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克莱芙王妃》爱情悲剧

2021-01-15李新星

菏泽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格结构穆尔克莱

李新星

(牡丹江师范学院西方语言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克莱芙王妃》是法国小说家拉法耶特夫人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开创了法国心理小说先河。小说以极其细腻的文笔描绘了主人公克莱芙王妃在丈夫克莱芙王子与德·内穆尔公爵之间的情感徘徊,在赞美女主人公对婚姻坚守的同时也批判了当时利益至上的贵族婚姻观,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论文拟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为基础,从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情感历程和心理变化,探讨其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在精神分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展现了作为个体的人怎样以自身的本能为基础,抵制本我不顾现实地满足欲望的诱惑,把更多的能量释放到超我的道德标准之中,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弗洛伊德在1923年发表《自我与本我》,将人格结构进一步发展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是未知的和无法控制的力,是混乱的、不稳定的、充满着各种与伦理道德背道而驰的本能冲动。本我以追求本冲动和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为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遵循快乐原则。快乐原则会让人减轻焦虑、紧张的程度,给人带来身心愉快的感受。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很难实现本能的冲动和欲望的满足,这时人就会觉得受到压抑而感到痛苦。本我会因为受到挫折而进一步发展最终产生“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表象和冲动并不能让一个人生存下去,人的冲动行为通常会造成不好的结果,甚至让我们遭受惩罚。一个独立的人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适应现实环境,人在现实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自我。自我是人格结构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纽带。在人的发展中,如果自我能很好地控制本我和超我,那么这个人就能在现实社会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自我以现实原则为指导,即推迟本我因冲动或满足欲望的能量释放。与本我没有价值判断,没有善恶之分,只是单纯地依托快乐原则满足欲望不同,自我相对来说更文明、更理性,会充分考虑外部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

超我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处于最高层次,是最高级的道德典范。一方面是指良心,相当于人格中的道德准则,规定着生活中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另一方面也指自我理想,它决定着道德行为的标准。超我的主要作用是控制那些会扰乱社会安定的冲动。

本我、自我、超我都是人格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我为了追求快乐,只顾满足本能的欲望,不顾现实;超我利用道德准则限制人的欲望,控制人的行为;自我则要在本我和超我中间协调,即要尽可能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控制欲望不违背道德准则。在人格系统中控制这三部分运转的能叫做心理能。心理能在人格结构中如何分配就决定了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自身大部分能量被本我占有,那么他极有可能成为无所顾忌,只追求享乐的人;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自我占有,那他会是追求现实的人;如果超我占有更多的部分,那他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二、女主人公情感历程分析

拉法耶特夫人在《克莱芙王妃》中描写了中世纪宫廷的典雅爱情,揭示了贵族爱情中功名利禄与情爱的冲突,并对功名和利益至上的爱情观给予了否定。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拉法耶特夫人独具匠心,从单纯的叙述转为人物内心的剖析,加上人物的内心独白,使文章流畅自然,没有夸张造作之感。小说女主人公德·沙特尔小姐出身高贵,其父亲去世后由母亲德·沙特尔夫人独自抚养长大。德·沙特尔夫人贤惠善良、品质高尚,丈夫去世后她没有再婚,而是全心全意培养女儿,很少在宫廷出入。她注重培养女儿的才情和美德。在情感的教育上,与其他母亲不同,她不避讳地告诉女儿爱情有快乐的一面,也有痛苦的一面,很多男人是不可靠的,婚姻会遭遇不幸;但她又告诉女儿一个外表漂亮的女子如果有高尚的品德将会增添无限光彩。但是,女子保持美德并不容易,需要抵制很多诱惑,必须专注地爱自己的丈夫。从德·沙特尔夫人本身和她对女儿的教育来看,这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超我的体现。弗洛伊德指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只有超我占据主导地位,才会成为贤能、品质高尚的人。

克莱芙王子是德·奈维尔公爵的儿子。德·奈维尔公爵战功显赫,是法国朝廷的重要官员。他的三个儿子个个都相貌出众,内外兼修。排行第二的克莱芙王子正直善良,做事稳重,是可以光耀门楣的才子。克莱芙王子在珠宝店偶遇德·沙特尔小姐,顿时心生波澜,实在没有办法掩饰住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但德·沙特尔小姐对克莱芙王子只是礼节上的应酬,并无特殊的感觉。克莱芙王子对德·沙特尔小姐一见钟情。一见钟情是一种本能的冲动。他拜托长公主搞清了德·沙特尔小姐身份,得知她是一名待嫁的女子,于是决心要娶她为妻。本我就是不顾一切地满足这种本能的冲动,让人觉得快乐。德·克莱芙先生有很多竞争对手,其中最大的情敌就是他的好朋友德·吉滋骑士,两人因爱上同一女子,关系变得冷淡。此外,因父亲与德·瓦朗蒂努瓦夫人关系亲密,而这位夫人又是主教代理的对头,因而克莱芙先生还担心父亲不同意他娶主教代理的侄女。虽然本我不受道德的约束,但在现实过程中往往难以实现对本能冲动的满足。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被压制,人就会觉得沮丧痛苦。然而克莱芙王子有着年轻人少有的沉稳,在排除外在的困难后,他主动找德·沙特尔小姐谈了话了解她内心的真实想法。他担心她只是服从母亲的安排,对他并没有感情,结婚后会造成婚姻的不幸,这是自我的体现。本我的原发过程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减轻痛苦,继发过程就发展起来,产生了自我。一方面他控制自己对德·沙特尔小姐的沉迷爱慕情绪,让自己冷静下来,征求对方的意见,关注对方内心真实的想法,避免婚后的不幸;另一方面,他能充分尊重女性的意见,也是理智地考虑自己的婚姻。自我是以现实原则为主导的,现实原则要求人们必须考虑和适应现实环境,让人和社会打交道,克莱芙先生暂时抑制自己的欲望,推迟本能的释放,充分考虑情敌的影响、父亲和德·沙特尔小姐本人的意见和想法,这都是在与他所处的现实环境打交道。自我的力量十分强大,能控制本我的冲动,让人更加理性,更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

然而德·沙特尔小姐内心非常善良,她被克莱芙王子真诚的态度感动,非常感激克莱芙王子对她的爱。这无疑让对方看到了希望。德·沙特尔小姐其实对克莱芙王子并没有一丝爱慕之情,但考虑到现实利益,也是为了满足母亲对她的期望,因为克莱芙王子身世显赫,嫁给他会让母亲安心。这也是自我的体现。德·沙特尔小姐深知,婚姻首先要考虑的是对方的出身高贵、态度真诚以及母亲的意见,因此在考虑种种现实问题后,她选择顾全大局同意了这门婚事。

订婚后,丈夫克莱芙王子觉得妻子对自己并无爱意,只是履行着名义上夫妻的责任。他成功地占有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但觉得并不满足,他对德·沙特尔小姐还有更多的渴望,希望对方能爱上自己。本我就像是一口欲望的大锅,本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德·沙特尔小姐对他的感情始终没有变化,所以他的欲望再一次被克制,尽管婚后二人生活和睦,但他并不觉得美满幸福。

婚后,德·克莱芙夫人在卢浮宫的舞会上对德·内穆尔先生一见倾心,德·内穆尔先生也对她有着强烈的爱慕之情,二人频繁见面,郎才女貌,两人很快相爱,本我的力量驱使他们想抓住一切机会和对方见面。久而久之,本我的力量日渐强大,二人心中都有着强烈的在一起的欲望,这种强烈的冲动虽然在自我的控制下尽力掩饰,但还是逃不过德·克莱芙夫人母亲的眼睛。母亲临终前教育女儿要竭力克制自己,忠于自己的丈夫。以后可以通过远离朝廷,和丈夫去别处生活,这样就可以与德·内穆尔先生断了联系。母亲觉得这是作为妻子的美德和责任,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因为婚外情毁了自己的声誉。从弗洛伊德的角度分析,母亲的教育是自我和超我的体现。自我就是要以现实为指导原则,控制本我为了满足欲望的能量释放。德·沙特尔夫人劝诫女儿要尊重现实,考虑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声誉,不要做对不起丈夫的事,否则会生活得非常不幸。德·沙特尔夫人本身就是坚守节操,品德高尚的女子,在她的人格结构中,超我占据大部分能量,所以对女儿的教育也是超我的体现。超我的力量能引领我们遵守道德准则,让我们清楚,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德·沙特尔夫人始终都教导女儿不要摒弃美德和责任,婚后要依从自己的丈夫,超我的作用就是抑制那些扰乱社会安定的冲动,使人们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母亲去世后,克莱芙王子始终陪在妻子身边。德·内穆尔先生还是找各种借口到宫中与沙特尔小姐见面。克莱芙夫人觉得对不起丈夫,经常觉得内心慌乱。不久克莱芙王子生病。在丈夫病重时克莱芙夫人将实情告诉了丈夫,表明了她对德·内穆尔先生的爱慕之情。克莱芙先生听到后,虽伤心欲绝,但并没有大吵大骂责备妻子对他的不忠,只是向妻子表明了自己长久以来对她的真心。他对妻子说,自己死后她就自由了,可以和心爱的德·内穆尔先生在一起了。克莱芙王子离世后,克莱芙夫人非常自责,觉得自己配不上丈夫的真心,即使丈夫去世,她也再不想和其他男人有任何的联系,因此拒绝了与德·内穆尔先生见面。为让感情渐渐退却,克莱芙夫人开始在修道院度过一段时间,后来回到家中远离喧嚣,潜心修行,严格要求自己,她的高贵品质成为后世效仿的榜样。在丈夫去世后,克莱芙夫人选择忠于离世的丈夫,潜心修行,是超我占据了主导的力量。超我就是指良心,是人格中的道德准则,克莱芙夫人听从了母亲的教导,选择了放弃感情,维护自己的声誉,尽到作妻子的责任,作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三、《克莱芙王妃》爱情悲剧原因分析

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我们可以从社会、家庭、个人三个角度去分析《克莱芙王妃》中的主人公德·沙特尔小姐的婚姻和情感悲剧。

中世纪欧洲王室的婚姻大多建立在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之上,极少考虑个人的情感,这种形式的婚姻是贵族社会的理想,也是贵族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沙特尔小姐对克莱芙王子没有产生爱的情感,只是考虑到克莱芙先生态度真诚,为人正直,出身高贵,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出身地位般配,于是就同意了这门婚姻。这种错误的婚姻观形成的原因,是超我控制本我使人们在看待事物时不是从事物本身出发,而是从人们的主观想法认为事物应该是怎样的去理解事物。这种被超我控制本我的认知导致沙特尔小姐对婚姻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以为所有贵族婚姻都必须以利益为前提,所以最后造成了爱情悲剧。

从家庭来看,母亲对德·沙特尔小姐的家庭教育也对她的爱情轨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格结构中的超我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小在家庭中受父母教育的影响逐渐培养起来的,母亲的教育对她人格结构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沙特尔小姐的母亲中年守寡,她的生活以培养教育女儿为中心。她严格遵奉道德准则和责任,这也是对她自己爱情的守卫。沙特尔小姐受母亲的影响,压抑自己内心的情感而遵循社会的道德法则,维护自己的声誉,这是自我和超我的体现。用自我和超我的能量一再抑制本我的欲望,压抑自己对德·内穆尔先生的真情,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最终放弃与德·内穆尔先生生活并不再联系,满足了母亲临终前对她的期待,成为了一个品德高尚、忠于爱情的人。

从克莱芙王妃自身来看,她自己对于爱情没有主张,完全信服母亲的意见或者更多地考虑外部环境对她的影响,而不是尊重自己内心的情感,这也是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她的人格结构中缺乏本我的欲望和冲动,自我占据主导地位,过多地考虑了现实和利益,心理能在人格结构中并没有合理分配,这也是一种不健全的人格结构。她自己对婚姻没有主张,所以造成了婚姻的悲剧。后来克莱芙王妃虽然遇见了让自己心动的人,但对待这份感情也是优柔寡断,本我的欲望和自我的控制势均力敌,最终还是听了母亲的劝解。丈夫去世后,超我又占据了主导地位,道德准则至上,完全没了追求幸福的勇气和力量。

《克莱芙王妃》是法国第一部心理小说,书中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精细入微。小说作者拉法耶特夫人是17世纪著名作家,出身贵族,她的童年在宫廷里度过,所以她了解宫廷女人的生活。作者赞美了女主人公对婚姻的坚守,同时也批判了贵族阶层以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至上的婚姻观。纯洁的爱情是不应掺杂任何利益的,建立在利益之上的爱情不会幸福。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共同作用、协调发展才能构成健康的人格结构。心理能只有在人格结构中合理分配才能使个人成为优秀且品德高尚的人。

猜你喜欢

人格结构穆尔克莱
得到满足的童心
百岁老兵去世,英国降半旗志哀
意外的结果
少年未染风与雪
超越的原因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意料之外的结果
意外的结果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