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莲说》在东亚:同源异境与文化环流中的文学镜像

2021-01-16王晚霞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爱莲说同源镜像

王晚霞,陆 露

(1.天津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天津 300457;2.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6)

中华文明与文化在古代东亚是当之无愧的中心,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越南,都从中华引入先进的文明与文化。在日本江户时代以前,韩国朝鲜朝以前,日韩的思想一般要比中国的各个方面都要落后150 年以上,这种情况至少持续到17 世纪中期。以日本为例,“至少在战国末期,中国文化已经在日本民族中间传播。”[1]5“日本采纳中国文化,并依赖它获得进步发展,在这一点上,一般没有异议。”[1]3日本在唐朝以前,一直都在学习中华文明与文化,自停止遣隋使、遣唐使后,官方的交流显得冷淡,但民间的商贸交流依然持续,文化上的交流也渐渐转移到禅林僧侣,这种状况直到江户前期。其时宋学开始崛起,中期以后,日本的反理学学者对宋学的批判大大推进了日本哲学的进程,几乎达到与清朝同步的程度。这是中国哲学流播到日本的情况,此后又渐渐进入了另外一个环节,即日本在学习西方并取得各方面进步以后,其文明与文化渐渐对中华产生了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各方面的崛起,这种影响的趋势又显现出新的特点。这样的一个过程,韩国也是类似的,只是时间线上略有差异。且需注意的是,东亚三国之间的文化传播并非单向、固定的,而是多种方向多种模式并存的,每个国家都同时与其他两国保持交流,如日本在直接向中国学习的同时,也通过朝鲜学习中国。东亚国家之间文明与文化的互动传播模式,在文献上、学术上都有明显呈现。本文以周敦颐《爱莲说》为例,对此予以剖析。

一、《爱莲说》在东亚

1241 年周敦颐与其他宋代四位道学先生被供奉入孔庙,其思想上的影响力因此获得了政治的保驾护航,逐渐成为儒学主流之一。濂溪之学在镰仓时代前期传入日本[2],在高丽朝末期传入朝鲜[3]。《爱莲说》在日本、朝鲜都获得受容,产生了诸多相关歌咏诗文。观察这些诗文会发现其无意间围绕“莲”形成了一种文学镜像。三国在接受、阐发《爱莲说》时,既有各自特点,也体现出许多共性①。日韩两国与中国在此成为跨时空的镜像双方,日韩两国对《爱莲说》的接受,正是对镜像的认同,而“对镜像的认同,其实就是对他者的认同”[4]。由《爱莲说》产生的文学镜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歌咏莲植物之美。在围绕《爱莲说》产生的作品中,莲作为对象的此方面特点被歌咏的最多。植物是莲首先被注意到的存在形态,毋庸置疑这是所有爱莲诗文的首要切入点。这些歌咏诗文从描摹细节着手,从莲花、莲叶、莲茎到莲藕,将莲歌咏了个遍,在此基础上,从有形的外形,歌咏到无形的颜色、气味。同时还会从与其他植物相比较的角度突出莲的特点。在中国古代产生的爱莲诗文中,诗人分别从月、草、牡丹等维度进行了反复歌咏。同时还阐发莲的香气、颜色、姿态方面的内涵,韩国诗人从莲花颜色之正、根茎之大、气味之清等进行歌咏。日本的诗人则从歌咏濂溪之莲、莲之远香、姿态等方面进行歌咏。总体上看,基本都是从莲花的颜色、莲茎、莲藕、气味、姿态、莲叶、与濂溪的关系等予以歌咏。

第二,阐发莲品质之美。这是在歌咏莲的植物之美的基础上进行的阐发,作为植物的莲,其品质特点还是很清楚的。一是洁净,出于淤泥之中,却纤尘不染,还散发幽玄馨香。二是清淡,气味似有若无,生长在池塘中间,无意间与陆地上的一片热闹繁华保持着距离,可谓是交际的清淡。这种品行在《爱莲说》之后,被中国、韩国、日本历代学人反复强调。

第三,君子人格之道德趋归。从无形的植物之特性,阐发寄寓作者思想,阐发君子应具备的人格和道德品质,升华凝结为君子人格。东亚三国学人对此基本无异议,以此为修身之要,以此为人格终极理想。这是由《爱莲说》而产生的作品中寄寓最深、影响最大的一类,其言典雅执着,其意诚挚恳切,如中国诗人王谦:“独有清莲似君子,先生垂爱意偏奢。”方杰:“元公何独心爱此,百万花中一君子。”朝鲜诗人在这方面的歌咏抒发,甚或要超越中国,诗文中至少写作了五种类型的君子,一是君子之花,如张升远《谨次退陶先生题黄仲举书本十帖——濂溪爱莲》中:“莲峰下筑极翁贤,君子之花是曰莲。”二是花中君子,如李滉《黄仲举求题画十幅——濂溪爱莲》:“感发特深无极老,花中君子出天然。”三是雍容君子,李鼎济的《伏次良溪先生题黄锦溪十幅书韵——濂溪爱莲》:“霜后能开菊似贤,雍容君子水中莲。”四是真君子,“由来标榜真君子”。五是士君子,孙德升《爱莲说》:“士君子拔于流俗,澡濯其身,修洁其行,皭然而不滓,淡然而无累,中之所存,自见于外,风姿韵格,人不敢亲疎,未尝为崖异斩绝之事,亦不为离群孤立之行,而磨不磷,涅不淄,亦如处淤泥而能清洁也乎。莲,植物也,君子人似之,故为君子人所爱。”君子堪称贤人,故亦称莲花是花中的贤花,“花中谁诚有花贤,留待濂翁独赏莲”;是水中之仙,并具君子与仙人品质,“亭亭玉色犹君子,矗矗朱萃似水仙”。日本江户前期大儒林罗山写《周子爱莲》:“君子德容谁写生,池莲遗爱一般情。[5]677”“爱看花中君子儒,光风终不染泥涂。”“光霁人如玉,露芳君子花”。

除上文所述共性外,韩日两国在受容《爱莲说》的过程中,也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在作品类型上,在中国历代《濂溪志》和《周敦颐集》中,尚未见到有专门对《爱莲说》做注释或赋的,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韩国则有多篇《爱莲说》注、释、解、批、说、赋等长篇作品,这体现了韩国人对《爱莲说》更重视和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中日两国没有的。在传入时间上,《爱莲说》在中国传播的时间最早,传入日本是在镰仓时代前期(1211—1241),比传入朝鲜半岛的时间早半个多世纪。在作品数量上,中国最多,韩国次之,日本最少。中国作为诞生地,传播时间长,幅员辽阔,作者众多,产生的相关作品多在情理之中,而韩国传播的时间最短,比中国短两百多年,比日本短近百年,而产生的相关作品却比传播时间较早的日本多很多,这值得注意。在与爱莲有关的诗歌中,中国诗文中又有不少结合佛学内涵进行歌咏,日本的作者群体多是僧人,这是中韩两国少见的,这些特性是各国文化在接受中的变样呈现。

我们认为,围绕一国某部文学作品,而在不同境域产生的相关文学作品的现象,堪称为文学镜像。不同境遇的这些文学作品彼此之间、彼此与该部文学作品在其母国产生的影响往往相似,《爱莲说》在韩日两国的传播,正是明显的文学镜像现象。实际上,不只是《爱莲说》,周敦颐思想学说在东亚的文学传播,体现出一种鲜明的镜像的特点②。不只是周敦颐思想学说,王勇先生在《东亚文化环流十讲》中用专门一讲“第七讲东亚语境中的‘西湖意象’[6]179-197”来论证“西湖”是韩日学人的共同话题。不止如此,近年来,有关“潇湘八景”意象在韩日的研究如火如荼,此外还有更多中国小说诗文在韩日的镜像式传播发展的相关研究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成果。在文学镜像基础上同时出现的类似系列文化现象,或可称为文化镜像。这种文化镜像的现象在时间空间上,不只是出现在韩日和中国,也出现在东南亚③。这种文学镜像现象之所以产生,正是源于一种文化上的同源和地缘上的接近导致的沟通方式上的回环。

二、同源异境与文化环流

以同源异境和文化环流这两个互为相关的角度审视东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发展与流动,可从不同侧面揭示其特性。同源异境强调文化产生与发展之地域性,偏静态,重在归属;文化环流,强调文化传播之互动性,偏动态,重在过程。

(一)同源异境

从同源异境视角切入学术研究,已有成果集中在语言学方面,刘俐李最早以“同源异境”为题,在探索原乡关中话、由关中迁徙到中亚的东干语、新疆的焉耆话百余年来的发展裂变的基础上,分析其在不同人文背景中变异的规律④。考虑到古代中华文化对东亚各国的影响,及近代以来其他国家对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影响,可知在其他更广阔的领域,同源异境文化都有体现。

从语言学的研究角度或可认为“同源异境”是指“具有同源关系,由于移民迁徙而落籍至原乡之外的方言迁徙状貌。”⑤类似的,我们认为“同源异境文化”指在某地产生的文化,传播到各方面差异较大的异域后,与新环境结合而孕育出既具母国特征,又切实反映了新环境性质的文化变迁样态。这里的“同源”,指不同地方的文化在产生地的归属上,来源于同一个地方。这里的“异境”,并不一定必须是另外一个主权国家,对于国土面积巨大的中国来说,从黑龙江到新疆、广东、海南,也算是不同境域了,中国台湾和青海、甘肃,其文化差异亦如是。只要是水土、人情、文化有巨大差异的两地,都可相对称之为“异境”。此外,同源异境文化,不仅是指在同一时空内,也指在纵向的时间轴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出现的同源文化在不同时间中的变异后的文化。

这种同源异境文化,在东亚古代,主要体现为以中华文化与文明为同源,之后传播到日韩而产生的异境文化,现代至今,则也体现为日韩文化传播到中华而产生的一些文化现象,以及中华当代文化继续东传韩日而产生的相应文化。

(二)文化环流

日本学者中西进在《日本文化的构造》[7]197中提到“环流文化——围绕东北亚”,这种说法有其针对性。针对于古代东亚文化从中华传到日本,再由近代以后日本影响中华,这种环海传播的文化,从学术角度,我们以为“文化环流”更准确。

文化产生于流动中,生存于流动中,文化的中心向来都不是固定的。在东亚、东南亚,文化中心一直在变动中,古代以中国为中心,近代以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先后崛起,成为一时间的文化中心。不只是国际之间,在同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史上,随着文化中心的转移,也存在环流的现象,即不同地域间的环流。中国从古到今的文化中心几经转移,“文化的中心即使只存在于中国内部,其也会逐渐产生变化,一种文化不可能永远在一个地方保持兴盛。[1]170”在古代中国历史上,西安、洛阳、南京、杭州占据文化中心,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小一点的层面上,不同阶层的人之间也存在文化的来回流动影响现象。先后崛起的文化中心,和此前、此后的文化中心之间,并不是截然断开的,而是一直在互相影响中,“文化有自中心向终极方向发展的运动以及再由终极向中心反向发展的运动,在其反向发展的运动中,有源自权力关系的运动与源自纯粹文化的运动。[1]11”这在动态上体现为一种文化的环流现象,在静态上,这种文化正是一种有某种共性特点的“同源异境文化”。文化由中心向终极方向发展,再由终极回向中心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环流现象,是为文化环流。具体体现以文学、学术、艺术为类型,以文献、书籍、器物为代表⑥。

具体到东亚三国,以日本为例,“在日本,并没有文化的种子,而只有可以形成文化的成分,借助其他国家文化的力量,逐渐凝聚起来,最终形成了所谓日本文化的这个形状。[1]10”这里的“其他国家”,主要是中国和韩国。7 世纪以前,日本学习中华先进文化主要是通过韩国,日韩交流主要围绕朝鲜海峡和日本海,而韩国的先进文化当然时常来自中国,中韩交流主要是围绕黄海,以及北边陆地接壤地带。7 世纪后日本则通过派遣留学生的方式直接学习中华文化,中日环海交流主要围绕日本海、北太平洋和黄海。日本文化中所具有的北方文化性质,一方面是从民间流播到日本的中国北方文化,另一方面是受到朝鲜影响,所具有的南方文化特质主要是环海交流传播的中国官方思想文化。

这种主要是中国输出、日本输入的状况,到明治维新后基本发生了颠倒。中国开始派遣留学生赴日学习,日本的学术、文化开始传入中国。此时的日本不再仅是消化、创新中国文化,而是更多的以兰学为代表的欧洲文化。以中日语言交流为例,日本关西大学的沈国威教授在《新语往还:中日近代语言交涉史》中,考察了中日语言交流的情况,尤其是对日本近代汉字新词创制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产生机制主要是兰学的义译,“指这样一种语言创造活动,即在中国典籍中没有现成词语的情况下用汉字创制新的译词,新译词一般采用复合词形式”[8]93,这样产生的新词中目前中国学界在使用的大概有1600 多个。汉语先传到日本,日本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汉语的运用二次创新,形成一批古汉语所没有的新汉语词汇,这些词汇以崭新的面貌传入中国韩国,并且成为近代以来东亚学术的通用术语。以“哲学”一词为例,日本近代哲学家西周(1829—1897)最早将philosophy 翻译为“希哲学”,进而又以“希贤学”来解释,正是借用了周敦颐《通书》中士希贤、贤希圣的观点:

哲学原词英文为“philosophy”,法语为“philosophie”,从希腊语热爱“philo”的“爱智者”“爱贤者”一词之义派生而来。其学问称作“philosophy”,正是周茂叔所谓的“士希贤”之意。后世在沿用此学问时专指其为讲“理”之学”,虽然有人将其直译为“理学理论”,因为尚有诸多其它的说法与称谓,因此将其译为“哲学”,用以区别于“东洲的儒学”[9]31。

类似这样的术语还有很多,至今通行在汉字文化圈。韩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先是长时间学习中华文化,现代经济崛起之后,其文化传到中国,与中国文化结合形成所谓的韩流。东亚三国文化以中国为同源而产生的异境文化,及其文学镜像,在学术史和文学史上都有其特定价值。

三、文学镜像的价值

不同境域之间的文学镜像,是文化镜像现象产生的基础,并非全部。文学镜像既可反映大国内不同地域之间,也能反映异国之间的文学、学术风向,这或可称为是文化镜像的结晶。这种现象在揭示域外存有海量汉学文献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必须要去整理域外汉籍文献,了解文化镜像国家,才可能拥有超越自我和他者的平面视角,站立在更高的第三维度,进行尽可能全面客观的思考,实现学术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一)揭示学术风向

作为文化源头的地域,其各方面文化都是当时他国的风向标,从而形成当时的国际文化镜像。中国、日本、韩国,都曾或长或短的成为这种源头。其实东亚三国的文化镜像现象,并不只是出现在文学方面,而是出现在多个方面。濂溪学在东亚的环流与发展中所获得的普遍接受,其哲学上的体现一是承认周敦颐在道统中的宗主地位。二是信服《太极图》的万物衍生逻辑。三是景仰周敦颐的君子之风。

东亚三国以中国为源头的古代文学史上形成的文学镜像屡见不鲜。以日本为例,中西进的《日本文化的构造》对此多有论述。仅举几例,如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在日本的接受与演变,首先是被日本学人一是变相化用。在日本的《万叶集》中大伴家持《树下美人图》:“春苑红花开,灼灼芳香来。少女立树下,身影特窈窕。”其中可清晰见到《诗经·桃夭》的影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其次是直接引用。日本金子兜太的俳句集《卫风2》中有这样的句子:“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其中可清楚看到《诗经·硕人》中的:“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⑦”

不只是诗歌如此,小说也是如此,朝鲜金时习写作的《金鳌新话》,就是中国《剪灯新话》的删改版,或改头换面版。中国诗歌中用香草表示高尚品德,日本8 世纪的《怀风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不只是文学创作领域如此,语言学领域也是如此。具有“同源异境”性质的材料其实早已运用在语言学研究中。由于空间分布的不一致性,同源汉语方言分散在各个不同地域,这些地域周边的语言环境各不相同,对移民方言的影响力也各有不同,基于此,即可透过空间上的不同分布,考察各方言异域变体演变的时间路线,追踪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梳理语言演变的发展轨迹;同时更可观察方言演变发生的关键节点、考察在方言演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语言机制,从而在此基础上更深入探讨语言的接触演变机制等问题。王洪君强调这一方法的意义:“利用共时的空间差异去研究时间上的演变,是历史比较法的发明,它使得语言研究首次超越了文献,设立了从已知语言推测更早期的语言的一整套工作程序,这些程序在其他学科中也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它使得语言研究成为‘科学’,奠定了语言学的学科地位。[10]”

综上,自古及今,无论是在文学上、哲学上、语言学学科领域,东亚三国之间都存在着镜像的现象。学习始于模仿,终于超越,而超越也往往难免带着学习对象的某些痕迹。如此广泛存在着的镜像现象,对科学研究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二)整理域外文献

既然域外存在有众多汉学文献,那就会有多方面力量推动学者尽量尽快对其进行整理。一是解决中国国内学术研究陷入内向循环的问题。一直以来,文献既是学术研究的津梁,更是排头兵,文献覆盖的范围往往为学术研究设置无形界限,缺乏文献的丰富和拓展,学术研究难免会陷入内向演化的精细复杂之中,换个角度看,这种精细与复杂其实是一种相对单调的复杂,没有能跳出模式的创造力。而要跳出学术研究的模式,首先必要的就是实现文献上的突破。

二是配合国家发展,从学术研究上提供支持。过去百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跌落至深,我们曾经有过的辉煌中华文化和民族自信,不是被故意遗忘,就是被严重削弱。百年来,学者们即便想要从学术文献上寻找支撑,条件也不允许。现在,可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系统整理各个领域的域外文献,在国家发展、政策支持、经济科技、学者意愿等各个方面,均有能力做到。这或许是时代为当下这几代人提出的迫切要求。

三是推动学术发展。韩国日本因为现行的语言所限,其本国学者对于自己国家古代大量汉籍并不能做到如中国学者这般深刻细致的理解,对这些汉籍的整理,无疑中国学者责无旁贷。有了文献做基础,学术才会有更稳固可靠的附丽,才会得到长远发展,从而将中国学术边界延展至域外汉籍,推动学术转型。同时,在域外汉学文献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建构更加宏富的中国学术体系。

(三)拓展研究视野

文化源头、镜像国家之间,是组成平面的两个向量,无论是从文化母国去看镜像国家,还是从镜像国家去追溯文化母国,双方看到的就是距离自己最近的,自己能体会到的,自己能理解的部分,这样的观察,对于双方来说,都有缺憾。以周敦颐研究为例,我们明确知道周敦颐在海外有巨大影响,然而,若仅依据中国现有史料,去研究韩日越三国学人对周敦颐的受容和异议,可想而知,这将会是坐井观天般的狭隘浅陋,研究结论也将不足为据。同样的,韩日越三国作为他者,依据自己所掌握的周敦颐史料,去揣测周敦颐在中国的思想阐发、传播情况,那也将会沦入臆想。

注释:

①有关中、韩、日、越四国古代学人创作的歌咏与周敦颐及其作品相关之诗歌,笔者已整理为一部《濂溪风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并针对《爱莲说》在各国的受容与发展写过专文论之,主要指以下5 篇文章:王晚霞,陆露.周敦颐《爱莲说》在日本的传播与受容[J].船山学刊,2018(4):47-52.王晚霞,陈琼莲.日本濂溪学诗歌的三组关键词[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9(6):123-129.王晚霞,汪任驰.历代题咏濂溪理学的诗歌中之莲意象[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5-58.王晚霞.历代题咏濂溪理学的诗歌初探[J].阴山学刊,2013(3):39-43+75.王晚霞,池陈琦.《爱莲说》在韩国的传播与受容[J].南华大学学报,2021(1).本文的部分论述正建立在这些文章的基础上,故下文与此相关的细节部分,不再展开赘述,可参看上述论著。

②具体的深入论述,有关日本的可参见:王晚霞,陈琼莲.日本濂溪学诗歌的三组关键词[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9(6):123-129.王晚霞.日本镰仓、室町时代的濂溪学[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0-36.有关韩国的可参见:王晚霞.濂溪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2-28.以及本文开篇所提到的几篇专论《爱莲说》的文章。

③可参考:龙扬志.作为文化镜像的海外中文——马华文学及其学术价值[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6(1):26-30.

④主要成果有:刘俐李.同源异境三方言声调比较[J].语言研究,2003(6):104-109.刘俐李.同源异境三方言的语汇变调和语法变调[J].中国方言学报,2006(1):129-135.刘俐李.同源异境三方言核心词和特征词比较[J].语言研究,2009(2):81-88.

⑤来源于待刊稿:陆露,唐贤清撰《同源异境视野下汉语方言比较研究的新探索》。

⑥有关这部分的研究,以王勇.东亚坐标中的书籍之路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王勇.书籍之路与文化交流[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为代表,其中有选择典型例子进行了针对性论述。

⑦更为详细深入的论述可参见:王晓平.日本诗经学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爱莲说同源镜像
爱莲说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李开岭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镜像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镜像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
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