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段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思辨的探究

2021-01-15霍子聪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2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霍子聪

【摘要】思辨是学生成长发展所必须的一项能力,也是语文学科“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各项思维能力发展的起步阶段,非常依赖教师的科学引导。本文简要阐述了小学高段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思辨的意义,并进一步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筛选恰当的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景、组织课堂辩论活动及巧妙留白等具体措施,给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辨能力

一、小学高段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思辨的意义

1.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本质是为了培养学生接收、分析、处理外界信息以及表达自我的能力,但传统语文教学片面注重学生的读与写能力的锻炼,忽视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除了培养学生识文断字的能力,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思考、分析、辨别外界事物的能力,使其对事物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透过表面看清本质。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冗余信息的充斥使得信息辨别的难度增大,只有具备优良的思辨能力,才能在良莠不齐的大量信息中辨别出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为己所用。由此可见,思辨能力已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之一,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运用思辨能力对复杂事物进行筛选、分析、判断。

2.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

引导学生思辨,本质是让学生形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审慎态度,在看待问题和认识事物时都能独立思考,并得出个性化的见解。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存在明显的主客体关系,课堂教学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就将教师和书本视作“权威”,自己则丧失了思考辨析的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写作的呼声越来越大,思辨能力回归语文课堂已是大势所趋。在阅读教学中,不再以“中心思想”和“标准答案”固化学生思维,而是鼓励他们“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写作教学中,也主张摒弃公式化的写作模板,在真情实感的驱动下个性表达,而这都需要学生具备思辨意识和能力。

二、小学高段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思辨的措施

1.筛选合适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习水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只有筛选出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才能起到锻炼、引导学生进行思辨的教学目的。在进行教学素材筛选时,可基于课本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来逐步推进教学内容的层次与高度,使所筛选的教学素材既符合教学目标,又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渐形成对思辨的认知与理解。例如,在学习《将相和》时,对历史人物了解尚浅的学生极易根据文中对秦王的描述形成错误的认知,认为秦王是一个傲慢自大、外强中干的无能昏君,但实际上历史中的秦王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是一位雄才大略、有勇有谋的政治家。教师对该部分素材的筛选,一方面能使学生深入学习课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实现锻炼与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与思辨能力的教学目的。

2.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

所谓思辨即思考与辨析,而思考与辨析又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之上,因此,要想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应适当地设置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辨析,使学生在思考、辨别、分析、质疑的过程中实现思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在课本原有内容基础上进行延伸,通过设置问题将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之中,利用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与逻辑,进而使学生针对问题展开思辨。例如,在学习《落花生》一课时,学生学习完该课被花生默默无闻、谦虚低调的可贵品质所感染,认为自己应当向“花生”学习,做一个有内涵、不张扬的人,这虽是编者设置该课的初衷与目的,但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远远不够,此时教师应顺势设置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像高高挂在树上的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做个既体面又对他人有好处的人呢?这一问题的提出能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展开思考与辨析,在具体情境中明白内外兼修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合理地设置问题,能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辨别与分析,从而实现思辨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

3.运用辩论教学法促进学生思辨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有所不同,观点与观点的冲突与碰撞能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思考、辨别、分析、表达的兴趣与欲望。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借助辩论教学法使学生针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辩论,使学生在表达观点、提出质疑、展开辩论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辨析能力、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以往“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长久以来的被动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与主体。例如,在学习《四季之美》一课时,有的学生认为春天最美,因为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有的学生认为冬天,因为冬天有洁白唯美、晶莹剔透的白雪。教师可将学生根据对四季喜好的不同进行分组,将喜欢同一季节的学生分为一组,要求小组内成员对喜爱该季节的原因进行讨论与总结,小组与小组之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辩论与交流。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有效培养自身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对留白展开想象

要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离不开对学生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想象空间的拓展,创造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思辨能力的持续、深入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适当地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留白部分进行多维想象,使学生在想象中发展、培养自身的思辨能力。例如,在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长相思》一词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深刻内涵,理解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风一更,雪一更”进行深入联想,想象刮着大风、下着暴雪的边关环境,想象边关战士们顶着严寒保家卫国的场景,想象战士们身在边关、心系故乡的愁绪与无奈,从而形成对《长相思》的深层次理解与认知。此外,教师也可以对课文词句进行鉴赏与剖析,通过对留白部分的描绘与扩展,为学生设置有效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在联想中实现对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发展,从而促进思辨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引导学生对文章留白展开想象,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促使学生取得全面发展与提升;另一方面有助于优化教学方式与过程,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不仅对他们个人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本文系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融·乐课堂中开展小学语文‘微写作’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2021-PY091)]

参考文献:

[1]陈晓慧.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詢(教育科研),2021(6):266-267.

[2]郭志俊.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5):229-230.

[3]王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J].考试周刊,2021(25):51-52.

责任编辑  陈红兵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大学英语写作思辨教学策略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