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副文本视角下毛诗英译海外传播创新
2021-01-16陈喜贝
陈喜贝,龙 君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湖南省毛泽东诗词外译研究基地,湖南 长沙 410205)
毛泽东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国家领导人,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毛泽东又是一位诗人,写出了许多佳作。在1936 年,埃德加·斯诺在其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一章的结尾处用了毛泽东的同名诗,用来说明中国革命逆境中共产党人的精神。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兼诗人形象,也通过该书第一次被西方世界所知晓。历经80 余年,毛泽东诗词英译版在海外传播的现状如何,传播效果能否更优?本文将从翻译副文本的视角探讨毛诗英译海外传播的创新。
一、毛诗英译海外传播的现状
自20 世纪30 年代末毛泽东诗词第一次进入英语世界读者眼中以来,前后出现了13 种以上的英译本,这些译本在海外广泛流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72 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在其讲话中就引用了毛泽东诗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随后在游览长城时还吟诵了毛诗《沁园春·雪》,并向我国外交部成员求赠《毛泽东诗词》英译版[1]。这是毛泽东诗词英译在海外成功传播的一个例证,也是其海外传播高潮的一个标志。毛诗英译本中至少有7本是在1958—1976 年的传播巅峰期出版,其中包括外文出版社在1976 年发行的“官方定本”及1958年出版的19 首毛诗,其余5 本均为英美国家出版社出版,且多由中外译者合作翻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毛诗英译出版物多转向国内,由许渊冲、赵甄陶、赵恒元、辜正坤、黄龙、李正栓等学者翻译,且多为英汉对照版,20 世纪90 年代毛诗英译对外传播也随之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随着时代的变迁,毛泽东诗词对外传播也经历了从意识形态输出为主到文学输出为主、从官方推动到民间自发的转变,毛泽东诗词英译海外传播面临的挑战在新世纪也逐渐浮现。
首先,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身份识别度不高。据笔者2017 年在英国普通民众、学生、大学教师群体中走访调查发现,多数人认知中的毛泽东是一位国家领袖、军事家、政治家,极少有人了解毛主席的诗人身份以及他的诗词。其次,毛泽东诗词的中国古诗词形式吸引力不强。据2011 年美国国际抽样调查公司(SSI)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和印度进行的《中国文化印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作为艺术、教育类符号的中国诗歌、中国音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受欢迎程度普遍低于10%,受欢迎的文化符号集中在象征性符号和生活符号,如长城、中国烹调、大熊猫、中国功夫等[2]76。另据笔者在大英图书馆的调查显示,从建馆至2017 年11 月,毛泽东诗词相关书籍借阅频次均低于10 次;剑桥大学图书馆的相关借阅记录也趋于一致。再者,毛泽东诗词的文本解读难度大。由于英语国家受众基本不具备解读毛泽东诗词中文版的语言能力,因此毛诗在英语国家的传播多依托其英译本进行。但由于英汉文化差异巨大、译者的翻译原则不同等因素,源语文本中的思想感情或美学特征等都或多或少被削减、被泯灭甚至被误译。种种因素无疑加大了英语国家受众正确解读文本的难度。
二、翻译副文本对毛诗英译海外传播的作用
“副文本”(paratext)概念由法国文论家杰拉德·热奈特(Gé rard Genette)在讨论跨文本关系时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热奈特[3]认为,副文本是指伴随正文存在的、使正文以书的形式“呈现”于读者面前的途径。他将副文本分为两类:书内副文本(peritext)和外副文本(epitext)。书内副文本如书的外观、书名、前言、作者名、献词、插页、章节标题、注释等,外副文本如媒体的访谈、私人的书信或日记等。
基于热奈特的理论,结合社会发展的现状,根据不同的原则,笔者认为毛诗英译中的翻译副文本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以承载正文本的书籍为界限,可分为书内副文本和书外副文本。根据副文本存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副文本、图像副文本、声音副文本和视频副文本。从内容的物质表现形态来看,可分为动态副文本和静态副文本等。根据承载副文本的媒介,可分为语言副文本、印刷副文本、电子副文本和网络副文本等。总的来说,各类型的翻译副文本对毛诗英译海外传播非常重要且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多重媒介,渗透立体
副文本通过多重媒介集体发力,能达到立体渗透的效果。毛泽东诗词在上世纪50—70 年代的对外传播高峰期的成功经验显示,国外媒体的争相报道、评论等与传统纸媒的出版物共同作用,使毛泽东诗人形象引起广泛关注,从多个角度推动了毛诗英译的对外传播、提升了其传播效果。
(二)多元形式,激发兴趣
副文本能通过多模态符号对受众进行刺激,从而激发其兴趣。笔者从大英图书馆毛诗借阅记录中可见,与毛诗英译相关的书籍中,除埃德加·斯诺的《红星闪耀中国》以外,借阅频次最高的为王慧明所译《毛主席诗词手稿十首》。翻阅此书不难发现,其特色鲜明,内含丰富多元的副文本形式,如主席画像、书法作品、图文致谢、韦氏拼音、中文诗句等,并大量运用了木刻元素,这些形式在颇受限制的印刷品中尽可能地刺激了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极大地增强了其对于跨文化读者的吸引力。
(三)多维信息,助力解读
副文本信息能够从多个维度对英译主文本进行支撑,是受众解读主文本必需且有力的“拐杖”。以1976 年的“官方定本”为例,其翻译是一批专家以“译场”[4]90的方式开展,翻译组成员各司其职,从各自精专的角度对译文进行创作、打磨,参考了多个领域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获得了原作者本人的配合。这些有利的副文本信息对于译者译文的创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与之相对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官方”英译本中的副文本却极少,无诗词创作的背景介绍,无前言或后记,仅有3 首译诗保留了极为简短的注释,注释的取消或不足“无疑影响了异文化读者的接受,‘后来也被视作该译本的一个重要缺陷’”[4]93。
三、毛诗英译海外传播的副文本创新
进入21 世纪,毛诗英译海外传播可以从副文本的角度考虑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海外受众的需求,助力传播效果的提升。
(一)四位一体,搭建副文本传播媒介体系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早已不仅囿于口口相传的语言媒介和传统主流的纸质印刷媒介,电子和网络媒介后来居上,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要提升毛诗英译的海外传播效果,搭建一个四位一体的副文本传播媒介体系将是一个理智的选择。
首先,充分利用口口相传的语言媒介对海外受众产生高效而深刻的影响。正如前文提及的《中国文化印象》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最受四国受访者欢迎的中国符号大多为能给其带来直观刺激的符号,如长城、中国烹调、中国园林、北京故宫、中国功夫等[2]77。因此,在进行英译毛诗的传播过程中不妨根据不同的受众组织丰富多样的现场语言活动,如学术交流、社区文化活动、“孔子课堂”等。同时,可参考此调查带来的启示,将英译毛诗与配乐吟诵、书法赏析等活动结合起来,可迅速为参与者留下深刻而直观的印象。
其次,保持和发扬印刷媒介稳定而持久的作用。纸质媒介在传播中的基础地位不可撼动,“由纸质为媒介记录和传播的文本,原生态内容信息的缺失较少,其反映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是真实地记载原生态思维最简约的介质。”[5]44纸质印刷媒介因其基础、直观、简约、深沉等特性,使其在海外传播过程中能最理想地保留英译毛诗及其副文本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甚至收藏价值。因此,在保留现有大量的相关纸质出版物的基础上,还可以继续丰富毛诗相关副文本纸质出版物,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再者,重新发挥电子媒介传播广、容量大的优势。电子媒介是在传统印刷媒介之后产生的媒介,有多种类型,如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等。上世纪毛诗对外传播的高潮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电子媒介对其副文本的大力推广,在新世纪如果能重拾电子媒介,再度关注电影、广播、电视等节目的开发,其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最后,尽可能地利用网络媒介快速、互动的特点。网络媒介有别于电子媒介,它强调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多地是针对网络信息素养较高的年轻受众,其传播迅速、受众广、平民化、互动性强等优点是互联网时代其他媒介所无法超越的,对于中国诗词的传播而言意义重大。毛诗英译的对外传播如若能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公众号等平台交流毛诗相关的“边际内容”,调整其高高在上的官方宣传姿态,势必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高频的多重刺激不仅能迅速地树立英语世界受众眼中的毛泽东诗人形象,而且能将丰富的副文本信息如盐入水般渗透进受众的毛诗解读过程中。由此可见,各种媒介多管齐下所形成的立体支撑对于毛泽东诗词英译副文本的有效传播颇具意义。
(二)与时俱进,灵活刷新副文本传播形式
英译毛泽东诗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应与时俱进,灵活采用多样、高效的副文本传播形式,使受众感觉便利、有趣和有用。在上世纪和本世纪初出版的英译毛诗中,副文本多以文字的形式展现,但也伴有少量其他形式,如1958 年外文社版《毛泽东诗词十九首》中的毛主席书信图片、1976 年“官方定本”中的毛主席照片、1976 年王慧明版的韦氏拼音、书法作品、木刻图画等。但包括21 世纪初出版的所有英译本均未包含音、视频副文本,若能弥补这一缺失,将有助于英译毛诗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其在受众群体中持续的曝光度,为下一个传播高潮的出现添砖加瓦。
首先,应增加精心制作的毛泽东诗词吟诵音频。吟诵是指“在古代涵盖出之于口诉之于耳动之于心的一切有声语言现象,是吟唱与诵读的结合”[6]88。毛泽东诗词因其汉语和古诗词的特点,对于海外受众而言具有神秘而强烈的音乐美和诗意美,这些特质诚然是纸质文本所无法充分表达的,而吟诵能够反映出毛诗中的平仄、押韵、节奏、情感甚至意境,好似将书中的文字化为跳动的音符,穿越语言文化的壁垒、到达无界的音乐国度,成就神圣的领悟。好的吟诵作品能够起到激发兴趣、培养语感、提升审美情趣的作用[6]90,对于海外受众而言,吟诵音频的设计应考虑到展示和教学的双重作用,在提供感情充沛、音韵优美的吟诵示范之后,亦可以为有意模仿与跟读的外国读者提供有益的学习“支架”。
其次,应增加与毛泽东诗词背景相关的高质量视频。视频结合图、文、声、像多种元素,能够极大地刺激受众的视听感官,迅速地将其带入场景中来,具有激发兴趣、降低难度、丰富信息、加强感染等优点。试想在《沁园春·长沙》的英译文本中,附上一段关于橘子洲头及毛主席雕像的短视频,毛主席独立寒秋、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形象将立刻浮现在观众的脑海中,也定能将受众带入这首词的准确意境中。由此可推断,短小精悍的视频副文本是英译毛诗必不可少的补充。
当然,音频及视频副文本均可采用刻录光盘的电子媒介,亦可以采用扫描二维码通过链接打开的网络媒介,视传播受众所在国家的出版现状而定。
(三)纵横结合,深化拓延副文本传播内容
“内容是传播的核心,原创内容是一切传播的基础”,传播的媒介和形式都必须基于“原生态内容”而存在[5]44。英译毛诗的副文本内容有待深化和拓延,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展开。
首先,可对毛诗英译的多个版本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以凸显译本差异为突破口吸引受众关注,从而加深其理解。翻译虽然以“忠实”“客观”“对等”为最高境界,但其“存在不可避免的主观性”[7]。由于译者的文化背景、主观偏好、翻译策略与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译本带给受众的有可能会是不一样的信息、意境和情感体验。认识翻译过程、正视译本差异、分析背后缘由对于跨文化传播受众来说是务实且有意义的。例如,不同译者对毛诗中的词牌名的英译就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官方定本”翻译小组采取的是音译;许渊冲采取的是意译,如“蝶恋花”被翻译为“Butterflies Lingering over Flowers”;而Barnstone 则采取的是省译,理由是词牌名与内容无直接关系,对于目标读者而言是无意义的符号。这样明显的译文差异如果被凸显于受众面前,必定会引发其好奇心,此时对于多个版本的差异分析就能起到普及中国古诗词文化常识的作用了。
其次,可对毛诗英译的副文本进行进一步的纵向延展,在充分分析受众需求和特点的基础上,补充和调整副文本内容。在充分比较英译毛诗各版本之间副文本的基础上,保留和发展原副文本的优点,如汉语拼音、书法作品、英文背景注释等,同时应修改、补充原副文本中不足或缺失的部分,如补充关于专有名词的视频、诗歌吟诵的音频、丰富的文化意象解读等。
结语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诗人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满腔的抱负借由诗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传播者应充分挖掘副文本的传播功能,创新副文本传播媒介、形式和内容,以实现毛泽东诗词在英语世界的更好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