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钟落潭高校园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2021-01-15张永亮安超群潘必超

大学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

张永亮 安超群 潘必超

[摘 要]针对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存在的优秀领军人才与高层次科研人才缺乏、科研创新团队构建不科学、文化建设薄弱、制度保障缺乏等问题,项目组依托广州白云区钟落潭高校园区的高校聚集效应,开展园区科技社团改革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掌握科技人才的真实状况,开发科技人才职业能力测试系统,对园区科技人才进行测试,研判其职业生涯,规划其成长路径,组建特色发展的科研创新团队,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保障科技工作者的权益,完善科技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培养团队科研带头人和产业领军人才,发挥钟落潭高校园区几千名科技工作者的技术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钟落潭镇“一区三城一山一水一绿道”的发展规划,促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科技产业重镇、北部商业中心、美丽乡村小镇”的发展定位。

[关键词]科研创新团队;职业能力测试系统;钟落潭高校园区;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2-0168-03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国务院于2019年1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此开启了职业教育的新征程。《通知》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根本遵循,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整体谋划,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不断完善现代职教体系。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服务发展的功能,重点服务区域内重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通知》的发布,为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从事什么样的科研指明了方向[1]。

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与普通高校有明显的差异,既要“连天”又要“接地”。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高职院校的科研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的科研必须服务于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又要积极对接区域内的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通过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平台,围绕新产品研发、技术和生产工艺革新等,实现技术积累和迭代,提升应用科研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世界科技创新中心逐步东移,我国科技整体发展水平特别是技术进步等领域与国际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偏低。统计发现,国外发达国家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50%~70%,而我国为15%~20%,与日本、美国的80%差距更大[2]。第二,高校—产业合作度偏低。《GII2020》数据显示,我国高校—产业合作分数为56.5分,位列29位;而美、德高校—产业合作分数分别为75.7分、70.7分,可见我国与欧美创新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三,核心技术薄弱。202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776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例如,航空发动机、机器人领域核心算法、激光雷达、医学影像设备元器件等,仍然缺乏核心竞争力。

高校科研团队作为高校科研活动中最主要的研究单元和核心队伍,在国家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4]。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团队要牢记科技报国的初心,提升科技创新活力,密切联系产业、行业、企业,推動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做出应有的贡献[5-6]。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广大科研工作者要增强使命担当,聚焦于技术研发、工艺革新等应用服务领域,通过组建技术相近、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科研创新团队,不断进行技术积累和迭代,真正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和专业能力,落实服务发展的重任[7-8]。

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东北部,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并未得到大刀阔斧的开发和利用,重点产业和支柱项目不多,尚未形成核心高端产业,在白云区22个镇街中发展缓慢。近些年,随着其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和重点项目的不断投放,这种后发劣势已转变成为钟落潭镇的后发优势。围绕白云区委“1358”发展思路,按照区委明确其“科技产业重镇、北部商业中心、美丽乡村小镇”的发展定位,钟落潭镇提出“一区三城一山一水一绿道”的规划部署。“一区”指的是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三城”分别是“钟落潭高职教育园”“国际健康产业城”和“钟港城”,“一山一水一绿道”分别指的是帽峰山、流溪河以及流溪河绿道。该规划部署力争让镇域经济实现新跨越。当前,钟落潭高校园区设置了12所院校(高职院校5所,应用型本科院校4所,中职3所),其中,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广州科技职业大学、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6所院校已经建成,有7万多名师生入驻。另外,广州白云学院、广东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学校已规划建设或在建。

如何依托高校园区的高校聚集效应、创新思路,搭建功能互补、结构合理的科研创新平台,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发挥钟落潭高校园区几千名科技工作者的技术优势,承担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保障的责任,促进钟落潭地区在高端医疗康复、职教培训、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跨越发展迫在眉睫。

一、科研创新团队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框架

钟落潭高校园区科研创新团队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其依托白云区钟落潭高校园区的高校聚集效应,开展园区科技社团改革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掌握科技人才的真实状况,开发科技人才科研创新能力测试系统,对园区科技人才进行测试,研判其职业生涯,规划其成长路径,组建特色发展的科研创新团队,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保障科技工作者的权益,完善科技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培养团队科研带头人和产业领军人才,发挥钟落潭高校园区几千名科技工作者的技术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钟落潭镇“一区三城一山一水一绿道”的发展规划,促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科技产业重镇、北部商业中心、美丽乡村小镇”的发展定位。

二、科研创新团队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开展调研工作,设计科研创新能力测试系统,研判科研人才职业生涯

调研主要针对广州白云区钟落潭高校园区的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创新团队以及科研人员,通过座谈、走访、问卷等形式,重点围绕创新团队的组织形式、运作模式、发展战略、科研评价体系、科技人才的权益等方面展开。在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摸清钟落潭高校园区科研团队和科技人才的基本现状,理清创新团队的优势学科、新兴学科的基本布局;建立创新团队的数据库,以此作为今后广州市创新团队和科技人才建设的重要依据。总结园区创新团队的建设成功经验和特色做法,针对钟落潭产业布局,提出创新团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制定出台《钟落潭高校园区创新团队建设意见和实施方案》,形成钟落潭高校园区科研团队和科技人员管理制度汇编。

从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五个维度,设计一个适用于高职和技术本科的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测试系统,研判钟落潭高校园区科研人才职业生涯。同时,根据评测结果,依据科研人才的年龄、职称、学历、技术技能积累情况,结合钟落潭镇的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团队成员分等级的技术发展途径,个性化制订科研人才的培养计划,使个人科研能力提升与区域产业的发展相对应。

(二)构建科研创新团队,服务钟落潭镇产业发展

与钟落潭高校园区其他11所院校协作,通过科研师资互聘、交叉任职等方式整合校内外人才资源,采取集聚在同一创新平台,跨学科、跨学校集中攻关的科研模式,将应用型技术骨干和学术骨干纳入科研创新团队,优化人员配置结构,构建协作共同体,围绕“科技产业重镇、北部商业中心、美丽乡村小镇”的钟落潭镇发展定位,形成特色鲜明的科研创新团队。

组建或完善科研团队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等级、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其次要引导团队成员聚焦研究方向,实现团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交叉融合。再次要不断强化团队的特色意识,打造学科品牌。最后要营造学科交叉、互补、融合的氛围,拓宽团队成员相互交流研讨的渠道,群策群力产生前瞻性的科研成果,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例如,依托广东机电职业学院现有的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教育部高端医疗器械产学研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柔性聘请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员、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等,分别担任团队的首席科学家和科研带头人;柔性聘请中国赛宝可靠性分析中心主任、华为EMC技术总监为产业带头人,吸收钟落潭高校园区科技人才10~15人,开展高端医疗康复、大数据健康、医用内窥镜成像关键技术等科学研究,以及血小板分离机、红外理疗仪、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医疗产品技术开发,申请政府科研项目1~2项/年,申请高价值专利2~3项/年,推进全自动血小板分离机、牙卫视系统2个项目产业化,结对子服务钟落潭镇对口企业2~3家,为钟落潭镇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培养和柔性聘任科技领军人才,优化科研创新团队的梯队结构

在人才培育方面,采用“引育结合”的方针,将人才引进和本土培养有机结合,推进高层次专兼职人才队伍建设。针对钟落潭高校园区的科研现状和钟落潭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制定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和目标。以科研创新团队中的领军人才为核心,凝聚、遴选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科研带头人、科研骨干、青年拔尖人才、技能大师、技术能手等高层次人才,探索建立人才流动和共享机制。

注重校内优秀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层次或复合型青年人才的培养。制订分批次、成建制的科研人员培训计划,通过研修深造推进人才培育工作。要让科研创新团队各类成员定期到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著名企业等参与研修深造活动,通过与研修单位进行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技术攻关等,提升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或关键技能。

依托科研项目带动人才培养工作。鼓励和支持团队成员积极申报国家、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或者进行自主选题,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开展关键技术革新和创新研究。从科技攻关中发现基础性的科学问题,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基础上培育新的生长点,同时根据产业的发展不断地调整学科布局,营造促进科研应用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圍。

(四)构建团队运营新机制,设计人才评价标准,完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不断提升科研创新团队管理水平,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尊重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规律,营造让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和氛围,通过共同的信仰、严格的规范、相近的价值观,提升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创新力,实现科研团队的科学管理。

科学设立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把思想政治素质、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社会公德、遵循职业和科学道德准则作为科技人才评价的前置条件。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

健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根据科技人才的工作性质和科技活动特点,对科技人才进行分类评价。对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议为主。重点评价其代表性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中关键科学问题的效能、支撑技术和产品开发的效果。对应用研究与产业技术人才,突出市场评价,重点评价其代表性成果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这主要包括成果的技术创新性、成熟度、稳定性、可靠性,突出成果转化应用、标准制订、关键技术推广等情况及其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支撑引领行业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对科技公共管理服务与实验技术人才,统筹同行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社会评价等方式,重点评价其在提供决策参考、组织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强化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履责绩效和业绩贡献。

三、结束语

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科研活动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和地方科研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技工作者要始终秉承科技报国的初心,不断推动技术发展和科技创新。因此,在钟落潭地区经济背景、支柱产业、文化的依托下,开展高校园区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完善科技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和权益状况,组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开展应用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等工作,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白云)智慧城市产业园建设,增强相关产业链集聚度,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及发挥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人才的优势,体现科研工作真正服务社会发展的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01-24)[2020-06-1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4/t20190404_376701.html.

[2] 于洋.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

[3] 许春华. “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6-20.

[4] 周万珍,王敏. 大学教师科研能力评测模型的构建[J]. 信息化建设, 2016(5):164-165,168.

[5] 程建锋. 地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 中国高校科技, 2018(4):27-29.

[6] 薛守庆,马远忠,王天星. 地方院校构建科研创新团队研究[J]. 山东化工, 2018(11):153-155.

[7] 梁丽. 对高校科研团队和平台建设的思考[J]. 甘肃科技, 2019(4):95-97.

[8] 李晓菁. 基于团队精神的高校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9):82-83.

[责任编辑:陈 明]

[收稿时间]2020-06-3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广東省教育厅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GDJG2019069)、2017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特色创新项目(教育科研)-工匠精神引领新时代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7GGXJK006)、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专业课程融合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2020GZGJ22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永亮(1979-),男,山东莱芜人,硕士,副教授,广东省专业领军人才,电子与通信学院副院长,南粤优秀教师,主持获得2019年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教育部高端医疗器械产学研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主要从事嵌入式系统设计,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转化
浅析信息化助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
天津市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权利归属与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办学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制约我国科技中试发展的问题研究及建议
股权众筹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机制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技园管理经营模式探索
创新高校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的思考
完善转化机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