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2021-01-15潘洪珍
潘洪珍,刘 燊
(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劳动价值观是劳动者对劳动的基本观点和态度,直接决定着劳动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劳动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次指出劳动教育要解决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是劳动价值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战略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并在多个场合提出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性,目的就是要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广大群众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得当代大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体验劳动的永恒价值与时代新意,进而将这种价值观念深入骨髓,融入血液,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一、劳动教育的时代新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并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蕴。劳动教育是让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劳动教育的成败,无论是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还是今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离不开劳动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热情、释放创造潜能。”[1]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认同,才能建设和谐、有序、美丽的中国。
(一)劳动最光荣
劳动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光荣的意义。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创造了经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推动着社会发展的进步,提升着社会生活的质量。人类在劳动中创造辉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劳动最光荣”是对劳动创造的价值及其创造过程的认可,是不同主体社会互动的结果。通过劳动,人类不断生产出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人类在劳动中成就价值、在保护中获取荣誉、在奉献中赢得尊重。
(二)劳动最崇高
劳动是人类生存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具有崇高的意义。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作为个体的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个体的人,正是通过劳动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2]。“劳动最崇高”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劳动最崇高”揭示了劳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全社会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劳动创造了人类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是一切价值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是“中国梦”的现实依托。
(三)劳动最伟大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价值,劳动创造了财富,具有伟大的意义。正是因为劳动,中华民族创造了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正是因为劳动,我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创造出“世所罕见的奇迹”,并继续创造着这一奇迹。“劳动最伟大”不仅是指从事具体劳动的劳动者伟大、劳动过程伟大,更是指劳动者克服艰难险阻,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给人温暖、给人鼓舞、给人动力的劳动精神伟大。广大劳动者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前仆后继,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自力更生,为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进取。“劳动最伟大”是对劳动人民和劳动精神的高度赞美,更是对广大劳动者辛勤劳动的肯定和高度赞誉,鼓舞和激励着14亿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披荆斩棘、不断向前。
(四)劳动最美丽
“劳动最美丽”是劳动者基于劳动实践而呈现的美的创造。劳动美的体现,不仅指劳动行为美丽,更是指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内心之美、心灵之美、道德之美。“劳动最美丽”不仅是人类劳动实践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更是工人阶级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作为基本形式,在劳动实践中追求劳动美,从而实现劳动的目的性与规律性的高度统一,同时也是劳动实践中各种关系的内在和谐与统一[3]。
总之,只有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使劳动人民得到尊重、劳动成果得到珍惜,才能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加强与劳动人民的血肉联系,才能激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到社会劳动实践中去,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培养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4]。新时代劳动价值观不仅维护了劳动人民的主体性,有力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一)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维护了劳动人民主体地位
劳动是人内在本质的现实实现,是人的存在方式。在马克思看来,人民的主体性源于他们是社会生产劳动的承担者与实践者,人民凭借自身的社会生产劳动获取自身主体性地位[5]。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6],正是对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维护劳动人民主体地位的有力概括,维护了劳动者的主体性,凸显了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主人翁的地位。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传承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劳动中凝练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了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劳动者们对劳动的理性认识,是人民力量在劳动实践中的能动转化,生动展现出一幅劳动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兢兢业业、舍己为人、奋勇拼搏的时代画卷。2020年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胜利,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激励着全国人民用行动诠释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家国情怀。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人民在劳动中奉献自己,实现价值,成就自己,充分显示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当前,在全社会弘扬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更能凸显劳动者主体地位,凝聚强大劳动力量,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征程注入新的动力。
(二)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
马克思将异化概念引入劳动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异化现象,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和摧残人的两面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异化,劳动产品并不属于劳动者自己,劳动者与劳动产品是相异关系。“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7]资本家就是通过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个人财富的原始累积。我国充分肯定劳动人民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8]这就充分肯定了人民的辛勤劳动,只有人民的辛勤劳动,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充分赞扬了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劳动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更是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最有力批判。
(三)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彰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价值观念切实回应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解除劳动者困境的精神指引。劳动作为人类本质力量的体现,是实现人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劳动或多或少地出现了物化倾向,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各阶层劳动者的优秀品质与感人事迹,用辛勤劳动锻造艰苦意志,充分释放人民的创造力,焕发人民劳动热情,激发人民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利用新时期的劳动价值观夯实基础,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是实现全社会劳动幸福的坚定指引。美好的梦想靠劳动实现,伟大的成就靠劳动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光明的前景,也面临各种艰难险阻。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只有在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指引下,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厚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
三、培育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现实路径
新时代呼唤新人才,培养新人才呼唤新教育。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则是做好劳动教育的必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9]并且,价值观的培育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培育好新时代劳动价值观需要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个人五方面入手,五位一体,形成合力。
(一)发挥好家庭在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培育中的“起跑器”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生命教育,而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劳动教育。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中说过:“一个小时劳动教育给他的,比终日向他讲述所记住的东西还要多。”[10]在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中,家庭要注重培育和树立“崇尚劳动”的优良家风,通过家务劳动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培养良好劳动习惯,将孩子培养成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一方面,要抓住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主动参与、动手动脑、随时随地、持之以恒地坚持劳动,掌握洗衣、做饭、卫生等必要的家务技能,做自己的事情,每年学习一两项生活技能。对于很多应该由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应该放心放手,不要事事包办。另一方面,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要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让他们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发挥好高校在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培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高校是劳动教育的主体,不仅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更要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锻造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首先,高校可在选修课、通识课中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以劳动内容讲授为主、多媒体展示为辅,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其次,高校应打造一支“政治强、思维新、视野广、价值观正”的劳动课程教师队伍,创新而全面地设计好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加深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体验。最后,高校应立足自身情况、专业特色,组织劳动实践,安排好学生集体劳动,将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培养融入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志愿服务、就业指导等教育教学环节,实现全方位育人,使大学生在亲身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清楚劳动只是分工不同,并无贵贱之分,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珍爱劳动成果的意识,在感受劳动喜悦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切身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一切,劳动最光荣。”[11]
(三)发挥好政府在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培育中的“指路灯”作用
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在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形成“全民共识、全民坚守”的新时代劳动价值观。首先,政府部门要协调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在节假日、寒暑假等开放劳动实践场所,为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提供必要指导,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了解真实的职业劳动,体会各种工作的快乐和辛苦,践行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其次,政府需要尽快完善劳动保障机制,加强劳动监管,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落实社会公平正义;保证监管到位,革新薪酬制度,进一步完善分配政策,使劳动者所属的劳动主体地位和基本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建立劳动诉讼制度,加强劳动仲裁力量,充分发挥仲裁、工会的作用,真正将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工作落实到位。
(四)发挥好社会在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培育中的“传声筒”作用
首先,选立“劳动模范”,将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具体化为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劳动模范是社会稳定发展的象征,是鞭策社会向前进步的重要动力,比起抽象化的劳动价值观,先进劳动模范的优秀事迹更能够感动并激励人们在其影响下自然而然的“见贤思齐”,于无形中将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内化入心。因此,开展“劳动模范”评选,奖励劳动模范,弘扬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使群众认识到劳动的重要价值及其荣光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培育新时代劳动价值观。
其次,探索多种路径,深入、全面宣传好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新媒体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优化了文化传播的途径,开创了更加新颖的传播方式,对于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传统的报刊、杂志而言,短视频、漫画等形式、微博、B站、抖音等软件更加具有吸引人气、凝聚热点的作用。因此,要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探索更多、更新的渠道与方式传播和弘扬新时代劳动价值观,举行相关活动,激励群众热爱劳动,争做新时代奋斗者,从而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劳动、认真劳动”的优良氛围,让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扎根在群众心中。
(五)发挥好个人在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培养中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明确人生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当代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爱戴、尊敬的“偶像”“爱豆”应该是保家卫国、守护人民的人民解放军子弟兵,舍己为人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兢兢业业、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者与勤于敢于创新的科研工作者等,而不是“凹人设”的娱乐明星,更不是依靠“猎奇”“土味”等标签爆红的标新立异的网络潮人。要以真正的人民英雄做榜样,学习他们大爱无疆的精神品质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他们为目标,深刻理解人存在的意义,树立起属于自己的理想,并寻求正确的途径,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理想变成现实。
其次,善于学思结合,勤于总结提升。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是各种不同的思想理念和不同阶段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时候,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思考、甄别,联系自身实际,归纳、整合出自己需要的、真正适合自己的知识,从而不断提升自己辨别是非、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最后,知行合一,勇于实践。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培育好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既要落到实处、切实实践,又要在实践中进行思考感悟。在日常行为处事中,将理念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将新时代劳动价值观进行内化吸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深入人心与切实执行是一个“发现问题-寻求正确解法-纠正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易事,这需要家庭、高校、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好政府领导、社会合力教育以及个人切实践行的作用,把控主流思想,弘扬主流文化,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价值观念,促进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