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可虚无:历史虚无主义新趋向及现实省思
2021-01-16张兴艺闪兰靖
张兴艺 闪兰靖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受疫情影响,社会上出现了虚无污蔑的声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死灰复燃、似有“大行其道”之势。历史虚无主义者竭力抹黑英雄、祸乱人心,通常以歪曲亵渎史实、儿戏拼接历史等方式否定我国革命历程和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否定党史、国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因此,及时采取多种措施批驳和遏止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泛滥发展,不仅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成功实现,而且对该思潮的研究兼具学术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缘起
“虚无主义”一词译自德文Nihilismus,译注为“什么都没有”。1799年,在《给费希特的信》中,德国哲学家雅各比第一次引入现代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一词。[2]哲学家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3]后来尼采统称的“虚无主义”是以表现为否定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的现象作为基本原则而言的。[4]现代虚无主义源自于德国,30年代时曾在中国引起一阵喧嚣。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破坏那些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虚无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贵族式的、颓废的、悲观的以及其他种种非人民大众非无产阶级的创作情绪。”[5]即明确提出要批判虚无主义的东西。1958年,在厘清对于过去和将来的关系问题时,关锋坚定地说到:“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是坚决反对工作中和科学研究中的割断历史的非历史主义和虚无主义的。”[6]1979年1月,《曲艺》在停办十余年后复刊,第一期专栏刊发了《陈云同志给吴宗锡同志的信》,信中指出“闭目不理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书,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根据目前资料所见,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提到完整的历史虚无主义概念。[7]
“非毛化”是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出的最初形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国际国内都开始关注党对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而“非毛化”正是在这转折时期出现的有害思潮。邓小平是最早对“非毛化”现象发表意见的领导人。1979年1月24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来访的友人时谈到:“不论是现在还是以后,毛泽东思想仍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毛主席在生前对有些事情没有正式拿出来讲,我们现在提出来,这本身不是‘非毛化’。”[8]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历史虚无主义歪曲革命历史、丑化抹黑历史伟人的趋势开始蔓延。1986年11月,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指出,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首先要做到实事求是,其次不能过分自夸,当然也不能妄自菲薄,会议特别指出:“对于另外一种倾向也要及时制止,即别人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却将我们自己说的一文不值……这更不实事求是。”就在此次会议上还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做出了区分。[9]1989 年,江泽民曾强调:“任何割断历史,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借口‘改革’而否定党的优良传统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他再次指出:“特别是对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要坚决反对。”[10]但在当时历史阶段中,并没有将历史虚无主义单独分离出来进行批判,而是与文化、民族虚无主义互相交织总体陈述。迈入新世纪,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深层矛盾不断出现,在这种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逐渐演变到“重评历史”的地步,因此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以歪曲史实,特别是针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不同程度的虚无和否定。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并多次对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进行批驳并作出指示,他曾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以假借‘重新评价’之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11]确实如此,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抹杀中国的革命历程和成果,并试图否定中国的建设和改革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行的这一基本事实,从而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目的。鉴于此严峻态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在理论层面做出了高瞻远瞩的思想指引,而且在具体实践上对扼制历史虚无主义给出了策略规划,为我们在充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同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更加坚决彻底地斗争指明了方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线上学习和工作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方式。目前,虽然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发展,但在线上进行学习工作的形式却得以延续,由此给历史虚无主义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土壤”。历史虚无主义以隐性的并带有神秘色彩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把在此种条件下表现出的历史虚无主义定义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它相对于受众而言充满着诱导性、伪装性和迷惑性,这无疑又为历史虚无主义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为此,有必要由现象到本质探求其新发展及趋向,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治理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策略,直至彻底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党和国家高度警觉并重视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产生的危害,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不仅关系到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局面、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甚至对党和国家的存亡有着生死攸关的影响。因此,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正确的历史话语权、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恶劣影响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新趋向
历史虚无主义,最直观的解释即虚无历史,它根本性的错误是在认识世界以及叙述历史过程中误将唯心主义作为根本指导和遵循。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历史问题总是以唯心为首要从自身出发,从这个方面说有两个层面,首先是遵从历史只有主观的阐释而无事实的原则,刻意把历史史实说成只存在于观念中的歪曲映像;其次是编造和褒扬虚无错乱的历史,随意抹杀客观存在的历史情节。历史学家郑师渠教授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缺乏理性思维的社会思潮和思想倾向,它主要表现为否定历史的价值,特别是对本国的历史缺乏敬意、一味抹杀,并且随意歪曲历史真相。”[12]这样的一种错误思潮,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新时代新潮流的激荡中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向。
(一)否认党的执政合法化
在“2015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上,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岐山讲到:“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源自于历史,是人心向背决定的,是人民的选择。”,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深厚的执政信心,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历史基础和依据都植根于人民、源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史实资源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化基础的不竭力量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锐意进取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13]但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无耻宣称革命“只起到了倒推作用”,忽视中国革命对中国发展的推动作用,一味的强调革命阻滞了中国前进的步伐。诸如运用此类的方式肆意虚无历史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手段,历史虚无主义者片面地分割党史和新中国历史的整体性,把改革开放前的历史阶段污蔑为搞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总结”为搞资本主义。不仅如此,他们把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的曲折失误刻意放大,将“历史虚无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相结合,把一切祸端的根源都全部“甩锅”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盘否定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更值得让人们时刻警醒和提高警惕的是,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它不仅仅是以虚无历史为首要,而在这看似平静的湖面之下暗藏着强烈的政治动机和价值取向,如此般各式“否定”并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这只是其虚幻的表象,其真正的目的即是“通过否定历史否定现实,消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基础,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和合法地位,以实现彻底瓦解或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终推翻社会主义制度。”[14]
(二)以“学术”之名追求政治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绝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从表面看,它鼓吹学术至上、探究剖析历史真相,本着所谓的“重新审视”、“恢复真相”等价值目标进行学术研究,实则有更深层次的政治诉求。他们以研究革命“史实”、探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表象,但它却与学术研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不相符合,而是以自我的政治需求和价值目标为出发点,以偏激的话语内容消解理性话语权,假借学术研讨的过程和影响顺理成章地为自己标榜“创新”,以突显实际虚假的政治影响力,最终在重要的具有政治性关键节点的历史细节上铺设了“翻案”的陷阱。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的触角已经逐渐从学术研究开始伸向政治诉求,以鲜明的阶级立场、观点和政治倾向来满足自身的政治诉求。其根本目的就是摧毁中国现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中国现行的道路,摧毁中国人民的精神依托,改旗易帜,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宣扬“告别革命论”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竭力歪曲和污蔑革命也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趋向。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将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历史事件进行任意裁剪和解构,肆意贬低、破坏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袖人物的光辉形象,在不结合当时历史背景的条件下妄加评论、刻意扭曲领袖的功过是非,质疑近代以来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道路上的探索和选择,否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以彻底推翻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等。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此中方式为自己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方法开辟道路,向对错误思潮没有辨析和鉴别能力的广大人民群众灌输违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点,从根本上使我们党沦陷于无休止的思想混乱。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者还试图构建起自己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使人们对原有的正确思想观念和价值认知产生质疑,用错误的认知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形成错误的思维固化模式,导致人们质疑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正确性,最终彻底迷失于正确的、具有主导意识的价值观之外,致使群众内心深处更加空虚迷茫,严重影响社会安全稳定。历史虚无主义者直接否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认知体系和实践体系污蔑为“教条主义”,意图直接挑战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妄图通过衰弱马克思主义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冲淡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进而击溃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坚定信仰。
(四)亵渎历史庄严
钱穆在他的著作《国史大纲》一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人民对待本国历史应当遵循的基准原则和信念:“任何一国之国民”,都必须了解本国的历史,并心存“温情与敬意”,而不容“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15]随着自媒体的兴盛,历史虚无主义开始走进日常生活,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其错误思想进行包装和设计,刻意夸大社会中的弊端,进而借题发挥歪曲历史,将历史分解成碎片化的“虚无史”,让历史失去了整体性和真实性。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者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选择一些意义重大且情节丰富的历史事件、人物、经典作品进行恶搞,并高调放大对社会的恶劣影响。如公然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娱乐化、利益化;如以“精日”言行消解民族尊严,从几年前有人身着侵华日军的服装在抗日战争纪念馆前炫耀摆拍,再到有人怀着不良动机在微信群中恶意发布“南京杀三十万太少”等泯灭人性的言论,侮辱在南京大屠杀中不幸遇难的死难者同胞,还曾有湖北大学教授在社交网络平台发布“精日”、“涉港”的错误言论,以及有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硕士生在境外社交媒体发表了侮辱中国、“精日崇日”的言论,更有个别演员、歌星等作为公众人物却丧失对民族和国家的尊重与热爱。诸多此类行径,无不显示出“精日”、“崇美”分子颠倒黑白的历史认知和极度扭曲的价值取向。历史虚无主义者恰是借此种不良影响以颠覆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亵渎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抗战阶段历史的权威。
(五)诋毁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是人民精神栖息的家园”,文化自信不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深厚的自信,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16]然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却被历史虚无主义者随意践踏。它们无视历史的局限性和时代特征,恶意重演历史文化,歪曲评价文化价值,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腐朽没落的封建文化,缺乏创新与活力、缺乏时代的鲜活因子,再也不会有新的文化生机出现,应当彻底抛弃然后“全盘西化”,借鉴西方文化唯西方马首是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作为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孕育产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不仅完美体现着新的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也更加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由此来看,历史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否认,实际上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文化自信的否定。在信息飞速传播的今天,历史虚无主义者为了瓦解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为了从根本上消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惜自取灭亡地传播各种污蔑民族文化、鼓吹历史虚无的思想言论,不断引诱人们颠覆自我认知和诋毁民族文化。毫无疑问,这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带给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致命的打击。
三、省思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可见,如果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否定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否定新中国的建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把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群众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站立起来的历史曲解抹黑,必将扰乱人民的思想,党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也必将被破坏,最终腐朽党的根基走向国家灭亡。在这个问题上,苏联已经提供了惨痛的教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17]历史虚无主义危害如此之重,在日益猖狂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渗透和侵蚀的今天,我们必须冷静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危险境地。那么,如何治理历史虚无主义呢?这需要我们:
(一)坚持科学历史观与方法论,增强党的政治认同
从根本上说,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基本遵循,其所倡导、宣扬的观点与论调,从来不是站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从来不是用普遍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历史问题,而是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研究置于虚无的假象之上,凭空捏造历史细节论证人物过往、重演历史经过,更不必说以真实史料作为分析论证的有力支撑,如此的“历史”怎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因此,其描绘出来的历史往往因缺乏整体性而不够真实。回望历史,我们要正确对待其发展进程中的曲折阶段。面对曲折失误不是避而不谈相反要深入研究,要敢于承认也要坚决纠正。充分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因素和偶然性问题,不能简单的把历史顺境中的功绩定性于个人,也不能随意把历史逆境中的曲折和失误清算给个人;要深入开展好思想道德教育,不能窄化道德教育,进而排斥思想教育和淡化政治品德教育,不能把立德树人中“德”的重心放在个人品德而忽视政治道德;要开展好法治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法治理论,提高青年学生的法治素养。在大中小学生的内容和案例教育上导向必须清晰明确,以正面教育为主,尽量少使用负面材料,避免过多描写社会不良现象。要适当的通过中西政治制度对比来揭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批判“三权分立”、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公民社会等错误政治思潮,防止错误思潮渗透,适当进行对错误思潮的辨析和引导,阐明错误思潮的的本质和危害。要客观公正地介绍和阐释中西方法治,防止西方宪政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观点的渗透,美化西方法治,贬低中华法系,将法治简单等同于西方法治,将法治文明等同于西方文明,将中华文化蔑称为人治文化,将中国历史(社会)包括当代中国历史(社会)看作是人治历史(社会);不能淡化或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也不能任意拔高,搞成“高级黑”。要坚持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才真正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过硬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根本遵循指导实践,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深刻自我剖析,刮骨疗毒发现真问题,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真正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才能从根本上扼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还原历史真相,深入学习党史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性。
(二)依靠科学真理,认清本质反对错误倾向
历史之所以严谨,就在于它的不可逆性,更不能任意选择。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就是背道而驰,一味的污蔑党史国史,肆意抹黑党的领袖致使历史披上了层层迷雾。因此,我们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就需要用科学的态度探求真理,以科学的方法引领方向指导实践,以科学的论证来厘清关于我们党历史上出现的关键性和有争议性的问题,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诋毁、颠覆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虚无主义言论,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破坏领袖的伟大功绩和历史形象的虚无主义言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个决不能”铿锵有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18]总书记关于不虚无历史、不否定革命成果和不动摇现代化建设方向的一系列论述无不彰显着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认识世界的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反对错误倾向的前提是认清问题本质,认清本质即意味着抓住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方向,才有助于逐步揭开历史虚无主义的面纱,彻底肃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毒瘤,还历史清白和尊严。
(三)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9]无论任何时代、不论接受何种政党的领导,意识形态工作都将是处于首位的重要工作。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战争中走来,一路栉风沐雨砥砺奋进,正是因为这鲜红的底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奠定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是中国共产党稳固执政根基的首要前提,也是同历史虚无主义者进行坚决斗争的必要策略。当前,中国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世界形势和我国发展的战略趋势也有了新的定位,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战斗力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这都为我国新形式下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各种境外反动媒体通过虚无历史、诋毁英模人物、破坏国家形象等,不断打压我国在世界舞台拥有的话语权。国内更是有媒体恶意攻击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对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形成了抗衡和冲击。对此,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制,完善意识形态的管理权和领导权,对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显得格外重要。各级政府和宣传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甄别别有用心的媒体和有关平台的声音,取缔非法不良信息传播渠道,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思想精髓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武装人民思想,形成强大的话语体系,捍卫祖国的统一和共同体意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坚定信仰,在经历了近百年风雨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恪守初心和使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反对和杜绝一切削弱、腐蚀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党的领导的言行,坚决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反对错误观点”,[20]在政治上有绝对的维护、在思想上有深刻的认识、在学术上有鲜明的观点,才能更加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之趋势,彻底肃清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
(四)强化舆论监管,维护历史尊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与此同时他们更有责任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2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的传播逐渐呈现出日常化、网络化和隐蔽性的特征,致使史实失实、有失尊严。在借鉴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治理历史虚无主义的经验中我们发现,发达国家看似言论自由注重民主,实则“讲政治”是西方国家重要的底线和尺度,如果违背道德触碰底线,轻则受到行业内批判以及舆论谴责,严重者意味着自绝前程,甚至遭受牢狱之灾。发达国家将治理历史虚无主义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以立法和司法的手段强化舆论监管,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必要的法律震慑和法律支撑。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制体系完善、社会治理经验丰富。所以,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介绍分析古今中外法学理论和历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道路,系统总结和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和法学理论发展情况,充分肯定我国法治建设、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取得的重要成就,不能随意贬低、抹黑和否定。对西方法学理论的介绍要加强批判引导。防止用西方法学理论来解释、剪裁、衡量中国法治实践,从而否定中国法治成就,防止西方法治理论对我国法学理论的渗透,防止鼓吹宣扬西方宪政理论。要有针对性地批判把中国称为“人治国家”、把西方称为“法治国家”的论调。因此,在治理历史虚无主义的过程中,国家要以法律化和制度化的政策措施强化舆论监管,引导舆论风向。首先,宣传部门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提升舆论监管力度,明确教育引导目的,对打着“理论研究”以及“娱乐化”旗号的相关团体和个人要坚决取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聚焦真相,破除虚无历史、抹黑历史人物的错误舆论思潮。其次,更加健全网络预警监督机制,完善网络注册实名化,制定清晰明确的网络管理条例,将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荒诞史料从网络空间剔除出去,运用现代先进科技为“纯洁”的网络运行保驾护航,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坚决捍卫网络空间这片净土;最后,文艺创作部门要创新文艺创作机制和推介机制,加强对影视剧的审核与扶持力度,严把审核关,对于歌颂党、歌唱祖国、赞美人民、崇尚英雄等充满正能量的作品给予鼓励与扶持,真正创作出有价值有内涵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具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作品,这样才能真正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才能更加有力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五)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系统的阐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进一步强调在“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和现实,搫画美好远景的战略决策。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对于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方向和旨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22]可见,理想信念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道路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坚持文化自信,就必须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不得以任何形式贬低、抹黑中华文化,搞文化虚无主义。首先,在中小学阶段逐步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注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部分内容要比树恰当、篇幅适中,革命文化不能淡化。有关中外人物题材的价值取向要恰当,无褒外贬中等问题;防止夸大中华文化的问题和不足、防止过分拔高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贬低当代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唯物史观贯穿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观点,不“厚古薄今”,也不“以今非古”;其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能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历史的叙述和评价要客观准确,防止夸大中国历史的阴暗面,贬低或抹黑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科技成就,搞历史虚无主义。最后,介绍西方文化和政治制度要有辨析、有批判,防止用西方政治价值观、视角来阐释政治性一般原理和理论,防止用西方政治理论、价值观和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
实践表明,一个国家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做到尊重历史。在坚持科学历史观与方法论基础上增强党的政治认同,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坚决反对一切错误倾向,维护历史尊严,这才是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有清晰的文化脉络和独特的文化优势,也正是拥有这种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才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获得了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和坚守初心正道的定力。在历史虚无主义日渐猖獗的今天,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入侵提供了根本保证,也为治理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传播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步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决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彻底肃清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不畏艰险、励精图治、顽强拼搏,更好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