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乙拉西坦对癫痫患儿智力发育的影响
2021-01-15于晓娜
于晓娜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人民医院 儿二科, 河南 驻马店, 463900)
目前,治疗小儿癫痫的主要手段为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临床上主张采取单药治疗[1]。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为治疗小儿癫痫常用药物,临床上褒贬不一,但作者近期对癫痫患儿前瞻性试验发现左乙拉西坦治疗有效性、安全性较高,还可降低患儿机体炎症水平,促进智力发育,应用前景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选择2019年1—12月本院纳入的85例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 患儿年龄在2岁以上; ② 患儿癫痫发作2次及以上,且经12 h动态脑电图检查记录到了癫痫波发放,经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提示无阳性体征,头颅MRI正常,符合小儿癫痫临床诊断标准[2]; ③ 患儿家长知情同意,并全程配合。排除标准: ① 既往接受过抗癫痫治疗者; ② 合并脑部疾病或者全身器质性疾病者; ③ 头颅MRI检查异常者; ④ 有热性惊厥症状,无法坚持治疗者; ⑤ 非癫痫发作,如晕厥、癔症发走、电解质紊乱等者。
按随机抽签法将85例癫痫患儿分成对照组(n=42)和研究组(n=43), 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治疗,男22例,女20例; 年龄为2~10岁,平均(6.72±1.48)岁; 癫痫发作次数为2~6次,平均(4.15±0.22)次; 简单部分化发作10例,复杂部分化发作21例,部分化发作泛化全身10例,全身化发作1例。研究组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男22例,女21例; 年龄为2~10岁,平均(6.81±1.35)岁; 癫痫发作次数为2~6次,平均(4.42±0.26)次; 简单部分化发作12例,复杂部分化发作18例,部分化发作泛化全身11例,全身化发作2例。2组癫痫发作情况、癫痫发作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丙戊酸钠片(国药准字H43020873; 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初始剂量为15 mg/kg, 2次/d, 每隔2~3 d逐渐增加给药剂量,目标剂量为20~30 mg/kg, 2次/d。研究组口服左乙拉西坦片[国药准字J20160085, 优时比(珠海)制药],初始剂量为10 mg/kg, 2次/d, 根据治疗效果以及患儿耐受性逐渐增加给药剂量,最大剂量为30 mg/kg, 2次/d。用药3个月为1个疗程, 2组共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采用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测量智力发育指数(MDI)[5]评价(由2名康复医师进行评价,在患儿休息充分、情绪良好时进行)2组智力发育水平差异,包括感知敏锐性、对外界反应能力、语言发展等项目,评分越高表示患儿智力发育越好。对2组治疗6个月后行脑电图检查,评价其癫痫治疗效果,判断标准为: ① 痫样放电彻底消失,视为基本治愈; ② 痫样放电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视为显效; ③ 痫样放电较治疗前减少25%~50%, 视为有效; ④ 痫样放电较治疗前减少不足25%, 视为无效; ⑤ 痫样放电增加,视为恶化。癫痫总体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统计2组腹泻、恶心、消化不良、烦躁、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2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 均在禁食12 h后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5mL, 静置0.5 h, 2 500转/min, 离心0.5 h, 置于-70 ℃冰箱内待检。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2组智力发育变化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MD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表1 2组智力发育变化比较 分
2.2 2组癫痫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癫痫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2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2 2组癫痫疗效比较[n(%)]
表3 2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3 2组炎症相关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hs-CRP、S100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4。
表4 2组hs-CRP、S100B指标比较[n(%)]
3 讨 论
癫痫是暂时性、阵发性脑功能紊乱引发的惊厥,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肌肉抽搐、感觉异常等症状[3]。小儿癫痫发生率较高,其中70%~80%患儿经抗癫痫药物治疗可控制癫痫发作,但仍有20~30%患儿癫痫症状控制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找疗效更佳的药物是治疗癫痫发作的关键[4]。临床用药应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药物,尽量采取单药治疗,用药剂量也应保持个体化,并简化用药次数,确保患儿能遵医嘱,以有效控制癫痫[5]。
丙戊酸钠属于广谱抗癫痫药物,目前作用原理尚未明确,经相关实验[6]发现,丙戊酸钠可增加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合成,降低神经元兴奋性,从而抑制癫痫发作。丙戊酸钠口服给药后,可经胃肠快速吸收,在1~4 h内血药浓度达到顶峰。左乙拉西坦为一种新兴抗癫痫药物,属于吡咯烷酮衍生物,其具体机制尚未阐明。左乙拉西坦容易溶解,属于高度渗透性化合物,无中足、性别和生理节奏差异,即使多次给药也不影响其清除率,用药安全性良好[7]。本研究结果表明,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提示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的用药安全性均较高。
有研究[8]发现,癫痫发作后存在神经元损伤、胶质细胞增生、血脑屏障破坏、中枢神经髓鞘脱失等病理变化。S100B是一种从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中分泌的酸性钙结合蛋白,癫痫发作时可导致S100B水平升高,从而改变神经元电活动[9]。癫痫发作后,血清、脑脊液内S100B水平可反映患者脑损伤程度[10]。本研究结果表明,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效果更佳。脑内炎症过程也是癫痫发作病机之一,神经元损伤程度和脑内炎症状态密切相关, hs-CRP作为炎症、组织受损时的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也是反映机体炎症的敏感标志物[11]。本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治疗后hs-CRP水平显著降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左乙拉西坦在改善癫痫患儿病情方面效果更优。癫痫患儿多伴智力障碍,严重影患儿生活,因此提高其智力发育水平也是治疗癫痫的关键[12], 本研究借助MDI量表发现,研究组治疗后M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左乙拉西坦对癫痫疗效更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