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

2021-01-16韩晓濛

菏泽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韩晓濛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回顾过往,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史,实质上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发展史。经历过去百余年的探索,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道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相当多的宝贵经验。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1-5]。然而,当今世界形势波云诡谲,变幻莫测,不确定、不稳定以及不可预测的因素显著增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6]“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所处的国内国际形势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经历的沧海桑田。因此,此判断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学术界积极而深入的探讨。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初探索的历史进程进行系统回顾与梳理,对其基本经验进行总结,最后讨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初探索的实践启示,以期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理论借鉴。

一、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初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毛泽东思想,主要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它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有关中国革命问题的正确的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新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不仅丰富了毛泽东思想,而且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一)理论研究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亟待解决的历史任务。对此,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突出体现在毛泽东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讲话中。这些理论研究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从理论高度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了升华,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首先,探索出一条与本国国情相适宜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毛泽东于1956年4月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开宗明义,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此,要借鉴苏联的建设经验,避免他们走过的弯路;同时要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有了系统而完整的思路。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人民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毛泽东对此进行了一些新的思考与探索,这集中体现在1957年他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讲话之中。文章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不同性质及其解决途径,并明确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概念,并对其特点、性质、表现形式及其处理方针等进行了详细阐述,这构成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的核心。它不仅完备了我国社会矛盾理论体系,同时也为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是学界研究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文献。在充分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础上,中共八大审时度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以期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明确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中共八大强调扩大人民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同时,中共八大要求加强执政党建设,扩大党内民主,反对个人专权。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和党的群众路线,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初步形成了执政党建设理论。

此外,部分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还有:这一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两个发展阶段理论。这一理论详细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推进,毛泽东逐步深刻认识到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由此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两步走的发展思路:先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化整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全面实现我国工业、农业、国防以及科技现代化,使我国工业化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同时,还详细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战略思想以及详细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依靠力量、领导核心以及国际战略[7]。

(二)实践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付诸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实践,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之路。这突出表现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以及社会主义改造伟大历史任务的完成两个方面。

首先,过渡时期总路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充分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党中央认为应当同时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即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预估用三年时间在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从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对此,毛泽东指出:“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8]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充分借鉴苏联经验和认识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关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在我国同时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不仅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其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为实现生产关系公有化,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党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关于个体农业的改造。充分借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社理论,同时参考列宁提出的发展生产力和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党制定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等原则和逐步前进的方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一步,在广大农村地区,遵循自愿互利原则,鼓励农民参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组织农民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形成更大规模的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关于个体手工业者的改造,采取了类似于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的方法,通过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组织形式,逐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首先将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资本主义;接着实现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此外,国家还把对工商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这明显区别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和平赎买的方式,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9]。

二、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初探索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不仅使中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化”一直是其主旋律,贯穿始终。多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这段历史进程及其经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10-12]。尽管以往研究的视角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本质及特点,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首先,要明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非神学,否则容易导致“教条化”和“本本主义”。回顾我们党的历史,长期以来两种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观一直处于博弈状态,即与时俱进的科学观和教条主义的神圣观。实践经验表明,与时俱进的科学观占据主导时,党的事业就进行得比较顺利;而教条主义的神圣观占据上风时,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其次,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才能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它注重与时俱进,不断从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由革命向建设的成功转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注重一切从本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回顾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发展历程,科学认识本国国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情具有动态性,这就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认识、反思、再认识,而只有这样才能对一国国情做出正确的判断。革命时期,我们党充分认清了我国基本国情,从而使得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本国情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党审时度势,顺利、平稳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此外,党的成功实践表明,科学调查研究是充分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的根本路径,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第三,注重吸收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起源于欧洲,经苏俄传入我国。中国文明历史悠久,有自己的原生性文化及其传承,一种外来文化的输入乃至落地生根需要同我们的本土文化有着某种质的共性。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关系。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同中国文化尤其是长期作为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就存在着这种文化的契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与儒家思想倡导的人的自我实现是与社会实践的内在统一不谋而合。尽管存在这种契合度,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很明显。因此,毛泽东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并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予以批判地继承。这是马克思主义一直在中国获得巨大发展而未脱离中国实际、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党对待传统历史文化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毛泽东认为,这里主要是去其封建性糟粕,而保留其民主性精华。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我们党强调吸收历史文化民主性的精华,但也并非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批判地继承。

第四,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有动态性,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在这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起到关键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事业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断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上升为理论的高度,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良性循环,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路径。

三、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初探索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以及成功过渡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对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明确指出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 “第二次结合”。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们党提升了理论创新水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进一步加深了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从而为新时期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首先,为创立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同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及一切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等思想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准备。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紧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以及“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不断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先后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的高度。

其次,为创立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外部条件。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我国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面对波云诡谲的国内外环境与挑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如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划分以及反对霸权主义及强权政治等思想,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以及国家和领土的完整。同时,随着“两弹一星”和中美建交等关键事件,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确立了我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大国地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赢得了长期的和平环境。这些外交方针或者政策也成为改革开放后指导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宝贵经验。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要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