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儿童组织:百年回顾与展望
2021-01-16李政莹
李政莹,马 娥
(宁夏大学 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是由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少年儿童群团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追溯其发展历程,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历史起点,革命时期的童子团、儿童团、少年先锋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少年先锋队,儿童组织全程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重大历史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年儿童组织事业建设沉淀了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
2021 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指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根本原则是高举队旗跟党走[1],2019 年习总书记在《致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 周年的贺信》中高度肯定少先队为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做出的重要贡献,并对少先队培养时代新人做出重要指示。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梳理党领导下的儿童组织的发展脉络,是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应有之义。
一、党的儿童组织百年教育历程
百年来,以中国少年先锋队为代表的儿童组织始终围绕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相应的历史使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成长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一)1921 年—1949 年:革命岁月里的生力军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至新中国成立前,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变革中,少年儿童被党组织起来,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革命的磅礴岁月。在革命战争的大环境下,党的少年儿童工作以培养信念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目标。1921 年7 月7 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中首次阐述了组织少年儿童的重要性。基于此深刻认识,1922 年在安源大罢工时期,党创建了第一个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安源儿童团。儿童团成员在罢工斗争中肩负着团结工人、宣传思想的任务。后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在儿童团的基础上,区域性的劳动童子团开始崭露,相比之下劳动童子团对成员的教育较儿童团更为广泛和活跃,除日常的文化知识学习,主要以爱国教育、演讲游艺、节日活动等方式培养革命精神。1925 年起,劳动童子团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建立,党开始委托各地共青团领导儿童组织,这也成为党建带动团建、团建带动队建的历史渊源。共青团颁布了第一个革命儿童组织的章程——《劳动童子团章程》,为当时劳动童子团的组织建设勾画基本的蓝图,也为后来的革命儿童组织提供有效的指导。劳动童子团在大革命失败的涡旋中经历挫折,但保留下来的组织传统顽强持续到抗战时期,发展成为抗日战争中的幼龄群众组织。抗战时期,爱国主义冲击下迸发的政治力量和斗争精神,推动革命儿童组织发展到巅峰。各地不同的抗战形式催生了地区性的儿童组织,各地区涌现出以14 岁为分界点的抗日儿童团和抗日少年先锋队两种组织形式,并对应出现《抗日少年先锋队章程》和《儿童团组织章程》两种管理章程,分别规定:儿童团以学习和游戏为主,条件相对宽松;少年先锋队则军事化色彩浓厚,主要活动为锻炼体格,配合正规军作战,适应全国抗战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儿童组织,赋予了少年儿童投身救国救民斗争的光荣使命,儿童组织背负着党的期望,以爱国救国精神为源动力,以文化教育作为政治觉悟的启蒙点,以实操性的社会实践、军事教育为能力培养的依托,锻造出一支革命岁月里的生力军。
(二)1949 年—1966 年:时代引领下的儿童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革新,为我国少年儿童事业提供了稳定、坚实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背景下,我国的少年儿童事业呈现出崭新局面。1949 年10 月13 日,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正式建立。为更好地引导少年儿童继承先辈的革命事业,1953 年8 月21日,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建队初期,由于少年儿童工作处于探索的初始阶段,缺乏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未考虑少年儿童教育工作的具体情况,导致政治化倾向在少先队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突出。1953 年、1955 年分别召开的第二、三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会议上作出反思,探讨了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正确原则。1955年《关于当前少年儿童工作问题的报告》指出儿童教育的成人化问题突出,如何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且为少年儿童所喜爱的活动成为少年儿童工作的重点,确定了以“五爱”教育、劳动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为基本遵循的少先队教育内容。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和三大改造为少先队教育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1955 年共青团和教育部发出《关于支持全国少年儿童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的联合指示》,各地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组织九岁以上儿童参加“小五年计划”,开展载培植物饲养动物、帮助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家庭做事等六项活动的少先队工作。除知识教育和实践活动外,少先队尤为注重革命先辈的榜样教育,60 年代开创了以“学雷锋活动”为主的榜样学习活动,并延续至今。1960 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王伟作了《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坚持少年儿童运动的共产主义方向》的报告,总结了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经验,强调少先队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时期的少先队教育在时代的引领下,与国家发展步调一致、形式统一,立足国家的政策方针确定少先队教育方针和工作重点。虽关注到儿童的主体性,但多被国家成立之初亟需解决的问题所掩盖,坚持儿童组织的政治属性,少先队活动的目标、内容等均呈现出较多的政治色彩。
(三)1967 年—1984 年:曲折中前进的儿童组织
中国社会在经历10 年文革的动乱时,少年儿童组织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条件遭到全面破坏。但少先队教育并非完全停滞,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部分辅导员和少先队员坚持介绍和宣传少先队的优良传统。少先队员受到儿童组织巨大力量的感染,更加明确了少先队员的历史使命,切实增强了队员的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
1978 年10 月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名称的决定之后,少先队组织进入全面恢复与重建时期。基于对社会主义道德和学校德育等问题审视,少先队组织的育人目标从单纯的政治考量开始向教育本身、向儿童本身回归。尤其是1979 年10 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少先队工作会议,确立了系统化、制度化、阵地化的工作目标,此次会议标志着我国的少年儿童工作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开始稳步前进。经过改革开放初期各项事业的沉淀,少先队在组织建设上,建立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此为共青团领导下的少先队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之后各地成立地方分会,这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研究工作的发端;在工作方法上,进行新的思索,少先队教育以一系列活动的出现而更加吸引儿童,如“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可爱的祖国”远足、“人人争戴新风尚小红花”、“红领巾卫生街”等活动,既彰显了少年儿童良好的社会形象,又满足了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的需要。
处在基础重建时期的少先队,重新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少年儿童工作者对少先队组织进行了承前启后的思考与实践,一方面继承了建队以来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充分关注少年儿童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结合新时期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为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基础。
(四)1984 年—2000 年:探索提升的儿童组织
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的巨大变革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标准。尤其是《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少先队组织开始承担起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探究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的工作思路。这一时期党对少年儿童的希冀是立志改革、立志创造,成为富有开拓精神的革命事业接班人。
1984 年于少先队组织来讲是新的历史起点。7月25 日,原“第七次全国少先队工作会议”改成“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和辅导员代表会议”,这成为少先队历史上的第一次代表会议,并首次成立了少先队的领导机构——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简称“全国少工委”),为少先队全国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邓颖超同志在《未来需要你们去创造》的讲话中,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思想为指导,对少先队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要求。
全国少工委的统一领导下,少先队开展了以“创造性活动”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具体落实在各级学校的“创造杯竞赛”活动中,这些活动对提高少年儿童实践能力、训练思维能力、树立创造的志向等发挥积极影响。1995 年《少先队教育纲要》的颁布与实施,使少先队“五爱”教育走向系统化、规划化[2],少先队的“雏鹰行动”也应运而生。“雏鹰行动”是少先队品牌教育活动的重大突破,不仅为少先队活动提供了详细且可行的奖励标准,实施中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灵活调整,不仅使队员在集体活动中提高全面素质,更增强了少先队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少先队教育在活动形式、教育目标及内涵上均有明显提升,少先队工作者充分抓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教育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在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及时调整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少先队教育,为新世纪的到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人才支持。
(五)2000 年至今:守正创新的儿童组织
21 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发展的历史阶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突出地具体强调了实践体验和个人情感等。
少先队教育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坚持组织的优良传统且不断创新。全国少工委响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大力倡导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体验教育”,少年儿童得以走出课堂、学校、城市,去社区、大自然、乡村等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少先队利用特定的环境和各类社会资源开展育人活动,保障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等核心观点的指引下,少先队教育凸出理想信念教育,并探索在教育的各个环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
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针对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进行专门论述,加上全国少工委主导颁布的《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少先队改革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共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儿童组织的理论雏形。少先队教育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外,还创新式地注入传统文化教育、以社会问题为主导的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2020 年第八次少代会对“少先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这一定位的强调,更加明确了新时代少先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鼓励少先队以其思想性、先进性、自主性和实践性优势,把少年儿童组织思想意识教育活动落在实处。
21 世纪以来的少先队教育根植时代背景与国家需要,在配合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将少先队改革推向纵深。信息化、全球化对少年儿童思想意识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儿童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日益科学系统,实践活动途径不断拓宽,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更加明确。
二、党的儿童组织百年经验回顾
少先队作为党的儿童组织,在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薪火相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认真总结少先队百年积淀的教育经验,对开展少年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育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时代少先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一)以育人为根本,巩固党执政的少年儿童基础
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儿童组织,是党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建、领导并逐步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托少先队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培养接班人,党通过共青团、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代表大会等机构传达党的意志,并使之转化为少先队组织发展战略和行动纲领,巩固了党执政的少年儿童基础。
在不同历史时期,少先队教育呈现儿童性和政治性互相交融交替的特点。近些年随着教育理念和儿童观的转变,少先队在坚持政治性这一本质属性不变的基础上[3],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充分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过程开始更加重视少年儿童积极性和主动,力求以儿童能够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将党和国家的意志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到少年儿童中去,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的朴素感情;引导少年儿童坚持党的领导,主动接受党的先进思想,促使少年儿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需的政治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新考验和新挑战,少先队教育工作从党的事业延续发展、积极应对社会变迁等视角确立其教育内容,始终与共产主义发展方向保持统一,牢牢把握少年儿童组织发展的根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少先队独特的育人作用。
(二)以制度为保障,助推少先队工作的规范化
少先队建队以来,建立了一套以人为本的育人制度和阵地建设制度。以1984 年少代会为历史起点,先后确立了领导委员会、干部选举等民主制度,使少先队员从小树立以党带团,以团带队的意识。经过70 年的发展,少先队组织形成了一系列包括机构改革、章程修改、活动推广等规章制度:对辅导员的管理和培养制度以基础教育改革和时代性为指导,凸显实用性,《少先队辅导工作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彰显了辅导员是引领者、组织者、服务者、保护者、营造者等多重角色要求;队员和活动阵地制度是全体队员共同遵守的准则,保证了少先队组织以及队员的自主教育优势,对少先队员提出《少年儿童养成教育要求》、针对少先队干部制定的《少先队队干部管理制度》,完善少先队活动的《少先队入队仪式制度》《广播站制度》《少先队活动制度》等。体制的规范化与系统化体现了少先队组织制度建设的科学性、民主性和严格性,为少先队各项工作提供了详备、可操作的制度保障和行动指南。
少年儿童组织的科层化结构和矩阵型特点使得少先队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体制,各级管理层面形成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并日趋完善。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既表明党和国家对少先队组织的思想引领,又是我国对少先队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提升。少先队的各项工作制度受党和国家重大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保证了党关于少先队建设的指导思想的有效传达,保证了少先队组织的政治性与先进性,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推动了少先队工作的规范化。
(三)以先锋为榜样,助推少年儿童理想信念的形成
榜样教育是少先队教育的优良传统之一。榜样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示范和激励,一方面能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榜样的模范行为,另一方面也能使之通过接受榜样精神的感染、熏陶和激励而激发和强化道德行为动机,思想境界得到净化和提升[4]。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少年先锋队以“先锋”命名,寄托着党和国家的希冀,教导少年儿童“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以先锋为榜样,用党的先进模范教育少年儿童,学习各行各业的先锋模范,尤其注重革命先辈的榜样教育。从少先队创立初期对革命先辈的榜样宣传学习,60 年代以“学雷锋”为最突出的榜样教育活动内容,并一直持续至今;到20世纪90 年代全国范围内学赖宁活动,再到当前抗疫英雄的宣传学习,都注重运用榜样所具有的强烈、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为少先队员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学习典范。在榜样学习中,引导青少年学习英雄事迹、英雄行为、英雄品质,养成对美好生活品德的追求,有助于少先队员的理想信念的形成,增强少先队员的政治信仰。
(四)以活动为载体,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
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实现的。少先队教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主导活动,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少先队始终围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任务,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挥儿童自我教育作用。
学校是少先队建设的最基层组织,少先队建设已全面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依托义务教育普及的优势,少先队活动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必修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中除专门的德育课程之外,少先队活动的作用在于进一步拓宽德育的活动渠道,增加了少年儿童道德实践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少先队在吸收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上,配合学校的《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开展少先队活动。《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少先队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做出详备要求,明确规定少先队活动要通过民主参与、岗位锻炼等增加实践途径;在校内外实践活动中以奖章为奖励机制,推出各种“雏鹰争章”活动;实践教育在学校、社区、家庭活动等场域进行等等。基于此,少先队活动在设计德育内容、组织德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做到贴近儿童、贴近课堂、贴近社会,保证少年儿童参与的积极性。
三、党的儿童组织未来展望
少年儿童作为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新时代党的少年儿童组织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书写新的荣光。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年儿童组织发展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年儿童组织发展道路,这一命题在2015 年6 月1 日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2017 年2 月22 日印发的《少先队改革方案》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年儿童组织发展道路是少先队改革的基本原则,少先队事业已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年儿童组织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坚持党的领导是少先队在任何时期的任何工作都必须放在第一位的,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思想在少先队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年儿童组织新的时代使命,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除少先队教育过程要坚持开展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活动等优良传统,更要着力提高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力求在少先队教育活动中把广大少年儿童团结好、教育好、带领好,准确地向少年儿童传播党的意志,引导少先队员听党的话,跟党走,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预备队的政治功能。二是要让少年儿童加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来,通过亲身体验、亲自参与,感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成就与变革;三是要面向世界,面向其他国家的少年儿童组织,以国际化的视野与思维,在国际交往活动中培养少先队员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增进对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年儿童组织发展道路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探索。在党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少先队组织的政治性和先进性,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年儿童组织发展道路的新征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立德树人,竭诚服务于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善于联合各方有利因素。少先队是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在育人目标上和学校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立德树人理应成为新时代少先队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学校与少先队教育相互配合的格局下,学校德育的主线是要淡化道德灌输与说教色彩,多以主题具体鲜明、形式多样活泼、影响广泛深远的实践活动展开。既要注重挖掘各种生动典型的活动案例,以主旋律引导少先队员,寓教育于活动中,用情感感染队员,用道理教育队员;又要强调活动的参与性,鼓励少先队员在参与中体验,在参与中增长见识,在参与中了解国情、体验规则、培养能力;其次将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故事案例,激发儿童实践行动力,指引少年儿童在实践中观察、体验和认同。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少先队的育人优势配合学校德育,进行思想意识教育,改善学校德育的效果,拓宽学校德育实践的途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坚持儿童主体,维护少年儿童的中心地位和合法权利
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性,是少先队工作一贯坚持的工作理念,少先队工作学会的首任会长胡德华曾呼吁“把少先队还给少先队员。”少先队组织是儿童自愿联合的具有主体性的组织,由于教育传统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成人对少先队员和少先队组织的限制束缚使之成为被动客体。以现代儿童观为基础对少先队主体化进行思考,少先队主体化的最终目标即解放儿童和发展儿童。
少先队员,人人均有主体性。一方面,少先队员具有主体地位,包括组织主体地位、社会主体地位等。少先队教育是通过儿童自身实践体验实施的教育,也是通过儿童组织实施的自主教育。少先队员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要求要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不断改造和创造,要保护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代表了少先队教育以队员为中心展开,服务于少年儿童的主体需要。另一方面,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宪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儿童主体权利做出保障,除最基本的权利之外,少先队要最大程度地维护儿童的自由表达权和民主参与权。少先队完善治理机制的过程中,除成人指导外,鼓励少先队员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发挥儿童参与力的主体潜能;完善少先队小干部培养机制,维护少先队员在少先队中的主人翁地位,增强少先队员的组织认同感与归属感。少先队不仅要教育儿童,更要满足儿童,任何时候,少先队教育的逻辑起点都应该是为了儿童和依靠儿童,只有抓住这一主线,才能达到解放儿童和发展儿童的目标。
(四)坚持思想引领,推进辅导员队伍的政治性和专业性
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各级教育部门和共青团组织始终十分重视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培养。但当前专门指向少先队辅导员相关文件很少,现有政策文件多以“意见”、“通知”等方式呈现,或在少先队组织的附带条例中出现。辅导员职业与教师有相似交叉之处,但也有其独特职业要求,如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年儿童的亲密朋友、是儿童思想政治工作者,所以辅导员队伍培养要在保证政治性的基础上,提高其专业化程度。
将辅导员的素质放在其独特的职业定位和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之下,应当具有区别于一般教师的专业素质。首先要保证少先队辅导员来源的“根正苗红”,少先队辅导员必须忠诚于党[5],这也是少先队党建带动团建、队建的优良传统的体现,各级组织、学校在聘任少先队辅导员时,要突出政治素质,加强人选的政治考察。其次,坚持辅导员队伍的“配齐配强”,规范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明确辅导员的配备标准。辅导员要围绕培养少年儿童朴素政治情感和共产主义道德,利用少先队的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等引领少先队员的国家认同教育,竭诚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务。最后,注重对辅导员专业技能培训的“做大做强”,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凸出实用、实效、实际三要旨,不仅要做好岗前培训,对辅导员要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提高政治素养,做好少先队员理想信念、国家认同的领路人,更要做好在岗期间的业务培训以及更新知识的专项培训,保证随时随地能将党和国家的最新理念通过辅导员这一桥梁,传播到少年儿童中去,尽最大可能团结、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少先队的历史,是党为少年儿童谋幸福、求发展的历史,是党对培养未来接班人进行不断思量的心路历程。新时代的少先队教育要继续坚定不移的做好战略预备队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启蒙教育工作,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作为,培育明日国家和社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