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2021-01-15张飞燕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舆情网民舆论

张飞燕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青年与社会建设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0.4%”,“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占99.7% ”[2]。网络成为各种社会舆情生成的最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3]只有认真研究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了解舆情传播规律,才能更好引导网络舆情。

一、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演变规律

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必须全面把握网络舆情不同时期的演变规律,在合适的时间,掌握合适的尺度,才能达到最佳的引导效果。

网络舆情的萌芽期。正如一粒种子不会种到地里就瞬间发芽成长一样,网络舆情的产生也需要在一定的土壤中孕育和萌发。网络舆情的出现首先是有话题产生,即出现关于相关事件的简短报道。话题能够在网络存活,就是其涉及的具体事件能够获得网民的持续关注。舆情的触发借助于舆情事件对网民的刺激程度,只有当这种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网民才会产生情绪反应和传播意愿。是否形成舆情热点,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一是事件影响范围越大,网民受到的刺激会越强烈;二是事件与网民的个人利益越相关,越容易激发其关注;三是当信息让网民觉得有疑虑时,更加会激发其探究欲望;四是信息越敏感网民越有兴趣。网络舆情的萌芽期是引导网络舆情的最佳时期。

网络舆情的爆发期。在对话题的关注和传播过程中,公众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态度,最后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实现对意见的发表。有些个人意见在讨论中逐渐得到多数人的支持,从而使一种多数人赞成的个人意见变成为社会舆论。这时,网上的信息和人员会迅速聚集,很快便构成相关事件的“网络舆情共同体”。随着信息的迅速扩散和事件本身的进一步发展,网民的情绪越来越高涨,探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当它达到一定的“燃烧阈值”后,网络舆情就会被点燃并进入爆发阶段,原来的信息平衡状态被打破,围绕相关舆情事件的信息会出现“井喷”。

网络舆情的波动期。网络舆情进入爆发期后,可能会很快得到平息,也可能会因种种原因而重新上扬或不断波动。网络舆情到底如何发展,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有些事件,因为政府的被动和漠视,可能出大问题,甚至产生次生舆情。而有些事件由于政府的积极介入调查,主动回应,可能很快得到平息。二是传统主流媒体的加入。传统主流媒体作为专业权威的新闻机构,一旦介入网络舆情,将大大加快相关事件的披露和解决进程。三是专家分析。话题受到法律以及事件相关领域的专家关注后,会形成一些带有倾向性的共识,往往会产生重要影响,专家的分析和评论会让网民对事情的评论及看法趋于理性和客观。四是网上和网下的呼应互动。网民不再满足于只在网络空间里发表意见和谈论问题,而是要求把个人意志延伸到现实社会中来,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从而将网上言论迅速变成网下行动。五是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网络意见领袖对相关话题的关注与传播,可以使相关信息呈现病毒式快速传播,迅速扩散并成为热点舆情事件。

网络舆情的消解期。任何事物都有其生命周期,网络舆情也不例外。网络舆情的平息体现在相关话题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发布的与之相关的信息显著减少。一方面,是因为新闻事件具有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新的新闻事件出现,网民的目光会转向其他更具吸引力的新闻。另一方面,是现实中事情总会得到解决或者回应,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度也会降低,网络舆情也会最终平息。网络舆情消解阶段,要警惕舆情长尾发生作用,从而导致舆情事件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所谓舆情长尾,是指舆情事件解决后,由于利益诉求和兴趣等原因,人们对该事件的关注并没有完全停止,而是像一条长长的尾巴,继续维持一段时间。此时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次生舆情,其危害可能会超过舆情事件本身。

二、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有学者分析研究全媒体特征,指出:“全媒体基本特征表现为时空维度的‘全程’、主体维度的‘全员’、技术维度的‘全息’、功能维度的‘全效’。”[4]与之相应,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传播主体多元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源,人人都有麦克风,传播主体由单一变为多元。网民可以自己生产信息内容,自己选择传播对象和范围。传统媒体时代,民众习惯了只听不说,因为可以说话的地方和机会都很少。全媒体时代,面对开放的发言空间,网民在网上宣泄情绪、表达诉求,什么话都敢说,什么话都想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加上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低成本和多渠道,使得信息传播的内容也复杂多样,新闻源头不可控,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不可控,内容真假难辨,舆论容易放大走偏,难以控制。信息传播的形式也从简单的图文发展到全形态呈现,更加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二)情绪表达强烈

网络舆情是社会情绪的晴雨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具有“强情绪、弱信息”的显著特点,网络情绪深度影响着网民的认知、态度甚至是行动。在网络传播中,某种社会情绪往往会在某一件小事上得到无限的宣泄和放大,甚至会引发网络舆论场的飓风,使一个小小的事情演变成为一个大大的舆情事件,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也就是出现我们常说的网络舆情传播中的“蝴蝶效应”。有学者认为,“网络舆情焦点主要是该事件刺激了社会公众最紧绷的那根神经,网络舆情演变成重大舆论事件,不仅是启动了信息爆料模式,还因为启动了情绪模式,加剧了民众情绪的感染和传播。”[5]

(三)群体极化明显

有学者提出:进入后真相时代后,情感对舆情的影响力往往超过事实本身,情感和立场优于事实也成为网络舆论场的特征,“个体对事实的争论”转变为“群氓为情感的困斗”。美国学者桑斯坦则认为互联网具有“协同过滤”机制。拥有了自由筛选权力的网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判断、利益导向等因素选择性接触与自己态度相同的信息,过滤掉与自己相反的观点。由此带来的是类聚效应,一旦舆情事件发生,志同道合的网友迅速聚集,频繁地沟通,使个体网民既有看法不断强化,将那些持不同意见的网民排斥在外。最后这些意见群体可能演变成相对封闭的网络社群,成为“信息茧房”。分化的网络民意在各自内部极易造成群体极化的现象,即群体中已有的倾向不断加强,使原有倾向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这就使得各个网络社群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甚至成为对立的群体,对内相互附和、对外相互谩骂,甚至出现网络暴力现象。由于缺乏良性沟通,在群体极化的影响下,社会共识很难达成。

(四)舆情搭车频现

全媒体时代,随着网民表达权的获得以及社会问题的多发,舆情搭车现象频频出现。网民借助已经形成的舆情焦点,推出一些与事件相关或相近的新的舆情素材,在进一步助燃正在发生的舆情事件的同时,形成新的舆情焦点或衍生出新的舆情事件,导致舆情呈现出集束化的状态。如2019年的西安奔驰车主维权事件出现后,关于被收金融服务费等各种爆料不断被挖出来,西安之外的广州、北京、长沙等地的奔驰车主维权事件不断出现,另外,除了奔驰车主外,宝马等车的维权事件也随之而来。舆情搭车的主要原因是舆情热点能引起网民心灵的共鸣共振,从而形成共情心理,进而唤起网民相似的风险记忆。舆情搭车现象会构成比较强大的舆情压力,给舆情研判和应对带来困难。

三、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6]33这为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治理指明了方向。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对违规违法信息进行治理,及时防范和化解舆情危机;又要充分发挥网络舆论民意表达、建言献策和民主监督的功能,实现‘善治’的终极目标,并加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7]。

(一)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无论传媒格局、舆论生态如何变化,中国网络媒体的根本属性不能变,“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能变[8]。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网民来自群众,群众上了网,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延伸到网上。我们要主动打造新媒体互动平台,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交流,要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学会做网上群众工作。

首先,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解读回应。这里包括公开信息、解读政策、回应舆情等。特别是突发事件出现后,要及时提供真实的信息,做到态度真诚,杜绝推卸责任和忽悠网民。如2018年7月随着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上映,引发了舆论对仿制药、高价药、医改以及电影原型陆勇案等话题的大讨论,一时间舆情鼎沸。湖南省人民检察院直面舆论关切,第一时间主动通过双微对当年案件情况进行权威详细说明,受到一致好评。

其次,加强政民互动,拉近心理距离。有时候,动之以情比晓之以理更有效果,要想网民之所想,而且要用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传播更接地气。“争取人心才是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9]2018年,媒体多次曝光网约车乘客遇害事件,一度成为舆情热点。对此,@浏阳公安于8月30日发布了短视频“女生打车防范要点”,借助新媒体进行安全提示。短视频中,女警一人饰演多角为当时的热播剧《延禧攻略》重新配音,上演“打车攻略”。视频引发众多网民观看,播放量达到14万余次,效果很好。这种舆情引导既满足了网民要求,又能主动为舆论分忧,取得了良好效果。

再次,坚持内容至上,强化责任意识。政务新媒体要加强对信息内容的把关。严格内容发布审核制度,先审后发,严把政治关、法律关、政策关、保密关、文字关。同时,应明确自己的政务属性,在发声、回应、与民互动时,语言应符合公职身份和职业伦理。政务新媒体不能为了追求“闹点”而忘了“重点”,为了追求“流量”而忘了“质量”,也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忘了“深度”[8]。

最后,优化网上服务,办好民生事项。要强化政务新媒体办事服务功能,推动更多事项网上办。要立足工作职责,多利用网络为群众办实事。只有你的平台对网民有用,他才会关注你,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好政务新媒体进行舆情引导。

(二)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

网络是当今最大的舆情集散地,也是各方角力的主战场,我们必须发挥主流媒体在多元舆论场中的主导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网络舆情引导的主旋律。网络时代主流媒体应该是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网络过激情绪的缓释剂和国民心态的压舱石,还应该是社会黏合剂和价值风向标。

首先,沟通社情民意,主动设置议题。要想通过舆论引导统一思想,必须主动培育舆论焦点,把握舆论主导权。通过有意识地设计主题或话题,突出宣传正面内容,营造主流强势,把网民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上来,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引导。舆情引导尤其是一些危机事件的处置,关键在于谁先第一时间发声,所以,我们要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要主动表达我们的意见和观点,进行舆论引导。

其次,要缓释社会负面情绪,传递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这方面,主流媒体守土有责,更要守土尽责,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主流媒体要敢于引导、善于疏导,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一点都不能含糊。”[6]319网络舆情传播是一个有着自我运行规律的社会生态系统,在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舆情生态系统中,各种信息的流动稳定而有序。当然,系统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极端的、负面的、不实的舆论信息。如果网上负能量超载,就会污染网络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对网上“雾霾”及时进行净化处理,加大正能量的供给,这也是加强网络信息的供给侧改革。

(三)团结网络有生力量,培育主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4月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306。这就要求我们团结网络有生力量,培育主流价值。

首先,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网络中积极培养具有主流价值观的意见领袖,特别是党员干部、专家学者要成为各领域的意见领袖,遇到问题时能够答疑解惑,发生社会矛盾时能够引导网民遵守法律规范。对“意见领袖”要加强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多创造网友、“意见领袖”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交流的机会,营造网上客观理性讨论问题的氛围。

其次,建立网上统一战线。社会事务千头万绪,政府的力量有限,应该借助广大网民的力量。一些主流媒体有时候觉得自己是在孤军奋战,但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觉。真善美、公平正义是广大网民和党委政府的共同追求,自媒体中蕴含着大量的正能量,特别是爱国的正能量。要充分调动广大网民内心的正能量,建立广泛的网上统一战线,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假恶丑的曝光台、真善美的聚集地。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人说,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搞不好就会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确实是这样的。信息流通无国界,网络空间有硝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上舆论生态,面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如何进行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引导,发挥网络空间思想引领、价值感召、精神凝炼、文化滋养的作用,真正用先进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占领网络阵地,传递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发挥主流媒体在多元舆论场中的主导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培育主流价值观,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才能营造网络舆情传播的良好环境,真正把网络建成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