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研究
——以菏泽学院为例

2021-01-15蒋燕君

菏泽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舞蹈民族

蒋燕君

(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当前,我国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并形成了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两个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样对进一步推动优秀的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1]。融入文化元素的旅游业可以使人饱览各地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生活的幸福感。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经过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和艺术沉淀形成的独具魅力的精神财富,它植根于本土地域文化,是力与美的结合,展现着多彩的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旅游景点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演出,能让人真切感受到当地民间舞蹈文化的魅力,不仅为旅游资源增加了文化内涵,同时也为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了契机。高校承担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了传统艺术与教育的开发与结合。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校艺术学院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是高校舞蹈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地方高校应借助其地域优势,挖掘当地民间舞蹈资源,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民族民间舞蹈人才,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菏泽民族民间舞蹈挖掘传承现状

高校舞蹈教育不仅要培养专业舞蹈人才,也肩负着对民族民间优秀舞蹈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的重任,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整理、继承与创新,丰富课堂舞蹈教学内容,进行舞蹈教学模式改革,有助于培养创新性艺术人才,推动当地民间舞蹈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舞蹈来自民间,因所处地区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展现着不同地区或民族的风情面貌。菏泽地处鲁西南,属黄河中下游地区,历史上多灾多难。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水灾、蝗灾、旱灾数不胜数,百姓苦不堪言,渴望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并把这种强烈的情感寄托在舞蹈中,代代相传,造就出大量的民间舞蹈和艺人。菏泽也因民间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被誉为全国著名的舞蹈艺术之乡,目前全市共有近70种不同形式的民间舞蹈,主要有:商羊舞、花伞舞、高跷舞、放蝴蝶、抬辇舞、羊抵头舞、抬阁、二鬼摔、秧歌、跑旱船、竹马、舞龙、舞狮、舞叉、花鼓舞、拉驴舞、麒麟舞、大头舞等[2]。这些舞蹈形式无一不反映了菏泽当地的风俗人情,例如流传在鄄城的商羊舞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一种集体的艺术,也是勤劳的鄄城人民历尽艰辛传承下来的。表演时,人们通过模仿商羊鸟(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只有一足,能招大雨)的动作,边舞边变换队形,一组接一组,一队接一队,轮番蹦跳,表现了人们对雨的强烈期盼之情,反映了特定时代和地域的审美与价值取向,既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与仪式感,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性特征。

近年来,菏泽挖掘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各县都建有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挖掘传承体系,为挖掘传承民族民间舞蹈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菏泽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民族民间舞蹈的挖掘采集等工作,不仅在人力、物力上予以支持,还从各个端口加强对民间舞蹈的宣传与教育、传承与发扬。原生态的民间舞蹈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得以改进和提升,成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精品而被搬上了舞台[4]。尽管菏泽在挖掘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然而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文化印记和民间传承,还是渐渐地离我们忙碌的生活越来越远。不少地方的传统民间舞蹈技艺后继无人,民俗万象正在濒临消失,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艺术已岌岌可危[5]。舞蹈教育中民族民间舞蹈元素的缺失,也制约了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成为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舞蹈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在教学中对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培养至关重要。近年来,地方高校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的探索不断深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菏泽学院舞蹈系经过十余年的专业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特色建设等方面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新格局,在民族民间舞蹈专业教学方面成绩显著,在教学组织及育人质量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发展,教学研究还不够深入,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课程设置等方面仍有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学生对民族民间舞关注度不够高

大学生往往对新潮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对民族民间舞关注度不够高,缺乏对民族民间舞认识与了解的欲望,更缺乏学习与研究的热情。即使有一些学生因受周围其他同学的感召而喜欢某种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但大多是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表象的喜爱,而忽于对其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由于学生缺少在实践中亲身体会的机会,缺乏真实的体验感,视觉和心理都无法得到满足,缺乏民族民间舞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从而影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二)教师教学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地域性与民俗性的特征,缺少了民间性特征的民族舞蹈就如同没有了灵魂,在舞台上也就没有了生机与活力[6]。现代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标准化、程式化动作往往较为普遍,舞蹈动作缺乏地域性特征,而且舞蹈的节奏性、造型性、表情化、构图调度、服饰,伴奏乐器等缺少传统民间舞蹈的特征。另外,参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教师舞蹈理论常常积累不够,甚至欠缺,导致教学时缺乏对技能背后所蕴含的知识理论的讲解,使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民间舞蹈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同时部分高校不注重对舞蹈理论教学人才的引进,民族民间舞蹈教师队伍不够完善,从而阻碍了传统民间舞蹈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7]。

(三)学校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陈旧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民族民间舞蹈多达上万种,目前大部分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内容集中体现在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学生只能较片面地接受到部分民族舞蹈的学习,对中国许多其他民族民间舞缺乏相应的认同感,对当地传统民间舞蹈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传统民间舞蹈,尤其是当地民间舞蹈进行挖掘、传承和发扬的热情。理论课也只讲授单一的基础知识、舞蹈简史和作品鉴赏,课程安排较单一,限制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和当地民间传统舞蹈的吸收和接纳,同时也阻碍了我们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扬。另外,高校对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也不够重视,有的只作为选修课开设,学生往往以获得选修学分为目的,对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浅尝辄止。

三、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

1.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育学理论定义的“教学过程”是教学中的双边活动过程,既要有教师的教,又要有学生的学[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中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产生主动学习、求知的愿望;学生是主体,只有自身主动对学习产生兴趣,通过自身的理解感悟进而转化为更深层的观念和行为,才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运用学习方法去克服困难、解决困难[9]。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借助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资源与新颖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比如,教师可邀请传统民间舞蹈的老艺人或传承人来校讲课,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民间舞蹈的魅力;通过小组比赛及游戏的形式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10]因此,教师还可通过提问设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借助有关传统民间舞蹈的书籍或录影带,让学生在课下时间进行学习,了解更多的民间舞蹈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听录音、看视频等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组织学生通过互联网+实时观看民间舞蹈的演出直播,通过网络云端的方式使学生更高效的进行学习等等[11]。

2.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舞蹈教学不仅要按部就班地进行理论与技能的课堂讲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舞蹈所具有的风俗特征,进而激发学生的舞蹈能力[12]。教师应带领学生亲身体验传统的民间活动,在实践中加强对舞蹈作品的认识,准确理解舞蹈中的每个动作和表情,通过深入了解当地民族文化特点,体验不同风格的生活场景[13],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比如菏泽市鄄城县的商羊舞,具有较强代表性的风俗特征,教师可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学习,仔细观察人们起舞的动作表情,反复琢磨舞蹈中商羊鸟与人们动作之间的关联性,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加强学生的实际体验感。学生有了良好的体验和对舞蹈的理解,才会有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其舞蹈也才会展现真实的情感效果,所以提供真实的舞台和情境才是舞蹈最好的教学方式[14]。同样,在表演商羊舞等舞蹈时,让学生们穿戴统一的民间性服饰,边做动作边体验着舞蹈所具有的民间性艺术特征,在无形之中让学生们感受这种独特的民间氛围[15],使学生兴致盎然。教师可以借助当今网络技术,利用现有资源,给学生创造真实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

(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

1.加强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学习。鼓励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教师可借助书籍、线上资料及视频来丰富自己的民族民间舞蹈理论知识;倡导教师之间在专业领域多沟通,多交流;还可通过开展短期培训,提升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概率和水平,丰富学生学习传统民间舞蹈的教学资源[16];鼓励教师深入民间乡村走访调研,挖掘民间舞蹈,向当地老艺人取经,这既丰富了教师对民族民间舞的认识,也加强了对传统民间舞蹈研究的资源建设[17];学校可主动为专业舞蹈教师争取或创造更多走出校门的学习与交流机会,动员民族民间专业舞蹈教师多到外面取经,共同创建理论化学习平台[18],如参加由名校名师牵头举办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间舞蹈相关的讲座和交流会,可大大丰富专业教师民族民间舞蹈理论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舞蹈理论教学水平。

2.加强专业教师的舞蹈技能培养。舞蹈专业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高超的舞蹈技能,两相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促进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更好地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分别从舞蹈队形、肢体表情、舞蹈服饰和乐器伴奏等方面展开民族民间舞蹈技能教学的探索。

(1)舞蹈队形变化的结合。传统民间舞蹈的队形中运用最多的是二龙吐须,卷箔和交麻花等。二龙吐须是传统民间舞中使用比较广泛的队形,通常由竖排队形阵同时向外翻卷,卷箔即舞者向内转圈,一般使用于多队进行交叉,交麻花是类似S形走位的队形,多于舞者混合交叉使用。教师可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队形与传统民间舞蹈队形进行结合,由基础队形变换多种舞蹈队形,在多队形上完成民族民间舞蹈动作。通过与传统民间舞队形的结合,即丰富了本系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队形变化,又加强了民间舞蹈中的风格性特征。

(2)强化舞蹈教学的外在表演。传统民间舞蹈在表演中的特征之一是动作和表情极为生动、形象,让人过目不忘。比如说商羊舞模仿商羊鸟的动作,在表演时肢体动作较为自然和外放,表情的传达也同样显得活灵活现,没有刻意的表演感,展现出一种原生态的动作形象,而这些方面恰是我们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所缺失的。课堂教学中程式化的动作与表情,往往会影响舞蹈内容的表现和舞蹈情感的表达。自然的即是最好的,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是最为深刻的,传统民间舞蹈自然形象的肢体动作和表演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的。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应加强民族民间舞蹈的外在表演性,使肢体语言在表达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上更具形象性、生动性。

(3)突出舞蹈服饰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舞蹈服饰不同于一般的生活服装,它的主要目的是为舞蹈表演服务,恰当的舞蹈服饰可以帮助演员传情达意,演员凭借外部形象的塑造,进而加强艺术情感的传达。颜色亮丽、形象鲜明的舞服是传统民间舞蹈的特色,例如商羊舞通过特点鲜明的鸟羽服饰展现出了它的民间风格性特征。而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使用的舞蹈服饰却太过单一,体现不出地域性民族性特色,因此可将传统民间舞蹈服饰运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穿上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服装,达到烘托表演氛围、加强外部形象语言表达以及舞蹈表演效果的目的[19]。

(4)强化乐器伴奏的重要性。舞蹈和音乐常被比喻为“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的关系,而乐器伴奏对舞蹈表现力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焕发舞蹈魅力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20]。传统民间舞蹈的伴奏主要是以鼓、锣等作为主要打奏乐器,还包括一些梆、钹等其他的伴奏乐器。后来随着演变发展,舞者们又融入了一些传统的民间乐器,比如笛、笙、二胡、大镲、坠琴等[21]。正是这些多样的富有传统特色的伴奏乐器为民间舞蹈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在实际的民族民间舞蹈课堂中多使用一些缺乏现场感的伴奏带,影响了舞蹈作品的表现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强化传统民间乐团与教学的结合,借助带有强烈现场感的传统民间音乐,使学生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同时近距离感受民间舞蹈的音乐魅力,激发他们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热爱、表现欲以及探索更多更优秀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

3.加大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人才的引进力度。高校应积极招聘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引进高层次舞蹈教学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从而促进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发展。在优秀民族民间舞蹈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既能接受良好的舞蹈技能训练,还能提高对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分析与鉴赏能力。教学上实践与理论双管齐下,同样能够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扬[22]。

(三)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学校应该优化根据高等教育标准制定的培养方案,制定出更加全面的、符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要求的教学目标,并据此重新确定教学内容,规划课程总体设置,开设相对应的课程,顺应高校培养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的目的[23]。

1.优化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设置。针对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单一的情况,可适当增设有关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论课程,作为舞蹈学主修课开设,每周达到2~4课时数。开设传统民间舞蹈的实践技能课,学生每周学时数达到2~4课时,这样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较好的完成技术动作,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设置选修课丰富民间舞蹈课程,的内容,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加以选择,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当地传统的民间舞蹈[24]。

2.拓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空间。学校应该积极鼓励与社会力量协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社会合作实践的机会,为学生赢取实践锻炼的条件。比如,使学生多参与校园商演及校外演出活动,增加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强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根据社会及市场需求及时创作优秀舞蹈作品让学生参演,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表演能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25]。组织对民族民间舞蹈有一定兴趣的学生成立民族民间舞学生社团,并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不断吸收新成员,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舞蹈民族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我们的民族
学舞蹈的男孩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舞蹈课
MINORITY REPORT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