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哲学:应用与创新
——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学会2019年年会综述

2021-01-16易明芳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安徽哲学图像

易明芳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2019年11月29日—30日,主题为“文化哲学:应用与创新”的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学会2019年年会在黄山学院举行。会议围绕文化哲学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广泛的学术交流。

一、关于文化哲学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哲学智慧。如何建构“中国化的文化哲学”、如何吸收“中国智慧”的探讨,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安徽工业大学李聪颖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得的成果概括为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发展、对传统“大同”思想的发展、对“君子”人格的创新发展、对传统“德治与法治”思想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的创新发展等。

坚持实干兴邦,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安徽农业大学周丽、龚小平等在《从“空谈性理”到“实干兴邦”——以新安理学的兴衰为例》中提出,朱熹的“人性即天理”的严密理学思想体系的建构,为新安理学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大全的理论基础,开启了徽州学者们或是通过研习性理而至“内向超越”的成圣之路,或是通过实干治国而至“外向超越”的成王之路。通过对新安理学兴衰之路的溯源,得出新安理学的兴衰历程亦是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一个佐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兼顾中国哲学“内向超越”的成圣之路和“外向超越”的成王之路。

著名学者梁漱溟说过,“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1],但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则历来众说纷纭。滁州学院陈晓曦在《朱子慎独解释的再认识》中认为,朱子对慎独思想的解释既有历史继承性,又包涵着创造性发挥。这种发挥构成了慎独时机化解释的转向,“人所不知己所独知”提供了慎独思想与世界哲学对话的契机。斯多亚关于“前性情”的认识以及沙夫茨伯里关于“独白”的观点,可以与朱子的“初动”“独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但是朱子的慎独解释并未由此而定于一尊,相反千百年争执不断,其中很多批评都指向朱子。评估这种争执与批评构成今天哲学思考一项无法回避的任务。慎独思想不仅是士人的修身工夫,它同时也渗透到百姓日用,进而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对此同样也需要加以反思。

滁州学院韩传强在《论儒家的改过意识与道德劝善——以〈论语〉为主要考察中心》中指出,《论语》一书共有32次论及“过”字。基于对《论语》中“过”字所蕴含的“错误”“冒进”等诸层涵义的分析,认为“改过”意识既是儒学完善德性的要求,也是儒家践行道德劝善的基本路径。“改过”意识以及与此相关的“道德劝善”思想构成了儒学伦理的一个基本向度,并成为儒学道德进阶的一条基本路径。

二、关于文化哲学的应用与创新

安徽工业大学宫晓虹在《美好生活的精神利益探析》中指出,美好生活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大众的精神需要和精神利益上升为主导地位,美好生活的创造植根于精神利益的维护和促进、主体精神利益品质的提升。美好生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个体与整体、主观感受与客观现实的统一,具有内生性、隐蔽性、共享性、高层次性等特征。“精神利益”为我们回应当代社会的意义失落和价值迷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蚌埠医学院李华平在《中国道路:文化哲学视域下的新型现代性建构》中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道路开启的逻辑前提,中国道路是中国现代性的实践载体和现实进路,中国现代性是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表达和哲学凝练,两者从实践和理论双重维度共同导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旨归。基于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中国道路,实质在于一种新型现代性的建构,标识中国古老文明的再度青春化,宣告一种有别于西方模式的新型现代化样式问世,因而成为现代性尚未完成国家的重要参照范本。

当前影响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文化因素,思考如何在文化认同基础上推动更广泛的区域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安徽财经大学李加武等人在《简析儒家思想对增进中越文化认同的现实意义》中指出,文化认同有利于增进双方了解与信任,有利于打造中越交流合作新模式。有效发挥儒家思想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对增进中越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滁州学院陶迎春在《浅论科学问题选择的制度文化》中认为,科学知识生产日益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这内在地要求科学问题选择“集体化”,进而历史地产生出科学问题选择“自主化”和“集体化”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如何通过制度文化的设计达到“生态平衡”。他以美国科学史为理想化案例对此进行分析,认为制度文化的设计使科学问题选择“自主化”和“集体化”之间的张力达到“生态平衡”,从而让研究者的创意得到尊重,自由地进行富有想象力的研究得到支持,并在实践中可行,这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博弈过程,其中保护“问题选择自主化”仍是一个制度文化选择的前提。

合肥师范学院周莉、胡昂等在《“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安徽地域文化对外传播的价值与路径》中提出,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地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安徽地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徽人民通过不断积累和创造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播价值和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的种种原因,并没有形成强大的传播效应,知名度较低,影响力不足,亟待提升。要想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亟需提升安徽地域文化影响力的传播路径。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成了与会学者关注的重要内容,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更是研讨的重点。

安徽工业大学王安平等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图像化研究》中认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图像传播相较于声音和文字传播更为感性、直观、高效,从图像传播的三要素(传者、受众、图像)视角探讨主流意识形态的图像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旨归,从历史、当下、未来三个时空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化传播进行深入研究,认为:传者应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树立、主题的确定、形象的表征进行“图像建构”,形成具有新时代思想和新时代气象的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其关键点在于“图像叙事”和“图像修辞”;受众应从情感性意义、直观性意义和象征性意义三方面进行“图像诠释”,通过传者与受众的共同努力,实现社会政治、认知教育和文化消费等“图像功能”。

铜陵学院姚伟在《地域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及路径研究》中认为,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打造教学特色、提升教学实效。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在思想观念认知、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实际出发,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在发挥地域文化特有育人功能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安徽理工大学王宏兴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中要避免两个误区——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视角》中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合理思想资源,比如关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实践是自然和社会对立统一的基础、资本逻辑对人和自然的双重压迫等原理。可以结合这些相关原理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统一”内涵与要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原则。安徽工业大学李春雨在《践行“八个统一”,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中提出,思政课教师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要读经典,学原文,悟原理;要做到“在马言马,在马信马”,政治素质过硬;要厚植家国情怀、时代情怀。二要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要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三要创新实践教育理念。学校层面加强领导,做好顶层设计;教学单位加强与校内其他二级单位合作,共同打造课程思政;思政课教师要紧扣时代主题,结合学生特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的理论研究和相关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安徽哲学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有趣的图像诗
菱的哲学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