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下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构建*

2021-01-15洪亚军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共生高校教师信念

高 敏,洪亚军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我国高等教育在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发展过程中,对于质量价值观的追求已经成为常态。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目标的提出,对于引导高校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强化本科教学育人作用,实现本科教育提质增效具有直接作用。高等教育发展生态的变化,势必会对高校教学子系统的运行产生明显影响。如何推动高校教学子系统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主系统的节奏变化和质量要求,就成为高校下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成为教师下一步强化自身人才培养理念和能力的关键。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推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也就成为应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下高校本科教学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1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动因

教学共同体是师生由于共同愿景,在平等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构成的群体,具有平等合作、和谐共生、交往生成的特点[1]。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关注本科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关注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加关注高校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主体间的“多元共存、互动共生”教学共同体的构建。

共生理论由生物学中的共生概念衍化而来,重在强调生态子系统间的合作互补、互惠互利、共同进化和病态或偏态向一体化常态的内在演变[2]。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中引入共生理论对多元共存、互动共生等理念的强调,对共生系统整体性、开放性、层次性、包容性及生成性等基本特征的揭示[3],对构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大有裨益。

1.1 构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中之要

教学能力的提升是高等教育进入新常态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高校本科教育的一流建设和本科教学的高质量发展都需要教师基础的教学能力做支撑,聚焦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也成为高校教师提升发展技能的基础和关键。构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是搭建教师教学共同发展平台的积极表现,借助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高校教师能够有效地对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自我对照和检视,也能够学习其他教师先进高效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技术,提升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能在与教学同行的互动中,探讨更加有利于教学的理念和形式。这样一种教学发展共同体实质上变成了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和经验交流的共同体,对于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基础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提升十分必要。

1.2 构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是适应本科教学质量要求的优中之选

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发展,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学习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对于本科教育质量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感知,本科教学较以往受到了来自学生、学者和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本科教学质量的新要求也逐渐传导到本科教学的实践环节,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增负、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改革等举措的持续推进,都是落实本科教学质量建设要求的实质性表现。对于高校而言,如何更好地适应甚至是引领本科教学要求,就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推动构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以教学为起点,聚焦教师教学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对促进高校更好地适应本科教学质量要求,达到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强化本科教学育人功能,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构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是破解教学改革发展困局的痛中之思

教学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牵动着与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神经,尤其是随着教学改革逐渐深入到教学的关键环节后,遇到了硬骨头和真矛盾,这些硬骨头和真矛盾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和解决,教学改革的最初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实践证明,以教师教学个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发展模式对推进教学改革的助力甚微。推动构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以教学共生为纽带,共同致力于教学改革,对于更好梳理教学改革问题、总结教学顽疾原因、形成教学改革思路、采取教学改革行动具有现实促进作用和长远推动作用。因此,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成为高等教育新形势下破解教学改革发展困局的痛中之思。依靠教学主体集体的力量,通过构建多元主体网络,能够更好地去解决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破解教学改革的发展困局,实现教学发展的根本目标。

1.4 构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是实现教师教学互动共生的题中之义

教师教学互动共生是高校教学功能的基本要求。在高校育人系统之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并不是孤立和封闭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和互惠互利的。从教学规律角度来讲,目前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呈现的一种单元发展、互相隔离的状态,并不利于教师更好地履行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责。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为手段,能够有效地搭建起高校教师教学互动共生的载体,改变教师孤立、封闭和隔离发展的现状,打通教师教学互动共生发展的内在通道,实现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互联、互通和互动,为高校教师的制度性关联、情感性关联、业务性关联和发展性关联奠定坚实基础,帮助高校教师以更加统一的教学规范、更加专业的教学水平、更加饱满的教学热情和更加用心的教学设计投入实际教学过程和环节之中,进一步彰显和强化本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2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构建的生态困境

从共生理论角度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实践发展进行审视发现,在高校积极推动一流本科教育、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行动中,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构建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困境。

2.1 共生单元中互动主体意识的淡化

高校教学共生单元是教师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一个基础空间。每一个教师主体都是一个独立的共生单元,共生单元之间的教学行为和行动则构成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基本功能。根据共生理论的释义,整体性、包容性和生成性是共生系统的基本特征,因而高校教师子系统的相互配合、合作互助、共同进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目前高校教学的实践发展来看,作为共生单元的教师参与构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意识较为淡薄。一些高校教师并未真正意识到构建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对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适应本科教学质量要求、破解教学改革发展困局、实现教师教学互动共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教学发展的意识处于相对孤立、封闭甚至隔绝的状态。教师互动主体意识的淡化,难以让高校教师在教学发展愿景上形成一致性认识,进而在共同目标的感召下采取共同的行动,推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构建的落实。

2.2 共生关系中互动协同模式的固化

共生关系是基于共生单元间的互动协同、合作互助、共同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稳定的关系,共生关系的建立也是共生单元实现协同发展和共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主体互动意识不强,反映的是共生单元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构建中个体的状态,而共生关系的发生状态反映的则是共生单元彼此间的行动关联、互动协同的现实结构和状态。共生关系中互动协同模式的形态影响和决定着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实际运作状态和效果。从目前高校教师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来看,大部分教师推动和实现共生关系发生发展的行为和行动集中体现为高校教师主体间的非正式关联和分散性互动。高校教师的互动协同以一种非正式的形式进行,高校教师通过一定的线上和线下沟通工具,与教学同行交流对教学运行的基本看法、教学改革的基本认识、教学提升的基本建议,但是大都不愿意将这些看法、认识和建议以正式的文件形式进行展示和呈现。不仅如此,高校教师共生单元的互动协同实质上是一种分散性的互动,即高校教师之间的教学协同发展往往局限在极少部分教师主体之间,并未真正形成以学科专业、课程归属为中心的集中性互动协同模式。这样一种非正式关联和分散性互动为基本特征的相对固化的高校教师共生单元的共生关系互动协同模式,对于推动共生关系朝着纵深化方向发展,对于推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实际发挥作用来说,可能起到一定的限制和阻碍作用。

2.3 共生环境中互动价值信念的弱化

统一的价值信念和规范是实现共生环境稳定的内在牵引要素和促进动力。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构建过程,本质上是高校教师教学互动价值信念和规范的统一过程。在共生环境的实际运转过程中,对共生单元的活动、共生关系的发生发挥根本作用的就是共生环境中业已存在和形成的互动价值信念和规范。共生单元对互动价值信念和规范的实际遵照、共生关系对互动价值信念和规范的实际体现,是共生环境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因而,强化对共生环境中互动信念和规范的认可和接受,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构建的重中之重。高校教师作为共生环境之中的共生单元,承担着保护共生环境、优化共生环境和发展共生环境的基本职责。大部分共生单元对于共生环境显性和隐性的互动价值信念和规范都有着较为虔诚的信服和真诚的认可,但是仍有相当部分的共生单元基本的教学行为违反了互动价值信念和规范的要求,最终导致出现明显的教学纰漏[4],甚至是教学事故,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共生环境的优化和发展。这样一种现象的出现,体现的是教师共生单元对共生环境中互动价值信念和规范的漠视,反映的是高校教学共生环境之中互动价值信念和规范的弱化,难以对教师共生单元的教学实施行为、教学合作行动产生应有的指引和导向作用,难以将教师共生单元的发展整合到整体共生环境发展之中。

2.4 共生发展中互动主体力量的分化

共生的本质在于共同发展,在于形成发展共同体,以共同防范可能的风险,实现共生单元的进化、共生关系的优化、共生环境的净化。共生发展的前提是共生单元主体意识的觉醒,基础是共生关系的不断改进,关键是共生环境的实际共建,根本是共生互动主体力量的充分整合和作用发挥。互动主体力量的分化和式微是目前构建高校教师教学共同体面临的最现实问题。高校教师作为共生发展的互动主体,在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中表现更多的是一种相对分散的状态,呈现出各自为战的态势,导致教师的力量难以在推动实现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一种相对分散的教学应对方式和共同体构建方式,本质上不利于集中力量共同克服教学改革难题和集体解决教学共同体构建问题,难以赢得其他生态系统对于教学共生系统的认可和信服,最终导致高校教师的教学共生发展举步维艰。

3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构建的行动选择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作为实现教师共生发展、优化教学生态环境、促进本科教育质量的治理策略创新和实践路径创新,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必须加快建设。

3.1 共培教学共生意识,彰显教学共生单元生态位

教学共生意识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构建的基础。高校教师共生单元能否培育和产生一定的共生意识,事关教学共生单元生态位的进一步彰显,事关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构建的实践效果。在高校教师共生单元共生意识的培育问题上,高校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要积极主动地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和本科教学的新要求传导到高校教师末端,引发高校教师对提升自我教学能力、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产生应有的认知自觉和行动自觉,让高校教师充分认识到作为基础共生单元在教学生态发展中所在的位置和应该扮演的角色。高校同时也要建立教学发展的共同愿景,以共同愿景激发教师的教学共生意识,不断彰显教师教学共生单元生态位。在共生意识的感召下,高校教师会积极融入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实践中,加入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本科教学的实践中,积极扮演高等教育新常态下高校教师应扮演的生态角色。

3.2 共谋教学互惠机制,打造教学共生关系生态链

教学互惠机制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构建的纽带。高校教师共生单元在共生关系发生和发展中的非正式和分散性互动协同模式,是一种小范围和分散化的非正式的互惠过程,也是一种非对称互惠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教师难以实现教学互动的深入和融合,难以真正建立稳定、互惠的共生关系。高校教师共生单元要通过建立正式的关联和集中的互动,共谋教学互惠机制,在原有传统教学主体间单一、单向联系的基础上,推动实现教学主体间的多元多向互动。通过教学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固定教学主体间的正式关联,以经常性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分享,实现教学主体间的集中性和常态化互动,让高校教师共生单元建立稳定的共生关系,实现打造教学共生关系生态链的目标[5]。

3.3 共育教学文化生态,形成教学共生环境生态群

教学文化生态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构建的内核。教学共生环境的实现关键在于构建和谐的教学文化生态,突出统一价值信念和规范对共生单元行动的导向作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构建中凸显的共生环境中互动价值信念和规范的弱化,是一个值得警惕和重视的高阶问题。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指出,信念是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系统运行和作用发挥的基本组织要素。信念有助于促进各方的理解,也有助于组织内各个层次的整合[6]。在推动形成教学共生环境生态群方面,高校要努力培育和营造正向的教学文化生态,要结合本校教学共生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色,形成具有一致性和指导性的教学价值信念和规范,并以这些内在的价值信念和规范实现高校教师共生单元教学行为的整合和调准,推动形成教学共生环境生态群。

3.4 共聚教学行动合力,完善教学共生发展生态圈

教学行动合力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构建的目标。以教学共同体的构建为载体,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融合,激发教学主体的深度合作,形成教学行动合力,推动教师主体行为行动的合理化和协同化,化解教学生态环境中的风险,完善教学共生发展生态圈,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基本目标。教学共生发展生态圈的完善,需要教学共生各主体的共同努力。高校要致力于构建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多元主体网络,通过必要的系统内部劳动分工,明确各教学共生单元的基本责任,调动教学共生单元的共同体构建积极性,克服以往单兵作战和各自为战的弊端和不足,共聚教学行动合力,形成教学改革的强大力量。要发挥不同学科归属、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优势,将教师的教学思考、认识、建议和经验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行动之中,让教学变成一个“有意义过程”[7],推动解决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教学现实问题,推动教学改革中的硬骨头和真矛盾的处理和解决,完善多元共存、互动共生的教学共生发展生态圈,持续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强而有力的系统支持和生态保障。

猜你喜欢

共生高校教师信念
为了信念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发光的信念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兵器 多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