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思维方式

2021-01-16李文勇卢成观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学思维

李文勇 卢成观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深深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所彰显出的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统筹兼顾、整体部署的辩证思维,以史为鉴、镜古鉴今的历史思维,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为推进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支撑。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 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C 9 5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2 8 0 3( 2 0 2 1) 0 2-0 0 0 4-0 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创新资助项目)“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研究”( 2 0 2 0 C X Z Z 0 6 3) ; 2 0 2 0年度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资助项目“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2 0 2 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2 0 2 1 KY 0 5 3 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新疆工作座谈会、西藏工作座谈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等重要会议多次论及“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推进我国民族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既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做什么、怎么做部署“过河”任务,提供新的民族理论观点和民族思想内涵,也为如何认识、分析和解决新时代民族问题搭建“桥”和“船”,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內在规律。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式。[ 1] ( P 2 4 4)它要求作出战略决策时应充分考虑战略环境、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步骤是否具备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蕴含着宏阔的战略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基于对“两个大局”战略环境的科学研判。战略环境是影响整体大局变化发展的客观条件,一般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种战略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次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来开展部署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看,实现“中国梦”关键在党,根本在人民。何以将人民的磅礴伟力凝聚到逐梦的宏伟征程并且保持共同奋斗的战略态势,最重要的就是统一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而一种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共识,它就必然表征为“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2] ( P 1 5 1)超越单一民族、狭隘地域和时空长河的民族共同体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儿女共同培育、继承和发展起来的,集中体现了各民族勠力同心、团结奋斗的民族韧性与民族禀赋,引导着个体与共同体、不同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互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民族意识,是民族共同体及其成员从文明进步的真、善、美等特质中“蒸馏”出民族精神的原始意识状态。因此,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进而实现“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看,全球治理体系、政治格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领域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此大局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功不断使中国日益靠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期待看到“中国方案”、听到“中国声音”。与此同时,国际反华势力也炮制诸多关于中国民族工作、中国民族政策的负面舆论议题,借此打压、诋毁污蔑中国,妄图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因此,重视民族问题、科学谋划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主动运筹、排解忧患、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战略举措。

二是明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对战略问题作出科学剖析后所寄予的发展愿景和实现憧憬,既体现为战略定位的时空延伸,又表现为战略抉择和战略重点的推进部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体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讲话中,大多直接与“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合起来阐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目标视野下,这三者关系充盈着科学的思维考量。一方面,加强民族团结可以有效引导各民族互相尊重、认可彼此价值,围绕共同利益聚合力量和联合力量,于现实而复杂的民族关系中实现政治团结、社会团结和公民团结,从而建设一个更加多元发展、关系融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民族团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涵指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而促进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战略举措,其指向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其共同体成员的单个民族意识的机械性简单相加,而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民族及其历史活动的根本反映。它作为桥梁中轴的意识性力量,链接着维护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具有基础性、前提性、根本性和长远性作用。2 0 1 9年9月2 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3]在此之后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中央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沿用了这一话语表达。这充分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新时代民族问题研究的主题主线,尤其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战略目标导向。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事物联系、发展变化和矛盾运动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敢于承认、善于分析和妥善解决事物矛盾,并兼顾处理好事物矛盾内在的各种重大关系,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客观实际和洞察事物的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辩证思维方法,科学谋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方向。

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地看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矛盾统一体的正反面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各族人民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种意识的形成离不开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实践活动。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 4],另一方面,也要求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各种造成民族不信任和隔阂、影响民族团结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 3],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环境氛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各民族人民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要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 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蛰居于世界之外的纯粹抽象物,而是有着特定基本内容形态的具体物。还需指出的是,不同民族意识的差异既源于其实践活动的不同,也深受形形色色的思想观念冲击,大汉族主义、少数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网络民粹主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削減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消解着他们的共同价值观,所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正视与规避这些错误思潮。综上,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中,他既提倡创建积极向上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也要求防范打击各种民族分裂活动;既倡导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也要求反对错误的思想观念,这体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辩证思维。

坚持“重点论”,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着重把握的主要问题和关键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包括多元民族、蕴含多向度要素、涵盖多重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必须要统筹全局、做好顶层设计,但是也要格外注意抓好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在于实现各民族人民的心理情感认同,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认同。“认同”,表达了人们对于一定事物的独有心理归属与特有情感体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多强调的是各族人民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内容形态(上文所说的“五观”)的基础上,生成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而这又首先归究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所带来的心理归属与情感体验。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6]他着重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 3]“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5]突出了文化认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中的至关重要性。此外,他还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6],“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 7],“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3]一方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栖息于中华大地的各族人民思考自身价值、慰藉心灵、寄托情感所构建起的具有普适性的意义世界和精神彼岸。它所显现的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族内主体文化、族际主体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之间差异甄别、矛盾调适后的共有价值理念、心理情感和精神内核的一致。在本质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不同民族文化边际和界限中寻求共同的文化因子,依托抽象的文化认同还原具象的共同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心理和共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导向集中统一起来,所依据的是不同民族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涵养下的内在价值共识的趋同。这种深层的价值共识有着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积淀、博大的中华文化支撑和伟大的中华民族实践检验,都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所内蕴的追求真、善、美的契合。究其根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是寻觅隐匿于文化认同背后的不同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核心理念和道德规范等价值共识的一致,从而内延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定形态和外化出一定的实践自觉。可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关键作用。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放大镜”和“显微镜”审视事物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在研读历史和观察现实、回眸历史和眺望未来的联系中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蕴含着深邃的历史思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通过梳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脉络,厘清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生成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长期共生共存共融的社会活动状态的反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大特征,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这一历史过程,是各族群众在追求自己目标并规导于隐形的历史合力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3]正是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才不断使各族群众交融汇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嬗变的历史特点。他指出:“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3]概言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其生成的历史动因,也有其流变的历史特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离开历史思维的引航。

注重研究党的民族工作历史和民族历史文化,善于从历史中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与历史规律。一是把“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提质为新中国成立7 0年来我国民族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认为,各民族的团结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强调要重视处理好各民族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把促进民族团结、消除民族隔阂,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江泽民和胡锦涛则进一步发展了民族团结理论,创新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推进我国民族工作,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从历史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经验,在于以各民族的团结融合促进无产阶级的团结,从而保证各民族的平等与友好相处。二是强调要从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中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养料。一定的民族文化,可以折射出特定族群审视世界、关照自身秉承着何种价值取向,其映现的是一个民族的鲜明属性和特有精神禀赋。没有任何超越经济规制的文化,也没有任何脱离文化而存在的经济。无论是少数民族的史书典籍、神话传说亦或风俗习惯,其本身都是他们对民族物质生产、民族相互交往进行叙事的形式与载体。“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9]。以上都说明,挖掘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背后蕴含民族团结进步内容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历史养料,“以共同文化基因与民族历史记忆为精神养料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义。”[ 1 0]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敢于破除陈规旧则,突破惯有思维定式、固有经验局限,善于因时制宜、因势利导,根据变化了的实际运用科学理论对事物作出全新思考、力求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蕴含着独特的创新思维,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指明了方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只有不断丰富,实践才能行稳致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的重要论断,学界对此研究起步较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基础理论问题上仍留有研究空白。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滥用“资本霸权”所分娩出的全球主导话语权不断抨击诋毁中国民族工作、中国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和进步性,在国内外极力散播中国剥削压榨少数民族论、中国进行民族人种屠杀论等政治病毒,这给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带来了负面冲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3]这正是今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应重点回应的理论课题。[ 1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各民族傳统文化中汲取蕴含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的历史养料,要大力传承与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待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弘扬与保护的基础上,坚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批判原则,努力实现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7],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3]

互联网作为2 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它于现实中编织出了延展人的现实存在的虚拟空间,拓展着“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和交往方式,并且日益成为绝大多数人的一种基本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舆论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3]这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创新方式和载体,坚持网上和网下相结合。同时,各民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扩大彼此交流交往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使得我国宏观散居、微观聚居、中观交错杂居的传统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呈现出流动速度快、融居范围大的新特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大趋势,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结构和社会环境,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 3]这体现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的实践创新思维。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战略思维有助于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场逻辑,辩证思维有助于深入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局部署和问题核心,历史思维有助于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动因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规律,创新思维有助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及其实践发展。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思维方式,对解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方法问题,对在新时代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方法论价值。

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 0 1 9.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2.

[ 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 2 0 1 9-0 9-2 8( 0 0 2).

[ 4]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N].人民日报, 2 0 1 5-0 8-2 6( 0 0 1).

[ 5]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N].人民日报, 2 0 2 1-0 3-0 6( 0 0 1).

[ 6]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N].人民日报, 2 0 1 8-0 3-0 6( 0 0 1).

[ 7]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N].人民日报, 2 0 1 4-0 9-3 0( 0 0 1).

[ 8]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N].人民日报, 2 0 1 9-0 8-2 3( 0 0 1).

[ 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乘势而上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N].人民日报, 2 0 2 0-0 5-1 3( 0 0 1).

[ 1 0]卢成观,李文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 J].理论导刊, 2 0 2 0, ( 0 3).

[ 1 1]李文勇,卢成观.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综述[ J].甘肃理论学刊, 2 0 2 0, ( 0 4).

责任编辑:李艳霞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学思维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用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改进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
浅析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
重视科学实验课教学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探析
科普少儿剧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