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

2021-01-15谭小平师琳

大学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体系建设安全管理

谭小平 师琳

[摘 要]在 “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实验室教学与科研任务都急剧增加;实验设备的增多、实验场地的扩建以及实验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四位一体”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以使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进一步跟上安全发展的步伐,真正做到为高校健康快速发展服务。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2-0190-03

随着“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的发展,高校实验室的作用日益突出。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场所,也是培养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基地,更是加强科技创新的摇篮。近年来,为了满足教学与科研任务增加的需要,高校实验室无论是在规模还是门类方面都呈现出倍增的趋势,这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另外,随着先进设备的引进,更要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条件和环境,这使得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更大挑战。国家已从安全意识、责任体系、宣传教育、运行机制等方面对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做了全方位的规定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文件,要求高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 [1-3]。但是,仍有一些高校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不仅造成了财产损失,影响了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还给广大师生身心健康带来了伤害,对高校的发展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3]。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实验室安全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的正常運转、师生的安全健康。它是教学科研的基础和保障,也是衡量“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指标。而目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大多处于“要我安全”的状态,主要依赖安全制度的硬性规定和安全教育等外部力量来推动,缺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如何才能从“要我安全”,达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境界呢?这种由被动变主动的安全管理模式才真正跟上现今高校发展步伐。

一、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实验室安全主体意识缺失,搞不清楚安全为了谁[4-6]

实验室安全管理包括人、物和环境三个方面,其核心在于人。制度和规范由人制定并依赖人遵守,设备和设施由人来制造并操作。那么,安全的主体是谁呢?安全为了谁?

有报道说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上热、中温、下凉”现象[5]。尽管学校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但由于学院系重视不足,落实不到位,部分师生对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存在思想懈怠、态度消极等问题。也有报道表明,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总是存在心理侥幸,认为不出事就是安全。在实验室开展教学科研时,部分教师往往只盲目追求产出和效率而无视安全工作,只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安全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因为缺乏相关安全引领,本身又缺少实验室安全科学知识,往往只注重实验结果而忽视实验过程安全,只图简单方便,无视违规操作,对潜在的危险及安全危害认识不足。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种种状况,究其背后原因,就是在安全管理上安全主体不够明确,一些人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根据安全事故的海恩法则,一次重大的安全事故往往是多次安全隐患叠加的结果,因此在日常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提高安全意识,不放过任何安全隐患,是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呢?安全管理专家祁有红明确指出,“安全为了谁”是安全意识之母,是安全工作之魂[6]。只有心中明白“安全为了谁”,师生员工才能理解管理层的良苦用心,才会清楚为什么要那样做。这样,安全制度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安全教育才会植入师生员工脑内,安全意识才能扎根心中,安全境界才会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所以,安全管理必须明确安全为了谁,安全的主体是谁。同时要强化安全主体并予以尊重,让其自动自发地发挥作用。

(二)实验室安全基础设施薄弱,管理维护差[4-5,7-9]

国内部分高校实验大楼和实验室在建设之初缺乏安全方面的专业设计和规划,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的,这使得最后建成的实验室在即将启用时就存在很多环境安全问题。还有部分实验楼由于修建年代久远,普遍存在线路混乱老化、管道渗漏、负载超载等问题。甚至有些实验室是由原教学楼改变而来的,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配套、水电防火都达不到现阶段的安全要求标准。随着学校实验教学内容的增加,实验设备台套数增多,有些高校原本拥挤的实验室更加拥挤,甚至将实验设备叠放以节省空间,实验台堵塞安全通道,这些都给实验室安全带来很大隐患。安全防护设施(包括防毒防害装备基本应急救护药品,灭火器、灭火毯、灭火沙等消防器材,急喷淋、洗眼器装置等)就更不用说了,不配备的学校大有存在,即使配备了也缺少维护,日子久了一旦发生事故这些设备都不能正常工作。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视和资金的投入,实验室硬件设施虽大有改善,但在管理防护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高校还普遍存在高温高压设备不能妥善安置的问题;一些实验室通风设施、安全防护设施不能正常工作;室内大量使用明火电炉,实验室门随意堵塞,安全通道不畅;仍存在学习、休息室和实验室混用的情况;普遍缺少可靠和完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与应急设备;缺少先进的安全检测设备,不能确保实验室提前预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三)安全体系架构松散,机构级别不高,真正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不足,综合能力有限[4-5,10]

国内高校安全管理体系一般涉及部门多且分工不明,而且通常没有单独的管理机构,大多挂靠在学校的其他部门下导致效率低下。因此,安全职责没有明确分工,问责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安全职责缺乏监督、奖惩制度,机构根本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近几年,教育部办公厅、科技司通过发文强制规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好了很多。但在专项检查督查中,仍发现在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人员配置上存在很大问题,不说专业要求,就是人数有些高校都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对安全隐患的排查、安全事故的预防十分不利;另外,一旦事故发生,由于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事态发展得不到及时控制,严重时可能会引起二次事故。而事故后,学校如果不能从中吸取教训,从源头上杜绝安全漏洞再次发生,这是非常可怕的。

(四)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不健全[ 1,11-12]

“安全文化”一词在1986年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首次提出。 5年后,INSAG在报告中定义了“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素质与态度的总和。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着手对“安全文化”进行研究和应用,首先将其引入企业的安全生产领域,后来在安全生活领域也广泛进行宣传教育。但关于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大多数高校仍处于初级阶段,普遍存在安全制度落实困难、监管不到位,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部分师生领导安全环保意识欠缺等问题。

二、“四位一体”新的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构建

在“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风向标的形势下,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北京交通大学‘12.26’实验室爆炸事故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切入点,以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确保高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安全文化建设为手段,构建一套符合高校特色和发展需求的一个目标、四个保障、四个融合、五项活动、五大板块的“四位一体”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长效常态化机制;四个保障包括安全组织体系保障、安全设施建设保障、安全队伍建设保障和安全制度保障;四个融合包含安全文化课内课外融合、安全文化线上线下融合、安全文化个人团体融合以及安全管理多平台融合;五项活动是指实验室安全课程培训、安全演习演练、安全竞技比赛、安全经驗交流以及其他安全文化活动;五大板块包含实验室安全教育建设、安全环境文化建设、全队伍建设、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安全文化评价。

第一,要着力培养全体师生员工的安全主体意识和提高其安全技能,让大家心中都根植“我要安全”的意识,真正掌握“我会安全”的安全本领。其主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创新安全文化培育模式,“四个融合”落实实验室安全之教。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线下培育开发基础安全、保密安全、化学品安全、生物安全、辐射安全、机电安全和实验室建设等系列高校实验室安全课程;线上建设高校实验室安全网络课堂,制作微课、慕课等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安全教育深度融合。推进课内课外融合,在开好安全课程基础上,成立学校安全文化社团,组织开展安全知识宣传、经验学习交流活动。推进个人安全与团队安全融合,每个人不仅负责自己的安全,同时还要负责同事的安全,互相提醒,以团队的形式工作,提高整个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安全责任和主体意识的培养,让每个师生员工都非常清楚“安全为了谁”。

围绕安全开展实践,“五项活动”弘扬实验室安全文化。根据实验室不同危险因素,设立相应的安全培训课程,包含一般性安全、化学安全、生物安全、仪器设备使用安全、废弃物处理规程等,举办高校实验室安全课程教育培训系列活动,进行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知识测试,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通过课堂理论授课,结合实验室实际演练的教学方法,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实验安全教育的注意事项以及事故应对措施,巩固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每年定期举行1~2次大型安全演习,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思维。发挥学生社团力量举办各种实验室安全文化科技活动,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竞技活动,加强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知识的了解和吸收,使他们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从而严格规范自己,提高他们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认知。具体方式方法见笔者已发表的文章《新形势下现代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构建》[12]。

第二,创造“我能安全”的基本条件,包括体系构建、制度制定、设施完善、专业队伍建设以及其他硬、软件设施的建设。

紧扣安全汇集资源,“四个保障”夯实实验室安全之基。完善体系建设,加强组织保障,优化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建立校、院、室三级责任制,充分做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学校层面,校长、书记对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负责领导和统筹全校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各学院(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第一责任人,与学校签订责任书;各实验室主任为所在实验室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其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科学规划校园基本建设,大力提升后勤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信息化水平,着力改善实验室条件,具体是指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快实验室硬软件建设。主要包括:①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与建造以安全为前提,并符合环保要求;合理布局实验室空间,规范水、电、气等管线设施;确保周边环境通道畅通、整洁卫生;配备可靠、稳定和完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与应急设备。②装置先进的安全检测设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实验室在防火、防爆、防潮、防毒、防雷、防电等方面在用和备用设备与设施完好。③推进全面的实验室安全防护技术和事故应急预案,探索并广泛使用现代管理手段。通过不断改善实验室设施,优化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增强实验室队伍保障,精心培育一支多元复合型的实验技术队伍。加强该队伍的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技术技能;同时,重点加强安全意识培养,提高其安全技能并传播安全知识,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坚持“少而精、博而通”的实验技术人员聘用机制,因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待在实验室的时间较长,动手操作机会较多,可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实验技术队伍。强化实验室安全制度保障,促使管理规范到位,具体见《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4]。

加强安全团队管理,“五大板块”追求健康环保之教。首先,实验室安全环境文化建设是必要的基础,安全队伍建设是坚实的力量。有了思想,有了队伍,再加上必要的基础,那探寻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就在路上。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努力跟上时代新步伐,积极探索创新安全培育模式和教育新手段,尤其须在目前相对贫乏的信息化建设和安全文化评价方面下苦功。安全大数据库的建立,各管理平台的互通互融,能更好地为师生员工服务,同时避免数据的反复采集,便于节省人物力。一套完善、科学的实验室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能对实验室安全提出建设性的整改方案,切实有效地排除安全隐患。

三、结语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高校须进一步转变思想,积极探讨并革新实验室安全管理理念,寻找到适合各自高校发展需求的方案,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常态化管理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19〕1号)[EB/OL].(2019-01-16)[2019-01-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945/s7946/201901/t201901

24_368001.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研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教技厅函〔2019〕37号)[EB/OL].(2019-03-25)[2019-04-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36/201904/t2019040

4_376670.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教育系统安全生产大检查“回头看”的通知(教发厅函〔2015〕118号)[EB/OL].(2015-12-16)[2015-12-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3013/201512/t2015121

7_225266.html.

[4] 谭小平,李会芳,师琳. 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9):294-297,305.

[5] 赵明,宋秀庆,祝永卫,等. 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与策略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11):6-8,23.

[6] 祁有红.生命第一[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7] 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2):193-195.

[8] 黄坤,李彦启.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280-283.

[9] 张羽,李鸿儒,张威. 依托安全文化建设的高校电类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2017(50):12-14.

[10] 张严,楚晓丽,梁山,等. 高校实验室安全及文化建设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9):327-330.

[11] 陈浪城,严文锋,刘贻新.“以人为本”建设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7):286-288.

[12] 谭小平,师琳,李会芳. 新形势下现代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2):269-272,284.

[责任编辑:刘凤华]

[收稿时间]2020-07-09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安全专项):“双一流”“新工科”背景下现代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编号:19G03)。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E-CL20201932,教高厅函〔2020〕23号)。

[作者简介]谭小平(1975-),女,湖南邵东人,博士,实验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實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猜你喜欢

高校实验室体系建设安全管理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平衡高校实验室使用频率与安全指数的思考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分析
警犬使用法制化体系建设初探
系统论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探讨
论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浅谈现代汽车检测技术与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