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财经类高校美育体系建构与实践探索

2021-01-15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财经类美育艺术

王 敏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时代潮流,培养高质量人才,是我国财经类院校肩负的崇高使命。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财经类院校以培养职业的“经纪人”“职业人”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财经类院校成为知识经济传授的主要场域。毫无疑问,智育是有力量的,但缺失了美育的知识经济教育是不完整的。财经类高校如果仅仅循着专业和职业需求的轨道发展,忽视了美育的重要性,缺乏美育开展的合理途径,那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可能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却缺乏合理、科学、立体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却缺乏“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胸怀和气度,能“成才”却很难“成人”。民国教育大家蔡元培曾将高度评价美育在“五育”体系中的重要性。“譬之人身,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自以卫;实利主义者,肠胃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统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1]“美育者,神经系统也,所以传导。”“五育”皆附丽于他所倡导的美育。大力发展美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身心更协调地发展,是当前财经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厘清财经类高校美育开展的现实情境,积极探索财经类高校美育发展和创新的可行路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应然之举。

本文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美育实践为研究个案,探讨财经类高校美育体系建构与实践优化问题。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致力搭建“传统美育课程+网络美育平台+线下美育渗透”的开放教学体系,美育教师积极提高美育素养,课程设置上积极回应时代语境,鼓励传统美育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体现“互联网+”转向,遵循网生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出合理的美育策略,在美育过程中深入研究现实审美与网络审美的差异以及网际审美的心理机制,提高美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财经类高校美育格局,培育大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审美自觉,营造审美化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

二、财经类高校美育变革的发生背景分析

1. 网络发展突显美育教师素养短板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深刻影响和形塑着社会文化,美育也不例外。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由技术、信息、语言联手构成的“互联网+”语境使美育对象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地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美育教师如若故步自封,满足于传统“一书一桌一黑板”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变化缺少职业敏感,无法以教学思路和教学技能上的与日俱进来回应美育环境的日新月异,就无法开展积极有效的美育工作。

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加个性化。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网生代的学生们已经在触网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不再满足于书本美育知识的简单接受,而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自由选择不同的审美对象。他们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美育内容接触和老师论断式的美育内容输出,而是获得了习得碎片化美育素材的广泛途径,他们审美态度开放,追求流行趋势,关注时尚热点,某些时候不自觉地沦为读图时代的每天24小时在线的信息收集者。与此同时,大学生审美地位也发生巨大变化。在互联网发展之前,成年人基本掌握了教育资源和教育权力,受过专门教育的专业教师是教育权利格局中的权威。“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兴起之后,这种教育资源和教育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上网浏览、搜索来获取知识,了解新鲜事物,实现自我教育。学校学习、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大众媒介可以自主获得,因此,父母的教育、教师的教学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甚至许多孩子也许比他们的父辈懂的还要多。”[2]大学生不仅仅只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会在成为审美内容接收者的同时,很自然地参与到审美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各种终端都会成为他们建构审美趣味和展现审美态度的平台。这样,随着网络等大众媒介的崛起,美育发生了教育范式上的转换和教育权力上的让渡,网络等大众媒介就取代了家长、教师和学校的教育地位,美育老师的权威地位一定程度被撼动。

一线老师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实施者,也是美育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在审美趣味、审美地位上的转换对教师群体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线教师急需深入对当下美育对象的认知,提高网络时代美育素养。获得了技术加持之后,大学生能快速获取各种类型的美育信息,各种音乐、绘画、影视视频触手可及,但因为网络传播的把关还存在诸多漏洞,这会造成网络空间中出现大量参差不齐的美育信息,一些丑陋、格调低下甚至是低俗的信息也会出现,大学生如果没有形成较好的审美判断,简单追求短暂刺激的观看体验,那很可能会出现审美情趣低俗化的发展趋势,学生群体对美育的认知和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当下的网络环境中,“以强大的资本欲求为后盾的文化艺术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覆盖全球每一个城市和乡村的角落,它们通过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源源不断地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审美领域。”[2]曾经的伦理规范和审美理想在网络空间遭到挑战和质疑,大学生的网际生活不可避免地出现暂时性的审美失重和伦理盲点。在这个重要的美育节点,审美教育者的适度参与积极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不少承担美育重任的工作者对网际生活了解甚少,在网络技术操作上落后于年轻一代,客观上使得当代美育工作者对年轻一代的审美生活不了解,对他们的审美期待视若无睹,对传统美育内容在新时代的变化理论研究不够,所以在应对网际生活中的美育问题时力不从心,在运用网络技术展开美育课程的时候举步维艰,美育形势不容乐观。美育课程教学与信息网络平台与技术必须深度融合,老师需了解审美知识系统网络的运作模式,熟练操作相关网络的教学任务布置、美育课堂展开、美育综合效果评测等。如果美育老师不能敏感于网络美育的发展,不擅长从铺天盖地的音乐、绘画、视频等众多信息中去筛选适配教学目标的美育素材,不擅长使用网络技术作为教学补充,互联网时代的美育课程将很难开展。

真正做到理解网生代、引导网生代,美育教师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提高触网能力,拓展教学内容与方式、创新工作手段。利用好“互联网+”优势,克服其负面效应,必将成为今后财经类高校审美教育工作者提升美育素养的重要方向。

2. 专业主义倾向造成美育重点虚焦

财经类高校美育课程的边缘化。财经类高校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优势学科的强势发展。财经类高校的学科基础和优势专业,往往是长期发展和数代人建设的结果。所以,大多数财经类院校往往形成了针对社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以财经为主导的学科发展特色。受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影响,财经类院校常常将人才培养目标片面化为培养具有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专业型经济型人才,各二级学院集中精力整合资源建设优势学科,形成本校的品牌专业,相应也会有教材的开发、课题申报、学生重视的良性发展。所以财经类高校常常围绕财经特色做文章,依托财经学科优势,增加学生经济、管理类课程,而美育类课程在校却常处于相对边缘地位。在课程设置上,许多财经类高校把经济学、会计学等有利于就业的专业学科设置为核心课程,美育课程则被视为可有可无稍做点缀,通常只设为通识课,而通识课包含了各个学科各个科目的相关课程,美育课程被定位在必修的通选课程中,其地位与德育、体育所属的公选课、智育所属的专业课不可相提并论。同时,美育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科层次不分明,课程种类单一,课程内容陈旧,教育质量不高,导致学生很难进行系统性选择,不能循序渐进进行相关课程。加之在学生选课前没做必要的指导且对美育的重要性没做必要的说明,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美育课程无足轻重,学不学没有关系,学不学好无所谓,所以会倾向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

美育内容的设计偏向。财经类高校在美育内容设计上也会出现一些共性偏向,比如偏传统经典轻当下生活美学、重艺术欣赏轻审美素质、主流审美弱化等问题。经典解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当下的生活美学也是美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美育的精神、美育的内容、美育的形式给嵌入到日常生活当中,这是非常重要的。艺术专业技能的培养不容忽视,但在具备一定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内在的审美素质,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互联网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大众文化蓬勃发展,各种意识思潮、美学流派相互碰撞,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危机,主流民族审美教育的弱化,导致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的偏移造成其思想的混乱和盲从。美育教学内容设计上如果对这些现象不做出积极应对,那美育内容不可避免会出现虚焦问题。

美育课程与智育课程、德育课程、体育课程的专业隔阂。财经类高校美育限于艺术课程,忽视了各门功课之中均含有美的元素与艺术的形式,没有认识到所有课程都可以成为美育的渠道和途径,智育、德育、体育与美育完全有可结合之道,无法打通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之间的隔阂。通过调研发现,财经类高校并没有把美育作为对其他类型课程考核的重要标准,也没有指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考核标准。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智育、德育、体育课程都有其独特的美,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对美育标准做出相关倡导,鼓励任课老师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深入发掘该课程的美育价值,不断把美育思想渗透到实践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学者提到,高校美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审美课程的开设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自觉性低、不重视,多数大学生对于美育课程的理解甚少,对美育课程的建设发展也显得漠不关心,学生有“爱美之心”却缺少“尚美之行”[3],学校美育课程设计的重点虚焦也要为此承担一部分的责任。

3. 传统教育惯性造成美育环境缺失

美育实践不仅仅是课堂教育的内容,美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等方面。蔡元培先生在其美学论文集中就多次指出,美育除了包括建筑、雕刻、图画、音乐和文学等艺术门类之外,“美术馆的设置,剧场与影戏院的管理,园林的点缀,公墓的经营,市乡的布置,个人的谈话与容止,社会的组织与演进,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在所包;而自然之美,尤供利用。”[1]可见美育绝对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小小课堂,美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其中应有之意。即使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能跟随老师进入美学的多维空间,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审美现象,但如果走出教室见到的只是庸俗不堪的培训广告、听到的是格调低下的校园广播、所能参加的只是乏善可陈的校园活动等,那么课堂中的美育所能起到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基本作用都会被消解。财经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来说已经有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因为专业发展的基础,校园总是会体现出财经气息浓而美育气息缺乏的整体性特征。审美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比较薄弱,美育空间狭窄,校园整体的艺术氛围不强,自然环境与人文建筑之间的和谐程度有限,学校美育活动开展的固定场馆少且设施比较陈旧,活动开展难度大,美育活动类型也相对单一,学生参与度低,校园里审美艺术活动的举办没有成为常态,影响力大且具有延续性的审美活动几乎没有,广大学生对美育活动认同度低,很难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校园审美文化的浸润。

三、财经类高校美育实现途径探索

1. 聚焦教师审美素质成长,形成“美之召唤”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美育工作的根本保证。“美育老师是美育课程的实施者和保障。有美育就必须有美育老师,美育老师素质的高低是审美教育能否收到实效的关键。”[4]

形成“美之召唤”,财经类高校首先要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营造美育主体发展的良好氛围。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为例,学校高度重视美育师资建设,成立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和美育中心,积极调动学校各方面有利因素加强美育工作队伍建设。配备数量足够的专兼职美育教师,同时也可创新用人机制,鼓励不同岗位、不同职级有艺术特长或专业能力的人担任美育教师,实行美育教师互聘、共享,提高办学效益;还通过外引内培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美育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邀请国内外著名美育专家、学者来讲学,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进行美育创作分享。除此之外,学校关心美育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的进修、观摩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考虑美育学科的特点,对教师组织与辅导课外美育教育活动计入教学工作量;承认美育课程教师的教师身份,在评奖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学校同时要将学校美育作为一个系统的科研课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制定科研方案,确定子课题,围绕学科教学美育三维目标,确定学科美育教学计划,整合课程方案,指导教师实施美育;积极鼓励美育教师参加各种级别的高校美育教学论坛,加入各类美育研究会,与兄弟高校进行相关课程教学的切磋和探讨;积极鼓励美育教师发表研究论文、申报与美育相关课题。

形成“美之召唤”,还有赖于美育教师将提高自身的美育素养当成一种自觉。互联网时代的美育素养不是单一的艺术技能,它还包括美育实践能力、美育研究能力、触网能力等。“美育教师应该也是美的事物的一种,在教师的普遍素质基础之上,美育教师更应该具备美的素质,教师自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然后才能有计划、有组织地用各种美的事物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4]长期致力于网络美育的赵伶俐教授曾经提到,美育老师应该具备自我美饰素质、语言表现能力等,其言谈举止、服饰搭配等都是审美素质的一部分,美育老师使自己成为美的代言人和美的使者,成为学生直接的真实的审美对象。美育课对美育专职老师要求高,除了要求老师能结合审美实践创造美,还需要老师能够根据相关实践进行理论中总结,研究美、升华美,即美育科研工作和艺术创作活动并重。所以,一方面,老师要加强实践能力,积极进行艺术创作,争取能结合审美实践进行实践教学。另一方面,还得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美育的学术研究。美育老师之美,在自我美饰素质、在言谈举止,更在学术魅力。

互联网时代的“美之召唤”,需要互联网技术的加持。美育老师要积极加强“互联网+”教学能力,保持对网络美育的高度敏感。互联网背景下美育主体、美育内容、美育方式的变化、是承担美育使命的教师和正在接受美育的学生都应该正视的,老师尤其要积极地应对网络时代的美育变革。美育老师首先要主动学习互联网传播技术,转变单向传播的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者的角色,发挥激发与引领功能,掌握互动式、对话式教育策略,合理应对网络时代的美育变革。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网络美育素材的收集和归纳总结,而是积极参与到优质美育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当中。录制课程内容,自制或者整理的美育素材通过教育平台挂到网上,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就能随时随地接触到这些内容和交流心得体会,这无疑是拓宽了学生的美育渠道,更无形中实现了“良币驱除劣币”,促进了网络美育生态的良好发展。当然,网络时代美育教师还需要承担“网络美育把关人”的角色。网络时代美育领域、美育内容和途径的变化有其正面价值,但不可否认,网络为美育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

如何在美育领域“与图共舞”又能避免“娱乐至死”?这是美育教师必须要思考的。因此美育实践者和研究者还需要反思当前美育存在的问题,深入思考美育如何回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老师不再只是满足于当一个陈旧美育观念的传播者,而是要努力成为新时代美育实践的先行者和美育理论的领航者。当老师以自身极有说服力的美育素养和积极的网络美育能力形成较好的生活美学和理论美学示范,对学生的“美的召唤”才有可能实现,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增强美学素养,积极化解互联网时代的审美焦虑,增加网络美育意识,与老师共同实现“审美素养成长”。而美育教师与美育对象在课堂内外形成宽广的对话通道,分享彼此的真实想法和美学困惑,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特性,学生充分理解老师的审美期待,就能形成美育教学的良性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美育老师从“分享”到“引领”,适度介入学生的审美过程,带领一部分学生进行学术实践,让学生在对美育理论与实践发展最新动态充分了解的情况下,通过跨领域的学习,尝试发现与本学科结合的可能性,积极以学术思考回应网络时代的美育新现象。以“教师之提醒”,激发学生“无穷之兴趣”,让学生在体会美好事物带来的感性愉悦同时,更感受到学术研究的理性快感,进而将这种精神和思维的愉悦,内化为一种生活美学原则和理论自觉。

2. 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共建“美育课堂”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情操,完整的人格,而美育课程在促进人的发展上不可或缺。课程不仅符合社会需要,也符合人发展的需要”[3]。为实现当前财经类高校美育的目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美育体系,吸纳当前美学、教育学、传播学、文化学的美育成果,探索适合财经类高校的美育目标和内容途径。

“美育课堂”的实现途径,首先有赖于丰富优质且全面的美育课程的开设。美育不只包括艺术课程,但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财经学院单独设置艺术类通识课程选修模块,开齐艺术类选修课程并计入学分。艺术选修类课程分限定性和任意性两类,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和《戏曲鉴赏》等。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选修其中1门,并通过考核取得2个学分才能毕业。同时,从满足学生对美育形式的多样性需要出发,增设《网络文化》《合唱艺术》《时尚品牌设计与传播》《当代建筑文化趣谈》《中国古建筑赏析》《精品民宿赏析》《VLOG短片赏析与创作》《美妆与女性魅力养成》《鸡尾酒调制》《流行家居户型鉴赏》《流行音乐演唱与演奏》《英美电视剧赏析》《演讲与口才》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并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开设更多丰富多样的美育类课程,真正达到课程设置上重传统经典名作也重当下生活美育、重专业技法也重审美素质的美育诉求。当然,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代表随波逐流,更不是成为当下纷然的网络文化的附庸,高校的审美教育要为学生负责,系统性、前瞻性地开展美育活动,《湖湘文化精神》《大国工程鉴赏》《美育与人生》等课程积极回应主流民族审美教育弱化的问题,始终紧扣主流表达,修正和重塑着青年一代的审美价值观。

大美育途径的实现,还在于具体课程的教授方法。传统的美育课程教学,因为偏重理论课程,多倚重书本教材,由于教材出版时间久远导致书中有些事例与现实脱节,学生对案例没兴趣,对相关审美理论的理解难以深入。因此,美育教师在讲授好基础美育理论的同时,特别注意搜集网络空间中与本课程相关的具美学分析意义的事例,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时尚品牌设计与传播》《网络文化》《VLOG短片赏析与创作》等课,以“审美”为核心,积极采用门户网站、社交媒体、自媒体终端近期推送的一些热点现象作为分析实例,如时尚品牌消费问题、明星形象管理问题、网络迷群的问题、热门影视作品、摄影术与自拍的问题等皆可作为美育分析素材。这类事例实效性强,学生喜闻乐见,美育教师从专业角度可做阐释的空间非常大。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审美意义细致而生动的讲解,老师可以引领学生从简单地追逐网络热点越升到理性地发现美、欣赏美和辨析美的审美境界,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与美的感召,使青年学生的审美趣味与能力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还有效规避了大学生网际生活中的审美失重及因此产生的伦理盲点。

互联网与美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也是完善财经类高校美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互联网作为美育的新环境和新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之中,促进了传统美育场域向网络美育场域的转变与融合[2],财经类高校需要积极回应这一新变化,改革美育类公共课程成绩考核方式以满足学生对美育的需求。加强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促进美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积极引进美育网络教学资源,加快美育类MOOC、微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让学生在屏幕上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增进实践兴趣,使学校美育的整体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加强与超星尔雅等平台合作,购买优质公共美育类网络课程,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并完成考核后承认该门课程的学分;加强与综合类、艺术类院校展开校际合作,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让学生跨校选修公共美育课程并进行学分认定。为保证教学效果,课程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提升信息化程度。学习通等APP的使用,也可以使得老师和学生交流渠道进一步拓宽。针对学生的审美表现,老师可运用平台,科学地对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外实践过程中的亮点给予积极评价和进一步的指导,使课堂评价的“面”和课后评价的“点”互为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理解美、表达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表达美的自信心。老师还可以在网络资料库里增加衍生材料,对学生的课后衍生活动进行适当提示,最终达到对学生实施美育的良好效果。

在非美育课堂发掘美育基因,让美育在非美育类课程进行渗透。按照蔡元培先生的分析,美育无处不在,凡是学校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不仅是指艺术教育,还包括自然美育、社会美育、科技美育、形式美育等多种形式。“数学中数与数常有巧合之关系。几何学上各种形式,为图案之基础。物理、化学上能力之转移,光色之变化;地质学的矿物学上结晶之匀净,闪光之变幻;植物学上活色生香之花叶;动物学上逐渐进化之形体,极端改饰之毛羽,各别擅长之鸣声;天文学上诸星之轨道与光度;天文学上云霞之色彩与变动;地理学上各方之名胜;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与事迹;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上各种大同小异之结构,与左右逢源之理论;无不于智育作用中,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经教师之提醒,则学者自感有无穷之兴趣。”[1]蔡先生的这一论述为我国高校美育教育指明了方向:一定要在非美育课程中尽力发掘美感教育的可能性。比如在数学中带领学生寻找数的规律之美,在思政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发掘道德之美,在体育中、在运动中表达力与美等,努力把对美的感知融入每一个学科。“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剧本创作、“百年辉煌路·奋斗正当时”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等都是其中非常有建设性的尝试。体育摄影中对啦啦操队、体育舞蹈队员们每一次跃起,每一次振臂镜头捕捉,可以说是摄影技术之美、身体和谐之美的双重展现。

为了拓宽学生获得美育课程学分的渠道,鼓励学生参加艺术表演与竞赛,对学生获得省级以上艺术比赛三等以上的奖项,可认定获得美育类选修课学分1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美育实践活动,强调美育实践活动不应是少数艺术特长生的艺术活动,而应成为整个学校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采取获得实践学分的方式,激励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保证每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选修一门美育类公共课程,至少参加一次艺术实践活动,至少培养一项艺术爱好,让审美可以为更多学生所分享、所共享。

3. 延展美育环境审美边界,拓展“审美时空”

把美育开展仅仅局限在教室范围,其结果必然是丧失美育实践的巨大发展空间,扼杀了美育本身鲜活的生命力。作为师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的美育环境对审美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是美育工作的目标,培养优秀的财经人才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引导和熏陶。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为例,除了艺术公共类课程的教学外,学校还根据财经类学生特点,全力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美育环境,以美育工程为抓手营造学校的美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加强美育场馆建设,建构审美化校园。美育课程需要结合审美实践和审美体验,对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有更高的要求。“环境育人。学校环境,有山水可以欣赏;学校周围,有清旷园林;学校建筑、器具、摄影等等的点缀和装饰,也成为无形的艺术老师,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财经类高校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把大礼堂、图书馆、教学楼、食堂、宿舍楼、报告厅、广场、运动场、花坛、小径、教师宿舍区做相应的主题设计,营造一种充满个性和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不同主题的审美内容相映成趣,让学生行走在其中就能受到美的浸润。同时加强美育工作场馆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现有大礼堂等美育场馆的改造升级,修旧如旧,在保证其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又能实现当下美育场馆的功能,其他美育功能室建设及器材配备作为重点项目给予保障,力求突出教育功能,营造育人氛围,展示学校特色,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建设和维护,让他们成为审美化校园的参与者。

丰富艺术实践活动类型,让美育“第二课堂”常态化,最大程度延展审美边界。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大学生参加高雅健康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方式。每年举办经常性、综合性、多样性的艺术活动,并努力与艺术课程教学相结合,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话剧、群舞等集体性艺术活动。“社团博览会”每年开学之初隆重登场。舞龙舞狮社、街舞社、汉服社、演讲与口才社、轮滑社等50多个社团悉数登场,是展示会,也是最生动的美育现场。加强各门类艺术的融合,定期举办公开演出或展示。举办中华经典艺术传承活动。办以诵读经典中华诗文为主体的,集书法、绘画、摄影、器乐演奏、舞台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系列艺术活动,实现持之以恒的美育熏染。充分利用学校空余场地,为学生提供艺术活动器材设备,给予学生展示艺术作品的机会;鼓励同学们以展示自己的美育成果、分享自己的美育心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图书馆大厅、学校大礼堂、教学楼的走廊、食堂前的小广场、宿舍区文化墙,到处都是同学们美育的自由展示区。

在“第二课堂”常态化的基础上,打造本校最具特色的“爆款审美活动”,让特色美育活动成为学生“心之所向”。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打造的特色美育活动之一是“双百工程”。“双百工程”,即组织学生观看“百部名著、百部名片”,有别于一般的名著导读课和名片赏析课,“双百工程”巧妙锚定了周五晚这一特殊时间段,选定学校大礼堂和报告厅充满历史感的观影阅读环境,确保学生在每周五晚固定时间段固定地点都可持续地参加观影、名著赏析,形成约会意识,美育专家团队精心选择的名片名作、美育老师们激情洋溢的评析和导读让仪式性的观看和阅读成为伴随所有同学整个大学生涯的最重要艺术活动之一。同时围绕“双百工程”,人文与艺术学院、校团委、图书馆等单位整体联动,开展沙龙、读书分享会、竞赛等多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系列特色子活动的举办,助推“双百”活动成为所有学生美育活动必选项。“手绘珠玑,帐写经典”鼓励学生围绕一部佳片或名著的故事情节,以手账的形式进行创作,让同学们在欣赏经典的过程中,对于经典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是剧中人”,围绕多部名著和多部佳片展开,学院参赛队伍在深入理解经典内容的前提下,用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将名著佳片中的精彩片段完美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双百工程”的文化影响青年学生,让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让更多的学生受益。除此之外,学校影像艺术节以影像作品为媒介,广泛征集全校学生的特定主题影像创作,贯彻了文化育人、以美育美的初衷,成为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的“美育工坊”,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工坊”,时时刻刻身处美育的时空环境中,逐渐形成审美自觉。

搭建艺术展示平台,降低艺术展示门槛,链接校内外美育环境,把高雅艺术迎进校门。一直以来,让高雅文化不仅被少数人接触到,而是让更多人可以接触到高雅艺术、欣赏高雅艺术。学校高度重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学校艺术社团建设结合起来,让高雅艺术走下神坛,走入课堂。加强艺术场馆建设和维护,为承接高雅艺术进校园和戏剧进校园等演出活动提供基本的场馆条件,同时积极申报、精心组织、细化安排,为演出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成功举办“郎朗钢琴音乐盛典”等大规模的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来学校举办“2020郎朗钢琴音乐盛典”时,校合唱团有机会与郎朗共同演绎《我爱你,中国》,悠美的旋律带动全场观众一起参与,将音乐会氛围推向高潮,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高雅艺术的魅力。同时开展“美育大课堂”,邀请艺术领域专家学者为学生举办艺术讲座,把高雅艺术演出与艺术知识普及结合起来,确保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实效。知名学者潘知常教授输出核心观点“适者生存,美者优存”,美感是创造力的来源,是创意不断发展更新的动力,将美与生活建立起直接联系。二胡演奏家蔡霞老师作“琴弦上的湖湘之美”专题报告,以琴弦音乐作品赏析为主体,由表及里,从湖湘境美、湖湘韵美、湖湘艺美、湖湘梦美四个篇章阐述了音乐中的湖湘人文地理和文化精神,与古筝艺术家董蓓蓓合奏《洞庭新歌》,让在场师生从音乐中感受湖湘壮丽的山水风光,展示了传统乐器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影响力。大学校园里“常有公开之讲演或演奏”“同学中亦多有关于此等美育之集会”,有大师的引导,也有同学之间的感染和启迪。让高雅艺术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进高雅艺术,让美育成为学生心中持续和热烈的震撼,让高雅艺术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爱好。

“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5]美育要越过校园的围墙,走向广阔的社会空间,走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场馆。学校美育管理中心与省内外政府机构、社会机构、艺术团体建立起广泛合作,学生走入省内外知名博物馆、摄影馆、美术馆、文化艺术中心、文创产业园、遗址公园等美育机构,参与艺术展览、社会实践,延展美育的边界。合唱团走出校门,参加各类合唱艺术活动。合唱节目《挑担茶叶上北京》《The Water Dance of Lluvia》荣获湖南省艺术表演类一等奖,且作为湖南高校声乐类的唯一代表参加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并获得艺术表演类甲组一等奖,向全国的观众展示了美育的丰硕成果,展现出当代大学价值追求和远大理想抱负及勇担时代重任的人生境界[6]。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学生美育团体走出校园、以自己的审美表现和创造素质服务社区、服务弱势群体。光影诗人影像社的同学们走近孤儿院和患脑瘫儿童的家庭,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他们的真实生活,发现自己与其他生命的联结,呼吁社会用同理心去看待他们,真正做到“美善合一”。“三下乡”实践团走到田间地头,为乡亲们带来载歌载舞的文艺汇演,同学们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抒发着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感,激发村民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浓厚热情。这类活动文艺汇演紧紧围绕“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主题,旨在推动村庄文化建设,营造正能量的文化氛围,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校党委、宣传统战部指导下,师生联合制作抗疫合唱作品《每个人的战争》,在线上广为传颂,为抗“疫”传播正能量。财经类高校的学生们努力扎根时代生活,做到把美育成果撒播到中国大地上,把对美的追求融入了祖国建设的美好愿景中。

猜你喜欢

财经类美育艺术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纸的艺术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