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举国体制下一汽支援二汽技术工人的实践与启示

2021-01-15田运科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分厂工人汽车

田运科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第二汽车制造厂(1992年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以下简称“二汽”)是我国第一次完全自主设计、建设的大型综合汽车制造厂,也是举国体制成功的典型代表。1964年,中央在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提出建设“三线”战略工业基地时,果断决定“建设第二汽车厂是时候了!”中央抽调三年建成了一汽的原一汽厂长饶斌筹建二汽。随着1980年二汽建成当时中国最大的现代化汽车制造厂,十堰也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现代化汽车工业基地。当年曾任三线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四川省省长的鲁大东评价说:“在全国三线大型企业建设中,最为成功的就是攀枝花钢铁公司和第二汽车厂两家。”[1]

一、举国体制下二汽建设的“聚宝”“包建”方式

饶斌在1964年11月下旬回到北京开始筹建工作后,总结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包建一汽的经验,提出“聚”全国机械行业和汽车行业之“宝”,用“老厂包建新厂”的方法建设二汽[2]。在他1966年主持制定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方针十四条》中,明确提出采用“聚宝”“包建”的方式,建设一个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汽车制造厂。这一方针得到国家的全力支持。

1.在“聚宝”方面,全国140多家企业、研究院所、大专院校为二汽提供了新工艺53项、新材料14项、新技术40余项,600多个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为二汽生产了2万多台套设备。

2.在“包建”方面,一汽包建11个分厂,上海包建6个分厂,北京汽车制配厂包建化油器厂,武汉配件厂包建轴瓦厂。二汽建成后实现了建厂方针所提的生产技术水平高于一汽的目标。

又如为缓解二汽医疗建设难题,1970年,湖北省把省工会疗养院53人和有着几十年历史的武汉市第一医院594人,连同所有设备等用70多节火车皮成建制迁往二汽。

二、一汽支援二汽技术工人的三个阶段

“聚宝”不仅聚技术、设备之宝,还汇聚人才之宝。全国30多家工厂,为二汽输送生产技术工人、技术管理干部1万多人,培训新工人2万多人。其中支援人才最多的是一汽。

1965年,时任一机部部长的段君毅在一汽党委会上宣布,“一汽将三级以上的工人、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分成三份,由二汽来挑一份。”[3]1966年,一汽全年共支援二汽技术业务骨干1539人,以后又抽调大批技术工人,总共支援了4200余名干部和技术骨干[4]。

从1966年到1971年,一汽支援二汽的技术工人达2843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前期支援阶段(1966-1968年)

1966至1968年,是二汽大规模建设之前展开选址之争的三年,从一汽共抽调技术工人420人。

1964年10月到1966年5月,饶斌、齐抗等人先后在川汉铁路规划的湖南,和改线为襄渝铁路后的湖北、陕西沿线勘察厂址。1966年10月7日到26日,一机部在均县老营召开了有全国45个单位、400多人参加的二汽厂址审查会议,“建厂地址确定在十堰东起白浪,西抵堵河,北至刘家沟,南到枧堰沟,东西长20多公里,南北宽10多公里的地方。”因保密需要,二汽筹备组对外挂牌东风机械厂筹备组。1967年4月1日,二汽开工典礼在十堰红卫大炉子沟举行。但因文革冲击和厂址之争,随即停工。直到1968年11月19日深夜,国家建委军管会传达周恩来总理指示:“二汽厂址可以确定在湖北郧县十堰地区进行建设。”1969年1月,由武汉军区在郧阳军分区礼堂直接主持召开了有全国106个单位、305人参加的二汽现场会,同时规定二汽对外称红卫厂。1969年9月28日,二汽开始进行大规模施工。

在大规模建设之前的这三年,一汽支援二汽的主要是干部。《饶斌传记》记载:“一汽对二汽支援的干部,到1969年末,共1273名,其中处级37人,科级203人,技术干部549人,一般干部484人。”在技术工人方面,根据一汽劳资处1972年1月统计,1966至1968年,一汽20个分厂、5个办公室(包括科技部)等共支援二汽技术工人420人。其中支援最多的是汽车工具分厂116人,较多的是车身分厂51人、发动机分厂30人、动力分厂29人、底盘分厂26人、轿车分厂24人、生活服务办公室22人。

(二)第二阶段:主要支援阶段(1969-1970年)

1969年和1970年,是二汽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和第二年,也是从一汽抽调支援二汽技术工人最多的两年,共下达抽调指标3179人。

1.1969年

1969年计划抽调1000人,实际完成709人,完成率70.9%。

1969年6月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革命委员会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机械工业部军事管理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关于一九六九年支援红卫厂技术工人的通知》(69一机军劳字198号)要求,印发了《关于支援红卫厂技术工人的通知》(69汽革后字第67号),“决定今年从我厂抽调1000名技术工人支援红卫厂。”

据统计,在1000名抽调任务中,下达指标较多的是汽车工具分厂180人、设备修造分厂150人、底盘分厂85人、发动机分厂75人、铸造分厂70人、动力分厂70人、锻造分厂56人、车身分厂50人。与1966至1968年抽调人数相比,大规模建设开始后,除了汽车工具分厂、发动机分厂、动力分厂、底盘分厂外,抽调人数增加较多的是设备修造分厂、铸造分厂、锻造分厂。这与1969年7月计划的到年底5个后方厂和4个模具厂及车间建成的安排是基本一致的,1970年1月25日,红卫5723厂(量具刃具厂)造出第一支战备枪;3月中旬,5721厂(设备修造厂)造出第一门战备炮。

在25个单位中,从完成率看,超额完成的有7个单位,即发动机分厂(80/75)、锻造分厂(59/56)、越野分厂(24/20)、附件分厂(28/25)、轿车分厂(31/30)、运销办公室(27/25)、供应办公室(17/16);100%完成的有1个,即总装分厂(10/10);完成率90%以上的有3个,即车轮分厂(14/15)、车箱分厂(13/15)、动力分厂(63/70),完成率70%以上的有2个,即房产维修办公室(8/10)、科技部(7/10)。

2.1970年

1970年的抽调人数大大高于1969年,计划2170人,实际完成1215人,完成率55.99%。

1970年5月19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革命委员会根据1970年2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机械工业部军事管理委员会生产指挥部下发的《关于一九七○年支援第二汽车厂技术工人的通知》(70一机军调字144号)要求,印发了《关于支援第二汽车厂技术工人的通知》(70汽革办字第25号),提出“我厂在过去完成支援二汽技术工人的基础上,从现在起还要支援二汽技术工人2170人”,“支援二汽的技术工人,要求政治可靠、身体健康,并且是一九六四年底以前进厂的具备二级工以上技术水平的工人”,“按照一机部军管会指示精神,从现在起到三季度末,要全部完成全年的支援二汽技工任务,做到成熟一批,走一批。以适应二汽各专业厂提前投产的人员需要”。

1970年4月16日,红卫厂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给一汽发文,提出1970年拟需要支援的工种和人数,包括123个工种、2170人,其中数量较多的有车工210人、钳工210人、电工150人、铣工130人、装配钳工120人、磨工105人、机修钳工75人、点焊工70人、铇工65人、冲压工60人。

在2170名指标分配上,安排人数较多的有发动机分厂280人、底盘分厂230人、铸造分厂218人、设备修造分厂150人、车身分厂150人、汽车工具分厂140人、动力分厂120人、轿车分厂90人、汽车配件厂90人、锻造分厂80人、越野车分厂80人、汽车随车工具分厂80人。与1969年计划数相比,1970年大大增加的有铸造分厂、发动机分厂、底盘分厂、车身分厂、动力分厂、越野分厂、总装分厂、科技部等。而1969年指标数较多的汽车工具分厂、设备修造分厂、动力分厂则增加不多。说明随着1969年的建设,和1971年成批出车的计划,二汽建设重点逐步从后方厂转向前方厂。

1970年11月5日,一汽后勤人事组给厂、后勤部领导《关于我厂抽调支援二汽技术工人情况的汇报》中统计到,“到十月底止完成673人,占今年指标的百分之三十点一”,而“按一机部军管会指示精神,和二汽各专业厂投产的情况,都要求我厂在今年三季度末完成2170人抽调任务,以保证二汽明年‘七一’成批生产汽车。由于遇到许多问题,现在还有1497人没有完成。”

1970年完成率为55.99%,低于1969年的70.9%。这与1970年的指标数大大高于1969年,是1969年的2.17倍有关。在实际完成人数上,1970年是1969年的1.7倍。在25个单位中,从完成率看,超额完成的有1个单位,即汽车标准件厂(33/30),而这可能与该厂1969年的10个抽调任务1个也没有完成有关。完成率超过70%的有9个,即设备修造分厂(130/150)、车身分厂(124/150)、汽车工具分厂(99/140)、车箱分厂(23/30)、热处理分厂(44/60)、汽车配件厂(65/90)、运销办公室(48/60)、车轮分厂(21/30)、生活服务办公室(即食堂部炊事员,8/10);超过50%的有5个,即锻造分厂(48/80)、附件分厂(40/60)、汽车随车工具分厂(49/80)、坐垫弹簧分厂(5/10)、房产维修办公室(17/30)。

(三)第三阶段:后续支援阶段(1971年)

1971年,是二汽大规模建设的第三年。一机部没有再下达抽调技术工人指标,主要是后续完成1969、1970年下达的抽调指标数,共完成抽调335人。

1971年1月23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革命委员会下发《转发一机部“关于尽速完成支援第二汽车厂技术工人的函”的通知》,要求“认真地‘详尽的讨论’和研究一下,力争在一季度里基本完成各单位支援第二汽车厂技术工人的任务”。1971年2月19日,一机部生产调度组以(71)生劳字第0023号文回复第一汽车厂革委会,明确指出“你厂在69年以前支援调去二汽的技术工人,不应计算在69、70两年抽调指标内”。

1971年完成抽调的335人中,人数较多的是发动机分厂65人、底盘分厂50人、汽车工具分厂25人、越野分厂24人、铸造分厂22人、设备修造分厂22人。

1972年上半年,一汽大规模支援二汽技术工人工作告一段落。4月5日,一汽后勤部、劳动工资处在联合报给部领导和党委的《关于我厂支援二汽技术工人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的请示报告》中提出,由于到1971年底,已完成抽调任务并到二汽报到的技术工人有2679名,另外还有双职工尚未被调走的女工人164名,两者相加共2843名,占1969、1970年下达抽调指标总数3170人的90%。现在二汽已经进行试生产,在一汽培训的大量新工人已回二汽参加生产,同时从一汽的生产发展和技术力量情况看,再抽调技术工人也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建议一汽支援二汽技术工人的任务,到此告一段落。今后二汽在试生产中,确实需要的个别关键工种,除抽调少数工人支援外,一般不再抽调了。

三、一汽支援二汽技术工人的措施

一汽支援二汽的技术工人,1966至1968年为420人。1969、1970年,一机部分别给一汽下达抽调指标1000人、2170人,分别完成709、1215人。1971年,一汽后续支援二汽335人。

绝大多数动员、确定的支援二汽技术人员,都能较好完成任务。有很多干部和工人,对参加支援二汽的三线建设任务积极性很高。如二汽通用铸锻厂的陆吉祥,1966年已经成家了,接受单位调派后,妻子、父母都十分支持,1966年9月第一批赶到十堰支援建设。现在这位86岁的老人提起往事依然很激动,他说:“毛主席说要建设三线,我能参与二汽建设,很光荣!”[5]

(一)从人员上看,一汽支援力度很大

1.在数量方面

根据一汽的统计,1966年一汽有二级以上工人14555人,计划共抽调3590人,抽调总数占二级工以上人数的25%。从实际完成情况来看,1972年1月5日统计,从1966年到1971年,共完成2679人,完成率74.6%;如果只计算1969、1970两年下达的抽调指标3170人,则完成率84.5%;再算上被带职工尚未调走的164人,则完成率达89.7%。

1971年2月23日,一汽在报送给一机部的《关于支援二汽技术工人中一个情况的汇报》(71汽革后字第22号)中反映,在1966年、1967年,一机部三次下文明确一汽支援二汽技术工人为3000人。而在1966年到1968年一汽已支援二汽技术工人420人的基础上,1969、1970年下达支援指标3170人,同时一机部还给一汽在长春以外地区各厂下达支援工人任务几百人,则“大大加重了我厂支援二汽技术工人的抽调任务”。

2.在质量方面

对一汽支援二汽的技术工人,要求比较高。“要求政治可靠、身体健康,并且是一九六四年底以前进厂的具备二级工以上技术水平的工人。”一汽在给一机部的汇报中反映,“大批老技工抽调后,已经直接影响到为二汽的工艺装备制造任务、设备维修状况,部分产品质量有些下降,新产品试制和解放牌改型等工作的进度。而且像工具分厂等单位,支援二汽大量老技工的技术力量已经超过了现在留在工具分厂的技术力量水平。”实际完成的支援二汽技术工人中,平均技术等级达到了4.0,其中轿车分厂、汽车工具分厂、科技部达到了4.9,房产维修办公室为4.8,发动机分厂为4.5,设备修造分厂为4.3,锻造分厂、动力分厂、运销办公室为4.2。

(二)从措施上看,一汽安排非常周密

一汽支援二汽技术工人的工作,任务很重,政策性很强,在动员、安排上措施严格、细致周密,效果也比较好。截至1972年4月底,只有13名已经到达十堰基地的技术工人根据本人实际情况,由二汽联系,经一汽厂领导同意调回一汽工作。其中3人是因为二汽原设计的煤气工程已决定取消了;4人是因为父亲在二汽因工死亡、1人因为父亲在二汽因病死亡,调回一汽照顾家人;1人因本人残疾、1人因本人病情加重、3人因父母或爱人身体有病而调回一汽。一汽在截至1972年4月,实际落实支援二汽2843名技术工人任务,主要采取了以下5个方面的措施:

1.思想上高度重视。一汽在1969年6月下文布置完成1969年支援二汽1000名技术工人的任务时,认为“支援红卫厂建设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要求各单位“树立全局观点,妥善安排好支援红卫厂与抓革命、促生产的关系,指定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并要发动群众,认真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圆满完成支援任务”。1970年支援指标下达后,一汽厂主要领导在布置九月份工作的全厂大会上作指示,并在九月份召开了各单位领导同志会议,动员和落实支援二汽技术工人的任务。

2.逐个单位推进落实。一汽后勤部人事组在1970年配备专人负责和二汽同志一起到基层一个一个单位的进行落实,反复宣传完成支援任务的意义,研究完成抽调任务的措施,总结推广发动机厂突出政治、发动群众支援三线的经验。从5月份起大小会议动员、研究、督促,并建议厂主要领导对少数差距较大的单位,找单位负责人深入谈一次,以促使能够真正落实下来。

3.及时研究落实情况。1970年5月19日下文落实一机部抽调指标前,于4月25日专门起草了《布置二汽抽调技工任务的有关问题》,一方面指出,考虑到1970年一汽的汽车生产要突破历史最高水平,新增加的一些设备和生产线、自动线等要投产,一些单位全部完成2170人抽调任务有实际困难,厂里派专人到一机部汇报,并经部里同意1970年先走一半,剩下的任务,部里跟二汽商量,今年暂缓抽调。另一方面,对各单位抽调工人指标安排的依据、主要工种的初步安排、抽调的范围等进行了说明,并要求实行“一次内定、分批抽调”的具体工作方法。在1970年11月5日起草抽调支援二汽技术工人情况的汇报材料基础上,1971年3月12日、7月19日,后勤部人事组又两次起草专题汇报材料,统计落实情况,分析原因和困难,提出推进建议。如13个单位基本上完成任务,还有6个单位只完成了一半或不到一半,主要原因是:一是生产任务不断增加,需增开三班,现有人员还感到不足,不能抽调,除非给单位再增加人。二是现生产任务重,老技工人,再加上军工、战备工程、农场、专案等项任务所占用的人员多,只能抽调少量人员。三是有部分工人不愿去二汽。有的有实际问题,有的是思想问题,各单位现已公布的有76人。建议在实际上较难完成下达指标的情况下,“重点帮助二汽解决少量的奇缺技术工种,以照顾我厂生产人员的实际状况”。

4.有针对性做好动员工作。一汽中南方各省来的工人,比较好动员,开始去的2000多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南方人。

5.开办学习班做细致思想工作。对极少数不愿去的76名人员,各单位都通过办学习班、各级领导亲自谈话多次帮助教育。1971年下半年,各单位对76名未走人员,都逐人详细汇报了原因和已经采取的措施,并提出了处理意见。

另外,一机部和二汽对支援技术工人工作也是高度重视,在1970年因抽调所造成的缺员人员补充进一汽各单位后,“一机部又派干部又发电报来催办。二汽的干部蹲在各单位要人。”二汽驻长春工作组的同志,也到一个个单位宣传动员。

四、从一汽大量支援二汽技术工人看举国体制

一汽支援二汽的干部和技术工人共计达4200余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高,为二汽的第一个车型(两吨半越野车)在1975年7月1日正式投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汽作为三线建设两大最成功项目之一,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为了中国汽车工业打翻身仗,建成二汽离不开举国体制

在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偏僻山区小镇,我国自己设计和建设,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现代化汽车工厂,只有举国体制才能办到。

1.集中全国力量。除了全国“聚宝”“包建”外,二汽建设还有一支值得永远铭记的基建队伍,即“102”工程指挥部。1969年5月,国家建工部一声令下,从北京、包头、呼和浩特、贵州、湖南、四川、山西、大庆等地调集4万多人开赴十堰,下辖17个县团级单位,在深山披荆斩棘、筑路架桥、建设工厂,以坚强意志,在近百公里的山区走廊同步建设了二汽27个专业厂、6个辅助生产厂、560条生产线、117条自动线,建筑面积达345万平方米,另外还承建了东风轮胎厂、铁路、道路、桥梁、防洪、水库、供水、供电以及城市建设等工程,建设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

2.一汽无私支援。一汽支援二汽,主要完成了三大任务,即除了输送了大批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外,还承担了时间紧迫的二汽产品设计试制工作,完成了二汽11个专业厂和热处理、电镀两个系统的包建任务。尤其是在受到文革干扰,一汽的发展工作基本上停止的情况下,但仍然胜利完成包建二汽的任务。一汽于1969年10月31日专门发文,部署开展一场确保二汽1971年“七一”出车,大干工装设备制造的生产突击活动。在和一汽大干六万辆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一汽决定万不得已可以牺牲解放牌保二汽。

3.为国艰苦创业。离开一汽到十堰深山僻岭建设二汽,与一汽宿舍内有暖气、热水、淋浴、卫生间等条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1966年10月,一机部召开“老营会议”时,住的问题没法解决,就给每位与会人员发一捆稻草,自己扛到老乡家里打地铺、睡稻草。但饶斌在一汽经常宣传说:汽车工业必须打翻身仗!几亿人口的大国,汽车产量在世界排第25位,还赶不上印度。他明确提出,要艰苦奋斗,勤俭建厂,生产上高标准,生活上低标准。很多人正是为了我国汽车工业打翻身仗,积极报名支援二汽。截止1972年4月,在一汽确定支援二汽的近3000名技术工人中,仅有14个单位、64人未到二汽基地报到,其中34人是因觉悟低不愿调南方工作,还有30人是因本人或家属身体有病等实际困难。正如一位二汽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所写的一首小诗中描述到:“为打汽车翻身仗,深山沟里来安家。开山劈岭闯新路,隆隆炮声震山峡。百里山涧摆战场,挥锹舞镐热汗洒。干打垒里酝大业,芦席棚里绘新画。” 马灯精神、芦席棚精神、干打垒精神成为二汽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同样需要新型举国体制

有一段时期,社会上曾出现“举国体制已经过时”“两弹一星模式不适用于芯片业”等言论。但2019年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要求“集中联邦政府资源发展人工智能”,这其实就是用“举国体制”推动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美国甚至还不惜用一国之力打压中国华为公司。一汽大量支援二汽,以及全国支援二汽建设,对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仍有一些启示。

1.事业激励。在十堰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为了建设二汽,10多万人从全国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一方面,一句三线建设口号“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迅速凝聚起全国的力量。另一方面,“建设世界上第一流的汽车工业基地” “汽车工业必须打翻身仗”,也鼓舞了一批又一批汽车工业建设者积极投身艰苦而火热的二汽创业历程。

2.系统规划。1965年12月拟写的《二汽人员规划意见》,规划二汽人员总数为28900人,其中工人26000人、干部2900人。来源就分为半工半读学生、亦工亦农、老基地抽调骨干、职工家属、委托外厂实习代培等五个方面,其中抽调老工人7000人,一汽为2500人。对规划的23个专业厂,每个专业厂所需干部、工人数量,从1966年到1972年也有具体分配。1970年二汽给一汽提出需要支援的123个工种、2170人中,既有车工、铣工、钳工等,也有工具修理工、充气工、火车司机、炊事员等。从二汽自身建设来看,一开始就系统考虑,做到了高起点。1966年5月,饶斌在上海介绍“建设世界上第一流的汽车工业基地,生产世界上第一流的产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区” 时,就比较系统地讲到了准备工作的五个革命,即生产组织革命,要打破苏联大而全的框框,搞专业化协作,初步设想建设23个专业厂;产品设计革命,走系列化多品种的道路;工厂设计、工艺设计革命,要包建和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厂设计、设备设计“四联合”;设备革命,要走适合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走自己的道路。并且他还总结一汽建厂的经验教训,大大加强后方厂建设,坚持把设备制造厂等保留了下来。1966年12月,饶斌在二汽成套设备订货会上还指出,机床行业应当为二汽设计制造技术最先进、质量最优良的设备,提高我国机械工业和机床行业水平,实现机床产品的升级换代。二汽的建成也完全实现了这个目的。

3.尊重科学。《二汽人员规划意见》提出,要提前抽调一部分老工人到二汽建设现场,各专业厂在设备安装时,这部分老工人就提前参与进来,熟悉设备,为后面投入生产奠定良好基础。在二汽选址上,强调准备打仗,要求“靠山、分散、隐蔽”。三线建设很多企业建在深山。“在山区建设大量流水生产的汽车工业”,当时在国内、甚至世界上都是一个创举。二汽选址时,从襄樊到十堰、安康、汉中,反复踏勘、比较,最后抵制住“左”的路线干扰,确定了以十堰为主的东方案,并根据山区地形,总体布局做到了大分散、小集中,把地形对生产的不利影响降到了最小。1978年1月,李先念到十堰二汽视察时说:原来最担心的是二汽在大山沟分散建厂不能生产,现在看来,还不错嘛,不是“羊拉屎”,而是“牛拉屎”,能够集中生产。

4.重视质量。一汽支援二汽的技术工人,除了要求政治可靠、身体健康外,还要是一九六四年底以前进厂的具备二级工以上技术水平的工人。最后这些技术工人平均等级达到了4.0。在二汽大规模建设初期,受出“政治车”要求的影响,在基建和零部件质量上都出现了很多问题。1972年底,饶斌重新负责二汽建设后,提出“要以调试为中心,保质量、上能力、打基础”。一方面,对有问题的工程进行了质量返修设计,解决了基建质量不适应生产需要的问题。另一方面,完成了汽车质量攻关104项、工艺攻关64项、设备攻关1800多台,还实现了2300项技术革新,保证了二吨半越野车生产能力的建成。

5.适应需求。一汽支援二汽的技术工人,除了直接抽调3000人左右外,还为二汽培训了大量新工人。同时,二汽也借鉴一汽生产和教育相结合的好经验,不断加强职工教育。二汽在建成之初经济还比较拮据的情况下,仍然建设了教育培训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技术装备中心,成为二汽从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开发型企业转型的三大支柱。二汽在1978年后军车订单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果断全力开发民用车型,开启了创造市场效益的帷幕。

从二汽建设、探月工程、新冠肺炎疫苗研制等大型项目的成功经验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市场起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紧密结合,必将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发挥独特而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分厂工人汽车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淮北选煤厂芦岭分厂浮选精煤高效降水实践
汽车的“出卖”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3D 打印汽车等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素描“周不累”
云南金星分厂维修班获“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