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同辈党员帮扶打通宿舍“最后一公里”机制考察

2021-01-16唐玉杰高雷

公关世界 2021年24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宿舍

唐玉杰 高雷

摘要:宿舍是大学生思想交流、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综合素质较高、思想引领作用较强、学习生活表现较好的同辈学生党员理应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解释性理解”理念在同辈党员中应用,对帮扶机制提供了可行性。探究同辈党员帮扶机制进宿舍对走好高校学生党建“最后一公里”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同辈党员帮扶 宿舍 “最后一公里” 机制考察

一、“最后一公里”释义

“最后一公里”被作为服务群众,加强基层党风建设的关键一环予以强调。如何走好“最后一公里”聚焦的是“如何将‘为民’的价值追求植根于每位党员干部的内心深处?”,这是基层党风建设的关键一环。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关乎连通党群和谐关系与基层社会稳定。打通高校党建进宿舍“最后一公里”,体现了学生党员为学生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同学生群众血肉联系的核心要求,必须深刻地植入广大学生党员“为民”意识中,必须践行于日常行动中。大学生宿舍作为学生党员与群众“最后一公里”主要活动场所和党建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阵地[ 1 ],应聚焦在宿舍环境下打通“最后一公里”。而引入同辈党员帮扶机制,是打通高校学生党建进宿舍的“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帮扶机制的积极功能,一方面可以作为基层学生党支部党风建设、服务学生的切实体现;另一方面成为同辈学生党员自我形塑党员形象、自我提升综合素质的常态举措。

二、同辈党员帮扶机制进宿舍是高校党建“最后一公里”的具体实践

高校学生宿舍是广大青年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场所,同时也应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重要阵地。高校党建进宿舍,要实现同辈青年党员帮扶进宿舍,实现从学业辅导、生活督导到思想引导的“三导”统一。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同享,发展共促,困难同担”的机制是走好“最后一公里”的基本要求和意义价值所在。帮扶机制的实践是高校学生党员形塑的一次机遇,能让青年学生党员提振精气神,积极转变作风,发挥表率,做好担当,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能充分做到把学生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忧通过同辈“视角交融”内化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盼、所忧,并能够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做实,帮扶好需要帮助的学生,真真切切把宿舍作为走好服务广大学生群 “最后一公里”的主阵地。帮扶机制的实践是一个过程,不仅能够发挥同辈党员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规范、思想引领的主阵地——学生宿舍中的带头作用,也将转变传统高校学生宿舍以管为主的介入模式,转变成为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帮扶模式,并因此形成机制,建立起长效化帮扶。从这个角度来说,打通宿舍的“最后一公里”,在高校党建工作视角下,聚焦党员帮扶机制进宿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同辈党员帮扶打通宿舍“最后一公里”机制考察

用对话式教学引思、启智、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融入同辈因素如“身边党员”、“身边党员故事”达成对支部其他党员学生及支部所在年级学生群众的“对话—启智”式影响,最终通过融合实现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同辈育人目标。过程中渗透着舒茨认为的生活世界体验过程中解释性理解、视角交融、移情等技巧[ 2 ]。如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的卫生、安全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宿舍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各高校虽通过诸如推行辅导员进宿舍、学工晚间值班、宿舍管理与辅导员考核挂钩等制度,将宿舍常规管理制度化,宿舍检查常态化,以此形成完整闭环的宿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带来了强制行政化、科层化,学生不理解,甚至反感等弊端。如何推行宿舍管理有效机制,如何能够让广大青年学生明白“宿舍是我家,管理靠大家,都为建好这个家”的道理?

通过应用“对话-启智-育人”中核心理念“解释性理解”的技巧,引入同辈党员学生的典型示范引导、帮扶进驻宿舍机制,打通宿舍管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就值得我们尝试。学生党员要懂得“解释性理解”技巧,学会视角交融,转变和普通学生之间“彼”、“此”坐标原点,用同学们的现实性困难(包括责任宿舍区)与学习生活需求为导向指导自身服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技巧性地将同学们的所需所求清晰化、具体化,将我们同学作为“自家人”、“贴心人”,尽量将宿舍管理行为去行政味,去管理味,做到以心换心。同辈学生党员在责任宿舍帮扶机制建构过程中,要与宿舍每位同学营造传帮带、乐其中、肯奉献、共成长的良好氛围。

韦伯解释理解社会学时,将“解释性理解”作为核心命题。以“解释性理解”本身强调的是,从自身出发,通过对客观进行的社会行为进行融入性、移情式(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理性的元素)的理解,并将自身所赋予行为的意义与行为的客观效果进行有效地连接,以达成自身情感的投入、意义理解的表达与社会行为的本身有机融合;同时,也是对社会行为的原因、过程与结构进行“主观——客观”的解释理解的过程。作为“解释性理解”的次级概念“视角交融”,可以这样的形象描述:如果把我的身体作为标绘我的世界的坐标原点,我的身体的位置在一个作为“彼在”的同伴身体的关系中构成了我的“此在”,由于我的同伴的身体对于他来说是“此在”,所以,它对我来说是“彼在”。由于我从“彼在”出发可以察觉我从“此在”出发所察觉的同样的事物,所以尽管视角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个世界的各种客体和事件对于我们来说是共同的,实质就是不同视角的互换。这种视角交融的理念为帮扶机制进宿舍提供了可行性。

具体说来,学生党员作为班集体建设过程的重要参与力量,是班集体培育出的优秀学生代表(在学业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较为突出),更应在班集体的凝聚力以及班集体建设参与方面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在帮扶机制实践过程中,学生党员学会“解释性理解”,能够在“主体间性”的时空坐标中学会视角交融与“移情式体验”,在具体路径上通过示范引导教育机制针对各年级、各宿舍同学的不同成长特征,可将帮扶主题细化为“大一,我们一起勇敢面对”、“大二大三,我们一起砥砺前行”、“大四,我们都有好前程”三个分主题,以此一起勇敢面对大学学习生活,适应大学节奏:小至嘘寒问暖,大至生涯规划都可以成为同辈党员们关切的主题。通过常态的“宿舍串门”,主动联系,寻找主题,发现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学生党员们力求将工作做细做透,力争在能够进行同辈的传教的同时,帮辅导员老师了解每一位同学的真实生活情境,为做好个别同学心理疏导储备第一手材料[ 3 ]。作为同辈,同辈党员学生懂他们;作为党员,同辈党员更应帮他们。同辈党员与学生双方是平等的、独立的,通过“视角交融”“移情式体验”等实现共鸣、共有、共享,并最终建立一个新型的宿舍关系。这种新型的关系中,不再是师生之间的“我教你学”的对象性关系,而是同辈之间一种教学相长的和谐“相遇”关系。高校党建主体也不再是单向度主体,而是平等的关系主体或共同主体,高校党建进宿舍的基层 “小堡垒”作用发挥在帮扶机制实践过程中逐步得以凸显。

此外,通过融入同学们的生活世界与作出积极有意义的帮扶行动,学生党员不仅能够以更高的标准在各方面要求自己,更能够真切地体悟到作风建设在一名普通学生党员身上的具体践行。相互信任,才能一起成长,学会“解释性理解”、“视角交融”、“移情”等才能彰显帮扶意义,每位学生党员用行动诠释这句话的含义,就能充分发挥帮扶机制在高校党建进宿舍过程中走好“最后一公里”的作用。同辈学生党员的行为举止、精神风貌在濡染着广大青年学生,宿舍是“最后一公里”的目标阵地。这是将同辈党员示范引导机制通过“解释性理解”的理念进驻宿舍进行实践,也是学生基层党支部常态化服务广大学生的鲜活例证。过程中以宿舍文化建设与氛围营造、宿舍常规管理、同辈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与作风建设作为主要目标,并将这些目标有机结合,统一到“三全育人”全过程中来,并以此形成了长效帮扶机制,打通服务广大学生“最后一公里”。同时,同辈党员也在服务实践中完成了一名合格大学生党员的自我形塑过程,规避了传统宿舍管理中的“重管理、轻教育”的现状[ 4 ],加深了普通学生对学生党员、对基层学生支部堡垒作用的认识,达成了把学生宿舍作为弘扬主旋律的重要阵地与平台的目标要求。

四、结语

“小宿舍,大智慧”。宿舍区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集聚地,具备社区的诸多特质,如地缘空间的集中性、交往互动的经常性以及社区文化的凝聚性等特质。如何通过开展更多的文化服务活动培养学生活动参与、形成家园归属感等,以及同辈学生党员打通“最后一公里”后的帮扶内容范围仍亟待我们继续思考。

(责任编辑:姜秀靓)

参考文献:

[1].周雅.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进宿舍的实践与探索——以湖南財政经济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3).

[2].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

[3].王馨等.高校学生党员帮扶入校新生对于辅导员工作的促进研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21).

[4].李立峰等.基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学生公寓党建工作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01).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宿舍
省蚊香但招苍蝇
热得快炸了
停电
学校到底是谁的
吃货的世界
热得快炸了
快递公司深挖“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