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燕《诗经异文辑考》斠正

2021-01-15谷玲玲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通假字书异文

谷玲玲

(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关于《诗经》异文的研究,前辈学者著作甚多,古代学者主要有:王应麟《诗考》、冯登府《三家诗异文疏证》、陈寿祺《三家诗异说考》、陈乔枞《诗经四家异文考》、黄位清《诗异文录》、李富孙《诗经异文释》、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江瀚《诗经四家异文考补》等。近现代学者主要有:朱廷献《诗经异文集证》、陆锡兴《诗经异文研究》、于茀《金石简帛诗经研究》等。其中程燕《诗经异文辑考》一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大体可以说是目前对《诗经》异文整理最完善、系统的论著。书中的异文来源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目前所有能找到的材料,包括铜器铭文、汉铜镜、石鼓文、汉石经、信阳楚简、郭店楚简、阜阳汉简、武威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敦煌抄本、吐鲁番文书、日本所藏唐抄本等等。

程书是以《毛诗》305篇为顺序,逐篇列出诗句异文,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异文进行细致分析,比较各家之说,择善而从,并加按语以进行补充、订正或提出新的见解。作者通过总结,异文类型大致如下:

第一、通假字(数量最多,分量最大),可分为:双声相通、叠韵相通、双声叠韵相通、谐声相通。

第二、异体字(包括俗体字):改换意符、改换声符、类化、简省、增繁、偏旁易位、偏旁讹变等。

第三、讹字:形近而讹、上下文而讹、偶误。

第四、重文、衍文、脱文、倒文。

通读此书后,笔者发现,虽然作者对异文的分析多有创建,但还是存在一些错误,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以下举例说明。

一、个别字分析有误

今人在整理竹简时,容易出现一种以简文牵合今本的倾向,而年代与竹简相对接近的两周金文材料之作用,在某些时候往往大于经过两千多年辗转传抄刊刻的今本古文献,故在整理竹简之时,两周铭文是不能忽视的。《诗经异文辑考》一书中就有这种迹象,作者在考释异文的时候,有种拘守旧说的倾向,重视汉以后,尤其是清人著作的主张,较少从甲骨金文入手去具体分析,或仅仅是参照同时期的简帛文字,以至于产生错误。兹举三例:

(一)寤寐思服

(二)服之无斁

按:作者在分析字形演变过程上,语言表述不是十分清楚,只是较为笼统地说是讹变。今参考刘钊先生《古文字构形学》一书,分析如下:

以上就是从甲骨文与金文角度去分析“斁”的字形,通过分析,就不难明白上博简与今本“斁”字异文的原因。此外,在金文中,可以常见到“无(亡)睪(斁)”这个词语,“斁”字在金文常训为“解(懈怠)”。

(三)江有沱

程书:沱,敦煌本或作“池”,或作“沲”。《集韵》:“沱,或作沲。”《说文通训定声》:“沱,字亦作池,作沲。”按,因此字是韵脚字,押歌韵,参《诗经韵读》158页。且敦煌本“沲”“池”上古音皆属定纽歌部,故可与“沱”相通。[1](p33)

二、古今字误认为是通假字

作者在分析异文时,认为是假借(通假)字的数量太多,几乎占据了总数的一半,给人一种只要是异文的读音相近或相同,就可以说是通假(假借)字的错觉。究其原因,还是拘泥于传世文本,拘泥于传统说法,认为两个字只要符合韵部相同(相近),或声纽相同(相近),或有一样的声符(谐声偏旁),都可以认为是通假(假借)字,这种标准过于笼统,以至于细节上出现错误。

沈洪玉《古今字》[10](P7)指出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主要区别:字形上,今字大多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意符(如责债、知智),而通假字不存在字形上的相承关系,甚至几乎无共同之处(如早蚤),或者虽有共同部分,但都是声符,意符不一样(如距拒)。字义上,今字是分担古字的一个意思(由于古字兼意太多),主要分为分担古字的本意(如要腰)、引申义(如竟境)、假借义(如章樟),因此古今字在意思上是有联系的,古字的意思包含今字,而且今字所加的意符都与所表示的字义有联系。而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都有各自的意思,意义上无联系(如要邀、指恉),它们只存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的联系。时间上,古字产生早(多在先秦两汉),今字产生晚(《说文》多不收),如阴影的“影”字,先秦两汉作“景”,到东晋葛洪的《字苑》才收有“影”字。而通假字的本字和借字必须同时存在,否则无法通假。还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一是后人翻刻古书,用今字代替古字。如《孟子》中出现“眸”,《说文》不见,古字为“牟”。二是后代有好古之人,今字已经产生,还用古字,给人一种古、今字同时存在的错觉。兹举三例:

(一)何斯违斯

程书:违,阜阳汉简作“韦”。“违”“韦”谐声可通。[1](p30)

按:“韦”与“违”为古今字,而非通假字。《说文解字》:“韦,相背也。从舛口声。兽皮之韦,可以束枉戾相韦背,故借以为皮韦。”段玉裁注:“相背也。故从舛。今字违行而韦之本义废矣。”[6](P345)

(二)辗转反侧

程书:辗转,敦煌本作“展转”,三家“辗”作“展”。《经典释文》:“辗,本亦作展。”辗,端纽元部;展,见纽元部。二者叠韵可通。[1](P6)

按:“展”与“辗”为古今字,而非假借字。《说文解字》:“展,转也。”段玉裁注:“展,未转而将转也。陆德明云‘《字林》作辗’,然则《周南》作‘辗转’,非古也。”[6](P258)清人雷俊《说文外编》云:“《说文》无‘辗’字,《周南》‘辗转反侧’,陆《释文》‘本亦作展,吕沈从车展’。按,吕沈者,《字林》也,则‘辗’字始于《字林》矣。”[14](卷四)在先秦著作中,“辗”字仅两见,均在《诗经》,一在《关雎》“辗转反侧”,一在《陈风·泽陂》“辗转伏枕”。但《后汉书·光武帝纪》注中已引《诗》作:“展转反侧。”[15](P23)由上,“辗”字最早见于吕沈《字林》,现存的字书中,最早见于《玉篇》。今本《诗经》作“辗”,盖魏晋以来后人所加。

(三)死矢靡慝

程书:慝,敦煌本或作“忒”,或作“匿”。马瑞辰曰:“慝当为忒之同音假借。”按,敦煌本“忒”恰可印马氏之说。另敦煌本“匿”与“慝”谐声可通,故亦可通作“忒”。[1](P79)

按:匿与慝是古今字,非通假字。《说文解字》:“匿,亡也。”《尔雅·释诂》:“匿,微也。”《广雅》:“匿,隐也。”雷俊《说文外编》云:“《说文》无慝字,古通用匿。《管子·七法篇》‘百匿伤上威’,匿即慝……”[14](卷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匿字亦变作慝。<尔雅·释训>:崇、谗,慝也。<释文>:慝,言隐匿其情以饰非。<广雅·释诂三>:慝,恶也……”[16](P267)古书例证如《逸周书·大戒》:“克禁淫谋,衆匿乃雍。”王念孙《读书杂志·逸周书》云:“匿,古慝字。慝,恶也。”[17](P159)

三、解释俗体或异体字依据晚出字书

作者在分析俗体或异体字时,所依据的字书有些是明清时期的字书,如《正字通》《字汇》《篇海》等。这些字书不仅编纂的时代太晚,可信度不高,而且书中的内容存在很大缺陷,有不少错误之处,如《正字通》,《四库总目提要》评价道:“考据稍博,然征引繁芜,颇多舛驳,又喜排斥许慎《说文》,尤不免穿凿附会,非善本也。”因此,使用这些字书时必须谨慎。作者应当使用同时代的,或者时代更早的材料来作为依据,如有出土材料加以佐证,才能增加可信度。兹举三例:

(一)乘乘马

程书:乘,敦煌本作“乗”。“乗”,“乘”之俗字。《正字通》:“乘,俗作乗。”[1](P124)

(二)畜我不卒

(三)潜有多鱼

程书:潜,敦煌本作“潜”。“潜”,“潜”之俗字。《字汇》:“潜,俗潜字。”[1](P337)

有关《诗经》异文的研究素为学界所重,程燕此书虽取得很大进展,然仍存在若干不足,如个别字分析有误、古今字误认为通假字、解释俗体或异体字依据晚出字书,可见此领域在未来时间内仍是《诗经》学研究的热点,期待更多更好、更深入的研究成果问世。

猜你喜欢

通假字书异文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衛伯考(下)
大型字书疑难字新考
无字书图书馆(节选)
李白诗歌异文浅谈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浅说通假字
雁字书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