以“我”的例子引出下文,“(当)我在地方工作时,逢年过节都得值班,(因为)生怕出了什么事”。小句内省略的显性连接词,在翻译时为了句意完整,用因果连接词for引导从句。第三句,“很多地方和部门的负责同志一到节假日就不见了,(因为)到外地去休假了。”省略因果关系的连接词。“不见了”的原因是去“休假”了,翻译时,为了避免重复,直接省略“不见了”,把两个句子合并为一个句子,并且免去了连接词的使用。
可见,在中英文主题类隐性衔接中,句际均未使用衔接词,依靠与主题的呼应、词汇搭配与联想完成语篇连贯。句内由于中文更注重意义的传达,省去了衔接词,而英文为了满足语法的需要,必须用逻辑衔接词来承接句子。
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隐性衔接翻译的启示
(一)直译文章意图,传达中国声音
政治文章传达一个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对此类文体的翻译首要要求就是忠实于原文。资深中央文献翻译家陈镇球指出,政治翻译中,对忠实的要求更加严格。[3]译文必须紧扣原文,用词要恰如其分,深刻把握其政治含义和影响,因为政治文体涉及国家方针政策的翻译,不容疏忽。如例1中,“一”“两”表达的是对立统一关系,两小句之间是并列的逻辑关系,小句内包含有假设关系。如果在英文中这些高语境的信息被不清楚的表达,极易造成外文受众的理解障碍,不明白“一”“两”所指为何,故译者在译文中选用了unity代替one,直接阐述“对立统一”这一立场,减少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失误。
(二)贴合受众思维,增补信息表达中国文化
鉴于世界需要及时听见中国的官方声音,了解中国的国策,黄友义在2017年提出了“党政重要文献外文同步发布”的提案。[4]而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化,包括充满隐性衔接的俗语、俚语、四字格语、典籍等,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习近平同志谙熟中国传统文化,在讲话中各种典籍、习语信手拈来,生动形象表达了深刻的道理,然而这些中式语言要真正走出去被外国受众所接受,就要采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贴合他们的思维模式。
隐性衔接的使用主要依靠于主题的统领性或者事件发生的顺序性。如例4中领导干部须秉持的几个原则,按思维发展的逻辑性排列,其构词法各异,为并列、动宾、动补、主谓等。如果采用逐一对应的直译方法,国外受众难于理解且不能接受,阻碍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故译者在理解原文的文化形式和内涵的基础上,尽可能贴近受众的思维习惯,并不受限于原文四字格的形式,按照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简洁、清晰、流畅的翻译原文内容,根据词汇的构词方式采用不同的翻译与衔接方法,以实现原文和译文之间动态对等。
(三)遵循详略得当“三贴近”原则
翻译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选择和适应。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寻求最佳语境,满足各方面的平衡,适应多维度的思维习惯,必须在“达”的基础上,适时增减。外宣“三贴近”要求翻译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5]这要求翻译工作者充分考虑中外文化差异,熟知中外语言使用习惯。例2所描述的是艺术创作的宗旨以及限制,翻译时并没有采用直译的方法,因为典籍中的用词用句并非通俗易懂。所以译者根据句意,更为直接的表达出它的内容。“淫”的含义为“无节制、过度”,“伤”的含义与现代文接近,为“悲伤、伤心、伤害”。在翻译时,译者并没有仿照原文婉转的表达方式和排比的修辞手段,而是使用更为简约的方式直接陈述观点:“neither…nor…must go to excess”(快乐和悲伤都不应该过度),用连接词连接两个句子,化繁为简,直奔主题。正是因为中文的内隐性,不论是在古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主语的省略都是普遍存在并可以被接受的,隐含的主语可以从语境中找回。然而英文中主语是构成句子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于是,译者根据上下文语境增补了“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主语,即human feelings,直接表达篇章意图—— are subject to the constraints of propriety and morality,并省略了human feelings的来源“情”。这种翻译方法既配合了中文的精简美,又满足了英文的句法要求,完整表达了句意。
三、结语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在国外的广泛发行是我国政治类文章国际传播的创新探索。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一改以往政治文体的僵硬刻板,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其中一些隐性衔接的语篇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翻译的过程也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尊重中国文字,翻译其“风骨”,也要有国际的表达。隐性衔接的语篇大多是有中国特色的、有文化底蕴的传统语篇,这样的文字在外宣翻译过程中需要直译文章意图,传达中国声音;贴合受众思维,增补信息表达中国文化;遵循详略得当“三贴近”原则,这样的译本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