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研究

2021-01-16王恩妍

公关世界 2021年23期
关键词:有机融合红色文化课程思政

摘要:红色文化是坚贞不屈的中華精神的象征,在中国近代史的探索、发展过程中,红色文化俨然已经成为中华精神的代名词。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课程思政”当中,不仅能够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质量,更能够让高等人才形成鲜明的红色意识,激发其民族精神与爱国精神,将其培养为新时代人才。本文针对红色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的有关概念展开论述,思考如何实现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策略

关于红色文化,百度百科当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这是一种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对于当代社会文明建设来说,红色文化代表着奉献、抗争、勇敢等一系列的美好品质。将红色文化传递到高校“课程思政”当中,能够快速点燃新时代的红色之火,将民族的伟大精神、思想传递给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上的支持。探明红色文化的内涵,传递红色文化的火种,这才是新时代“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1.重新解读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对高校学生狠抓思想政治教育,落实“课程思政”,就是对未来国家建设活动的全面管理。但从当前的高校教育活动来看,部分大学生否认历史、民族情感淡薄涉世未深的高等人才,在面对信息的频繁冲击时,思想很容易动摇[1]。以红色文化为“参照物”落实“课程思政”,在帮助学生重新解读红色历史的同时,也能够重新宣传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让学生见证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这样的红色文化,将现实与情感联合起来,向高等人才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对于文化、情感的双重认同,将使高校大学生重新找准自身的定位,成为思想端正、素质过硬的中国人才。

2.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需要,培养时代新人

新时期下,高等教育不再以“培养高等人才”为唯一的目标,而是更要强调中国文化、中国特色在历史上的综合发展,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模式为最终目标,实现“教育强国”的百年大计。在“课程思政”中融入红色文化,是对现代高等教育建设活动的重新响应:借由红色文化,“课程思政”得到了新的素材,高等人才也接触到了学习、模仿的对象,从而形成了全新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在红色文化的推动下,“课程思政”以现实、历史为切入点,教育高等人才,站在民族、社会、国家的角度上思考自身的未来发展。这样的教育,是成熟的教育,更是新时代迫切需要的教育。

3.红色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相契合的必然性及其内在契机

综合来看,红色文化必然要融入到“课程思政”当中,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人才在成长过程中所提出的硬性要求。一方面,响应“课程思政”教育要求,培养思想过硬素、素质过硬的新时代人才已经成为必然,红色文化必将作为思想教育材料、文化教育材料被应用到“课程思政”当中。另一方面,是高校“课程思政”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问题,借由红色文化,可从历史、民族等角度诠释中华民族精神,让学生在重走历史道路的同时,意识到肩膀上的责任。红色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体系,更是唤醒学生爱国情感、民族精神的时代大钟。

二、红色文化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价值

1.拓宽“课程思政”的育人载体

高校大学生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现代社会建设中,其以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的道德追求投入到祖国的各个岗位当中,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发挥个体的全部力量,从而实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目标[2]。将红色文化的引入到“课程思政” 当中,可为有关育人活动提供新的载体: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都将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效素材,出现在高校的教育活动当中,以此来改变学生的人生轨迹,实现“走正路、做好人”的教育目标。当红色文化转化为鲜明的时代文化,依靠红色文化衍生而来的“课程思政”教育活动,也必将在新时代下发挥出新的作用。

2.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不能只在“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这一角度下发挥作用,更要体现出其所具有的全面育人价值,从思想、行为、个人发展规划等多个角度干预学生,才能使其走向正确的发展之路。借由红色文化来铺垫课程思政教育,能够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迷茫、价值观不清晰等问题。当历史转移到曾经的红色年代,无数个问题涌上心头:面对国家的号召,这些人物作出了怎样的选择?在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中国人如何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让学生看见未来的挑战与希望。正是这样的课程思政,让新时代的教育有了新的价值。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1.以红色文化为依托,优化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教育主体

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课程思政”当中,高校与教师必须重新解读“课程思政”的定义:其以高校本身所设计的课程体系为出发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加入到课程当中,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较为成熟,且与专业课程之间具备良好的包容关系[3]。但与之相对应的,承担“课程思政”任务的教育教学主体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课程是否能够承载“课程思政”,学生是否愿意接受“课程思政”教育,这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高等院校可尝试借助红色文化优化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主体,从学生、课程两大角度入手,建立全新的文化融合服务模式,提高文化的传输质量,优化当前的文化服务机制。如针对课程体系的优化,可将红色文化、红色素材引入到课程授课活动当中,从中国的军事、农业、交通、外交、经济等方面选择素材,合理取材,实现文化与课程思政之间的有效联动,改变课程教育模式。针对高校学生的引导教育,则要提升学生学习、解读红色文化的频率,可通过组建红色文化长廊、设置红色文化选修课等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实现红色文化、红色教育之间的协调联动,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尝试将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起来,必须从“学习”“授课”两大角度入手,改变红色文化的定位,让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全面结合,提高文化素材的传输力度。

2.以红色文化为依托,擴展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红色文化是在红色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思想文化体系,在不断展现自身的文化价值的同时,其从文化、精神、民族气节论述中华精神,展现中华民族的蓬勃朝气。要让红色文化渗透到“课程思政”当中,高校与教师不能只从红色文化的价值、内容上下功夫,更要强调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全面联动,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打通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新思路。

在红色文化的推动下,高校在发起“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可尝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在历史、现实当中积极搜集素材,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跨时代意义。如历史上的红色故事,教师可尝试以“红色历史”为切入点,与高等学府的高等人才开展“课程思政”活动,“重走红色之路”“学习革命历史”“了解红色人物”,依靠“课程思政”与红色文化,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在现代教学指导环节,要充分考虑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意识,故此,可以将“课程思政”活动的主导权转交给学生,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布置课堂,如艺术类课程,探究红色文化中艺术作品的独特价值;文化类课程,围绕着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创作文化作品,如话剧、短文等,展现自身对于红色文化的独特理解,用红色文化,去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当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甚至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大型的“课程思政”活动,从历史、文化、情感等不同的板块下解读红色文化的内涵,发挥出“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3.以红色文化为依托,丰富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在尝试将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有关高校与教师不能完全以“语言授课”为出发点,更要强调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解读、鉴赏,依靠多元化教学手段来解读“课程思政”,让“课程思政”与红色文化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当前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来看,在课堂上加入思政素材的教学思路极为常见,“课程思政”价值低、执行效率低,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大学生并没有形成一个深刻的理解。

教师可尝试通过红色文化来重新调整教学方法,以红色文化为切入点,打开“课程思政”教学的新模式。在“课程思政”活动中,可通过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等诸多渠道落实“课程思政”教学,优化教学流程。理论教学活动中,可借助学校的阅览室、图书馆,增设红色文化宣传角,为大学生创造近距离的接触红色文化、了解红色文化的机会。在教学中,以大学生的自学、感悟为出发点,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4]。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红色展览馆、博物馆学习红色文化知识,重走红色之路。通过眼观、意会的内外配合,解读红色历史流淌过的艰难岁月,帮助大学生重新认识红色历史的价值,领悟到“课程思政”的紧迫性。有关高校应尝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接触的频率,借助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开设红色专栏,为大学生“主动接受红色教育、了解红色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并在传播红色精神的过程中,将“课程思政”融合到不同的板块之中。多元交流、全面推送,实现“课程思政”与红色文化之间的紧密结合。

结语:

红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课程思政”的发展,在为“课程思政”提供素材、方法的同时,也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面对全新的育人要求,如何实现多元素材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有利于“课程思政”开展的素材,都应该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新思想将进入到“课程思政”当中,以此来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本文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校教育教学改革系列专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专题研究项目《红色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郭振环.从学生专业特色入手,将“课程思政”融入主题班会[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2):105-106.

[2]石红梅.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12):59-60.

[3]李尉.“课程思政”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融合[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2):141-143.

[4]蔡玉波,李光胜.新时代构建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路径探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 22(04):58-61+72.

(作者简介:王恩妍,硕士,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有机融合红色文化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论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中信息页的应用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有机融合研究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民族舞蹈介入音乐课堂教学的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