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防控视域下志愿者行动彰显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2021-01-16饶品良
饶品良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20)
中国志愿服务行动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了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基因,还吸收了现代志愿服务理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当代中国志愿服务行动。2020年春,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病毒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安全,中国社会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充分调动全国各地资源力量驰援疫情严重区,同时保障低风险区域的正常供给和安全稳定,形成巨大的社会合力,最终取得了抗疫防控工作的重大阶段性胜利。在抗疫防控战役中,中国各地的志愿者在党中央指示下,充分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精神,在抗疫战场上做出了出色的表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一、中国志愿服务活动蕴含的文化基因
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的延承,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凝结成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成为抗疫防控的重要文化底蕴。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志愿者”这一词汇,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志愿服务精神。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思想就宣扬“仁爱”、“义利”等济世思想,提出“仁者爱人”的朴素志愿服务精神,后来逐渐形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中国古代志愿服务思想,被后人广为流传,广泛发挥影响,激励人民乐善好施。[1]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墨家提倡“兼爱”、“非攻”等学说,道家倡导“好生之德”的恻隐之心,中国佛教宣扬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等慈善观念,都体现着中华民族根本的精神文化基因,积淀着深邃的志愿服务精神,展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充满的助人为乐、积德行善、见义勇为、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等道德价值观念。在中国古代朴素的志愿服务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出现了大量的“义仓”、“义学”、“义米”、“义舍”等慈善济困的“义举”活动,这些活动与现代志愿服务活动理念异曲同工,数千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施行向上向善之行,成为现代中国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深厚精神源泉。
(二)对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
红色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确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一直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为人民服务”包含了丰富的“志愿服务”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年代、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广大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保持着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情,始终信守着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坚定信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依然不忘初心,时刻推广为人民服务的志愿服务精神理念,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即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热潮,使雷锋精神的精髓成为现代社会的志愿服务底蕴。多年来,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我国广大人民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志愿的无偿服务活动,使人与人之间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无限温暖,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1993年,在共青团中央的号召下,高举“青年志愿者”旗帜的2万多名铁路青年,为京广铁路沿线的旅客展开大规模的“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影响和感染了全国各地青年,从而推动了全国当代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迅速展开。1997年底,江泽民为“中国志愿者”亲笔题名,2000年1月,江泽民再次高度肯定了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工作成绩,并再次作出重要指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2]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也是非常关心精神文明建设和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习近平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肯定了志愿者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杰出成绩,勉励广大新时代青年们“要多做志愿服务工作,多开展活动,做政府还不能做到的事,凝聚人心,发挥正能量。”习近平同时还多次对中国的志愿服务工作提出殷切希望,指示要把“志愿服务作为中国名片”进行重大的创新定位。
(三)对国外志愿服务活动的学习
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宗教性慈善活动,迄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很早就仿照西方的志愿者行动建立了“义务工作”,简称“义工”,台湾甚至设置专门的“义工法”。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中国偏远地区迎来了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这些联合国志愿者不但在中国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语言等领域的志愿服务,同时还为中国引进了现代志愿者制度、现代志愿者服务理念与行动模式,为中国学习现代志愿者活动形式提供了机会。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热心公益的中国内地民众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大胆借鉴香港、澳门“义务工作”活动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学雷锋、做好事”的精神倡议,率先探索中国现代志愿服务活动,并由此促进了中国现代“志愿服务”的萌芽诞生。后来,我国民政部以此为基础,号召各地大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天津和平区新兴街根据号召,成为中国较早开展现代志愿者活动的典范。90年代初,中国志愿者协会的成立,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发展。至今为止,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两支志愿者队伍组织。
二、战“疫”防控中的志愿者活动
2020年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并迅速蔓延,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经历了严重的生命危机。在新冠疫情威胁面前,中国在遭遇初始的重大损失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政府采取果断的纠正和控制措施,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了最大强度的发挥,全国人民立刻紧密团结起来,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全力阻击新冠病毒的凶猛袭击。在严密防控之下,中国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成功遏制了新冠病毒的蔓延势头,紧接着,中国又再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重大胜利,使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阶段性战略成果。而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疫情却在不断扩散蔓延,直至今天,美国的新冠病毒确诊病例数和死亡人数还在每天不断地刷新、每天不断地攀升,成为世界的最大笑话。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抗疫工作相比较,形成了巨大的抗疫成绩反差,反映了鲜明的制度对比,中国的抗疫防控工作成效不但出色地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而且很好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凝聚力。疫情爆发后,在中共中央号召和发动下,1月25日,中国共青团团中央立刻紧急发布《关于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开展疫情防控应急志愿服务的工作指引》,指示各地团组织要把志愿服务作为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实践中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服务群众急迫需要的重要载体,同时借此动员全国各地广大青年立即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各地党委政府领导下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疫情防控行动,进行科学有序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在团中央指示下,各省(区、市)团委迅速行动起来,从招募志愿者到培训,再到上岗,一切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全国百万青年志愿者的抗疫行动进行的专业有序、具有强大战斗力。如广东的志愿系统紧急上线“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专区”,对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和服务记录等工作制定详细的规范细则,并指示广东各地志愿服务活动要按照不同需要进行分类编组、开展网上培训,使志愿服务工作发挥了出色的成效。在党中央的领导和组织下,在各地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下,据统计,截至3月5日,各省(区、市)团委共预招募志愿者170.4万人,上岗志愿者137.1万人,其中,90后的青年志愿者达58.2万人,展示了中国新时代青年的热血风采。
中国各地志愿者在党中央号召下纷纷挺身而出,在各城市和各乡村的各个角落展开大规模的无偿志愿服务行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展示着中国人民的担当和力量。社区是疫情防控工作联防联控的最前沿战斗阵地,各级团组织根据各地疫情的具体情况部署战斗任务,在不同地区的基层社区发起了志愿招募令,引导大量青年志愿者积极深入基层社区,成为社区“第一响应人”,进行地毯式的疫情排查、快递跑腿、防疫宣传、协助查体温、消毒杀菌等一系列志愿服务行动。共青团中央还组织了大量的青年志愿者参与到车站、机场、地铁站、码头、公路等重要交通枢纽、人流密集、防疫任务重的抗“疫”前线,提供引导交通、登记人员、检测体温等志愿服务行动。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河南省就有约4500余名身穿红色马甲的青年志愿者主动参与抗疫防控志愿工作,这些青年志愿者不畏风险地在各个交通卡点进行环境消杀、维护秩序等一系列工作,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青年志愿者们都是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在郑州市的郑东高铁站,60余名来自郑东新区建设开发投资总公司的青年志愿者,依照政府的指示和安排,主动、积极地开展各项秩序维护、旅客信息登记等志愿服务工作,日均服务1.6万余人次。[3]
广大志愿者还根据抗疫防控战役的需要展开形势多样的志愿服务行动,有的志愿者组成志愿车队接送医护人员和病人,不畏风险、来回穿梭为医院运送医疗物资、接送医护人员,同时义务给居民输送生活物资,形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在宁夏银川,有青年志愿者组织雷锋车队,成为免费的“滴滴”车司机。这当中共有60辆出租车与私家车志愿承担起接送医护人员、运送志愿者上岗、义务帮助社区配送防疫物资等重任,每天早出晚归成为这些志愿者车队队员的生活常态。此外,有的地方的志愿者组成小分队为街坊邻居买菜送药;有的在寒风中为居民测量体温,有的在深夜里接听热线电话抚慰人心,总之,哪里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行动身影。这些参与疫情防控的优秀志愿者中,有连续半个月每天工作8小时,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青年志愿者郑海韵,在日复一日的打包服务中手指被磨破,却宁可反复贴上创可贴,也坚持轻伤不下火线;有主动申请照顾五岁被隔离小女孩的青年志愿者黄彩云和周晓红,在了解到五岁小女孩“小甜甜”因为家人均被确诊需要独自隔离后,毅然申请担任“临时妈妈”,照顾小女孩的衣食起居;有自掏腰包从国外带回10多万防疫物资捐赠给战“疫”一线的青年志愿者冯佳欢,把自己的春节旅行变成抗疫之行,在国外友人的帮助下,带着整整14个行李箱的防疫物资,几经周转回到国内,并捐赠给了区政府、街道和医院……,数不胜数的中国志愿者行动为抗疫防控战役中神州大地演奏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2月23日,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特意指出,广大志愿者真诚奉献、不辞辛劳,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4]
三、志愿者活动彰显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新冠肺炎疫情是1949年以来,发生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传播速度最快、防控难度最大、感染范围最广的一次世界性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然而,在抗疫防控工作中,中国志愿者在疫情面前展开防控工作的行动速度、工作成效、精神品格却又是世所罕见,显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力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呈现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的显著优势写照,是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大基础。
(一)道路自信呈现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5]可是广大老百姓的认知是浅显和直白的,对于他们来说,面对疫情的威胁,只要是能有效控制疫情的道路,能让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尽快重新回到正常轨道的道路,就是正确的防控道路,就是正确的国家发展道路。所以,能否迅速消除疫情对中国最广大人民生活生产的影响,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严峻考验。与西方国家的抗疫道路相比较,这次抗“疫”防控战役中,在党中央领导下,行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志愿者,快速的行动速度、广大的活动规模、众多的参与人数、宽广的实施范围、深远的影响、巨大的推动作用,无一不展现出新时代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正确性。在数以千万计的志愿者带动和感染下,社会各界也很快志愿地参与到抗疫行动中,许多企业志愿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生产抗疫急需药品、口罩等物资,想方设法改装设备,不计成本加班加点;很多居民也是不计报酬,自愿捐款送物到医疗点、社区工作站,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抗疫道路作出自己的最大志愿奉献。如广东东莞有个社区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就收到群众志愿捐献的各类抗疫物质达60多批次和7万多元抗疫捐款,这些捐献物资的群众中很多人其实并不富有,他们平时的生活省吃俭用,但在抗疫大战面前却表现得非常慷慨和大方,使抗疫防控工作发展成为一场全民性抗击疫魔的人民战争,形成了强大的全民族社会合力,发挥了高效的抗疫防控力量,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呈现的志愿者团结自信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党和政府的衷心拥护、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无限认同、对民族和国家的忠诚信仰,由此道路汇聚而成的新时代中国社会强大总合力,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伟大的国家力量。
(二)制度自信呈现的民族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永远把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鲜明的制度特征和最大的政治优势。在中国的抗疫防控战疫中,鲜艳的党旗一直高高飘扬在战“疫”前线,党中央的指示及时而明确地成为各地社区服务、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重要指导内容,各地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冲锋在第一线的先锋模范作用下,各地的志愿者纷纷被动员和组织起来,紧紧团结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形式各样的抗疫战斗,使抗疫防控的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组织化和专业化,高效而不紊乱,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呈现的综合国力战。制度优势调动了抗疫防控战役中的志愿者的激情和积极性,志愿者满怀激情的战斗行动又成功地带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创新了中国社会的抗疫防控治理方式,推进了中国民主建设的进程,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最大程度地服务了人民群众,给予广大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使人民更加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疫情防控战争一定能取得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决策自然也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拥护,并焕发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抗疫防控战役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众志成城的凝聚力,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精诚团结、井然有序,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制度自信中呈现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
(三)理论自信呈现的民族凝聚力
实践必须以理论作为先导,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自于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于人民、为人民所检验,才有立足于人民的坚实根基。自疫情发生之后,一年多的抗疫防控实践再次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科学理论,是指导我们抗疫防控工作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在疫情全面爆发初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综合研判,制定的疫情防控战略策略从提出疫情防控的总要求、总目标,到“四早”的防控要求和“四集中”的救治要求;从“全国一盘棋”的人员管控措施,到全面依法防控、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等,从主持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派出工作指导组到湖北等疫情严重的地区,到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武汉抗疫一线考察指导,及时、正确地为全国的抗疫工作做出重要的、准确的理论指导,无一不显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正确性、及时性、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马不停蹄、衣不解甲,亲自战斗在抗疫指挥的第一线,多次就防控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并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工作指南。从2020年1月7日到4月11日,习近平时刻关注疫情形势,先后主持召开12次会议、开展4次调研指导、作出4次重要指示,展现了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的使命担当。正是有了这份理论的无限自信,广大志愿者在疫情面前才会从容不迫,依法行动、依规办事,确保全国各地的抗疫防控志愿行动有条不紊地展开,确保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安定有序,确保各项疫情信息得到快捷、透明的公布,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和智力支持,呈现了强大理论支持下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四)文化自信呈现的民族凝聚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抗疫防控战役中,令世人惊叹的“东方文化”再次被中华民族进行了全景展示,并进行了新时代的全新阐释:全国各地、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不分彼此步调一致;亿万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再次谱写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新时代壮歌;中国社会各条战线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画面,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舍命逆行、救死扶伤、医者仁心,医疗科研人员的拼搏奉献、严谨求实,湖北和武汉人民在疫情最凶险的时刻决然直面生死、顾全大局……,展现了中华民族“舍小家、成大家”的传统文化精神。全国各地志愿者在抗疫中各尽所能地行动,更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现,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道德精神进行了新时代阐述,形成中国志愿者伟大的现代“抗疫精神”文化自信。疫情期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而衍生的抗“疫”必胜信念支撑着中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志愿者义无反顾地奔向抗疫第一线,志愿者的抗“疫”行动又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变成追求新时代人生理想的动力,体现了志愿者们把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转化为现代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境界,展现了志愿者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诚信”、“和合”,当中又渗透着“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又体现了志愿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信念和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生命至上理念。抗疫斗争既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又赋予民族精神以志愿奉献的新时代内涵,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精神反映以及由此焕发出的强大民族凝聚力。
抗疫防控是对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效能的总体检验,也是对国家体制治理能力的一次全面严峻检测,在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发动、支持与鼓励下,中国各地志愿者被迅速组织起来,自愿放弃休息时间,主动冲锋在抗疫防控最前线,在各基层严防死守,展开一系列有条不紊的志愿服务行动,组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精神文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色使命,激励了中国人民克服困难、跨越险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决心,坚定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