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滨海旅游小镇助力乡村振兴
2021-01-15纪晓历蓝长贵
□文/纪晓历蓝长贵
(1.中共漳州市委党校 福建·漳州;2.龙海市隆教乡政府 福建·龙海)
[提要]特色小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选择,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龙海市隆教畲族乡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采取积极举措,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本文分析隆教畲族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管理,强功能、补短板,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精致精美滨海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思路。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16年住建部提出在2020年完成1,000个生态小镇建设的目标,全国各地开始了特色小镇建设进程,无论是以农业、手工业等为基础的产业小镇,还是结合观光、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旅游小镇,都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如何利用区位优势,发挥畲乡特色,坚持以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龙海市隆教畲族乡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隆教畲族乡是龙海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是全国少有地处滨海的畲乡,历史上曾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发兵据点之一。它东与厦门特区隔海相望,南临台湾海峡,北连漳州招商局开发区,西衔漳浦县,全乡总面积75.9平方公里,物产资源丰富,海岸线长达25公里,境内拥有首批国家地质公园的“海底兵马俑”牛头山古火山口、“天下第一滩”隆教湾、国保单位兵戎古垒镇海卫古城、“古老名山”南太武山、“小垦丁”镇海角等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夏威夷”美誉的海滨浴场和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孤鹏、攻炮城、拜新娘、吃酒令、神跳火等保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畲族民俗风情。
近年来,隆教乡依托山海兼备、海湾沙滩、人文古迹、滨海景观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抓住漳州沿海大通道全线通车的契机,通过精心策划、高效运作、有效对接,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带动效应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使美丽畲乡成为海内外客商的投资热土,提升隆教旅游品位和知名度,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隆教、体验畲乡,拉长全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一条龙的旅游产业链,带动群众增加收入。2019年,全乡共接待游客99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全乡民宿业、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休闲农业(含农家乐)合计总收入约4.96亿元,纯收入达1.75亿元,为群众人均增收6,409元。
一、隆教畲族乡建设特色小镇的探索与实践
隆教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立足发挥畲乡特色、山海区位、生态环境、资源特色和优势,坚持以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谋划推动乡村振兴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实推进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白塘村及镇海村建设,着力打造示范样板。
(一)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立足白塘湾山海旅游资源和乡村文化底蕴,着力构建白塘村“一景一区一湖”精品化格局,努力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生意“四生”融合,通过打通白塘湾核心景区与白塘安置小区的快速通道,提升白塘湖周边景观,打造旅游观光、农家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热门旅游区域;通过“集点、连线、汇面”,立足白塘八景,打好“全域旅游、特色产业、文化节庆”三张牌,设计高品质文旅“产业包”“景点群”“线路套餐”,提升白塘旅游吸引力;大力完善基础设施,以白塘安置小区、沿海大通道沿线、主村道沿线为重点,以“旅游+”“+旅游”为撬动点,引导群众规范化发展民宿和商贸业,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服务水平,与网红点漳州小垦丁——镇海角遥相呼应,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来、住下来、有消费。
(二)挖掘传承传统文化。把挖掘和彰显畲族文化特色作为推进畲乡乡村振兴的重大工程来抓,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传承创新,全面开展畲族文化资源普查,制定保护传承方案,大力推进畲族文化活态传承,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使传统文化展示具体化、形象化、项目化。2019年“中华一家亲·三月三”文化节隆教分会场在白塘湾景区举办,向全国展示了“畲乡蝶变”的新风采。依托白塘湾景区,积极融入畲族元素,帮助景区挖掘畲歌畲舞、畲族村寨等具有浓郁畲族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共建畲族风情文化展览馆,集历史研究、文化传播、家风教育等功能为一体,打造闽南畲乡名片,提升景区文化内涵。
(三)培育高优特色农业。依托旅游产业带来的人流,充分发挥南太武山的资源优势,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调整生产结构,建设有畲乡特色的农产品商品基地,大力发展集体观光、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庄,成片开发太武香茹、太武黄旦,着力发展“生态型”旅游农业,繁荣山区经济。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海自然条件,积极引导群众科学合理发展海水养殖和海水种苗繁育产业,坚持一手抓丰产增收,一手抓生态保护,逐步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群众增加收入,乡村逐步呈现全面振兴的良好态势。
二、隆教畲族乡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隆教畲族乡发挥自身优势,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独辟蹊径,带动全乡实现产业发展更强、人居环境更美、乡风文明更淳朴、乡村治理更平安、农民生活更富裕。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改进与提高。
(一)经营模式较为单一。依托镇海角及白塘湾旅游点,民宿及餐饮店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了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造成辖区内旅游景点的单调性和同质性,经营户普遍各自为营。
(二)文化开发程度不够。对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对乡村传统文化和民风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缺乏文化内涵,导致区域特色文化不够突出。
(三)内生驱动力量不足。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生动性、创造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乡村振兴中还存在着“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等现象,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
(四)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入村道路狭窄,车辆进出困难,经常造成交通堵塞,镇海角景点停车位匮缺,停车难、难停车的问题日益显现,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管理水平不够高,群众保护意识薄弱,部分路段乱堆乱放,影响环境卫生。
三、隆教畲族乡打造滨海旅游小镇路径思考
党的十九大不仅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且指明了总要求和具体路径。结合乡情实际,隆教乡要围绕培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补好产业短板,加强文化挖掘,打造精品品牌。
(一)激发干事热情,打造“美誉畲乡”。持续发扬隆教畲族乡党委2018年被中组部确定为全48个“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先进典型之一的精气神,勇于担当、敢于斗争、迎难而上,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乡村旅游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全面过硬。增强全乡干部群众思发展、谋发展、求发展、抓发展的意识,敢于与大山大海对话,以发展激励担当、用事业凝聚人心。积极探索建立“党支部+旅游公司+村民合作社+互联网+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创业或入股经营乡村旅游,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大力培养畲乡本土人才,积极对外引资引才,鼓励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并将乡贤纳入乡村振兴建设队伍,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让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切实舞出“小乡镇的大作为”。
(二)立足项目建设,打造“脉动畲乡”。立足发挥山海区位、生态、资源特色和优势,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通过精心运作、有效对接,引进一批投资量大、带动性强的特色旅游产业,充分挖掘背山面海、环湾自然环境的优势,结合镇海古卫城、棋尾山及东海与南海第一湾资源,发展滨海旅游度假及海上休闲运动产业,打响滨海休闲特色旅游品牌。积极对接中海油LNG、白塘湾国际旅游度假城、北大培文学校、温泉酒店、怀特酒店等项目,续足绿色高质量赶超发展的新动能。以项目带动引领旅游融合发展,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交线路,实现旅游交通网络、系统标识等全覆盖。随着人流量的骤增,吸引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在隆教落地,助推项目增速,开启“大山大海大项目大发展”的美好时代。
(三)挖掘生态文章,打造“活力畲乡”。“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始终坚持生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保护全乡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林地、滨海防护林带、风景旅游区、滨海湿地纳入生态红线保护范畴,加以严格管控,打造隆教乡“城镇外围环状绿带+道路水系绿化廊道+城镇中心绿色公园”绿化体系格局。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打造田园综合体,强化“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的综合发展模式。利用水库和山区村庄,整合村庄周边的农业资源、山林地资源与土地资源,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以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为切入点,融入生态景观,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相结合,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展现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实现农业休闲综合开发,培育一个“田园综合体”。
(四)彰显文化底蕴,打造“魅力畲乡”。注重延续历史文脉,加强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山海资源优势与文化资源禀赋,找准“乡村振兴战略”契合点,规划综合性民族旅游项目,为畲族文化旅游奠定基础。深入挖掘畲族建筑、歌舞、饮食、服饰、“三月三”节日文化的内涵,与旅游资源整合,打造畲乡特色品牌。借助节庆平台,使民俗节庆成为旅游活动的亮点,成为体验、传承和弘扬民族民俗文化的载体,提升畲乡的吸引力。特别是隆教蓝氏宗亲与台湾宗亲的祖源交流,寻求与台湾宗亲文化共同点,打响隆教畲家祖地品牌,探求对台畲族文化合作的方向与路径,建成两岸隆教蓝氏宗亲寻根之旅。通过举办海峡两岸抢孤民俗文化活动,增进两岸习俗文化传承的认同感,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创建一个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度假氛围的特色滨海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