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追踪法对肾性贫血患者输血护理质量的影响

2021-01-15黄维凤秦晓黎杨晓娟

安徽医专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性贫血医嘱科室

黄维凤 秦晓黎 杨晓娟

追踪法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是一种以患者为核心的追踪评价方法[1],贯彻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护理过程中的安全质量服务工作。通过多次有组织、有计划地追踪检查,发现问题,并运用PDCA、QCC等加以改善[2]。追踪方法学有两个分支:个案追踪法以及系统追踪法,系统追踪法主要是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针对高风险的项目,发挥组织系统的作用,改进相关问题。静脉输血是危急重症治疗、抢救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输血质量不仅影响贫血治疗的效果,还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质量。本次研究以我院80例肾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系统追踪法在安全输血护理管理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7 年5 月-2019 年9 月期间收治的80 例肾性贫血患者,所有患者均遵医嘱给予输血治疗以纠正改善肾性贫血症状。①纳入标准:明确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伴有肾性贫血(血红蛋白<70 g/L)并接受输血治疗。②排除标准:非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输血治疗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0 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 例,女性患者17 例,平均年龄(63.6±9.0)岁;对照组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22 例,女性患者17 例,平均年龄(64.1±1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输血护理管理:医生给予常规的输血申请单、输血医嘱等,护士被动地执行输血的规范要求等。实验组患者实施系统追踪法,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建立输血系统追踪小组:我院医务部、护理部、输血科以及临床科室等部门共同成立安全输血系统追踪小组。护士长以及护理部主任等对输血过程进行全程的追踪;由医务部对输血指征、用血规范、输血医嘱等进行监管;输血科对血标本监管,配发血并收回血袋,做好交接签名,各部门持续跟踪工作。②制订输血系统追踪的标准: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以及安全输血相关的标准,制定安全输血追踪评价表。共分为5项,满分100,其中,血标本采集及送验共25分,血液领取及执行及时性共20分,血液输注核对记录共50分,包括输血前三查八对、在输血过程中对患者病情进行紧密观察、及时做输血记录,血袋返还共计5分,得分90分则为合格。③追踪路径选择以及追踪内容:安全输血管理追踪路径为:确定追踪的输血对象——对血标本采集送验过程实施追踪——输血科接收血标本并发血——病房血液输注过程追踪——血袋返还追踪。系统追踪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追踪血标本采集流程,采血护士的采血流程的正确执行性。第二,输血科工作人员与科室送血标本及取血液时核对登记流程,对有疑问的输血信息及时追踪沟通。第三,取血后双核对,做好输血的三查八对,护理人员严格把关取血—核对—医嘱—执行-记录的顺序性。第四,良好的静脉通道为输血治疗提供保障,最好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输血外渗,医护人员全程对患者进行巡视观察,及时完成输血安全记录单及输血护理记录。第五,追踪输血24 h后血袋送回输血科及交接登记签名。④对需要改进的高风险项目进行分析:安全输血系统追踪小组按输血追踪评价表全程追踪输血路径,根据追踪的具体结果,确定需要改进的高风险项目:备血标本、输血病历记录规范性以及血袋返回率、输血通道异常等。制订高风险项目的改进措施: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让其更好地掌握有关备血准备、输血记录及输血通道等,培训后进行考核。对取血流程加以改进,优化后的流程为:发血前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再一次的评估——取血者与输血科人员再次双核对——无误后输血科发血——用取血专用箱取回血。⑤规范使用后血袋保存:规范使用后血袋保存制度,正确使用血袋返还登记本,只有在双方确认后进行签名,做到事件可追溯。⑥多部门监控输血质量:医务科、护理部、输血科定期对临床输血科室进行输血质量监控,督查科室医护人员对输血相关知识掌握及执行情况,督查配发血记录单、输血医嘱及输血护理记录等,现场督查输血流程、输血制度执行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现场反馈指导,及时纠正存在输血安全隐患的行为。协调执行过程中的配合,保持输血医嘱与输血执行的规范性、一致性、真实性。⑦PDCA追踪方法:定期召开安全输血系统追踪小组会议,讨论上次输血质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订整改对策,在临床输血科室反馈并针对性培训指导,下次再组织安全输血系统追踪小组追踪掌握落实情况,督促临床科室掌握安全输血质量管理标准并对每一份输血病例督查。

1.3 效果评价 采用专业的评估方式,对护理人员输血相关知识进行考核。同时对两组患者输血护理质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各项安全输血护理质量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输血质量比较 例(%)

3 讨 论

3.1 安全输血治疗在肾性贫血患者中重要性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肾功能衰退和铁代谢紊乱引起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铁的相对或绝对不足所致[3]。严重肾性贫血需要输血来纠正贫血症状。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因素。传统的输血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输血信息沟通不畅[4],容易导致输血安全事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3.2 系统追踪法提高输血质量,保证输血安全 输血涉及的部门、人员、环节多,任何环节错误都会造成不良后果,应加强对输血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输血中采集、送取血、输血前中后等每个环节需要严格控制。在安全输血护理管理中运用系统追踪法,严格执行输血标准,措施具体、明确、操作性强[5],通过对临床输血前、中、后的监管,优化规范了输血流程。医护与输血科共同协调沟通,对有疑问或者不符合要求的及时提示,对于疑难血管评估,医护协商建立中心静脉导管或者B超引导下穿刺输血通道,保障患者安全地进行输血治疗,提高团队的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系统追踪法在安全输血护理管理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安全输血护理管理质量,保证输血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性贫血医嘱科室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儿童门诊中婴幼儿营养性贫血治疗方法及效果
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检验在评估慢性肾病肾性贫血中的应用
肾性贫血治疗的研究进展
爱紧张的猫大夫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新医改形势下的科室文化建设
遵循医嘱
面对“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