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表达:叙事类文本的教学追求
2021-01-14陈燕芳
陈燕芳
[摘 要]文本教材是学生叙事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媒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教材中的叙事文为例子,引领学生从“有意思”“会表达”“有意义”等方面展开教学,帮助学生习得记事文的表达要领,促进学生叙事表达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统编语文;叙事性文本;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4-0089-02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训练是从三年级开始的,在习作训练要求中有不少写作内容都是与具体的事情有着直接的关系的,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写好记事类文章呢?鉴于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叙事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这些叙事类文本为媒介,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引领学生揣摩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以帮助学生积淀丰厚的叙事经验,为学生写好叙事类文章奠定基础。
一、立足“有意思”
对于叙事性文本来说,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所写的事情是否有意思,是否能够激起读者阅读的愿望,教师从这个视角出发引领学生学习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叙事类文本的基本特点,为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丰富的储备。
(一)从写清楚对学生进行指导
对于叙事性文本中的事情来说,首先要引领学生能够从把事情的经过讲清楚,把事情的内容说明白方面感受叙事性文本的“意思”,这一点可以让学生通过概括课文或者复述的形式来落实。如教学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课文主要讲了父亲和我们一起过花生收获节的事情。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出发,让学生说说这件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明白了课文主要是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通过谈论花生,“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要想把一件事情介绍清楚,让别人看得明白,就需要怎样,怎样才能把事情的经过讲清楚。这样从文本表达入手对学生的记事文习作进行点拨,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把事情写清楚、写明白的重要性,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表达奠定基础。
(二)从丰满故事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
在叙事类文本教学中,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清楚只是把叙事类文本的骨架建造成型,如果学生在习作的时候只是止步于此,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是干巴巴的,要想让自己写出来的故事显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还需要一些情节与细节来丰满,教师要能够引领学生沉入文本去感受作者是如何鲜活地进行表达的。如在教学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时候,作为一篇童话故事,文中关于陶罐和铁罐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描写得特别生动形象,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呢?教师就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画出文中关于陶罐和铁罐神态、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找出了“傲慢地问、谦虚的回答、带着更加轻蔑的语气……”等等进行品读。另外,文本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的描写比较多,这就使读者对陶罐和铁罐各自的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与把握,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课文之所以如此生动是与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分不开的,这对于学生今后在习作的时候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是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的。
(三)从事例独特对学生进行指导
在叙事类文本教学中,在学生说清楚、说明白、说生动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能够引领学生从文本的独特创意上去挖掘,以使学生从中明白“这一篇”在意思上的独特之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激发,从而为学生写出精彩的习作奠定基础。如在教学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一课的时候,课文主要讲了青蛙卖泥塘的经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文结尾处写到青蛙决定再也不卖泥塘了,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就结尾处展开想象:青蛙为什么决定不再卖泥塘了?如果这时候老牛、野鸭、小鸟等等看到青蛙的泥塘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他们想买青蛙的泥塘青蛙会说些什么吗?想一想,说一说。教师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教学,可以使学生讲述的故事更具创意与个性,为学生写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文章奠定基础。
二、指向“会表达”
纵观统编语文教材中那些给学生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文章,可以发现这些文章除了有意思之外,在表达方式上也常常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教师要能够引领学生从表达方式的独到之处感受体会,以让学生明白这些表达的妙处。
(一)鼓励大胆想象
想象作为叙事类文本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具有形式灵活自由、思想天马行空等特点,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的时候引领学生抓住文本的想象部分进行教学,并鼓励学生在习作表达中运用,可以使学生的习作显得更加精彩。如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个想象单元,在教学这个单元的《我变成了一棵树》一课的时候,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在第五单元的习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在本单元学习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吹牛皮比赛”,让学生通过大胆想象吹牛皮,看谁吹的牛皮最为夸张,语言更为形象生动,以使学生的想象和表达灵感被激发,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总之,大胆想象是事情写得有意思的基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挖掘与培养。
(二)敢于適当夸张
夸张不是夸大,其目的是让自己的表达更有意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这种修辞表现手法的妙用。如在教学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小毛虫》一课的时候,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当它笨拙地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时,它觉得自己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这句话中小毛虫觉得自己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的想法是一种夸张的表现手法,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从表达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体会作者这样表达的妙处,从而使学生感受这样表达的趣味,并能够学习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表达,以使自己的表达更具智趣与情趣。
(三)凸显事情逻辑
在叙事类文本中,“事”作为贯穿文本的对象,它与人、与物以及时间与空间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内在逻辑的,从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入手引领教学,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更为清晰。如在教学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课的时候,课文中主要讲了西门豹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等事情,这篇课文重点描写了西门豹惩治巫婆的巧妙,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西门豹调查民情、将计就计惩治巫婆乡绅等一系列描写中感受文本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文本逻辑之间存在的意趣,从而使学生明白在叙事的时候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一定要紧密,这样有理有据,可以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追寻“有意义”
对于叙事类文本来说,其中描写的事情有的与学生生活经验类似,有的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有的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由此可以看出,每一篇叙事作品都承载着其独有的意义,追寻叙事类文本的意义对于学生今后养成良好的叙事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链接生活,映射自我
许多叙事类文本都含有“我”的影子,教学这些叙事类文本的时候,教师若能让学生结合自我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会,则可以使学生感受更深刻,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在教学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假如当时你也和王戎他们在一起,看到诸儿竞走取之的时候你会怎样做?是不是也会跟着去摘果啊?看到“唯戎不动”的时候,你会怎样做?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引领学生阅读思考可以把学生与课文中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王戎的聪明,在表达中投射生活,促进儿童自我成长。
(二)发掘价值,健康成长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敘事类文本具有极强的精神价值与教育价值,教师要能够挖掘出这类文本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感受体会,以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如在教学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时候,这是一个赞扬亲情的单元,这单元的《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关于描写父母亲情之类的文章,每篇课文中都凝聚着深深的情感。教学这些叙事类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引领学生体会场景和细节所描写的情感入手进行教学,以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与熏陶,明白在叙事的时候要能够选择最感人的事例来描写自己的家庭成员。这样寓叙事习作与阅读教学之中,可以优化学生的表达,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三)注重审美,提升素养
叙事类文本中蕴含着许多趣事与美。在叙事类文本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就文本中的趣和美进行挖掘,进行品读,可以使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如在教学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一课的时候,教师就要能够从作者的写作主旨出发,挖掘出课文中所蕴含的童趣与美感,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表达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来说,怎样才能把“记事”类文章写得生动、有意思、有内涵,教材中的叙事类文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路径与方向,教学这些叙事类文本的时候,教师依据文本内容的特点,设计出丰富的学习活动,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在事情的意思、事情的意趣以及事情的意义方面感受与品味,可以为学生提供出写作的模板,降低学生的写事难度,提升学生记事文的习作能力。
(责编 韦淑红)