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德前批判时期的物质理论

2021-01-15买买提依明吾布力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莱布尼茨单子康德

买买提依明·吾布力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康德在《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1755年)一书的前言中曾写道:“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毫不夸张地说: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世界来!”[1]168那么,这里的物质指的是什么?一般认为,康德需要由之“造出”一个世界的这个物质必然是牛顿力学范式所规定的物质,即“无数彼此分离和孤立的、坚硬的、不变的但互不相同的——微粒。”[2]然而,沃特金斯(Eric Watkins)指出,“早期康德可以被看成既是牛顿主义者,又是反牛顿主义者。”[3]这就是说,康德的物质理论与牛顿的物质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因为,康德保留了源自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唯理论形而上学传统。根据斯科菲尔德(Martin Schönfeld)的研究,康德的“前批判计划”的核心主题就是调和牛顿物理学和莱布尼茨形而上学,建构一个前后一致的自然哲学。[4]8因此,作为自然哲学核心范畴的物质概念,在前批判时期的康德这里呈现为调和牛顿的微粒原子论和莱布尼茨单子论的理论形态。

一、早期康德物质理论的形而上学渊源

前批判时期的康德尚处在唯理论形而上学传统的影响之下,因此,康德前批判时期的物质理论是从一最高原则出发的形而上学演绎体系。在此体系中,康德将自然力作为其形而上学的第一原则,此一原则确立了基本物质作为“自发涌现的空间在场化”此一本质规定性。而此一规定,是在康德回应“基本物质可分性之争”之时才浮出水面的。

(一)力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则

康德的物质理论是关于基本物质的理论,在当时的形而上学语境下,对基本物质的追问本质上是对“什么存在”的追问,此问题实则是本体论问题。康德把基本物质看成是自然力作用范围的空间在场性。这里的自然力,乃是不需要解释也无法再解释的,本质的、内在的、原初的、根本的力。[1]16康德指出,作为一种“本质性”的力,自然力使得基本物质按照距离扩展其作用。[1]22这种扩展即物质自发涌现为在场化的活动。正是这种本质的自然力使基本物质从自身中起源,使之得以在场化,显现为基本物质。基本物质的最小单位被康德称作“物理单子”,它“表示一种活动。”[1]721换言之,并非先有基本物质,然后这基本物质实施力的作用;而是说,力的作用本身乃是物质作为物质的本源在场规定性,基本物质原初地显现为力的作用。因此,在康德看来,力的形而上学地位先于物质的广延性,甚至先于物质的运动。根据康德,运动不是物质最原初的存在状态,运动有可再追溯的原因:而这个原因就是本质性的自然力。根据康德,宇宙的演化和基本物质的最初显现都是由引力和斥力这两种自然力的作用所规定的。能动的自然力不仅仅是基本物质运动的原因,而且是基本物质显现为存在物的第一原因。

(二)对基本物质可分性之争的回应

广延性被牛顿视为物质的本质属性,他不仅认为广延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且进一步指出物体是不能自然地无限分割下去的,因此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不可入的、坚固的原子构成的。[5]112根据牛顿基本物质是广延的,同时是不可再分的。莱布尼茨不同意牛顿的物质理论。的确,莱布尼茨也将不可分割的单纯物体的实在性作为形而上学真理确立下来,但他又对牛顿的原子论提出了批判。在莱布尼茨看来,广延性意味着空间性,而在几何学上空间是无限可分的。因此,如果基本物质具有广延性,那么它必然是无限可分的。因此,莱布尼茨指出,牛顿的这种原子论是自相矛盾的。莱布尼茨认为真实的存在者必须是一,必须是单纯的、单一的。于是,为了挽救终极存在者的单一性和实在性,莱布尼茨提出了单子论。莱布尼茨的单子不可分割,因为它没有空间广延性,它是组成物质的终极单位。这样一来,莱布尼茨虽然克服了牛顿物质理论的悖论,但制造了组成物的困境,一个没有广延性的单子如何能够组成一个具有广延性的物体?如果作为基本物质的单子没有广延性,那么无论有多少个单子也不能组合成一个具有广延性的复合物。对莱布尼茨来说,单子的组合能不能构成一个具有广延性的物体是无关紧要的,因为相较于真实存在的单子,空间和作为复合物的物体只是表象而已。[4]6

前批判时期的康德认为物质和空间都是真实存在的,因此,他面临着莱布尼茨避开的形而上学难题,无广延性的单子如何能够组成具有广延性的物质?但为了回应单纯物不能组成复合物的困难,康德要保留单子的空间广延性。于是,为了解决莱布尼茨避开的困境,康德认为需要区分几何学的可分性和物理学的可分性。根据康德广延性所导致的无限可分性是几何空间的无限可分性,而不是物理单子本身的无限可分性。在康德这里几何学的可分性指的是空间的各部分能够被区分开来,而物理的可分性指的是填充空间的物质各组成部分能够被切割、移开进而被分离。如果基本物质无法被以物理手段切开并移走,那么基本物质在物理上就是不可分割的。[5]116康德所要给出的恰恰就是这种物质。康德将物质看成是通过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范围填充空间的物理点(而非几何点)。“物理点”指的是具有广延性但不可再分的点,这个物理的点被康德称作“物理单子”。通过这种方式,康德寻求调和几何学家们所坚持的空间的无限可分性和形而上学家门所渴望的内在于单子的单一性,即基本物质的不可分割性。[5]116

二、物理单子作为不可再分的力壳原子

对“具有广延性但又不可分的单子”的内部结构及其存在状态的规定,构成了康德的“力壳原子论”(Force-Shell Atom Theory)。

(一)力壳原子

康德并没有将自己的物质理论称作“力壳原子论”,此一名称是后人基于康德的文本重构的结果。实际上,力壳原子论一般被称作“康德-博斯科维奇力壳原子论”。博斯科维奇(Boscovich)在1758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一种物质理论,根据此一理论基本物质以中心点辐射力的作用占据空间,具有广延性但在形而上学意义上又是不可分。[6]244也就是说,博斯科维奇的基本物质乃是自然力的作用范围所规定的“力壳原子”,而力由之发射出去的“中心点”只有几何学上的意义,在这个几何中心不存在一个坚硬的、刚性微粒。博斯科维奇提出力壳原子理论是为了解决潜藏于牛顿力学碰撞问题的内在困境。博斯科维奇指出,绝对刚性物体碰撞时速度的瞬间改变与牛顿力学公式相冲突。经典牛顿理论所坚持的是那种完美的、坚硬的、不可变形的、完全没有弹性的颗粒状原子,因此,在相互间剧烈碰撞时,就不得不瞬间改变速度。但这是荒谬的,因为这意味着无限大的加速度,进而要求一个无限大的力,而在作为自然哲学家的博斯科维奇这里,是不可能存在无限大的自然力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博斯科维奇就用中心点发出的排斥力的作用范围所构成的、具有弹性的力壳原子来代替牛顿完全坚硬的、固态的原子。[6]246与博斯科维奇的路径不同,康德的力壳原子来源于他的形而上学原则,并且它要回答“具有广延性的基本物质的不可分割性何以可能”此一形而上学问题。

康德的“力壳原子论”具体指什么?康德指出:“简单的实体,即所谓单子,是一种并非由诸多的,其中一个可以离开另一个而独立存在的部分构成的实体。”因此,“物体由单子构成。”[1]721由此可以看出,康德认为单子是简单实体,物体由有限个这种简单实体构成。而“单子并不是通过其实体性部分的集合,而是通过其作用范围来决定其在场的空间。”[1]717因此,单子不是那种绝对坚硬的、不可入的物质颗粒。不仅如此,作用力由之出发的,作为作用力之源的“实体自身”不存在于空间中。康德说,“所有内在于实体的东西,即实体自身、外部规定的主体,本来就不是由空间决定的。”[1]721根据康德,作为主体自发地规定其作用力范围的内在实体自身并没有现身,力壳原子是基本物质最初的在场化。“内在的规定并不存在于空间中,这正是因为它们是内在的。”[1]722因此,在由力的作用范围来所规定起来的力壳原子的中心不存在一个坚硬的、占据空间的物质微粒,使得单子能够占据空间的力是斥力,这种力确保单子不可入。康德写道:“物体简单元素占有其空间所用的力,是通常称为不可入性的力。”[1]722此一不可入性的力,即斥力是一种自然力,物质的不可入性仅仅依赖于这种自然力。然而,“单是借助不可入性的力,如果不再附加另一种同样内在的吸引力的话,物体就不能拥有一定的体积。”[1]724这就是说,除了斥力,为了能够聚合形成一个复合物,单子还需要施加另一种本质的自然力,这个力就是引力。受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康德认为引力大小与单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离中心点的距离越小,引力越大。于是,为了确保单子的不可入性和广延性,离单子中心点足够近的地方斥力必须大于引力。因此,康德指出斥力的大小与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随着单子间距的缩小,引力和斥力同时增大,但在某一处,斥力大于引力。由于力的作用强度随着离中心点的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在中心点周围力的作用较强的范围就可以被叫做“力壳”。这里,“力壳”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因为康德的物理单子不存在一个像鸡蛋壳一样明确的、坚硬的边界。

(二)不可分割性

引力和斥力是单子的自然力,也就是规定单子的终极本质。作为本质的力,斥力和引力的存在不依赖于他物。也就是说,不管在一个单子作用力范围内是否存在其他单子,这个力的作用始终存在着,因为单子本身的在场性就是由这种作用力的在场性所规定的。由此,霍尔登(Thomas Holden) 指出,康德的力壳原子论是现代场论(Field Theory)的胚胎。[6]55单子的内在规定,即“实体自身”不存在于空间,基本物质作为力场而存在。在场化为力壳原子的物理单子通过力的作用范围填充空间,这样的单子是不可分的。因为假设用足够“锋利”的刀片,用足够大的力来“切割”一个单子,那么虽然力壳原子所占的空间被分两半,但力壳原子本身并没有被切割成一分为二,力的作用范围没有被“切除”和“移开”。力壳只是“作用力的范围”,由不在空间中、也即没有广延性的“实体自身”所发射出去的力的作用范围是不能被破裂为各个部分的。[6]246康德的力壳原子论表明,“空间的可分性与单子的简单性并不矛盾。”[1]720

(三)物理单子间的相互作用

康德力壳原子的作用力是斥力和引力,这两种力同时存在。然而在博斯科维奇这里,“斥力和引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力不同表现形式,根据与中心点的距离的不同,这个力有时表现为引力,有时表现为斥力。”[6]246离单子中心足够近的的地方,博斯科维奇的力表现为斥力,以确保简单物质的不可入性;离中心足够远的地方,博斯科维奇的力表现为引力,以确保力壳原子能够组成物体。处于这两种极端距离之间的位置上,力的大小和方向随着距离的变化呈现波浪式曲线,存在多个平衡点。而由于康德的斥力大小与离中心点的距的三次方成反比,引力大小与离中心点的距的平方成反比,他的力壳原子只存在一个平衡点,在这一点引力和斥力相等。随着中心点距离减少,单子之间斥力和引力都增大,但斥力的增大远大于引力的增大幅度,两者的合力表现为斥力,以确保单子的不可入性和广延性。随着中心点的距离增大,斥力和引力都减小,但斥力的减小福远大于引力的减小幅度,两者的合力表现为引力,以确保单子能够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物体。

三、前批判时期康德物质理论的历史意义

霍尔登将康德单子论总结为如下四点:[6]250-258

1.康德将力壳原子概念化为属性,而非实体;力壳原子只是自然力的作用属性,其中心点不存在一个坚硬的实体。

2.力壳原子理论承认超距作用。

3.基本物质填充空间的强弱有程度上的差别。

4.力壳原子通过自己的作用力填充空间。

前批判康德的物质理论,试图调和牛顿力学范式所规定的物质理论和莱布尼茨-沃尔夫形而上学体系的物质理论。这种调和为重新构建一种古典自然哲学做了一次尝试,力图将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统一到一个自然哲学体系当中,为实现一种“与物理学同一的形而上学”寻求一种可能性途径。但由于牛顿“实验+数学”的自然哲学方法当时已取得胜利,前批判时期康德的那既没有基于实验也没有基于严格数学推理的形而上学物质理论在自然科学领域内不可避免地失败了。

前批判时期康德的物质理论在思想史中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前批判时期康德的物质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理论资源,在科学思想史研究中应当又一席之地。前批判时期康德的物质理论将基本物质看成是由自然力的作用范围规定的空间在场性,丰富了物质的概念。根据此一理论,力的作用范围就是物质本身,而这种物质理论是现代场论的胚胎,被放入力的作用范围的物质就要受力的作用,力充满着空间。康德留下了一个由力的作用填充起来的物质世界,在这个物质世界里不会碰到坚硬的实物,只会感受到有的地方强、有的地方弱的作用力。放入这个世界的一个物体就是被放入了一个作用力的世界,而被放入的这个物体本身也是由这种力的作用范围所填充起来的。早期康德的力壳原子论对普里斯特利(Priestley)、法拉第等科学家单位场论产生过重要影响;[6]244另一方面,前批判时期康德的物质理论是以非批判的方式被提出来的,这是康德的批判哲学所致力于消除的。然而,早期康德将作为物理单子“内在的规定”的“实体自身”从空间驱逐出去。他并没有否认“实体自身”的存在性,他只是指出这个“实体自身”并不存在于空间当中。而“实体自身”离康德在批判哲学里提出的“物自体”只差一步之遥。由此可以看出,前批判时期康德的物质理论虽然属于康德批判哲学所要批判的独断论形而上学,但前批判时期的物质理论乃是康德批判哲学的源泉之一,它已经包含了康德批判哲学的萌芽。

猜你喜欢

莱布尼茨单子康德
莱布尼茨与微积分
康德的法律法则
单子伊 王家璇 潘铭泽
蘑菇点点菌菇村
从笛卡尔到莱布尼茨身心二元难题的产生与发展
绸都人
莱布尼茨《单子论》的现实世界探析
艺术百家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融入数学史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