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的“神”与“形”

2021-01-16汤经纬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大提琴民族音乐民族

汤经纬

(集美大学 音乐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近年来,国内各行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也掀起了新的学科发展热潮。音乐学科中的大提琴音乐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当代大提琴音乐体系应运而生。中国当代大提琴音乐的“神”与“形”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能够为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大提琴与中国民族元素的联系

中国当代音乐起步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中国新音乐创作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并一直持续至今。可以说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深受西方音乐创作理念的影响,在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创作理念相互交融与碰撞之下,使得音乐创作领域产生更多的优秀作品,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和作曲家,成为中国当代音乐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是中国音乐顺应当代世界音乐发展趋势的一种体现,始终秉承着创新和多元的理念向前迈进。在此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紧跟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步伐,在创作形式上更加多元化,在作品内容承载上融入更多的民族音乐以及传统艺术文化,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辅助下实现作品的升华[1]。由于大提琴音域较广,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无论是在演奏技法或者是音效呈现方面都十分丰富多变,可以通过大提琴来模仿中国民族传统乐器的音效,因此,在演奏领域上十分广泛。在以创新和多元为主流音乐文化的今天,可以使用大提琴呈现独特的中华民族音乐风韵。

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当代大提琴快速发展的开端,该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大提琴作品,例如,《中国之诗》(1982,叶小钢),《巴》(1982,郭文景),《索》(1984—1986,许舒亚),《卧虎藏龙》(2000,谭盾),《灿影》(2012,盛宗亮)等。虽然在创作风格以及表现手法方面大相径庭,但这些作品的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共性,除了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民族音乐底蕴之外,同时也包含了现代开放意识,实现了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融合。

二、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的“神”——民族元素

研究音乐所具有的民族风格,能够探讨音乐所具有的艺术以及思想特征,同时也能够延伸到一个民族所呈现的审美意识以及文化哲学内涵,往往是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就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而言,大部分作品都蕴含一定的民族元素,这一创作特征影响着当代大提琴作品的创作走向,也逐渐将民族元素推向中国当代大提琴音乐作品中的精神主导地位,也就是作品的“神”。关于民族元素的理解十分宽泛,放置于具体的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中,有关民族元素的呈现形式十分多变。

1.地域化的音乐风情

分析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发现大多围绕中国的大好河山,以及地域风貌这类主题进行创作,通过这种形式来呈现民族音乐的独特风韵。正如郭文景所言:“江川地区所表现出的勇敢而强悍的精神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这种悲壮的人文历史情怀,总能够让我深有感触,也是我作品的灵魂所在。”而这些都被他所创作的大提琴作品所印证。如在大提琴与钢琴作品《巴》中,就融入了大量的巴蜀民间音乐形式 “八板”和“老六板”的形式,主要用于呈现川蜀江水的壮丽景象。再如杨立青的《木卡姆印象》中则采用了新疆地区的十二木卡姆音乐,用于呈现新疆地区民间传统独有的音乐,使得整首作品所具有的地域化音乐色彩更加浓厚。谭盾的《地图》同样使用了类似的手法来呈现自己家乡湘西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风貌,并且在进行现场演奏的同时创新地使用了多媒体影像技术,将音乐和图像进行完美融合,为观众谱写一幅壮丽的湘西画卷[2]。

2.民族器乐的音乐意蕴

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发展历史有着十分深厚的底蕴,同时也存在大量的优秀智慧结晶。而运用于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创作过程中,十分注重大提琴和民族器乐之间的共性挖掘,才能使大提琴作品蕴含十分丰富的传统民族音乐意蕴,并通过现代演绎的方式将这种意蕴进行释放,达到传承和弘扬。诸如此类的大提琴作品有徐孟东的《远籁》、陈其钢的《逝去的时光》等,均是通过吸取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模仿钟鼓琴音神髓的方式,来达到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意境一致的效果,实现中国传统美学和人文思想在当代大电影作品中的完美融入。在演奏手法上借鉴古琴的方法,将古琴独特的意蕴融入大提琴作品中。

3.多种艺术文化的融合

围绕大提琴作品创作,实现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入,其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中国传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因此,可供挖掘的艺术文化形式丰富多样。在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凝聚了华夏文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美学思想,这些都可以成为作曲家巧思妙作的创作素材,实现音乐和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融合,从而创作出极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大提琴作品。例如,著名的《卧虎藏龙》可以说是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和电影艺术融合的典范[3]。首先在整体旋律上以唯美质朴为主,能够直击听众的心灵,是对道家所遵循的道法自然理念的诠释,并且整首曲调和电影内容紧密相扣,为听众塑造身临其境的奇幻场景。除此之外,由董昭民、李垂谊共同创作的大提琴作品《红楼梦》可以说是典范,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其中数篇乐章取名于原著词曲,实现了曲和诗、音和词的完美交融,借助大提琴对于独特音乐和演绎的深情塑造,实现了音乐和文学艺术之间的融合。

三、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的“形”——民族化的现代演绎

将民族元素定义为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的神,那么关于其形的定义,应是作品中关于现代音乐创作理念和演奏形式,同时覆盖与之相关的具有现代音乐色彩的技法和音效,通过民族元素和现代演绎的融合,实现中国大提琴作品神和形的统一,最终实现对于大提琴作品的完美呈现。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于20世纪步入发展顶峰,当时深受西方现代音乐创作特征的影响,使得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表现出现代性的明显特征。其中较具典型的现代作曲技法有十二音列、开放性曲式结构等,许多作曲家都在自已的作品中融入上述作曲技法,并结合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一定的本土化改造,提炼得出诸如 “五声性十二音”“散板式曲式结构”“民族色彩的现代旋律”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演奏技法,达到民族和现代交相辉映的效果。区别于传统的琴弓拉弦演奏方法,中国当代大提琴的演奏手法更加多样化,借助多元化现代演奏手法的方式,追求更加多变的音效,正如早期先锋派音乐对于新音响和新音色的追求一样,这是中国当代大提琴作曲家对于大提琴音乐的追求向往。如朱践耳《第八交响曲“求索”》,在同一首曲调中就容纳了多种现代演绎手法,比如,指定性揉弦、手指击弦、手指(指甲)拨(弹)弦等。以民族元素展现核心音色、音响追求为核心导向,探寻现代大提琴作品创作和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并结合大提琴所展现的独特乐曲性质,在原有的民族文化基础之上实现创造,实现作品演奏技法和音效的创新,即区别于传统又富有民族化意味[4]。通过模仿传统民族器乐音效或者是民间音乐表演形式的方式,借助大提琴的演奏来演绎民族元素,同时不影响大提琴这种弓弦乐器独特魅力的绽放。

1.传统民族音乐风韵的呈现

有关传统民族音乐风韵的呈现,本文选取作曲家秦文琛的部分作品为分析对象。秦文琛是内蒙古人,而内蒙古独有的草原和广阔的天地就成为其音乐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例如,在《黎明》中,素材是孩子的诗歌,在音乐语言方面融入内蒙古传统民族音乐和文化内涵,兼具草原文化,古老曲调以及大提琴广阔的音域,在彼此交汇的过程中带领观众感受内蒙古民族音乐意蕴。“呼麦” 作为一种享誉中外的蒙古地区特有的古老艺术表演形式,因其在发音上的特点备受推崇。“呼麦”要求演唱者能够同时演唱出双声部的和声音效,并且保持一个声部为持续低音,另一个声部在超高音域中变化,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能够增强旋律的韵味感,与大提琴中双音的演奏技法十分类似。而在秦文琛的巧思妙作之下,将“呼麦”和双音演奏进行融合,形成与“呼麦”类似的高低两声部共同演奏的独特手法,主要方式是高音区采用人工泛音,中音区采用空弦实音,呈现出高低两条鲜明的旋律交织的音效。高声部对应的是蒙古传统音乐中的自由滑音,好比内蒙古广阔的天空,以及天空中随风飘动的自由云朵。低声部的主要作用是衬托高声部的旋律,好比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在天空和草原的共同交织下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游牧民族日常生活的场景。这种独特的演奏形式足以媲美“呼麦”,实现了蒙古民族传统音乐和大提琴音乐的完美融合,并且大提琴乐器在音效呈现上本以抒情、连绵著称,这也为其演绎蒙古民族曲调提供了可行性。

2.民族器乐演奏与音效的模仿

以《卧虎藏龙》为例,探讨大提琴对于民族器乐演奏和音效的模仿。《卧虎藏龙》的特色在于实现了民族音乐元素和大提琴现代演绎的交融,并且经过二者的融合及碰撞,迸发出新的艺术色彩,其中存在大量使用大提琴独奏的方式来模仿民族器乐音效的手法。之所以使用大提琴乐器来模仿民族器乐,是因为该乐曲本身的属性以及构造使其在音效呈现以及演奏手法上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以《卧虎藏龙》为例,在改变激振方式之后,运用弹拨等“非弓演奏”的技法,实现对于传统民族器乐音效的模仿,这种演奏技法在许多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中都十分常见。再如,徐孟东的《远籁》,该曲目的创作素材为传统古琴名曲《广陵散》,首先,大提琴和鼓琴在构造方面较为类似,并且在音色、音效上也十分相近,因此可以在大提琴作品的现代演绎中呈现古琴的音乐意蕴,也恰好符合曲目名称《远籁》的意境,无论是有关听觉或者视觉的呈现都十分巧妙。研究《远籁》作品中关于大提琴弓弦激振的发声方式,主要采用左手按音、右手拨奏的手法模仿古琴演奏,因此在进行演奏时,通过这种模仿古琴演奏技法的方式能使作品所具有的民族音乐韵味更加浓烈。

四、演奏现代中国大提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1.充分表现东方人的精神面貌及中华民族的情感

通过分析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可以发现其创作形式虽然会受不同时期的影响,但都会融入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素材。作为一名演奏者,要充分体现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有必要针对作品本身进行深入了解,挖掘作品所具有的文化深意,注重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具体经历及所融入的感情,其核心目的都在于完美呈现大提琴作品所包含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更好地释放作品所具有的情感。

2.重视中西结合,吸纳艺术营养

运用大提琴进行创作,在方式上无拘束,而创作者本身所具有的品味及表现能力会对最终所呈现的作品产生较大影响。时至今日,乐曲自身的文化身份正在逐渐淡化,这使得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更加便利。但需要考虑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音乐受众更多的是青年群体,这要求有关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的创作结合现实,在情感表达上应以欢快愉悦为主。而对于演奏者而言,也需要关注演奏方法的推陈出新,通过丰富演奏技巧的方式使作品表现出更强的张力和吸引力,促使青年受众了解大提琴,从而步入音乐艺术的殿堂,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弘扬和传承。

五、结语

本文主要围绕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的“神”与“形”进行分析,认为民族元素是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的“神”,而现代演绎则是其“形”所在。注重“神”和“形”的完美交融,才能实现中国当代大型作品的完美演绎。通过列举著名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分析“神”和“形”融合的方式,探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的有效融合,在开拓丰富当代大师表演艺术发展空间的同时,为中国当代音乐艺术的发展走向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大提琴民族音乐民族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我们的民族
大提琴之味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MINORITY REPORT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