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学术竞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2021-01-15王一宋娟

大学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实验室建设

王一 宋娟

[摘 要]学术竞赛有助于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文章结合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探讨了学术竞赛实验室的建设。学术竞赛实验室不仅能为参赛者提供良好的平台,还有助于高校培养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学术竞赛实验室;实验室建设;管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2-0187-03

近年来,中国高校逐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并且不断地将其进行调整以适应中国国情,使其在中国高校显示出蓬勃生机[1]。学术竞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提升高校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术竞赛在高校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保证学生能顺利参与学术竞赛并获得一定的成绩,高校必须为参赛学生提供良好的参赛平台,因此加强学术竞赛实验室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由于一些本科学生基础差,不能将所学知识串接并且融会贯通,自控能力差等,而学校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日益严格,竞赛项目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及综合运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当参赛本科生遇到依靠自身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其参赛信心容易受到打击。结合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建设学术竞赛实验室,对参赛学生进行科学管理,为参赛团队提供基础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对竞赛中所需的实验设备操作熟练的教师进行赛前培训以及指导,可为竞赛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对学生创新精神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整合课堂所学知识、探索未知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3-5]。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学术竞赛的现状

随着大学的扩招,高等教育面临大众教育的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本科教育质量的相对下降[1]。为了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推动高校的发展,高校只有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方法,才能够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以及受社会欢迎的综合型人才。在中国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只负责课本知识的讲述,对于学生是否听懂或是听懂了是否会运用这些知识只能通过测试来进行检验。加之中国尊师重道观念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交流不足的现象,导致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所擅长的方向缺乏了解,因此对学生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第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举办,带动了学术竞赛在高校的蓬勃发展,目前竞赛项目与参赛人数均呈现出激增的趋势,学术竞赛已成为高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方式。竞赛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且在该过程中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思考以及拓展学习。由于在竞赛时会遇到各种难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对其思维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6]。

不仅如此,学术竞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术研究精神、自主思考等的关键一环,其不仅提高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并且对实践教学改革有显著的影响。随着社会需求及人才类型的改变,学术竞赛将在高校中显示出勃勃生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应引起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学术竞赛学生的招募与导师团队建设

(一)学术竞赛学生的组织与招募

参赛学生的招募是学术竞赛正常举办的必要条件。在学术竞赛举办之前必须先做好宣传工作,以本科生导师为主,同时动员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利用相应的学校网站对学术竞赛项目进行宣讲,让学生对竞赛的规则、目的、对日后工作以及学习的帮助进行充分了解,吸引更多有能力、有基础、有学习热情以及具有团队意识的学生参与其中。为了保证学术竞赛的质量,必须对报名参赛学生进行多轮选拔。首先由各个本科生导师对自己参赛的学生进行意向确认,并让其自由组队,在培训后用历届竞赛题目让学生进行竞赛训练,最后由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打分,采用优胜劣汰的方式再一次进行筛选,通过选拔的学生方可成为参赛队员参加竞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学术竞赛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广度以及深度日益提高,竞赛题目呈现出较大的灵活性,难度加大。由于大一、大二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通识必修课程,大多缺乏专业基础知识,不满足学术竞赛的条件,而大四学生忙于论文的撰写与答辩以及就业等,没有空闲的时间以及多余的精力参与学术竞赛,因此学术竞赛的学生以大三为主,在每个参赛团队中既有高年级的学生也有低年级学生,让低年级学生学习并积累学术竞赛的经验以及问题解决的思路,从而避免出现断层现象和后续的学术竞赛无人可用的局面。

总的来说,目前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资金的短缺,为提高参赛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满足所有有意向参与学术竞赛的学生的需求,必须对报名参赛的学生进行筛选,选拔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学习热情的学生参加竞赛培训,并且让其自由组队进行比赛。尽量确保参赛队伍中高年级与低年级以1:1的比例组队,或参赛队伍中至少有一名有参赛经验的学生,让低年级学生不仅能参与其中,更能从高年级参赛学生身上学到宝贵经验,为日后的竞赛奠定基础。参赛团队中的各个队员要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分工合作,明确自身的任务,并且选出一名组长以确保竞赛顺利有序进行。在竞赛培训过程中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因素导致压力过大、失去兴趣等,应再次进行淘汰,经历重重选拔最终确定进入实验室的参赛团队。

(二)学术竞赛实验室的导师团队建设

导师团队水平与学生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往往也能体现学术竞赛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因此应引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必须严把进人关。首先应该加强对导师团队的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由于现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实验室管理难度增大,学校应定期让实验室导师外出培训以提升其管理水平及专业能力。其次要构建高水平实验室导师团队,提高其整体水平。学校必须重新定位实验室导师的地位,改变以往对实验室管理者的定位,缩小其与教师的地位差距,激发实验室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构建一支一流的导师团队。因此,如图1所示,在指导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应由本科生导师(博士)和实验室实验教学教师共同组成,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对竞赛实验室的管理,而且能够有效地进行分组培训,利于发挥不同本科导师的优势,使学生在各个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三、学术竞赛实验室与本科生导师制的结合

学术竞赛项目的种类十分繁多,所涉及的学科也十分广泛,如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机器人大赛等。学术竞赛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参赛学生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必须对所用的实验仪器能够熟练操作,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同时,学术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知识的探知欲,是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学术竞赛现如今在高校中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因此,创建学术竞赛实验室为参赛学生提供良好的参赛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学术竞赛需要种类繁多的元器件以及大量設备,并且对学生基础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学术竞赛实验室的建设,且需要本科生导师团队协作指导,以使各个竞赛参与小组能够顺利地比赛且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学术竞赛实验室的组织结构与管理

高校应结合现有的实验室平台,建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学术竞赛实验室,并且为其提供竞赛所需实验器材,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5]。为了让学生在竞赛中能够顺利进行并且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为参赛学生提供良好的参赛平台外,本科生导师有必要对实验室以及参赛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为参赛队伍提供必要的帮助。由于竞赛时间有限,竞赛过程中必须对时间进行高效管理,考虑到大多数参赛学生基础较弱、自控能力差,而本科导师工作任务繁重,可安排实验室教师辅助管理,即由本科导师制订学习任务,规划学习方向,实验室教师对参赛者进行辅导与监督等。图2展示了实验室的管理结构:在竞赛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全面负责竞赛的报名、对赛制的讲解、比赛的培训等工作,实验室教师负责实验室的仪器管理和参赛学生的问题指导工作。同时通过设置专门的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以排查实验室的安全隐患等措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杜绝事故于未然,与学生共同构建出一个井然有序、干净整洁的学术竞赛平台,为竞赛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本科生导师制在学术竞赛实验室中的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参加竞赛时教师主要是对赛制规则以及往年的比赛情况进行简单概括,在竞赛过程中缺少专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同时竞赛也很难与本科生导师的科研方向结合,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被分为两个独立的整体,教师难以发挥其优势对学生进行指导。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则可弥补这一缺点,应基于该教学模式为参赛学生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对竞赛学生进行指导与管理。由于参赛学生理论知识有限,在赛前统一培训时需要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的理论指导教师对参赛者进行理论知识授课,在授课期间选用历年经典的竞赛题为学生进行剖析,将零散的知识连接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熟悉了竞赛流程,取得拓展知识的学习资料,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对于竞赛小组的分配,本科生导师可以将未参加过类似竞赛和参加过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根据参赛队伍中队员的专长情况进行任务分配,并且定期组织讨论,保证队员间随时进行沟通,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导师应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且针对学生的疑惑给予相应指导,以确保竞赛顺利完成并获得优异成绩。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学术竞赛管理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动性,以“以赛促学”的方式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7-8]。这样也有利于本科生导师发掘优秀学生并让其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中来。

(三)学术竞赛实验室的项目与考核

学术竞赛实验室的项目有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多种类型,教师可通过参赛者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利用其所取得的成绩综合对学生做出评价。其中竞赛成绩可按比赛获得的等级对应不同的分数值。竞赛成绩可直接反映学生能力提升与否,体现导师教学水平及对实验室的管理能力,同时为下一年度竞赛小组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这一部分可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占考核成绩的70%。平时表现则可通过培训时学生的课堂积极主动性、竞赛时表现出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这一部分可以占考核成绩的30%。根据实际情况按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打分,并且利用考核结果将学生划分等级并给予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的认证,可分为以下三个等级:A.掌握良好,具备良好的竞赛能力;B.基本掌握,具备基本的竞赛能力;C.未掌握,不具备竞赛能力。本科导师可通过学生考核成绩的等级了解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的学习情况、能力提升的程度来对竞赛指导方式进行调整,优化教学方式。

四、结语

以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针对高校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本文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学术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问题,提出应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规则,在学术竞赛中利用以学生为主、导师为辅的方式,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对未知知识进行探索的能力,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魏志荣,吴胜,任伟伟.英美中三国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的比较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39-143.

[2] 王琢,白雪冰,蔡洪刚.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高教论坛,2015(7):81-84.

[3] 陈治,张泽.高校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企业导报,2016(14):133.

[4] 赵青山,李健,孙占海.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协同开放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9(6):157-160.

[5] 白云.电子创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5):197.

[6] 董超,王鑫,刘楠.基于学科竞赛驱动的实验室开放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221-223,236.

[7] 张茜,李贵春,张昕.本科生导师制模式在学科竞赛中的应用与思考[J].教师,2014(17):15-16.

[8] 闫慧,韩杰,李满园.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与绩效考核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35):172-173.

[责任编辑:刘凤华]

[收稿时间]2020-07-10

[基金项目]教育部半导体功率器件可靠性研究中心开放项目,编号:ERCMEKFJJ-2019-(08)。

[作者简介]王一(1989-),男,山西太原人,博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实验室建设
保密专业实验室及实验指导体系建设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浅谈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
基于高校转型发展的三坐标测量实验室建设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高职电子商务实验室建设研究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
与“本科生导师制”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