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基层就业观培育研究

2021-01-15刘晓颖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就业观师范院校师范生

刘晓颖

(岭南师范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随着高校扩招和产业升级,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当前师范生在内的大学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1]一方面,复合型、具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人才缺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高校普通人才存在富余,包括师范生在内的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与此同时,广大基层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基层地区人才极度紧缺,乡村教师流失严重。多种因素共同造成就业不均衡现象,其中师范生在内的大学生择业观念存在误区是重要方面。师范院校要积极引导师范生到基层就业,培养师范生基层就业观,树立基层就业理想信念。这既解决就业难题,又促进基层发展,还为师范生发挥才干、积累经验提供平台,是多赢的选择。

一、基层就业观的内涵

基层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不单指乡镇农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各类组织均有基层。广大农村、城市街道社区、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等都是基层。[2]师范生的基层就业方向,还包括各地区中小学,尤其是偏远乡村地区中小学校任教。“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和“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是师范生基层就业最典型的流向。

“人往高处走”是人们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普遍期望。包括师范生在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到发达地区去、到好单位去、到高薪岗位去就业的期许。[3]基层就业往往条件艰苦,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交通存在不便,岗位事情繁杂,工作量大,工作收入和工作量有失平衡。部分师范生虽然具有高学历,掌握有较高的职业技能,但在基层容易能力不足,毕竟基层工作条件、环境和软硬件设备都不健全,学生的本领无法在基层施展,一切都要从头开始。[4]这些不利因素导致师范生对基层就业缺乏兴趣,意志力不足,基层就业观难以培育和践行。学者调查研究发现,不愿意参与和无奈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大学生比例高达84%,加重了师范生就业压力,也给基层发展带来诸多不利。[5]

狭义的基层就业观是指师范生在内的大学生树立的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促进基层发展的志向。广义上,基层就业观是一种脚踏实地、精耕细作的职业态度和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坚定信仰。

二、师范院校培育师范生基层就业观的意义

基层就业挑战和机遇并存,关键在于师范生如何在基层工作中汲取营养,积累才干。师范院校要引导师范生辩证看待基层就业,鼓励师范生积极到基层岗位上锻炼本领,发挥才干,厚积薄发,减少摩擦性失业问题的同时带动基层发展。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践行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师范院校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师范人才。培育师范生基层就业观,应鼓励学生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6]通过深入基层,师范生将自己所学本领用于推动基层发展,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体验,增加老百姓就业机会,推动基层教育、科技、卫生等发展,为基层群众日益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强大的保障。可见,鼓励基层就业是师范院校落实立德树人重要的表现,有助于师范生自身价值的实现。

(二)是解决师范生就业难的现实出路

目前师范院校师范生与用人单位间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性缓解。专业难对口就业,不能找到适合自身所学的工作,严重打击师范生的发展信心,而基层又面临人才流失和紧缺的困境。如化学师范专业,受到高考政策改革的影响,化学教师招聘岗位有所收紧,短期内毕业生数量又未有明显下降,该专业大部分毕业生面临“无业可就”,但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各级学校和科研院所大量需要科学教师、药剂师、科研助理。若师范生非发达地区不考虑甚至限制在教师岗位内,则将会有较长一段时间处于未就业状态,于高校、专业、个人的良性发展都不利。引导师范生基层就业,将能有效解决师范生就业难问题,降低失业率,也能让师范生快速进入社会角色,尽早开始职业生涯探索,获取基本收入维持生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师范生基层就业观,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和基层三赢的重要出路。

(三)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

我国基层岗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尤其是乡村地区,人才基本都到城市就业,导致基层人才匮乏。基层现有工作人员,往往学历不高,甚至是初高中学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工作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基层岗位是同人民群众接触最密切的岗位,广大人民对基层服务质量的评价影响党的事业能否顺利推进,影响国家长治久安。基层人才短缺,制约基层服务质量提升,一人多岗,需要做多项工作,工作繁杂,难以发挥出工匠精神,创新更无从谈起。培育师范生基层就业观,引导师范生到基层就业,将有利解决基层人才短缺问题,优化基层人才学历结构、知识结构,提高基层人员法治意识、规则意识、服务意识,整体提高基层服务质量,从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四)是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的应然之举

师范生受过系统高等教育,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较高,但心智不够成熟,阅历不够丰富,对中国基层不够熟悉,择业时容易因对岗位和行业的一知半解选择与自身不匹配或较难适应的岗位和行业。选择基层就业,有助于师范生充分认识国情、掌握基层服务本领,积累工作经验,掌握与群众打交道的技能,感受民情,体会民生。通过基层就业和实践,师范生能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论和书本知识,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增强“四个自信”,提升民族认同感,厚植家国情怀,从而更加紧密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现代化建设,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通过基层就业有助于师范生全面发展自己,也为日后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三、师范院校师范生基层就业观培育面临的问题

(一)基层就业观缺乏全过程培育,与理念信念教育融合不强

出于对高薪舒适就业环境的期许,目前师范院校部分师范生对基层就业不感兴趣,对基层就业的收入不满意,怕吃苦,不耐劳,更无从谈起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志向和志业。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师范生就业难,不能就业,就业不充分,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收入低,并没有真正发挥出自身才干和本领。部分高校虽然努力引导师范生进行基层就业,但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在学生毕业快离校时才加强基层就业教育和引导。基层就业的国家政策宣传不到位,学生政策感知不强。缺乏系统设计和全过程培育,学生难以科学辩证地认识理解基层就业,基层就业意愿严重不足,尤其是基层就业观培育和理念信念教育融合不强,学生很难树立基层就业的理想信念。在新发展格局下,师范院校迫切需要培育师范生基层就业观,引导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通过基层就业促进自我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二)基层就业观实践教学不丰富,学生难以感同身受

扎根基层进行科技兴农,能够推动集约农业、创新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进行农业创业,让师范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前途。在乡村基层工作能够提高服务意识,增强沟通能力。在中小学校教书育人有助于扩展视野,检验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知识的丰富度。因此,师范院校要尽早、尽可能多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基层就业,形成正确的择业观。目前,师范院校基层就业实践教学开展并不到位,就业实践教学主要面向城市、面向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很少到基层进行岗位实践,学生缺乏基层实践动力,也就无法理解基层就业的好处,无从树立基层就业理想信念,致使基层就业岗位被学生忽视和排斥。

(三)基层就业保障不到位,岗位吸引度低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基层就业也会遇到物质和心理等难题,需要高校和国家施以援手,提供相应帮扶。如为基层就业涉及的创业提供创业指导和创业资金支持,为在基层工作遇到困惑的个体提供心理咨询、生涯辅导等。目前多数师范院校就业帮扶对象主要是在校师范生,对离校师范生尚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离校师范生的就业帮扶保障机制是师范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延伸,通过离校帮扶能够增加师范生基层就业意愿。国家和各地政府对基层就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以及提供生活补贴上,但这些支持缺乏长效支持机制,过渡性和流动性较高,学生在服务期满后,容易选择发达地区和高薪岗位,基层依旧较难留住人才。

(四)基层就业观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度不深

在部分大学生的意识里,基层就业意味着低收入待遇和生活困苦,但基层就业同样蕴藏着发展机遇,基层创业更是能大展宏图。如扎根基层开展农业电商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农业特色小镇,推动规模农业、近郊农业发展;进行基层养老服务创业,促进社会化养老等。目前高校就业教育,虽然积极引导师范生下基层,但多停留在奉献层面,即“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限,部分师范生将此类项目作为就业跳板,未能从根本上带动当地发展。师范院校基层就业观培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强,导致学生没有客观认识基层就业和创业的商机、前途和发展价值,对基层就业创业认识刻板,动力也就不强。

四、师范院校师范生基层就业观培育路径

(一)全过程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树立基层就业理想信念

师范院校培育师范生基层就业观,核心是引导树立基层就业理想信念,要让师范生将基层就业看成是为人民服务信仰的重要实践。同时要注重全过程培育,将促进基层就业政策的着眼点由“毕业生求职时”前置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为基层培养有意愿、有能力的优秀人才。[7]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整个学习周期,在各个课程、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中进行全程培育。首要是加强思想教育,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基层归属感,让师范生深刻认识基层就业对自己、对基层、对国家的意义,养成基层就业的信仰、志向和志业。[8]师范院校“两课”以及“课程思政”要将基层就业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发学生基层就业的理念想念,促进学生职业发展、自我价值实现和基层就业的有机融合。其次,应当创新就业指导教育,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开设基层就业专题,根据基层就业需要开展基层农业教育、基层教师教育、基层卫生教育等,引导师范生辩证认识基层就业。让师范生认识到基层就业虽然起步不高,但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和阅历,有助于深造和能力提升,能够创业,实现人生价值和追求。此外,师范院校要营造良好的基层就业校园文化氛围。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寄语等重要活动中贯彻基层就业观,在校园重要场所进行基层就业标语宣传,开展基层就业展览和宣讲,积极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引领作用。

(二)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基层就业

基层就业的条件相对艰苦,收入也较为偏低,从业者难以感受到基层就业的乐趣和发展机遇,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加强基层就业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认识基层。师范院校要合理规划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避免集中扎堆发达地区、高薪岗位和龙头企业,适当联系和增加基层实践教学基地。师范生可以联系中小学、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实习或假期实践,还可以联系化学化工类企业的基层岗位进行实践,历练基层工作能力。基层实践教学要有系统规划,贯穿于大一到大四整个大学生涯,在城市和乡村不同企事业单位、不同岗位实践,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基层就业,并掌握好基层就业能力。对于基层就业实践教学,师范院校要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部门,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这些导师既要履行实践教学导师的基本职责,即进行实践教学跟踪和考核,开展好基层就业的“课程思政”,加大对基层就业解读,守好基层就业观培育的责任田,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基层就业的认识,辩证地看待基层就业对未来发展的价值,更要培育师范生基层发展的能力。师范生扎根基层,不能光凭“一腔热血”,否则难以承受基层岗位艰苦挑战,容易打退堂鼓。实践教学导师要着重培养师范生基层发展能力,将学生输送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条件比较艰苦的岗位进行实践锻炼,让其养成基层就业吃苦耐劳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基层就业中做到安心和静心发展。

(三)加强基层就业创业保障,提供补助和发展机会

引导师范生进行基层就业,需要对师范生基层就业创业进行保障,提供相应补助,帮助师范生解决基层就业生活、学习和发展难题。比如师范院校可以对“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师范生提供必要的帮扶和创新创业奖励资金,激发师范生的基层就业和创业的积极性。为此,师范院校需要建立基层就业引导和保障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师范生基层就业发展基金,通过学校拨款和优秀校友捐款壮大发展基金。基层就业发展基金按照市场化运营,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控制机制,定向支持基层就业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项目孵化和市场推广,培育优秀案例。这些能为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定心丸”,激励他们在基层岗位上抓住基层发展的历史机遇,奋发有为,励精图治,艰苦创业,成就一番事业。其次,建立师范生基层就业指导队伍,开展基层就业职业培训,培育基层就业技能。建立离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档案,跟踪提供必要帮扶,帮助他们解决基层职业发展遇到的难题。对基层就业学生开展心理辅导,解决职业困惑。第三,师范院校在人才引进时,优先考虑有基层就业经历的校友。第四,中央和地方有关政府部门开展基层就业定向支持,建立基层就业长效帮扶机制,引导师范生长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加强对基层机构的资金和硬件设备的投入,改善基层工作环境,提高基层福利待遇。[9]

(四)基层就业观培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激发师范生基层就业意识,形成基层就业自觉,必须将基层就业观培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基层的现象,没有让学生意识到基层带来的无限商机。师范院校要将促进“基层就业”作为阶段性目标,培育基层就业观和基层创业观,让学生在基层就业时能够捕捉商机,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基层就业观培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要重点培养基层创新创业精神、气质和韧性,以及基层创业能力。基层创新创业具有资源紧缺、困难重重的障碍,学生要更新创新创业观念,比如开展节俭式创新创业,这样既能让社会大众享受创新成果,也能减少创业成本,创新创业的成功性就大为增加。师范院校可以提供经典基层创新创业案例,请优秀基层创新创业校友和农民创业家传道受业解惑,培养师范生基层创业的资源协调能力和项目推介能力,引导他们最大限度争取高校、中央和地方政府创新创业服务项目和社会创投资源,减少创新创业障碍,确保基层创新创业能够成功。师范院校在离校毕业生帮扶中,应设立创新创业专题板块,提供必要的基层创新创业实践指导。

五、结语

培育师范生基层就业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重要举措,能有效缓解就业难困境。师范院校要加强基层就业观教育,通过就业指导教育、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基层实践教育等多项举措让学生认识基层就业的发展前途,树立基层就业理想信念,增强基层就业意愿,掌握基层就业创业技能,能够安心基层就业。师范院校应建立和完善离校基层就业毕业生长效保障机制,加大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帮扶力度,促进基层就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猜你喜欢

就业观师范院校师范生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