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语用训练的多点渗透
2021-01-14李云云
李云云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语用训练内容,符合学生学科认知能力成长的现实需要。创新诵读指导、丰富课堂互动、升级语用鉴赏、延伸读写训练,都能够促进学生学科认知的成长,教师要做好匹配性设计,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用训练;多点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4-0066-02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语用训练内容,这是最为常见的教学设计。教师要有创新实践的意识,从教学的不同环节进行语用渗透,让学生在丰富的训练体验中成长语用能力。创新诵读指导、丰富互动交流、升级鉴赏层级、延伸读写视野,教师主动展开语用渗透,能够形成崭新的教学契机。
一、创新诵读指导,自然渗透语用训练
诵读是最基础的学科能力,在诵读中渗透语用内容,这是最为自然的选择。教师在开展诵读训练时,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体验,要精选精美的文本内容展开诵读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诵读操作中,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传授,示范诵读、方法解读、对比展示、实践讨论等都能够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诵读是情感性朗读,需要语气语调的配合,也需要抑扬顿挫的语感渗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诵读基础做出对应引导。
如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这篇课文属于写景散文,文中虽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能够给读者带来安静和甜美的感觉。在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内容时,教师有意识地渗透语用训练内容:课文第二段属于纯粹写景的内容,当你进行深入阅读时,你有什么样的发现呢?如果用一个字或者是一个词来归结,你想到的是哪一个呢?问题抛出后,课堂陷入沉思之中。有学生给出一个“静”字,认为这段话描述的意境就是为了突出一个“静”字。教师深入分析文本内容,发现文本中根本就没有这个字,这说明学生有了归结意识。教师引导学生继续阅读,对关涉的内容进行仔细体会和深度发掘,让学生对其他段落也进行归结,语用训练持续展开,学习成效凸显出来。
在诵读之中渗透语用内容,教师有更多选择角度,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归结,这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学生在阅读文本内容时,能够运用典词进行总结和提炼,锻炼的是思维整合和分解能力。
语用呈现形式众多,教师要有创新实践的意识,找到更多渗透点,让学生自然进入到语用训练环节,在体验感知中升华凝结,形成语用基础能力。诵读需要面对文字内容,更需要接纳一些语言信息,还需要进行转化操作,这个学习过程中处处可以渗透语用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在不同环节渗透语用训练内容,体现了学科认同性教学,这是学科教学的属性诉求。
二、丰富互动交流,适时引入语用训练
语文学科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交流都能够渗透语用内容。教师投放讨论话题,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和讨论,这个操作过程中便能渗透丰富的语用内容。因为,生生互动交流要关涉语言表达,还要对文本进行深度整合,对一些经典语言进行内化,这些都带有语用色彩;课堂交流中的语言表达、经典语言解析、典词应用等,对丰富学生的语言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在布设阅读任务时,也常常会涉及语用内容,如释词、填空、写话、造句、鉴赏、创编、发言、辩论等,这些都属于语用训练范畴,对学生语用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语用训练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在训练设计时,需要对接文本内容,观照学生的兴趣取向,这样才能带来更鲜明的调度效果。在教学《手指》时,教师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性讲解,设计了课本剧创编任务:每一根手指都是一个角色,为其配设适合的台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绎操作,看哪一个小组的表现更为优秀。学生进入集体创作环节,对每一个角色进行分析,为其设计适合的台词,突出其个性特点。教师全程监控,跟进指导,从技术层面提供更多支持。课堂演绎开始,学生进入角色之中,台词对白呈现出个性化特征,课堂学习气氛被点燃。教师对角色演绎情况进行归结,对语言运用做专业梳理和点评,推出一些经典的对白,让更多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情境之中,感受到语言运用的精彩。
创编课本剧是典型的语用训练内容,学生需要深度解析文本内容,感受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从更多层面进行对应设计,并在演绎操作过程中进行检验。每一个角色都有个性化的语言,学生在具体设计展示的过程中不断内化迁移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就能够形成语用认知基础。
三、升级鉴赏层次,科学执行语用训练
语言鉴赏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師要做好鉴赏方法的传授,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感创造条件。小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普遍欠缺,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的把握,在鉴赏角度选择、鉴赏程序梳理、鉴赏活动推出等方面做出合理安排,让学生在鉴赏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语用认知基础。典词、修辞、句法、结构、表达、主旨、情感等都属于语言鉴赏的范畴,而且与语用训练有更高贴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语言鉴赏环节,通过引入一些逻辑构建操作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语用认知能力。
语言鉴赏本身就是语用训练,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学法支持,其训练效果会更为突出。如教学《童年的发现》一课,在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筛选出一些经典的片段,为语言鉴赏提供便利条件。如这样一段话:“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在鉴赏之前,教师做出提示:这是梦境描写,从语言角度展开思考,如果找不到修辞方法运用,不妨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如典词、句式等。仔细分辨一下,有哪些典词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具体分析,语言鉴赏顺利展开。“这段话没有修辞方法的运用,但动词运用比较经典,一些连贯动作的展示,将梦境描绘得惟妙惟肖。”“我感觉有两个成语运用得比较适当,为梦境飞行提供了更多支持,也让读者感同身受。”学生不仅能够从典词佳句的角度展开思考,还能够从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虽然有些专业术语并不掌握,但鉴赏是比较到位的,语用训练效果是显著的。
语言鉴赏有多种角度可以选择,不管从哪里切入,都与语用训练相对接,教师从角度选择、操作程序等方面展开设计和引导,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科体验。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语用是无处不在的,教师需要做针对性设计和引导,培养学生的语用训练自觉意识,这对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重要支撑作用。语用训练不仅是字词句段的训练,还包括修辞、结构、文体等多项训练内容,教师需要有拓宽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语言运用环节,在深入体验中形成语言运用基础。
四、延伸读写视野,多点强化语用训练
读写结合是最普遍的语文课堂训练形式,教师在具体设计和组织时,需要自然渗透语用内容。在阅读文本时,需要关注经典语言的存在,对文本内容进行提炼和分析;在写作环节,需要整合运用语言展开表达。这些都属于语用训练范畴,教师要给出必要的引导和提示,让学生自然进入读写操作环节,在不断探索中形成学科核心能力。读写结合中渗透语用训练内容是自然选择,如何提升训练效果,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语用训练没有固定内容和格式要求,教师需要做出更多创新探索,让学生自然进入训练环节,为学科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在教学《跳水》这篇课文时,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文本,对故事情节进行集中梳理,并要求学生主动复述文本主要内容。文本内容不长,学生在复述操作中逐渐形成了系统认知。在阅读训练环节,教师设计的训练任务是:家庭教育环境不同,家长教育方法不同,但都能够体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结合你的家庭教育实际,写一个片段,通过一件事,展示你的家庭教育方式。学生听说要联系自身实际展开写作,大多都感觉有些困难,教师及时跟进,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掌控,并给出一些提示:父母的教育方式未必都是科学的,但其初衷都是好的,这是一个原则问题,我们在展开写作时,需要体现这个主题。在情节展开时,我们需要对一些细节进行梳理,运用更多描写方法,写出场景感。学生进入写作环节,语用训练顺利展开。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发言,诵读自己的作品,教师从专业的角度给予更多评价,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提示。
学生对家庭教育的话题比较熟悉,写出来的情节会更为贴近生活,语言应用会更为自然,教师从语言应用角度展开指导,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读写结合是语言训练的典型形式,教师需要有细化分解的意识,从创新角度展开设计,以提升语言应用的效率。小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对此需要有更深入的调查,在学法指导上体现分层意识,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學习提示,让语用训练顺利展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这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追求。语用训练带有工具性特征,教师从教学的不同环节渗透语用训练内容,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和感知。关注语用应该成为一种自觉的教学意识,教师为学生准备更多语用训练机会,对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郑秀林.语文实践性语用教学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20(02).
[2] 敖海荣.找准训练点 彰显“语用”魅力[J].名师在线,2019(08).
[3] 苏延俊.语用训练 关注“三因”[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9(05).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