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青年人要“永久奋斗”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1-01-16任碧玉
任碧玉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人事局,北京 100017)
青年人要“永久奋斗”的思想,是毛泽东在1939 年5 月30 日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提出的。这一年正值五四运动20 周年,也是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较为艰苦时期。毛泽东讲:“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这也是“最主要的一条”[1]194。80 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2]。可见,“永久奋斗”既是理想信念的传承,更是每一代青年人永恒的精神追求。
一、青年人要“永久奋斗”思想的形成过程
青年人要“永久奋斗”的思想,是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形势及革命形势下青年群体的地位、作用变化而逐渐形成的。该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一)五四运动前,青年人要“永久奋斗”思想开始萌芽
毛泽东出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在17 岁走出韶山。在不断求学探索与实践调研后,毛泽东深感积贫积弱、备受欺辱国家之下广大人民的生活疾苦,从此他一边寻找救国良方,一边暗下决心,“将以一生的力量为痛苦的人民服务,将革命事业奋斗到底”[3]。读完《世界英雄豪杰传》,毛泽东感叹到,现下的中国也需要一位时代英雄,带领国民长期奋斗,让国家重获独立、逐渐富强起来。但此时,毛泽东并未真正认识到青年群体的革命力量,只是凭借对中国国情的感知和青年的爱国热情,认为改造中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是广大青年的责任,青年人应为我国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共同奋斗。
(二)1919—1937 年,青年人要“永久奋斗”思想初步形成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这一运动让毛泽东看到了青年群体所特有的革命力量,“劳苦青年群众占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在斗争中他们又是最勇敢最坚决的,因此取得对青年群众的宣传,是整个宣传任务中的一个重要任务。”[4]自此,青年群体以其特有的革命斗争性纳入了毛泽东欲“改造中国”的政治理想。为争取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毛泽东在支部中划出年龄在二十岁以下的青年党员,成立青年工作会议,专门负责这项工作。此外,他还高度重视对青年的宣传教育,时常告诫广大青年既要认清前进路上的敌人和朋友,又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奋斗;既要同一切有害思想、习惯、制度作斗争,又要注重实践,向本本主义发起反抗。在毛泽东看来,青年已成为“民族解放斗争的先锋”,是中国革命前进路上不可或缺的“奋斗”主体。
(三)1937—1949 年,青年人要“永久奋斗”思想最终形成
在纪念五四运动20 周年前后,毛泽东结合中国青年特点及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先后撰写了《中国青年的任务》《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等文章,明确了青年人的奋斗任务、奋斗方式和奋斗决心。何为青年?“没有胡须的人名之曰青年”[1]119,五四运动以来,广大青年一直勇敢地站在革命队伍最前头,是先锋队,是排头兵,他们敢于斗争、不怕牺牲,他们不谋私利、胸怀坦白,他们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属于青年一辈的力量。1939 年初,全国抗战形势趋于明朗,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斗争形势却愈发严峻。日本的劝降策略,英美的绥靖政策,国民党的消极抗日、“反共”“溶共”方针,所有这些不仅严重影响着中国抗日战争进程,更让许多爱国青年既悲愤又迷茫。国家危难之际,不少青年奔赴延安,寻求报国出路。但残酷的战争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让很多青年的革命热情逐渐退却,自由散漫、怕苦怕累等小资产阶级作风开始涌现。为坚定青年们的革命信心,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1939 年纪念五四运动20 周年大会上,毛泽东正式向青年人发出了“永久奋斗”的号召。“永久奋斗”即为永远地、彻底地、不加妥协地奋斗下去,为了革命最终胜利,这一信念“到老到死,都不动摇,不退缩”。“全国民众奋起之日,就是抗日战争胜利之时”,赢得胜利最根本的方式就是结成统一战线,毛泽东真切地希望青年们时刻牢记“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的奋斗任务,“到工农民众中去,变为工农民众的宣传者和组织者”[5]560,唤醒中国四万万国民,起来共同奋斗,因为这既是中国青年的革命传统,又是模范青年最主要的一条。
(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人要“永久奋斗”思想深入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在百废待兴的国土上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毛泽东高度肯定青年人身上的朝气和活力,认为青年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6],社会主义建设仍需要青年人做先锋队,不断探索,勇敢创新。但同时,毛泽东也希望广大青年懂得,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还很穷,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要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就要时刻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永久奋斗”精神,同全国人民一起,不怕困难,共同奋斗。
二、青年人要“永久奋斗”思想的基本要求
“永久奋斗”最重要的就是让青年明白为何而奋斗,如何去奋斗,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永久”性奋斗。对此,毛泽东对青年人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永久奋斗”的首要前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什么是正确的政治方向呢?1938 年4 月,毛泽东在抗大第四期第三大队开学典礼上讲“要打日本、怎样打日本、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能打倒”[1]116。可以说,立足于抗日民族革命战争,贯通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长远利益,达到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是当时正确政治方向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为何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此重视呢?首先,只有明确政治方向,才能找准奋斗道路。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近代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广大人民深陷苦难和深渊之中。无数仁人志士身怀“救国救民”理想奋起抗争,但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还是主张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无论是起自社会下层有着广泛群众规模的义和团运动,还是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仍以失败告终的辛亥革命,都未将国家和人民从黑暗中解放出来。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制定了打倒军阀、帝国主义的最低纲领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才让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方向和奋斗道路,才最终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自由的奋斗理想。其次,只有政治方向“坚定”,才能将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将青年划归小资产阶级范畴,并指出了其自身存在的软弱性和易动摇性,也正因如此,中国青年运动一直存在革命、反动两股潮流。因此,毛泽东常对青年们讲,中国的革命战争是漫长且艰苦的,要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小资产阶级弊端,不要像汪精卫、康白情、张国焘一样中途变节,要向吴玉章老先生学习,“始终为革命奋斗,无论如何不变其革命节操”[1]262。要做到这一点,青年人要有不怕牺牲、“奋斗到死”的气魄。在毛泽东看来,“五年,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甚至到六十年,七十年,总之一句话,要奋斗到死,没有死就还没有达到永久奋斗的目标”[1]190-191。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无数青年英雄用生命诠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精神实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单单是每位革命英雄的真实写照,更成为了这一时期最高尚的“政治道德”。此外,还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毛泽东认为:“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7]”纵观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漫漫征程,艰苦奋斗精神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其中。无论面对多么匮乏的物质条件、多么恶劣的自然环境、多么严峻的斗争形势,广大官兵始终以革命乐观主义对待困境,以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克服困难,正因如此,我们的革命力量才会如此发展壮大,我们的奋斗目标才会最终得以实现。
(二)“永久奋斗”的依靠力量:“工农群众”
在革命战争中,广大青年充满激情和力量,是“民族解放斗争的先锋”,但青年毕竟人数较少且自身存在一定局限性,要想赢得最终胜利,一定要找到坚强的依靠力量。在中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人数占到90%左右,加上长期受“三座大山”的剥削,让他们具有强烈的革命斗争性,是青年们奋斗进程中重要的依靠力量。
1939 年,毛泽东针对当时青年运动状况,特别强调:“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5]566”这一标准的确立,一方面是为弥补青年,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自身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倾向的需要。毛泽东认为,当青年们未真正同工农群众结合、为真正深入中国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了解真实情况时,思想上是空虚的,“往往不适当的带着他们在城市里生活或工作的观点去观察农村问题,去处理农村工作”,致使很多工作严重脱离实际;另一方面,是为增强革命队伍奋斗力量的需要。毛泽东结合历史上多次青年运动总结到:“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所以全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和他们变成一体,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5]565”回顾100 多年前的五四运动,正是作为“先锋队”的广大青年同作为“主力军”的工人阶级完美结合,才使这场反帝反封建运动如此彻底、不加妥协地取得胜利。
明确奋斗的依靠力量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唤起民众”。“唤起民众”是孙中山先生晚年遗愿,也是中国欲求自由平等的必由之路。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奋斗了几十年一直未能取得根本性胜利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全国人民没有充分地动员起来”。就广大农民阶级而言,他们位于社会最底层,受落后小农经济和分散个体生产方式影响,农民自身不可避免的带有浓厚家族观念、地方观念和安于现状的保守意识。要想激发农民起来革命的斗争性,首先就要将其“唤醒”。因此,毛泽东希望青年们能加入到“唤起民众”的队伍中来,充分发挥自身思想活跃、能动性强的特点,积极向农民们宣传起来革命、共同奋斗的意义,让他们真正从封建思想的桎梏中脱离出来。毛泽东既是这一运动的宣传者又是实践者。1927 年,他在武昌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旨在向青年学员们讲述农村问题实际和“唤起民众”的方式方法,他亲自讲授《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并作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专题报告。此外,毛泽东还积极组织开办农民夜校,带领农民打倒土豪劣绅,成为了农民武装自卫的坚强领导者。
(三)“永久奋斗”的目标: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才
毛泽东一直希望青年们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才,所谓“红”,就是通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谓“专”,就是深谙一门科学技术,掌握一项真实本领。只有做到“又红又专”,才能为“永久奋斗”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学好马克思主义,做思想上的“红”人,首要条件就是“勤奋”。“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毛泽东写给自己的一副自勉联。对毛泽东来说,无论戎马倥偬、转战大江南北,还是日理万机、处理内政外务,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他都会用来读书。长征途中,身患重病的毛泽东,即使躺在担架上,也要坚持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并自称“是在马背上学的马列主义”。因此,毛泽东希望广大青年时刻保持勤奋好学的精神状态,看不懂就“钻”,没时间就“挤”。学好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实践”。在毛泽东看来,获得“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需要两个阶段,而学生们从书本中学到的只是作为第一阶段的感性知识,要达到高级阶段,即理性知识阶段,最根本的还是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回顾中国共产党革命史,自1927 年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导致大革命失败后,“左”“右”倾偏向不断在党内出现,其中“左”倾路线最为明显,至1934 年六届五中全会发展到了顶点,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最为严重的损失。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脱离实际,凡事只从书本出发,只唯“书”,只唯“上”,不唯“实”。因此,毛泽东希望青年们能从中国革命战争中吸取经验教训,真正沉下心、俯下身,到人民中去,了解中国社会现实,了解底层人民最真实的生活,这样才不会将马克思主义学“死”,才能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做社会主义建设的“专”业人才。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将科学视为“真学问”。他在1941 年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殷切希望他们能在年轻时候,少谈论些政治,多学习些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改造世界的方法。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发展困境,毛泽东充分认识到,只有发展科技,才能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为此,要培养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要加快培养年轻科技人才。然而那时的中国,在不到5 万人的科技人员中,只有不过几百人真正从事科学研究,要想发展科技、壮大国力,难之又难。面对严峻的人才紧缺现实,1949 年11 月党中央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旨在集聚全国科研力量,抓紧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此外,也在积极争取海外学者、留学生回国。当时,旅居海外的华侨约有1000 万人,他们十分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十分渴望回来报效国家。经过不断努力,到1952 年底,已有2000 余名专家学者和留学生回到中国,他们工作和战斗在新中国的各条战线上,成为新中国重要科学领域的开拓者和研究工作的组织者。由此可见,学习科学技术既是每位青年建设祖国的责任,又是一国繁荣强大的重要保障。
(四)“永久奋斗”的重要原则:“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团结统一不仅是革命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保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要求。因为只有“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才能凝聚起更大的奋斗力量,才能让共产主义的奋斗理想充满希望。
第一,青年自身应加强团结统一。毛泽东认为,中国青年运动存在一大缺点,就是“不够统一”,他希望大家都能以全国青年运动模范延安为榜样,因为在延安,无论“知识青年、学生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大家都是团结的”[5]568。抗日战争爆发后,成千上万爱国青年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参加革命。青年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然一边学习,一边劳动。据统计,仅1938 年,全边区青少年就开荒1.7 万亩,植树819 万棵,积肥料12 万斤,砍柴20 万斤。青年们在劳动中,接受到了实际的锻炼,渐渐克服了自身思想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主观主义等缺陷,最重要的是加强了青年群体的团结统一,使广大青年队伍拥有了强大战斗力。1938 年2 月底,日寇占领黄河天险风陵渡,陕甘宁边区面临严重威胁。紧急关头,边区青救会立刻将沿河一带的青年们组织起来,配合部队严守河防,保卫边区,并提出了“不让敌人夺走黄河上一个渡口和船只”的口号。各地青年组织和少先队、儿童团也立即行动起来,在保卫边区治安、搬运军需物品、抬运伤兵以及直接对敌斗争方面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绩。由此可见,作为近现代中国青年运动史上最活跃、最生动的发展阶段,延安时期的青年运动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团结统一”,凭借着这一精神,延安青年才能在保卫中华民族的奋斗征程上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才会成为毛泽东眼中的“模范”。
第二,要加强同世界友好民族青年的团结统一。毛泽东在抗战伊始就号召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希望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青年们团结起来,“为中国的自由平等而战,为世界的永久和平与永久幸福而战”[1]136。1938 年6 月29 日,世界学联代表团到达延安。当天,延安南门外广场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团长柯乐满在欢迎会上激动地讲到,中国的青年们是团结的、英勇的,他们为本国的民族解放和独立事业一直在斗争。全世界青年们也团结起来了,他们共同反对法西斯主义,不仅为中国募集了几百万抗日现金,还一直抵制日货,要求国际联合起来制裁日本,援助中国。“我们相信中国一定能胜利!”中国漫长的14 年抗日战争,得以最终胜利,离不开全国人民的牺牲和奋斗,也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局限,将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和未来联结在一起,而毛泽东所提倡的“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正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理念最好的印证。
三、青年人要“永久奋斗”思想在新时代的启示意义
“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2]。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寄语,标定了“永久奋斗”在新时代的意义和价值。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做“永久奋斗”精神的传承者,更要做开拓者,立足当下,重新出发,筑梦远航。
第一,新时代青年要找准奋斗方向,勇担时代责任。革命战争年代,无数热血青年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奋斗了一生,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因为这是“正确的政治方向”,更是他们崇高的革命理想。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成为新时代下青年们的奋斗方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人民进行了100 多年的不懈奋斗。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中华民族的明天更需要广大青年勇敢接过接力棒,将自己的“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之中,沿着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接续前进。面对尖锐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新时代青年“永久奋斗”的“坚定性”面临着新一轮考验,前进道路上仍充满荆棘坎坷,广大青年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涵和理论实质,要清楚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际发展中的强大优势,要真切感悟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走向繁荣富强之路上的领导力量,找准奋斗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在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第二,新时代青年要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毛泽东将“工农群众”作为青年人“永久奋斗”依靠力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希望青年人不要空谈理论,成为本本主义者,而是要向人民学习,更好地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要做到这一点,青年们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要深入社会实践、学习人民群众的经验,又不能局限于目前现状和固有经验,而应将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视野与深入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紧密结合,促进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二是学习与服务的关系。既要虚心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又要积极运用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在社会实践中有所作为。
第三,新时代青年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毛泽东将青年人比作“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勉励青年努力奋斗,成为“又红又专”人才。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太多碎片化、虚假化知识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广大青年要想求得马克思主义“真学问”,就要回到书本中,研读经典著作,参悟理论原理,探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内核,明晰《共产党宣言》在发表170 多年后仍然光辉不减的深层原因,用专业知识判别当前网络信息的真伪,只有这样,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学通、学活,才能真正认识到该理论在当下的时代价值,才能继续做马克思主义思想上的“红”人。要想练就真本领,掌握一门“专”业技能,青年们就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在学习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用历史的、辩证的、系统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努力培养创新思维,将自己创造性想法与时代前沿理论对接,从新思想中领悟时代精神与脉搏,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思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不断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第四,新时代青年要有家国情怀,更要有人类关怀。1912 年毛泽东在湖南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时,由衷感叹广大人民的生活疾苦,便暗下决心要“以一生的力量为痛苦的人民服务,将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这是青年毛泽东的家国情怀,更是革命战争年代下无数青年人的家国情怀。100 多年后,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90 后、00 后中国青年们勇敢逆行,扛起了守护家园的责任,他们奋战在抗疫一线,在这场大考面前,展现了属于新时代青年们特有的奋斗精神,向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家国情怀在一代代青年人身上流淌着、传承着。如果说祖国是我们的“小家”,那么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就是一个“大家”,人类社会更是密切联系的“共同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华文明始终不变的情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化蔓延,让人们再次认识到只有世界各国团结一心、携手共进,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因此,广大青年在坚持家国情怀的同时,更应时刻怀揣人类关怀,放眼世界,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道路、展示中国智慧、传播中国声音、诠释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新年贺词中讲:“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8]”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我们相信,毛泽东倡导的关于青年人要“永久奋斗”的思想和精神,一定会在青年人身上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每一位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在奋斗中追逐青春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