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接触语言学视角看汉语借词翻译

2021-01-16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借词音译归化

贺 洁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1201)

语言是人类记录自身发展历程的工具,当人类社会在向前迈进时,一定会有新思想、新事物出现,为了记录这些人类社会发展成果,需要对其进行命名,通常人类会对原有的词汇进行衍伸和拓展,从而对新事物进行命名,有时人类也会创造新的词汇来对新事物进行命名。除了这两种情况之外,还有一种情况便是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来命名。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等两种不同语言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词汇借用已经成为不同国家和社会语言拓展的主要方式之一,甚至成为影响一个国家语言发展的重要方式。为了研究语言接触过程中不同语言的变化规律,接触语言学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其对各个国家的语言都有很深的影响;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使用人数最多、历史最为悠久的语言,在经历了100余年的接触之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语语言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大量汉语借词的诞生与使用。

一、接触语言学理论

接触语言学早已有之,但成为语言学的重点却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语言的接触可以说从人类社会的早期便已经开始,关于这一点其实在历史比较语言学、方言分区等研究中已经有所涉及,但并未上升到很重要的研究分支高度。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难免会发生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等,在这些过程中,语言自然而然会发生自然接触和文本接触,随着长时间的接触,两种民族语言之间会出现结构趋同和语音相对的现象。除此以外,在长期接触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借用词,用以记录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内容。

语言接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接触语言学的诞生时间并不长,关于语言接触的研究也仅仅从20世纪70年代才进入到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阶段。因此,关于语言接触的定义现阶段尚未有明确共识,很多学者认为,语言接触就是两种不同语言的相互影响,也有学者认为语言接触就是两种不同文化交流的媒介。不论持何种观点,都对语言接触的结果非常认可,即影响的产生。这个影响有规律方面的,也有语言结构方面的,但更多地体现在借词方面。借词可以被理解为语言新生的过程,其既不是源语言的延伸,也不是本语言的衍深,其往往是能够体现两种文化交点的新的语言。

二、前借词翻译研究

1.归化

所谓前借词,是指被借入到英语里的汉语词汇,这些词汇会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大量产生,但真正能够留存下来的并不多。历史上汉语进入到英语的途径主要是贸易、传教、战争等,而当代则主要是以报刊、杂志、网络等途径。通过报刊、杂志等进入到英语里的汉语词汇往往是以归化的方式,虽然归化和意译并不会产生很多的汉语借词,但不得不承认,在报刊、杂志等翻译中所产生的借词依然是汉语词汇进入英语的主要途径。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严格遵守本民族的语言传统,对外来词汇进行本民族处理的话,就可以认为是归化式的借词翻译,相反就是异化式的借词翻译。归化更多对应的是意译,而异化则更多对应的是直译,从文化角度而言,归化更贴近本民族文化,而异化相对而言更尊重外来词汇的异族文化气息[1]。

在国内的报刊、杂志中,有关中国的报道更多采用归化的借词翻译方式,以近年来在《中国日报》出现频率较高且被收录在《最新汉英特色词汇词典》中的汉语借词为例,其中绝大多数都为意译,仿译相对次之,而音译以及音译加注的相对较少。其中有些音译或者音译加注的借词也可以被认为是归化式翻译的汉语借词。如“旗袍”一词,在英语里译为cheongsam,即长衫的意思。对此很多中国人会表示不理解,因为长衫在中国是男人穿的衣服,并不是女人穿的衣服。但在英语中解释却的的确确是“A garment worn by Chinese women”,意思是中国女人穿的外衣。从表面来看这个词其实是音译,因为其与粤语的“长衫”发音很像。但该词在很早的时候就进入到英语之中,并且也早已被英语国家所知晓和使用,所以,该词还应被认为是汉语借词的归化翻译。

2.异化

在国外报刊、杂志中,汉语借词则多采用异化的翻译方式,因为在文化认同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视角下的英语翻译,对于汉语借词的理解会相对更深,在将其翻译成英语时往往更能表达汉语的含义,同时又能兼顾英语的表达习惯。而从国外角度来理解汉语借词,本就存在文化差异的原因,因此,便更多地以异化的方式来对汉语借词进行翻译。

在国外很多报刊和杂志上,经常能够看到我们非常熟悉的汉语拼音形式的汉语借词翻译,这一方面是在保留汉语语言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从精简方面考虑,毕竟有很多汉语词汇具有很丰富或者很高深的内涵,要想尽述其意,往往需要很多英语词汇,同时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以美国《时代》周刊和英国《经济学家》周刊为例,有关中国的报道,在使用汉语借词方面多采用异化的翻译方式,如风水翻译成fengshui,高考翻译成gaokao,户口翻译成hukou等。以往在西方社会,中国文化是神秘的,同时也是相对弱势和非主流的,但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弘扬,这种借词异化翻译的现象逐渐减少,西方国家也会更加愿意从本民族语言传统的角度去翻译汉语借词,理解汉语言文化。

三、词典借词翻译研究

1.音译借词

报刊、杂志、网络等汉语借词通常属于临时性借词,如果说其进入到英语中,也只能说是暂时性的进入,并非永久性的入驻。相较而言,词典借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语借词,也是西方词典中正式收录的,被纳入到英语体系中的汉语借词。

词典借词中最重要的便是音译汉语借词。这种借词可以认为是“原装进口”的,并没有经过英语语言的加工与改造。截至目前,收录在英语词典(如COD《简明牛津词典》等正式词典)中的汉语借词数量大致在400个,最早的音译借词可以追溯到16世纪,而最晚的则是在21世纪,且最晚的时间点仍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不断被改写着[2]。在音译借词中,除了最为常见的普通话发音的音译借词之外,还有一些粤语发音的音译借词、闽南语发音的音译借词等等,还有以日语为媒介的音译借词。粤语发音的借词,如pai gow(牌九),从发音可以清楚辨识粤语发音的特色,还有桂圆的翻译是longan,即“龙眼”的音译,广东人多称桂圆为龙眼,其他地方则称之为桂圆。

2.混合借词

相较音译借词的“纯进口”,混合借词则有了一些本民族语言的元素,即进行了一定程度或一部分的替换。这一改造过程通常有两种:其一是派生,即在汉语词汇的后面加上英文尾缀,让汉语借词的英语表意更加清晰;其二便是复合,即将汉语词汇与英语词汇叠加起来使用,既保留汉语言文化的特点,同时又可以让习惯英语语言传统的人一目了然,知晓其意。

众所周知,英语里有很多后缀,用来表示某些特定的含义,如er后缀、ful后缀、al后缀等。在汉语借词中最为常见的是ism后缀,即论、主义的意思。汉语言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儒、道等宗教文化,也是西方社会非常认同和崇拜的文化,甚至将其视为中国在思想方面的标签。其中儒教的汉语借词翻译便是Confucianism,Confucian就是汉语孔夫子的意思,而后面的ism尾缀直接将这个词的含义彻底明确了,就是一种宗教的意思。类似于这样的借词还有Taoism(道教)、Sun Yat-senism(三民主义)等。

相较派生借词而言,复合借词的数量多得多,涉及的范围也更广,基本上在人们日常能够接触到的与生活有关的内容中都可以见到混合汉语借词。西方社会非常喜欢中国美食,也因此诞生了很多复合汉语借词,如red-cooking,红烧的意思;hoisin sauce,海鲜酱的意思。在植物方面,China rose表示月季;China pea表示豌豆。在文化方面,Chinese Calendar 表示阴历。类似这种复合词在西方词典中非常多,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深,这类词汇的数量有增无减[3]。

3.义借词

义借词是全部用英语语素对汉语借词进行替换,实现完全的英语化。这类词相对于前两种而言少一些,但却是扎根于英语文化之中最深的一类汉语借词。义借词同样分为两种:其一是引申,即在英语原有词汇之中加入汉语借词的词义,通常原有的英语词汇要与汉语词汇在发音等方面相似。为了引入汉语词汇而在英语词汇的原有词义基础上扩充一下,加入汉语词汇的词义。其二是仿译,即用英语对汉语词汇进行全盘且按顺序的翻译,这样的翻译方式更加直观,很多词汇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汉语语言特点。

引申类义借词的出现需要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之间存在很大的“缘分”,这个“缘分”最为常见的便是发音,两种语言虽然相隔万里,但却在某些词汇的发音方面有很高的相似度。例如,龙这个词在东西方神话传说中都有,但寓意和形象并不相同,西方神话的龙更多的是以邪恶的形象出现,在英语里写做dragon,正常情况下,中国的龙在英语里应该写做Chinese dragon,这样的表意最为确切。但在正式的英语词典之中,除了这么表达之外,龙的汉语借词还有一个形象-lung,英文“肺”的意思。虽然这个英语单词被当作汉语龙的意思来表达的频率并不高,但在许多英语正式词典中,lung这个词确确实实有汉语龙的意思。很明显,由于lung这个英语单词与龙这个汉语词在发音方面的“缘分”,使得lung这个英语单词的词义扩充了一些,变成了既是原生英语词,又是汉语借词的双身份英语词。

仿译类型的汉语借词在很多时候并不被认为是借词,因为其虽然使用了英语语素,但却并不算真的进入到了英语之中,甚至很多英语使用者对于这类借词的理解也存在一定障碍。这类借词完全保留了汉语语言结构,而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结构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甚至是意思完全不同的差异。例如,鱼丸的仿译借词写作fish ball,从汉语语言传统的角度,很容易理解,但从英语语言传统角度则存在一定问题,因为英语的定语很多时候并不这样使用,很容易引起歧义[4]。

不过笔者还是认为此类借词应被看作汉语借词,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代表,之所以存在歧义是因为对于汉语言文化的不了解,随着汉语言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此类借词会逐渐被认可、接受和理解,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英语使用者拥有汉语语言思维。

四、后造词研究

在既往有关汉语借词的研究中,有关后造借词的研究并不多,甚至很多学者并不认可后造借词的借词身份,因为这类借词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传统意义上的汉语借词特征。但这类借词却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英语词汇,深入研究还是会发现这类词与汉语的很多联系,而且从更为深层的文化角度来看,这类借词是通过汉语与英语语言接触之后产生的。

后造借词虽然数量不多,却是语言接触本质的最好证明。如果说前借词是临时性的,用于文化交流的词汇,词典借词是汉语言种子在英语里的生根发芽,那么后造借词则是完完全全的、真正意义上的英语语言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带有汉语语言文化特征的新词。这类借词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英语来表达汉语语言文化,就像汉语中对于电脑(computer)的表达一样,众所周知,电脑是由西方社会传入我国的,但我国既没有选择音译这个词,也没有意译这个词,而是根据汉语的语言传统新造了一个词,用来表达新事物[5]。

英语在处理后造借词时同我们的习惯一样,会选择以描述为主要方式,如油条,英语对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食物的描述是dough sticks,词面理解就是面棍,这个词在英语里是一个新造词,专门用来指中国特有的油条。除这种纯粹的描写词之外,还有一些英语新造词会打上明确的中国文化标签,如瓷器(chinaware),china毋庸赘述,中国的意思,ware是器皿,这个词就等于是在器皿这个单词前加了一个中国做限制定语。但这个词却并不是一个描述性质的组合词,而是一个具有固定意义的单词,在英语里提到chinaware这个单词,只会想到瓷器,而不会想到其他从中国而来的类似的东西[6]。

五、结语

接触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研究重点的时间并不长,而有关汉语借词的研究时间更短。对于借词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借用的结果,同时要对借用的过程加以研究,更要对借用的根本原因,即接触,也就是文化的交流给予高度重视。在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正呈现前所未有的剧烈交流局面,汉语借词几乎每天都在产生,但真正能够留下的却少之又少,真正能够进入到英语里的更是寥寥无几。然而随着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世界对于汉语言文化的接受也会更加深入,汉语借词产生并最终留下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接触语言学中汉语借词的研究也将越来越有意义。

猜你喜欢

借词音译归化
音译研究(2007年~2021年)回顾与反思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文化交流视角下的英语借词翻译
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词语的翻译(三)
浅谈维语中的汉语借词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