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价值与路径思考
2021-01-15魏变竹
刘 苑 魏变竹
(1.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8;2.泰国格乐大学 泰国 曼谷 10220)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的鲜明特质,自19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从学派发展成为如今影响最大、力量最强的伟大思想体系,改变了世界,助推了人类文明进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度推进,全球性问题愈加凸显。作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高校大学生,必须运用最先进、最科学的指导思想武装自己,必须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自身的行动指南,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价值
(一)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作为2035年国家远景目标实现主体的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具备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必须用科学的理论与思想引领他们的成长,用英雄人物的优秀品格感染他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价值观还未定型、情感不成熟、知识结构体系不健全,需要用心引导、精心呵护,用科学的理论引领、用先进的思想武装指引;然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历史趋势,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运用这一先进思想引导大学生成长,促使他们认识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并学习马克思个人乐观自信、坚韧沉毅、百折不挠、服务劳苦大众的先进品格,有助于促进他们健全人格、提升品德修养,科学地认识与改造世界,全面成长成才。
(二) 助推高校思政工作提质增效
纵观人类历史,所有执政党为了巩固政权与实现社会长治久安,都会有计划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也必须紧紧抓住思政工作这个生命线,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就高校思政工作而言,分为日常教育和系统教育。系统的思政教育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思政课这个主渠道向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只有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才能从整体上认识马克思主义,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魅力,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乐意接受教师的引导,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念,进而助推高校思政工作提质增效。
(三) 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思想。坚持这一思想能够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能够更好地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能够保障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新征程上凝聚起更加强大的磅礴伟力。教学实践中,要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促使大学生成为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社会力量,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成为理想信念坚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时代青年,也有助于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而在全社会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巩固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四) 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多次组织集体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强调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作实践,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在“信、学、懂、用”马克思主义上下功夫,筑牢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发展,正确认识党情、国情、世情,成长为拥护党的政策、路线与方针政策的时代新人,进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中的青年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强调“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3],成效显著。但是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还都存在一些现实挑战,需要我们清醒看待。
(一) 学生层面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网络时代,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借助于网络这种学生喜欢的方式去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教育实效性;其次,当代大学生由于物质生活优越,相对缺乏艰苦磨炼和深入生产一线的锻炼,对于社会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不深,需要增加艰苦磨炼和实践锻炼,深化他们对具有鲜明实践性特质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再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继续深入推进,学生思想文化需求价值趋向更加多样,学生就业压力、心理压力增大,这些都是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挑战,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在关心关爱中解开他们的思想困惑。
(二) 教师层面
近些年,许多高校对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在编制、岗位、职称、工资等方面待遇有所提高。这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思政工作队伍的工作热情,但依然有一些必须重视的地方。
1. 部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能力有待加强。要达到“在马姓马、在马爱马、在马懂马、在马言马、在马用马”的良好效果,必须有扎实的学科背景知识、了解掌握科学的学科话语体系。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研读力度不够,导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研究能力、学术创新力还有待加强;而理论研究是宣传教育的前提与基础,科研功底不扎实,自然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 部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理念有待更新。从教育方式而言,主要是运用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与水平还需提升,需要创新方式方法。在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层面做的不够到位,难以激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从教育教学理念而言,主要是部分教师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主要聚焦考勤、作业与考试,而对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价值引导意识不足。
3. 部分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要求落实力度不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回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教育教学环节还存在着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要么是鉴于安全、经费、场地因素,没有充分开展实践教学;要么是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多停留在“过程性”的走访,缺乏对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解决现实社会热点问题能力的培养,难以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力量,从而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三) 学校层面
随着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高校比以往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是也存在“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可以次要,业务工作紧张时可以暂时不要”的情况;政策经费投入缺乏持续有效的机制;运用学习强国等新兴学习平台、学习载体力度不够。
(四) 社会层面
当前世界呈现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华民族也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取得的各方面发展成就,尤其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党和政府交出的优异答卷,再次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但从国际看,一些国家干扰我国发展的念头从未消失,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渗透从未停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随之而来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多种社会思潮也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从国内看,国家全方位深层次改革不断深入,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在激发人们创新创业、效率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还有一些社会矛盾难以及时有效化解。这些都给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策略
增强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要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要积极深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要持之以恒坚持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重视、支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
(一) 要适应学生特质,并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新时代大学生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在开展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借助好网络技术,搭建好网络平台,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具体,更加便于大学生接受。但同时网络也是把“双刃剑”,必须引导学生科学利用网格,帮助学生筑牢网络防线。鉴于新时代大学生缺乏艰苦锻炼,并且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的特点,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学校可以组建学生宣讲团、马克思主义爱好者协会、青马社团等各种理论型学生社团,让这些理论社团的学生骨干以微党课、微视频等形式在学生中间宣传马克思主义;也可以举办类似“青春信仰青年讲”等主题的理论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或者让学生们深入学校驻地的厂矿、企业、社区、农村进行理论宣讲。在学生们积极参与中,推动学生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认同与践行。此外,要将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解决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价值。
(二) 要发挥好教师的关键作用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成长成才,但是学生不是单一的接受者,需要教师的教育与引导,这就需要发挥好教师的作用。
1. 让教师先受教育。教师首先要成为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要信马、学马、爱马、讲马、用马,而且要真信、真学、真懂、真用,完成这个任务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经典文献,而且要带着感情融入到经典作家著述经典文献篇章的客观环境中去,并结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上的新目标进行对比思考,做到融会贯通,清晰完整地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
2. 强化价值引领。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所在,而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最有力抓手。但是教师在讲授思政课时不能单是传道、授业,更要围绕学生所思、所想,学生最关注、最期盼的现实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解惑,让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政治觉悟,炼就思想品德,夯实文化素养,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激发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实现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
3. 优化教学方式。教师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与授课方式,要运用微电影、微视频等微手段,以及虚拟实践教学等方式,优化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编制精美课件,增强教学实效性与感染力。教师要将最新的时政热点融入课堂,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热点;在课堂上多运用经典文献中的相关理论解释、说明问题;在课下组织、引领、指导学生阅读与研习经典文献,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来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与感悟。
(三) 学校要全面统筹,构建“大思政”格局
1. 高校党委要积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构建出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其次,学校要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率先支持马院建设,将马学科建成学校的优质学科。
2. 在学校构建“大思政”格局,确保其它专业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 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中。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在校园中设立马克思主义书屋,在教学场所张贴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校园环境的鲜亮底色;在学校党、团组织第二课堂、学校网络思政教育、网络育人阵地、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感受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轻松愉悦地感悟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
(四) 全社会要大力支撑
新时代的大学生不是生存在孤立区域的社会局外人,而是融入社会生活中的新鲜而又富有活力的主体。因此,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除了学生、教师、学校努力外,还需要全社会来协同支持。各级党委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抓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政府要全方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和谐的问题,切实解决好就学、就医、就业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的问题。全社会各单位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进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通过党和政府、社会组织全方位努力,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普及,在全社会营造出“信马、用马”的良好氛围,助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