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有效对接教学质量提升的逻辑及路径研究

2021-01-16宋保胜赵明正郑伟程宋嘉宁

关键词:保障机制教学活动教学质量

宋保胜 赵明正 郑伟程 宋嘉宁

教学质量是指在特定环境下,教学组织及其一切教学活动(课程)满足学生及其家庭、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用人单位)、政府(或其他举办者)需要的程度。[1]良好的教学质量有利于提升公民素质,提高国家科技水平,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适龄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我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毛入学率从2001年的11%上升到2019年的51.6%[2],年均增速8.97%。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但师资、教学设备、实验仪器、住宿等相关保障条件并没有得到同比改善,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保障机制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例如,Caroll(卡罗尔)[3]、谷陟云等[4]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构建的概念进行了阐述,马凤岐对制约教学保障机制助推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5],Burton(伯顿)[6]152-155、李彬等[7]对完善教学保障机制助推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成果多阐述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与教学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较少分析教学质量提升对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要求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如何实现有效供给。在经济新常态下,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内在逻辑和传导机制怎样?二者如何有效对接?为了厘清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影响二者供需匹配的因素,多角度、多层次构建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助推教学质量提升的对接机制,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课题组对河南、湖北、陕西三省部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助推教学质量提升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对接教学质量提升的内在逻辑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保证。从内在逻辑讲,建立一个独立的、综合性较强的教学质量保障部门,完善相关制度,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要素边际效益最大化。

(一)健全的教学保障机制可以推动教学系统良性运转

高校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涉及面较广、牵扯部门较多的综合性工作。教学保障机制涉及教务管理子系统、招生子系统、人事管理子系统、资产管理子系统、财务预算子系统、后勤管理子系统和就业子系统等。各个子系统承担的任务不同,但总体目标一致,它们在各负其责、各尽其责的同时,必须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共同保障教学活动顺畅运转。教学系统良性运转,需要一个独立的、综合性较强的教学质量保障部门来协调,需要相关的制度来规制。有了健全的教学保障机制,教学质量保障部门依据教学定位和社会需求,制定相应的预算和计划,把教学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组织起来,把教学任务、职责、权限具体落实到各项教学流程中,使各部门、各环节严密按照制度、计划进行有目的活动,同时加以体制化、结构化、持续化监控,就可以使各子系统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有机整体,保障教学系统顺畅运转。

(二)可持续性的教学保障机制可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是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教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包括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的各种物化了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各种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等。[7]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教学活动的消耗性,客观上要求教育资源的使用应秉持可持续利用理念,遵循节约利用原则,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追求边际效益最大化。教学质量保障部门依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立足于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状况,协调校内教学子系统运转:招生部门负责确定招生人数和专业计划,教务部门负责确定课程设置、制定教学大纲、选编教材以及制订教学计划等,人事部门负责招聘、培训、考核任课教师,资产管理部门负责配备各种实验设备、建立实训基地,财务部门负责编制收支预算,后勤部门负责提供教室、宿舍以及食堂等学习、生活场所……这样,教育资源就可以得到合理配置,实现边际效益最大化。

(三)完善的教学保障机制可以对各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

为提高教学质量,各高校一般都围绕教学活动制定规章制度、预算计划,但要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保障部门在提供各项保障服务的同时,还需要发挥监督职能,对各环节、各个流程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控、评价。教学质量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的体系。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涉及高校的各个职能部门,涉及教师、学生及相关教学辅助人员。为保证各项规章制度、预算计划得到彻底执行,在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教学质量保障部门需要发挥监督职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部门应对各项规章制度、预算计划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研判,对不符合高校发展规划、不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条款提出修改完善建议;在执行过程中,督促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教学院系和一线教师按照各自的计划、任务书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对执行过程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计划、任务及时反馈,督促有关部门完善、补充;每学年结束,对照计划、任务书进行考评,以有效调控下学年教学工作,保证教学效果最优。

(四)有效的教学保障机制可以促使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建设发展的目的就是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各高校应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人才培养定位,确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这是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从外在的逻辑看,高校的教学活动应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明确为什么办学校、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等问题。办学定位不准确,容易使学校缺乏个性,丢失自己的特色和办学优势,影响教学质量。[3]因此,高校教学质量保障部门与社会有效对接,收集、整理、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建立动态的社会需求人才数据库,向学校领导提出年度社会需求人才报告,为学校决策和职能部门实施教学质量管理以及改进教学工作提供相应数据和建议,促使高校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开展,培养具有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素养的学生。

二、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助推教学质量提高的现实审视

(一)数据的收集

为了解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与教学质量提高之间对接情况,课题组利用2019~2020年的寒暑假对河南、湖北、陕西三省的120所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访谈。其中一流高校10所,一流学科高校30所,一般本科院校50所,高职高专院校30所。

(二)调研结果分析

1.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宗旨与教学质量提高的要求有差距

高校办学的宗旨一般应立足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考虑学校全体成员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前瞻性,能使学校的整体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但实际上,相当多的高校在办学宗旨和理念上迎合政府的办学诉求,以完成政府主导的由外而内、自上而下的教学质量评估为目标,根据政府确定的质量标准设置相应的质量保障部门,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但这些质量保障部门的设立,各种政策、措施的制定大多数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评估,并没有切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根据调研结果,有71所高校(占比59.17%)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为应付评估而设置的,并没有真正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活动情况,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性也不强,不能有效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新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教学质量考核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可是由于各高校自身的异质性和多样性,部分学校的教育质量并不像评估数据显示的那样客观、真实,教学效果不能让家长、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真正满意。

2.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

健全、有效的教学保障机制要针对整个教学活动、每个教学环节,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活动经费,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岗位任务,把制度的执行和监督贯穿教学全过程,着力构建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未能涵盖所有的教学环节,导致教学环节不能有效衔接,教学体系不连贯,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61所高校(占比50.83%)在专业设置、招生、教学和考试管理等方面设有保障机制,而在所设专业质量的监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的日常管理、学生学习资源的供应以及相关教学信息管理和有关信息发布等环节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有47所高校(占比39.17%)为提高学校排名或完成某些特定指标,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中有76.38%的指标是围绕科研活动的,结果导致教学和科研工作失衡,教学的中心地位受到冲击。

3.高校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对教学质量提高的支持力度不够

教学质量保障能力是对学校教学秩序、教学正常运行以及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也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更是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高校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偏弱,对教学质量提高的支持力度不够,致使教学质量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有63所高校(占比52.5%)教学活动经费比例偏低,不超过年度预算总支出的30%,而划拨给科研活动方面的经费一般较高,占年度预算总支出的42.5%。教学经费不宽裕,许多教学活动受限制,教学环节延伸不充分,制约了教学质量提升。有77所高校(占比64.17%)在招聘教师时,所遵循的原则或标准是科研能力,而不是教学水平。有67所高校(占比55.83%)配套的实验设备、实验场所或实训基地不足,实验课无法正常开出,导致部分课程只能安排理论课教学,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应用能力不足,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工作。有64所高校(占比53.33%)办公信息化程度较低,致使部分教学质量测量环节由于缺乏技术支持而无法进行。有58所高校(占比48.33%)的教师或教室不足,经常采用合班上课形式,甚至有时一门课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混合在一起上课,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师生互动率低,教学效果较差。

4.高校教学质量保障部门管理人员执行力度不够

教学质量保障管理是否到位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决定作用,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能够保证各项保障措施执行到位,执行过程中出现差错时能及时修改完善,保障措施执行后能及时反馈。部分高校领导对教学质量保障重视程度不够,在选派管理人员时不严谨,加上日常培训指导不到位,致使部分教学质量保障政策、制度、措施理解、执行出现偏差,影响教学秩序运行。调研数据显示,有86所高校(占比71.67%)教学质量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是本校教职工家属,他们大多学历偏低,专业水平不高,执行能力较差,创新意识不强。有73所高校(占比60.83%)很少对教学质量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致使部分工作人员对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提升教学质量的政策、措施了解不全面,对高校教学规律把握不准,影响政策措施的执行效果。

三、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与教学质量提高有效对接的路径

(一)明确教学定位和教学理念,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功能,但由于办学层次和专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定位和教学理念也应不一样。各高校应在明确教学定位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构建健全、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一是结合上级主管部门教学质量评估要求,从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控制等方面,构建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将外在考评压力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办学绩效问责、教育资源配置等途径传导到相关职能部门,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规制,通过外部力量驱动高校教学质量提升。二是加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内生重构,发挥高校教师和学生等教学主体在质量提升过程中的主动作用,构建内涵式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运行机制,同时将社会用人单位等纳入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内,实现价值理念与行为模式转变,持续推进高校教学质量提升。三是加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协调机制建设。学校应设置独立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围绕教学质量管理完善相应制度,并对执行结果进行考核。该机构的职能为:收集有关教学质量信息,上传下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协调、沟通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意见和建议,保证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顺畅运行。

(二)全面调研,确保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针对性

为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必须契合高校的特点。一是事前结合学校教学活动的流程进行全方位调研,掌握整个教学流程、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特点以及各个教学环节衔接的关键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保障措施,完善运行机制。二是加强对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运行情况的事中督查,对教学活动运行过程中各项保障机制是否发挥作用、有无重复设置、有无漏项等情况进行督查,避免办学资源配置失衡。三是加强对事后评判和反馈情况的调研。结合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质量提升保障机制的运行情况进行座谈调研,了解教学质量提升保障机制对教学活动服务支持效果,总结保障机制对教学活动服务到位的经验做法,查找保障机制对接教学质量提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三)加大供给力度,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的服务能力

高校要加大对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视程度,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服务能力。一是从教学系统的视角,结合教学活动开展的需要,扩充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适合教学的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适合从事科研的教师,安排其进入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开发活动。二是保证教学活动各环节的正常运转,保证资金到位。简化各项教学活动经费的计划申报、分配审批、检查监督等环节的手续,强化预算管理。三是强化教学物资的供应和保障的标准管理。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课程设置标准和教学活动开展的诉求,逐步配置多媒体教室、专业教室、实验室等教学场所的相关设备,根据学校资金支持情况,按照轻重缓急,有计划地解决教学活动中教学设备、实验器材的短缺、落后、老化等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服务能力。

(四)提高从业人员综合能力,保证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落实到位

强化教学质量保障部门工作人员的岗位服务意识,明确各个岗位的任务和职责,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保障部门的服务功能。一是结合岗位需求,配备专业人员。教学质量保障部门工作人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不仅要熟悉教学活动规律,掌握国家和主管部门的政策,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二是加强对教学质量保障人员的行为管理,使其树立服务意识。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学质量保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及时掌握国家有关部门下发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文件精神,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依据本校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及时与其他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促使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有效运转。三是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考核,发挥其自我约束、自我改进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作用,提高工作效率。

近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已经从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提升型,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提升已成为新时代高等院校发展的核心任务。教学质量提升需要教学保障机制支撑,但国内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质量保障机构设置不健全、职责不清和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协同不力等问题,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与教学质量提升对接不到位,造成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组织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联合凝聚发力不足,教学质量提升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应围绕高校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大组织、资源、制度、监控等对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供应,实现与教学质量提升诉求的有效对接,推动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教学活动教学质量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立德树人 思想铸魂——论高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学前教育专业融合式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