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泰国文坛中的《三国演义》*
2021-01-16丁力
丁 力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387)
文学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艺术,相应地,文学语言也要具有审美特征,它的表达要生动形象,意义丰富,能指与所指间的关系不唯一,更重要的是“特定语言环境内的历史文化积淀语言使用者的生活体验”[1]的反映,它一定是根植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之中,而文化间的差异又是绝对的。自从1802年第一部泰文版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国》问世以来①,《三国演义》广受泰国统治阶层及百姓的喜爱,在不同环境或时代之下,便成为了泰国人的重要兵法、娱乐消遣、教学教材之典籍。在文学史方面,《三国演义》第一次被翻译成泰文版《三国》,内容引人入胜、行文流畅细腻、人物塑造生动逼真,给泰国人民以启迪,对泰国文坛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堪称当时泰国文坛的一颗明珠。泰译版《三国演义》及其所代表的“三国文体”,丰富了当时泰国文坛的文学创作种类,是泰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为后世泰国文学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为泰国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三国演义》的传入与翻译背景
自从《三国演义》在中国问世以来,在民间社会广泛流传并深受各阶层读者的喜爱,成为家户喻晓的古典文学名著,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得以在域外广泛传播,受到东南亚及全球读者的关注。在18世纪中期,阿瑜陀耶王朝(另称:大城王朝)时期,有大批华人移居暹罗(泰国古称),一些华人在移居的路途中为了消遣孤独以及思乡之感,他们会将自己祖国的文学创作当成心灵归宿,不断的吟诵、传播,并由此把它们带进了泰国。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戏剧表演、神庙信仰和文本传播四种途径逐步实现的。《三国演义》即是这些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
阿瑜陀耶末年,泰国社会混乱不堪,彼时不仅与缅军作战,而且国内也有局部暴乱,在1767年大城王朝沦陷,郑王达信募集人马、组织队伍、斥逐缅军光复了国家,建立新王朝并将国号改为“吞武里王朝”。大城王朝败于缅军,除了宫殿、官府、寺庙等建筑通通被敌人毁坏以外,很多各类文学的相关古书籍也都被烧毁。从郑王达信开始,泰国官方就致力于恢复并发展泰国文学。但这个过程进行得非常缓慢,文坛上并没有出现能够流传后世的经典翻译之作。1782年,泰国王朝改朝换代,曼谷王朝拉玛一世王取代了大城王朝,并将首都搬迁到宫贴玛哈纳孔(今曼谷),成立了拉达纳格信(曼谷)王朝。此后,大约8年时间无战争。拉玛一世王为巩固中央集权,开始注重恢复文化与教育,促进与别国外交的关系,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文化,推动泰国全面地发展。因此,除了重视本国的文学以外,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也被王室高度重视,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学在泰国的广泛传播。因《三国演义》故事有很多关于政治斗争、军事谋略、用人之道的内容,所以拉玛一世王对这部中华经典文学作品十分欣赏,认为该书亦有利于开发泰国百姓的智慧,培养人民的毅力,还能提升与加强军队的能力。但是当时泰国《三国演义》没有泰文译本,传入泰国的三国故事零散且仅限于口头流传与华人的戏剧表演。于是拉玛一世王就命令当时的宫廷文学家昭帕雅帕康(宏)将《三国演义》译成泰语。昭帕雅帕康(宏)受命组织了一个翻译班子,先请粗通泰文的华人口译成泰语,再由泰国作家根据大意组织成文,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不久以后,第一部泰译版《三国》就成功面世了,被命名为“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国》”,成为泰国第一批中国历史小说翻译作品和军事策略的宝典之一,平民百姓娱乐消遣的古典书,并顺理成章地融入到了泰国社会。同时,宏版《三国》也开创了泰国文学中的一种新文体——“三国文体”。
泰国文学史的发展可为三个阶段,即:古代文学时期,公元1238-1868年(自素可泰王朝至曼谷王朝四世王时代);近代文学时期,公元1868-1928年(自曼谷王朝五世王至20世纪20年代末);现代文学时期,公元1928年-至今(20世纪20年代末至今)。泰国经历了第二次泰缅战争的浩劫以后,当时的统治者试图努力恢复泰国民族文脉,先从泰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入手,接着又陆续引进翻译了很多周边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泰国文坛逐渐恢复生气,到曼谷王朝三世王时,文坛出现了繁荣景象,许多中国古典文学涌入到泰国并广泛流传。到了曼谷王朝四世王以后,泰国外交政策极为宽松,在信仰宗教方面更加自由开放,随着与西方国家贸易扩大与人员来往的频繁,传教士、移民等日渐增多,这些人将西方的文学与文化带到了泰国,极大地冲击了当时的泰国文坛,深受印度文学影响的泰国古典文学也开始走下坡路,印度文学在泰国文坛的影响更是日趋衰微。
二、泰国文学创作中的《三国演义》题材
在泰国文学史上,曾有这样一个说法:印度文化是泰国文化之母,中国文化是泰国文化之父。如果从文学史发展的基本历程来看,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而且印度文学对泰国本国文学及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之前,显然更深远一些。但自从中国文学传入泰国之后,印度文学就日渐被取而代之,成为影响泰国文坛的主要外来文化载体。尤其是《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对泰国文学的影响最为深远,因它本身的成就,使中国文学代替了印度文化的重要位置,而且还为泰国文学接纳西方文学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19世纪前,“诗歌”是泰国文坛的主流。那时流行的文学大多取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以及宗教经传如《本生经》等,文体都是诗歌。诗歌可叙述故事、抒发情感,是写作方式灵活的一种文体,但如果说到塑造人物形象、摹写心理,概述故事背景等显然不及小说的散文化叙事方式便捷。加上泰国文学长期以来处于泥古与模仿阶段,不但故事题材取材途径单一(文学作品大都是对上述几个印度古典故事的反复摹写和阐释),而且语言多用古语或宫廷专用语,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用语接触极少。这样的诗体语言陈词滥调充斥其间,文学已然失去了其鲜活灵动的生命力。《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引入泰国以后,无异于给陈腐的泰国文坛吹入了一股清新之风,弥补了影响泰国文学已久的印度文学的种种欠缺,引领泰国文坛走向新生。
泰国文人擅长改编,他们不但善于改编本国的古代作品和来自印度、爪哇等国的文学经典,而且对于新传入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非常感兴趣。自第一部泰译版《三国演义》面世以来,泰国文人就表现出了异常的创作热情。如在宫斗剧和民间剧中,就有卧龙吊孝、周瑜计取荆州等内容。改编经典的同时,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作品中,也出现了模仿其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聊斋志异》的类似情节。如曼谷王朝二世王的大诗人顺吞蒲(Sunthornpu)(1786 - 1855年),当时他在朝廷中任职为大诗官,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叙事诗《帕阿派玛尼》中有一个情节,讲述了年轻的鲁士(婆罗门教道士)将碎草变成帆船的故事:“一名男子名叫莫拉,聪明伶俐足智多谋,能将碎草变成帆船,路途中飞行无障碍”[2]。这个故事的思路其实就是借鉴了《聊斋志异》中崂山道士将竹筷变成嫦娥,又将纸剪成圆月,月夜饮酒赏舞的情节。同时,这篇叙事诗也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情节出现了“三国”痕迹,如讲到丑女瓦莉与武沙林开战,在厮杀之前,对他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侮辱,使得对方当场吐血而亡。这个画面与《三国演义》中孔明骂死王朗的情节相似。又如帕阿派玛尼王子的次子素沙空把父王赐赠的衣服穿在里面,外面披着鲁士师傅给他的罩衣,表示自己永不忘父王之恩德,这个小情节让人联想到《三国演义》中关羽归顺曹操,身在曹营时外穿曹操授袍内穿刘备赠衣的故事。这些情节的加入,使这部作品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丰富。二百多年来,因《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很多泰国作家以《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故事为题材,创作出如《献帝出游》《周瑜吐血》《貂蝉打扮》《吕布除董卓》等泰国民曲与说唱作品。随着散文体裁的发展,许多后世的作家以《三国》故事为素材进行再创作而大获成功,如克立·巴莫的《资本家版〈三国〉》、乃温慧的《咖啡馆版〈三国〉》等等。
三、借鉴《三国演义》的泰国文学创作举隅
作为一部翻译成十几种语言的世界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在泰国文学的影响自然也是很深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曼谷王朝拉玛一世王,他为了进一步充实泰国文学,丰富朝廷的治国用兵之道,借用其故事里的忠君爱国之精神及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美德号召王室家族、大臣、平民百姓,让他们忠于国家,义于民族,因此,他在1802年下令翻译两部中国的历史通俗小说《三国演义》(泰译名为:《三国》Samkok)与《西汉通俗演义》(泰译名为:《西汉》Saihan)。这两部小说在泰国社会问世,揭开了中国文学在泰国流传的序幕。1802年,《三国演义》被译成泰语,广受人民喜爱,逐渐深入泰国人民的生活,并使泰国古代文学的诗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泰国文学的创作形式由此发生转变,形成了散文体。因为昭帕雅帕康(宏)版《三国》的翻译语言生动优美,故事让人浮想联翩,深受读者的喜爱,其中角色也十分符合泰国人偏爱故事性情节的习惯。在《三国演义》阅读热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三国演义》文笔的模仿热,不久就形成了“三国文体”。作者争相以“三国文体”写作,不少作者也因使用“三国文体”而成名。
曼谷王朝二世王(1809-1825)时期是泰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泰国文人以《三国》与《西汉》为楷模,接着又翻译了《东周列传志》《东汉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红楼梦》《封神演义》等,许多中国古典文学就在这个时期被介绍到泰国。从曼谷王朝一世王至六世王的一个世纪里,一共有36部中国小说被翻译出版。1802年以后的许多创作都受到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作家们开始改变以印度宗教故事表现王家生活的视角和模式,开始走向自己民族真实生活,因此许多作品也开始摆脱改写印度文学与民间故事的习惯作法,迈出了新的步子,如顺吞蒲的《帕阿派玛尼》以泰国百姓的生活及人物为蓝本,创作出了反映泰国人民的智慧与斗争的故事。尤其在人物塑造、战争场面的描写上,明显地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泰国古典作品中,说到王子,一般都是文武双全、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但这部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帕阿派玛尼与传统意义上的王子形象大不相同。作者勇于打破传统框框,大胆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手法,其笔下的王子善良、仁厚、怯懦,同时还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这样复杂的性格颇有三国故事中刘玄德的影子。而女主人公素瓦玛丽却性子刚烈、英勇善战、大智大勇,很像《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刘备夫人孙尚香的气质。无独有偶,曼谷王朝二世王(1809 - 1824)时期的文学创新,充分体现在《盖通》《伊瑙》《拉玛坚》《玛尼毗猜》《猜雅采》《卡维》《金海螺》等作品中,其中长篇叙事诗《卡维》一书也受到了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作者不仅引用了泰国传统寓言故事与经典佛教传统故事来撰写,而且还参考借鉴了泰译本《三国》的一些内容,笔者翻译如下:
自从那时候开始,维雅塔心急火燎
故作聪明从未惧,吾曾交战无数次
将亲自出战探索, 阴谋诡计吾毋恐
《三国史话》之战术,已将其铭刻肺腑
大母却禀告姨母,吾愿代劳上前锋
今日夜晚为约期,将去逮捕此人来
自古以来,泰国古典文学创作大多数都受古印度文学的影响,在作品中往往以“长篇叙事诗”为核心,而“散文体”的文学作品并不发达,但《三国》的引进使得泰国文学的创作发生改变,衍生出许多新的戏剧形体。不但如此,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三国》故事中的各种政治计谋还被充分应用到泰国改革变迁中,这正是当时泰国统治者所急切需要的。因此,曼谷王朝二世王敦促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翻译工作,并下令将《东周列国志》翻译成泰译本《列国志》。泰国丰富出版社的《三国》在绪论中提到“很多泰国文学作品借鉴了《三国》故事的构思,如顺吞蒲的长诗《帕阿派玛尼》第十四集“船破”,笔者将关键诗句翻译如下:
当听到身后钟声,山缝里遇到老丈
雪鬓霜髯看似老,皮肤玉砌如童颜。
丹隆·拉查努帕在《〈三国〉记事》点出当时顺吞蒲在《帕阿派玛尼》描写这位老神仙形象时,借鉴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位介绍神药方子给黄巾将领张角的老神仙的形象。②
许多人都认为19世纪的泰国文学主要是“诗歌”,但随着文学文体的发展,包括外来文学的传入,泰国文化开始丰富多彩,争相绽放,为变成独立文体打下基础。《三国演义》最初传播到泰国,由于泰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印刷技术还不发达,当时人们流行引用当地的民俗口传艺术——“说唱诗歌”来演出《三国演义》故事。《三国演义》许多章回被翻译成泰国说唱歌谣,如:《周瑜三次吐血歌谣》,笔者翻译如下:
可怜兮兮之周瑜,嗟悔郁愤掉眼泪,
箭伤之痛又发作,站起身来喊“苍天!”。
令吾投胎在人世,神通广大有天才,
剿灭敌军不畏惧,江南河区之都督。
为何赐孔来当敌,每逢作战输于他,
怒火喊骂三声下,火急之疾又发作。
箭伤之毒入身心,昏迷倒下叫郎中,
想起其事又愧恨,呕心沥血怨自己。
人生莫违天意矣!身亡驾鹤西去了,
享年三十余七年,不得其死之周瑜。
从这些泰国本土文艺“说唱诗歌”的视角来看,泰国当地人十分喜爱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相当了解《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与情节故事,能够把“周瑜三次吐血”的故事编写成诗文。可以想象,当时《三国演义》在泰国本土的传播是如何的广泛、深入。
据说,当昭帕雅帕康(宏)将《三国演义》翻译成泰译本的《三国》时,故事真实性极高,故事错综复杂、引人瞩目,如:马战、步战、火战、水战等战术,情节上又有战争的战略与阴谋,如:攻城拔寨、徒步肉搏、马上厮杀、水壮军威、火助兵威,赤壁之战等等,战争场面很壮观。因此,宏版《三国》一时间洛阳纸贵,被王室贵族、元帅、将军、文武大臣们视为无价之宝,任何人如能收藏到此书,万金不换。
《三国》除了被当地的民俗文化融合成“说唱诗歌”外,很多的泰国民俗交响曲的作品也是用《三国》中的典型故事来创作的,如《空城计》蜀国诸葛亮与魏国司马懿作战,相互将计就计,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故事,笔者翻译如下:
兮兮之娱乐,来唱歌朗诗
唱皇腔节奏,诸葛亮之计
城墙上弹琴,面对敌军笑
敌军生疑惑,撤退回营地
三司马元帅,惧城中有诈
思战败之事,司马懿厌烦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被引用翻译成泰国民俗交响曲,这一类的曲子都成为泰国当地百姓家户喻晓、老少皆知的故事了。近二百多年来,泰国文坛上“三国新作”陆续出台,比较著名的改写版有克立·巴莫的《资本家版〈三国〉》、乃温慧的《咖啡馆版〈三国〉》、雅可的《乞丐版版〈三国〉》、常怀重的《三国战略》等。另外除了小说创作改写,还有诗歌、戏剧创作,如奎探玛披莫的诗作《吕布戏貂蝉》、剧作《三英战吕布》以及泰差纳的话剧《貂蝉打扮》等。
四、《三国演义》影响的泰国文学创作
华人移居泰国越来越多,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在泰国开始传播并逐渐形成热潮,《三国》与《西汉》是第一批泰译本的中国历史小说。随后大量的作品被译入泰国,这些历史小说对泰国社会和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三国演义》对泰国文学文体的影响。如上文所述,泰国文学界深受印度文学的影响,从题材到叙事模式,几乎就是印度文学的翻版。但自从《三国》《西汉》等中国历史小说进入泰国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如果说泰国文学界对印度文学《拉玛坚》《伊瑙》等的接受是“移植”式的,那么,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接受,则是渗透式的。首先表现在翻译之初,他们就是有选择地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体——“三国文体”,即抛弃了很多难懂的汉语诗句、韵语,价值判断,使用泰国人熟悉的语言和价值观翻译作品,使得这部伟大的史书般的小说,在泰国有了自己的新面貌,不但文字更加通俗易懂,而且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更加接地气,每一个阅读过这部书的泰国人都非常的认可和喜欢,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经验和教训,甚至成为他们的生活教科书。“三国文体”的出现,为泰国新文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指引了新的方向,正是这几部堪称典范之作的泰译本中国历史小说,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树立了榜样,才出现了后来泰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局面。
其次,《三国演义》还促进了泰国历史小说的诞生。自从1835年美国传教士丹·布莱德利(Dan Beach Bradley)带着西方文明与高科技至泰国,其中西方印刷的技术对泰国文学与外来文学的传播有很大的贡献。从此以后《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的泰译本印行供不应求,达到了高潮,旺盛的市场需求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泰国作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的历史题材小说,如《歌沙立》《钟王后》《孟丽君》等,这些小说被泰国文坛称为“模拟中国古典小说”的作品。这标志着泰国本土历史小说的诞生。
其次《三国演义》也推动了泰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三国演义》为泰国读者提供一部好读易懂的经典之作,删去了很多诗词歌赋等泰国读者难以理解部分,改变了原文中章回体结构和讲究悬念的叙述方式,这些方面的创举给本国文学界极大的启迪,引领作家发现新的写作途径和创作领域。从此,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以叙事见长的泰国新文学逐渐代替了受印度文学影响,以抒情为主的旧文学,摆脱了印度诗体文学的影响,在文艺形式上创造了“三国文体”文学,促进了后代泰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使得泰国文学从此变得更加丰富。
再次,《三国演义》对泰国文学作品表现手法与语言的影响也很大,泰国人与中国人在文学阅读、欣赏习惯上比较接近,都喜欢依据历史真实演绎出来的文学故事,因此,依据《三国志》编撰而成的《三国演义》的传入,在审美倾向上正与泰国人民的审美取向相吻合。再就是由于之前大家所熟悉的是比较注意抒情的印度散文,《三国演义》的传入也令人耳目一新,从作家到读者都觉得新鲜、有趣。因此,大家在传阅之余,更多的是拿起笔来学习、模仿《三国演义》叙事故事、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帕阿派玛尼》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帕阿派玛尼,身为拉达纳国的太子,为人忧国忧民,宅心仁厚,但又优柔寡断,有点像刘备给人的表面印象,当然刘备的真实面目是忠厚之下的奸诈,这是传统儒家帝王之术的真实代表。但泰国人读的《三国演义》是经过泰国人翻译的,无法将很多高深的儒家文化精髓翻译到位。因此,泰国民众心目中的刘备跟汉文经典中的《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刘备,在性格内涵上的表现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泰国作家根据他们的阅读经验和对经典形象的理解,模仿塑造了自己民族的“刘备”——帕阿派玛尼。随着《三国演义》被泰国民众的深入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三国故事和其中的人物,甚至有些典故还成为当地人的口头禅。此外,《三国演义》一些富有哲理、言简意赅的成语、典故、句子也都被泰国作家吸纳进自己的文学作品之中,如:“忠如关公”、“我得先生如鱼得水”、“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等。还有与之相关的经典诗句,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等等。
总结起来看,《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对泰国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自从第一部泰译本《三国》问世以来,泰国人不论在精神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深受这部伟大作品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泰国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为人处世的思维习惯,诸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这样告诫朋友:“读完三遍《三国》之人不可交”。这是因为大家认为《三国演义》里面很多故事都充满了“诈”。虽然这种“诈”在中国是“兵不厌诈”的意思,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褒义词,但在泰国人看来,《三国演义》里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乏信任,人大多不够诚实,所以经常读三国故事的人未免也受其浸染,学坏了。在文学方面,《三国演义》的普及,首先在阅读心理上打破了印度文学长久以来的“唯一”地位,改编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其次在文学写作方面,结束了长久以来模仿印度文学的抒情化叙事模式,引入了很多《三国演义》模式的人物、情节、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情节化、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为泰国文学接受西方文学创造了条件,搭建了通往西方文学的桥梁,为泰国文学走出古典文学时代,向现代文学转变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准备。在教育方面泰国教育部一直把《三国演义》故事的部分章节作为范文选入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如在初中一年级与高中三年级的泰文阅读课程教材中就有“赤壁之战”、“关羽去曹营当差”,等等。这都证明《三国演义》不光对泰国文学有极大的影响,而且还多方面深刻地影响了泰国的社会与文化。
注释:
①《三国演义》在泰国的第一个翻译翻译文本简称:“宏版《三国》”。昭帕雅帕康(宏)是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两朝重臣,著名宫廷诗人。“昭帕雅”为爵衔,相当于公爵,“帕康”是财政大臣的职衔,“宏”是其名字。
②参见丹隆·拉易努帕亲王所撰《〈三国〉史话》,2000年曼谷花草公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