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困境与出路探析
2021-01-15田爱香
田爱香
(菏泽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山东 菏泽 274015)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应用型、地方性功能作用,促进地方高校更好更快发展,2015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1]。《意见》出台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引导地方本科高校重构职能、明确目标,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更好地推动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建设,山东省2021年初遴选确定了应用型本科建设首批支持20所高校。被遴选高校紧紧抓住这个发展机遇,顺应形势,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发展道路。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能否适应学校发展要求,能否实现自身发展转变,直接影响着应用型高校建设的质量和速度。认识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动因,分析地方高校教师转型面临的困境,寻找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出路,对加快地方高校应用型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动因分析
(一)教师转型发展是顺应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地方高校相对部属省属重点高校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地方高校大多是新升本科院校,本科办学时间短,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办学基础条件相对差。在理论研究方面不能与研究型大学抗衡,在应用技能培养方面与职业院校也有一定的差距。地方高校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2013 年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召开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大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地方本科高校只有向应用型转型,才是其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培养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2]。接着,教育部在 2014 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出:“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3]2015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又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4],一系列文件精神表明,我国一批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的必要性,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特色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能胜任专业理论教学,而且还必须胜任专业实践教学,具备指导学生实践应用的技能。为此,地方高校教师必须走转型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教师转型发展是顺应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必然要求。
(二)教师转型发展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应用型高校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应用型高校建设需要诸多要素来支撑,其中关键要素是教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由应用型教师来完成。应用型高校建设对教师应用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为达到应用型高校建设对教师要求,教师自身必须进行应用型转变发展。在观念认识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地方高校应用型建设中自己承担的责任,充分认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知道应用型高校建设不仅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而且是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在知识能力上,教师不仅要具有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的理论素养,而且还要有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技能和应用能力,要具有一定的行业实践经验;在教育教学上,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传授,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和操作技能训练;在学术研究上,教师不仅要进行理论问题探索,还要着眼于应用技术开发和研究成果转化;在专业发展上,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专业理论水平,还要调整和重构自己的能力结构,构建起符合专业、行业特点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学校应用型建设背景下,教师自身要与时俱进,顺应学校发展进行应用型转变,使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升。
二、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困境
(一)教师转型发展主体意识不强
主体性意识是指地方高校教师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自觉转型与主动转型的意识[5]。意识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向,教师转型发展主体意识不强,不仅影响教师自身转型发展的速度,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地方高校应用型建设的步伐与效率,成为制约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转型发展主体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转型发展重要性认识不深入和应用性能力欠缺两个重要方面。
教师对转型发展重要性认识不深入。在国家号召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的重要战略背景下,许多地方高校都认识到应用型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加入应用型高校建设行列。但很多高校对应用型建设中的教师没有具体要求,教师转型发展目标不明确,既没有教师转型发展的具体方案,也没有真正从制度措施上加以落实,致使教师对转型发展的认识不够。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学校应用型建设中教师的要求认识不够。教师只知道在学校应用型建设中自身要转型发展,但对于教师“转型发展什么”“怎么转型发展”和“转型发展的目标”等相关问题认识不够,许多教师对转型发展持观望态度,不知道如何转型,不敢主动转型;二是对教师在学校应用型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深刻。大多教师都有片面认识,认为应用型高校建设只是学校领导层面要做的事情,对自身在学校应用型建设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不清楚,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工作态度,教师不能积极主动的寻求转型发展。教师对转型发展重要性认识不够,是导致教师转型发展主体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引起地方高校的重视,否则可能成为阻碍和制约学校应用型建设的关键因素。
教师应用性能力欠缺。地方高校大多都是新升本科院校,在教师引进时比较注重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在专业发展上注重理论研究和学术造诣。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定位和方向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人才培养类型由综合性向应用性转变,目的是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面对应用型高校建设,教师深感应用性能力欠缺,主要表现为:一是应用性研究能力欠缺,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对教师的要求。地方高校教师的引进,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专业理论研究较深入,但应用性研究不足,表现为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不深,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发能力欠缺,不能较好的为地方和行业企业提供有效的咨询和技术服务,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对地方和行业企业的指导性差,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二是实践应用能力欠缺,难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地方高校教师由于受学科化思维定势影响,大多致力于专业理论教学和研究,缺乏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在教学中难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课外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与学科竞赛的能力不足,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教材、项目等教学资源的能力也很欠缺,不能满足应用型高校建设对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由于教师实践应用能力欠缺,致使转型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
(二)教师转型发展的环境条件有待优化
教师转型发展动力,一方面来自主体意识和内在需求,另一方面来自学校营造的环境和保障条件。教师转型发展只靠自身主体“内省”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环境营造和制度建设等“外在”力量的引导与支持,“内省”与“外在”因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中,不仅教师本身主体意识不强,而且学校也没有创造好教师转型发展的环境条件,其表现为教师转型发展缺乏有效实践锻炼途径和保障制度不健全两个重要方面。
教师转型发展缺乏有效实践锻炼途径。教师转型发展需要时间、物力、财力、人力等方面的支持,教师业内锻炼及良好实验实训条件是教师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地方高校由于受时间、物力、财力、人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转型发展的业内锻炼机会较少,实验实训条件较差,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参与行业企业锻炼的机会。一方面,由于地方高校没有制定严格的教师参与企业或行业锻炼的有关制度,所以在经费和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很少派教师到地方或企业参加业内锻炼。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与地方、企业没有达成联合培养的协同机制,导致教师很难进入行业或企业进行有效锻炼,有时即使进去,而企业的发展也不适合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很少到企业或行业进行业内锻炼,教学与实践脱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很难得到提升。二是校内缺乏相应的实践实训条件。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经费紧缺,有限的经费都投入到学校基础建设上,真正用于实践教学的投资费用少之又少,由于实践教学费用投入不足,实验实训室建设相对滞后、实验实训条件差等问题较为突出。在教师业内锻炼机会少、学校实验实训条件差的情况下,教师应用型转变的速度和水平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教师转型发展会面临诸多困难。
教师转型发展的有效保障制度不健全。有效保障制度是影响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也是其转型发展的基本动力所在,在教师转型发展上起导向作用。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虽然启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学校也做了转型发展的一些重要工作,但学校有关应用型高校建设的相关制度还很不完善,特别是教师转型发展的有效保障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缺乏完善的教师转型发展评价考核机制。教师评价考核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手段,而且也是促成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方式,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面对应用型高校建设,地方高校教师评价考核机制还很不完善,评价考核指标重“学术性”,轻“应用性”现象还比较严重,特别是在教师职称评审中,很少涉及教师社会服务和对学生实践活动指导等应用性方面能力的考核。这种传统的评价考核方式,使教师仍然处于一味去追求理论教学的名利、科研项目的数量及发表论文的质量,不愿意投入时间去从事实践性和社会服务性活动,更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去指导学生实践、实训活动。二是学校缺乏健全的教师转型发展激励机制。激励的实质是使教师产生发展需要,激励机制是激发教师转型发展需要的有效方式,激励机制建立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更好的发展。学校教师转型发展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方面缺乏教师转型发展有效行为认可措施,如果教师转型发展有效性得不到认可和鼓励,教师就会失去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没有教师转型发展应用性劳动成果的相应物质报酬或精神鼓励措施,在教师业务考核和职称晋升等方面也得不到体现,会大大降低教师从事应用性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性。高校教师激励是高校内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高校教师内在动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建构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6]。
三、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出路
(一)激活教师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应用型高校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是顺应学校发展的历史必然,虽然在转型发展中会遇到诸多的不适应和困境,但教师自身要克服困难,发挥好主观能动作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地方高校教师要想真正的转型发展,唤醒教师转型发展主体意识、提升教师自身综合能力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唤醒教师转型发展主体意识。教师转型发展的根本是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意识是教师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高校教师必须转变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意识[7]。唤醒教师转型发展主体意识,一是学校开展应用型高校建设大讨论,提高教师对转型发展重要性认识。在应用型高校建设上,教师容易产生片面认识,总认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是校级层面的事情,与教师没有太大的关系,加之教师长期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对转型发展存在着“不愿转”“不想转”“不知道为什么要转”的思想观念。为提高教师对转型发展重要性认识,学校开展应用型高校建设大讨论,讨论主题为“为什么要进行应用型高校建设”“如何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成为应用型教师”等问题,通过讨论,提高教师对应用型高校建设的认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自我转型发展的主体意识,使教师自身主动谋求转型发展机会。二是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培训方式,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请进来”就是聘请校外专家、教学名师、教学管理者到学校进行讲座、指导和经验交流,向教师传授转型发展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开拓教师教育教学视野,通过交流培训将转型发展理念渗透到教师主体意识中,使其产生转型发展的愿望;“派出去”就是派出部分教师到校外考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做法只靠单纯的讲解讨论有时很难转变认识,只有实地考察学习才可能产生认识的触动。安排部分优秀教师到应用型高校建设较好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让他们走进课堂听课,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成果,学习教师转型发展先进经验,通过外出听、看、学,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对应用型高校建设的认识,促进自身转型发展。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地方高校应用型建设要求教师要“一专多能”,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专业教学技能、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发能力。教师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提升,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一是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有效利用好专业培训,才能提高教师专业发展速度。教师专业培训有理论与实践能力综合提升培训,也有单纯的专业理论或实践技能培训。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制定不同发展需要、不同发展层次教师的培训计划,从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应用能力、实践实训技能、创新思维等方面开展培训,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快速提升。二是加强校地合作,提高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地方高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联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双向交流,倡导企事业单位专家走进高校课堂,传授行业企业实践经验。提倡高校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锻炼,把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于生产实践。通过校地双向交流,引导和带动高校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地方高校还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实习基地提高师生应用能力。学校与实习基地联合,共同制定互动交流机制,要求高校选派一些教师到企业进行业内锻炼,共同研发新产品、新工艺;选派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实习基地就业。企业选拔有经验的工程师到高校进行实践教学与指导。通过双向交流合作,达到服务地方和提升高校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双赢”目的。从现实情况看,加强校企合作、校城融合是促进教师转型发展的有效方式。
(二)创造教师转型发展的良好环境条件
学校是教师转型发展的载体,教师转型发展离不开学校创造的良好环境条件,良好环境条件对教师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环境条件作为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外部因素,在其专业成长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环境条件包括学校搭建教师转型发展平台和完善相关制度政策两个重要方面。
搭建教师转型发展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教师转型发展对学校应用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学校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把教师转型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科学制定教师转型发展培养方案,营造教师转型发展良好氛围,引导教师加快转型发展。一是搭建教师实践教学平台,有效促进教师转型发展。1.地方高校要抓住应用型转变发展契机,投入经费建立专业实验实训室、仿真实验室,给师生提供实践实训教学场所;创办研究机构,与地方行业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和创新项目研究,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技能、行业资格等各类培训考试,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为教师更好的服务地方搭建平台。3.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教师有机会有地方参与行业实践锻炼,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二是利用信息平台,营造教师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1.借助新媒体信息平台,营造学校转型发展的舆论环境。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等新媒体信息平台,大力宣传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重要意义,宣传应用型高校建设中教师转型发展的典型事例,通过宣传报道,营造教师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2.树立教师转型发展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在教师转型发展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学校通过评优评先活动,树立转型发展突出的教师为榜样,通过榜样示范引领,带动其他教师转型发展。
完善相关制度政策,激励教师转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8]教师转型发展需要相关制度政策作支撑,学校制度政策是教师转型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促进教师快速转型的重要保证。为更好的促进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学校应完善相关制度政策,以制度政策作保障,消除教师“不敢转”“不愿转”“不知道如何转”的心理顾虑。一是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内涵要求,目前学术界与官方政策文本界定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双师型”教师,不仅需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化的教学实践指导能力,方可称之为“双师型”教师[9]。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不能简单地通过几个证书、几个应用性研究课题或有一定时间的行业经历等作为认证标准,而要把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化教学实践指导能力和专业技能等作为认定标准,在这种认定标准下,“双师型”教师才能满足应用型学生培养的需求。二是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对地方高校应用型建设及学生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影响学校转型发展的速度,而且直接影响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学校严格按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制定相关培养制度,如新教师准入“门槛”制度、“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等,新教师准入“门槛”制度是指新教师入职后,先到行业或企业进行一年以上的顶岗锻炼,确保实践素质和理论素养的双提升;“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是指学校根据发展需要,制定多样化的教师培训制度,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机会参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培训。三是健全教师评价奖励制度。健全的评价奖励制度是激励教师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地方高校首先要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考评时,要把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作为考核评价内容标准;教师职称评聘时增加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化教学实践指导能力的条件要求。地方高校还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奖励制度,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适当增加“双师型”教师的岗位津贴待遇,提高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发展的积极性。建立“双师型”教师考核激励制度,在年度考核和评奖评优时,适当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从精神层面上激发教师“我要转”“我想转”“我必须转”的内在动力和发展需求。
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地方高校教师转型发展是学校应用型建设的关键,承担着学校建设发展的历史使命,在学校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要深刻认识教师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抓住应用型高校建设发展契机,帮助教师及时摆脱转型发展困境,创造教师转型发展良好环境条件,探索教师转型发展出路。教师自身要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校应用型高校建设发展中,强化自身转型发展主体意识,激发转型发展内在活力,发挥自身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贡献智慧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